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狂犬病毒

狂犬病毒

狂犬病毒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96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基础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2篇、会议论文66篇、专利文献54820篇;相关期刊370种,包括微生物学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浙江预防医学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2012年中国狂犬病年会、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大会等;狂犬病毒的相关文献由2898位作者贡献,包括徐葛林、唐青、郭霄峰等。

狂犬病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2 占比:1.37%

会议论文>

论文:66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54820 占比:98.51%

总计:55648篇

狂犬病毒—发文趋势图

狂犬病毒

-研究学者

  • 徐葛林
  • 唐青
  • 郭霄峰
  • 涂长春
  • 漆世华
  • 陈红英
  • 严家新
  • 廖园园
  • 温文生
  • 夏咸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姚晓兵
    • 摘要: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致死率非常高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狂犬病毒在自然界的宿主包括犬、猫等食肉目动物和蝙蝠。在我国,犬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猫。狂犬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及黏膜侵入人体,常见的方式是被发病动物咬伤或抓伤。另外,接触发病动物的唾液和分泌物也有可能被感染。
    • 石磊泰; 邹剑; 李玉华; 俞永新
    • 摘要: 目的对本室研发的1株狂犬病减毒株CTN181-3的免疫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以小鼠和金黄地鼠为模型,口腔或肌肉免疫1次后考查暴露前免疫;以金黄地鼠为模型,肌肉免疫考查暴露后免疫。结果CTN181-3株经小鼠和金黄地鼠分别口腔或肌肉免疫1次均能产生高滴度的中和抗体和良好的攻击保护效果;经小鼠口腔和肌肉免疫早期即开始产生细胞因子IFN-γ和IL-2,诱发有效的细胞免疫。以金黄地鼠为模型的暴露后免疫结果显示:肌肉免疫1次的保护率为50%,而免疫2次的保护率可达100%。结论CTN181-3株具有良好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保护效果,而且暴露后2次免疫不必接种免疫球蛋白即可达到100%有效保护,其免疫性强、保护效果好,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狂犬病动物用候选疫苗株。
    • 摘要: 一、什么是狂犬病?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侵犯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的疾病),宿主或易感动物主要包括犬科、猫科及翼手目动物(蝙蝠)。二、狂犬病传播途径是什么?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暴露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也就是说,得狂犬病要有两个必要条件,即皮肤或黏膜有损伤和接触的动物携带狂犬病病毒。三、动物狂犬病有什么症状?一是狂暴型,分三期,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前驱期表现精神沉郁、怕光喜暗,反应迟钝,不听主人呼唤,不愿接触人,食欲反常,喜咬吃异物,吞咽伸颈困难,唾液增多,后肢无力,瞳孔散大。
    • ZHAO JIAN-QING; ZENG ZONG-HUI; CHEN YI-XI
    • 摘要: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RABV)感染引起的一种古老的人兽共患病,但其至今仍对全球的公共卫生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全球每年约有59000人死于狂犬病,该病主要发生于一些非洲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狂犬病高发国家之一。RABV是一种典型的嗜神经病毒,其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CNS)后开始大量复制,造成宿主的神经损伤,最终致其死亡。狂犬病的病死率几乎100%,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原因是RABV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解析。
    • 石磊泰; 邹剑; 李玉华; 俞永新
    • 摘要: 目的对实验室研发的1株狂犬病减毒株CTN181-3的致病性和基因型特性进行研究。方法用小鼠脑内、口腔接种法和金黄地鼠口腔接种法测定病毒毒力。将病毒通过乳鼠脑内、豚鼠颌下腺和细胞连续传多代,测定传代后病毒的遗传稳定性。对CTN181-3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与其亲本株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N181-3对实验动物毒力高度减弱,对3周龄小鼠无论脑内或口腔接种均无致病性,对2周龄小鼠也表现出脑内低毒力;口腔接种8周龄金黄地鼠亦无发病死亡。遗传稳定性方面,经1~3 d龄乳鼠脑内连续传5代或豚鼠颌下腺传4代,传代增殖后的病毒滴度虽高达7.10 lg PFU/mL或7.63 lg PFU/mL,对小鼠脑内接种仍保留无致病力的弱毒特性;在BSR细胞和Vero细胞上分别传10代,表型特性稳定。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分析显示CTN181-3株与国内近年来分离株的同源性高于其他疫苗株与国内分离株的同源性。CTN181-3株与其原始的亲本株CTN-1比较,发生8个氨基酸位点的突变,其中G276 L→V和L1496 M→W氨基酸的突变在CTN181株未发生,为CTN181-3株所特有。因此,这2个位点的氨基酸突变应该是CTN181-3株比CTN181株毒力更弱、遗传稳定性更高的分子基础。结论CTN181-3株的神经毒力高度减弱,毒力稳定,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动物用狂犬病候选疫苗株。
    • 姚智燕
    • 摘要: 2021年元旦,已经席卷全球的传染病新冠肺炎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出现了小规模的爆发,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集体活动被取消;公共交通被暂停;人们禁足在家;学校停课……那么我们该如何与导演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新冠病毒进行有效对抗呢?什么是病毒?流感病毒、狂犬病毒、乙肝病毒、埃博拉病毒……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病毒。它们有什么特点,又是如何致病的呢?科学家认为,病毒是目前地球上已知的形态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
    • 熊炜; 林颖峥; 薛俊欣; 蒋静; 王巧全; 张强; 李健
    • 摘要: 狂犬病毒、伪狂犬病毒、犬瘟热病毒、犬细小病毒和犬冠状病毒是引起犬科动物重要传染病的5种病毒,严重威胁着犬科动物的健康,是出入境犬科动物重点筛查的致病因子.为提升口岸进出境犬科动物检疫工作效率,建立了上述5种病毒微流控芯片检测方法.在建立5种病毒环等温扩增检测技术(loop 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的基础上,将这些LAMP检测体系固化在同一块塑料芯片上,制备了同步高通量快速检测微流控芯片,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检测.结果显示:微流控芯片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含有目的基因的阳性样本仅在芯片上相应病毒反应槽出现显著扩增,而其他病毒反应槽未出现扩增,彼此无交叉反应;微流控芯片的敏感性与LAMP方法一致;通过检测不同时期收集的感染犬瘟热病毒、犬细小病毒和犬冠状病毒临床样本,证实建立的微流控芯片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与现有核酸检测方法相比,微流控芯片可以在受试核酸上样40 min内完成上述5种犬病毒的快速筛查,从而满足进出境犬科动物快速检疫的需求.
    • 赖长征
    • 摘要: 通常情况下群众对狂犬病“望而生畏”,什么是狂犬疫苗?狂犬病怎样预防?狂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恐水症,故狂犬病又称恐水病,初期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喉部有发紧感,进入兴奋期可表现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等,最后痉挛发作停止而出现各种瘫痪,可迅速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人狂犬病主要通过患病动物咬伤、抓伤或由粘膜感染引起,在特定的条件下还可通过呼吸道气溶胶传染。受染动物唾液内含狂犬病毒。传染动物主要是犬(超过90%),其次是猫,目前对该病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病死率几乎100%。接种狂犬疫苗是预防狂犬病最为经济且有效的措施。对于大部分与猫狗等宠物有接触的人群来说,都会有感染狂犬病的风险,接种狂犬疫苗可以有效的提高人体对狂犬病毒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狂犬病疫苗是人被动物咬伤后接种的狂犬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预防感染狂犬病。因此,为了预防狂犬病、提升狂犬疫苗接种率,做好狂犬疫苗接种的护理宣教显得非常重要。如何做好狂犬疫苗接种护理宣教工作?
    • 摘要: 本书以科普漫画的形式,介绍人类与天花病毒、流感病毒、狂犬病毒、乙肝病毒、冠状病毒等11种病毒的斗争历史,包括这些病毒是如何被发现又是如何影响我们身体的,人类在抵抗这些病毒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故事。本书以风趣幽默的叙述揭开病毒的神秘面纱,展现对病毒最真实最客观的认知,反思人类与自然万物的关系。
    • 刘永进
    • 摘要: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措施对于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接种患者不良反应与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1年4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64例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接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划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两组均行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接种,对照组采取常规接种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接种护理的基础上应用综合护理.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研究组HAMA与HAMD量表评分较对照组低(P<0.01).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13%较对照组25.00%低(P<0.05).结论: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接种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降低不良反应概率,适于临床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