犏牛
犏牛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203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分子生物学、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5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25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动物营养学报、甘肃畜牧兽医、中国牛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肉牛选育改良与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分会八届二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等;犏牛的相关文献由519位作者贡献,包括罗晓林、钟金城、安添午等。
犏牛
-研究学者
- 罗晓林
- 钟金城
- 安添午
- 谢荣清
- 官久强
- 吴伟生
- 李华德
- 李齐发
- 杨平贵
- 谢庄
- 彭巍
- 徐尚荣
- 徐惊涛
- 赵洪文
- 郑玉才
- 魏雅萍
- 李键
- 熊显荣
- 马志杰
- 柴志欣
- 陈生梅
- 黄林
- 周明亮
- 字向东
- 屈旭光
- 张君
- 金素钰
- 陈明华
- 付永
- 布仁朝格图
- 旦增旺久
- 童子保
- 仁增顿珠
- 刘振山
- 孙永刚
- 宋乔乔
- 尼玛群宗
- 张寿
- 成正邦
- 曾贤彬
- 杨琴
- 潘增祥
- 赵兴波
- 达瓦
- 闵星宇
- 陈瑶
- 马玉林
- 骆骅
- 魏亚琴
- 仁青加
-
-
闵星宇;
杨丽雪;
于海玲;
胡宇磊;
杨满珍;
杨璐瑜;
李键;
熊显荣
-
-
摘要:
旨在克隆犏牛蛋白磷酸酶1调节亚基11(protein phosphatase 1 regulatory subunit 11,PPP1R11)基因,分析其在不同发育阶段睾丸中的表达与定位,为解析其在雄性生殖中的功能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集成年犏牛睾丸、附睾、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胃、肌肉和脂肪组织(n=3),犏牛和牦牛在胎牛时期(5~6月龄)、幼年时期(1~2岁)和成年时期(3~4岁)睾丸(n=3)作为试验材料。通过RT-PCR技术克隆犏牛PPP1R11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构建PPP1R11基因在犏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谱,比较分析PPP1R11在犏牛和牦牛不同时期睾丸中的表达,利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技术检测PPP1R11蛋白的细胞定位和表达。结果显示,犏牛PPP1R11基因CDS区为324 bp,编码107个氨基酸,犏牛PPP1R11蛋白与其他哺乳动物同源性较高;PPP1R11可与PPP1R2、PPP1R7、PPP1CB和UTP20等蛋白相互作用,互作蛋白功能主要与蛋白质的磷酸化相关,参与调控睾丸发育、精子发生和性成熟等生物学过程。PPP1R11在犏牛组织中广泛表达,其中在睾丸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相对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其它组织(P<0.01);该基因在犏牛睾丸中的表达量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幼年和成年时期犏牛睾丸中PPP1R11的表达与同时期牦牛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IHC染色结果发现,PPP1R11蛋白在犏牛精原细胞和支持细胞中低表达并与牦牛存在显著差异,雄性犏牛初级精母细胞数量减少并且减数分裂阻滞于此。本研究表明,犏牛与牦牛PPP1R11在睾丸中存在时空表达差异,提示该基因可能与犏牛雄性不育相关,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
蔡宛霖;
孙文静;
辜雪冬;
耿放;
王卫
-
-
摘要:
为全面探讨西藏犏牛肉的营养组成,基于UPLC-MS/MS代谢组学技术对犏牛背最长肌样品的代谢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从犏牛肌肉组织样品中共鉴定到415种代谢物,按其特性分为氨基酸及其代谢物、肉碱等31类。其中,氨基酸及其代谢物有82种,相对含量约为22.80%;肉碱类有5种,相对含量约为17.60%;有机酸及其代谢物有85种,相对含量约为16.08%;辅酶和维生素类有12种,相对含量约为5.28%;脂质类有24种,相对含量约为1.60%;醇类有8种,相对含量约为1.52%;脂质其他磷脂有17种,相对含量约为1.09%。试验结果表明:犏牛背最长肌的代谢物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氨基酸及其代谢物、肉碱、辅酶和维生素、脂类和脂质其他磷脂类的主要代谢物相对含量较高。因此,本试验结果能够说明,犏牛营养价值高,能够作为优良的高原牛种资源,被市场合理的开发利用。
-
-
弋凯鸽;
孙文静;
辜雪冬;
耿放;
王卫
-
-
摘要:
为全面了解犏牛肉的营养价值,采用UPLC-MS/MS脂质组学技术对犏牛背最长肌的脂质组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从8个犏牛背最长肌样品中共检测到296种脂质分子类型,其中甘油三酯、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和鞘磷脂的种类及相对含量占比较高,分别为97种(44.91%)、52种(44.40%)、42种(44.91%)、20(7.30%),除以上4类脂质以外,其余11类脂质分子的相对含量均低于1%,对犏牛背最长肌的脂质组分析表明,犏牛背最长肌中的脂质种类不仅丰富,而且磷脂类的相对含量较高,营养价值较高,本实验结果可为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犏牛提供理论依据。
-
-
潘美兰;
陈晓英;
李柯锐;
王鹏;
李春海;
赵旺生
-
-
摘要:
抑制素βB亚基基因(Inhibin beta B,INHBB)对哺乳动物的生殖调控至关重要。为探究INHBB基因与犏牛不育的可能联系,对犏牛附睾INHBB基因进行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INHBB基因在犏牛附睾不同区段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犏牛INHBB基因的CDS序列长度1227 bp,共编码408个氨基酸;INHBB蛋白是亲水蛋白且没有跨膜结构,分子式C1990H3128N580O569S22,相对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44.99 ku和8.72;犏牛INHBB基因核苷酸序列与绵羊、山羊等物种有较高的种间同源性,分别为97.4%和97.3%;INHBB基因在附睾头部表达最高(P<0.05),体部次之,尾部表达量相对较低。推测INHBB基因对精子成熟过程有一定的作用。
-
-
益西索朗;
白玛旺庆;
荣生;
措姆;
拉珍;
宫筱
-
-
摘要:
为了掌握犏牛的发情规律、发情高峰、发情周期以及影响发情的因素等,为适时配种及提高母犏牛受胎率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并为今后推广牦牛经济杂交项目及犏牛繁育奠定良好基础,采取技术人员蹲点形式,观察、配种、记录了3个乡(镇)9个行政村的346头参配母犏牛的发情时间,并以乡(镇)、海拔为基数,统计分析了犏牛的发情时间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供试犏牛的发情始于7月,8月达到发情高峰,11月发情结束。犏牛的发情期受海拔影响,海拔越低,发情高峰越早,海拔越高,发情高峰越迟;同时受自然地理因素、养殖模式、营养水平及疾病等影响。
-
-
李歆怡;
扎老;
路建卫;
唐月琴;
阎萍;
梁春年
-
-
摘要:
生物体中,基因决定蛋白质的水平,但是几乎所有蛋白质发挥活性功能都需经过复杂的修饰过程,故而仅仅研究基因的表达水平并不能了解生物体蛋白的功能水平。蛋白质组学某种程度上是对基因组研究的一种补充,通过研究蛋白质的活性功能及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以全面揭示基因组表达,更好地揭示生命活动的现象与规律。文章简述了蛋白质组学的基本分类与核心技术,并重点阐述了蛋白质组学在牦牛及犏牛育种、繁殖、食品3个方面的研究应用,并对牦牛和犏牛蛋白质组学的应用发展进行了展望。
-
-
曹梦丽;
宋仁德;
李吉叶;
郭宪
-
-
摘要:
为了解牦牛与犏牛睾丸组织转录组、蛋白组比较研究进展,本文通过检索2012~2020年的相关文献,主要从转录、翻译水平对牦牛与犏牛睾丸组织差异分析归纳.研究发现,转录组学找到了牦牛与犏牛睾丸组织存在的差异及与犏牛雄性不育相关的基因和非编码RNA,发掘了一大批与犏牛精子发生阻滞的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蛋白组学获得了一批表达差异明显的蛋白质,这些差异蛋白在细胞生长、细胞周期、精子发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牦牛与犏牛睾丸组织转录组、蛋白组比较研究分析,旨在为研究牦牛与犏牛睾丸组织转录组、蛋白组比较及犏牛雄性不育提供基础资料.
-
-
陈雪梅;
易川平;
罗辉;
张鹏;
王明秀;
蔡欣;
钟金城
-
-
摘要:
旨在建立牦牛与犏牛睾丸支持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案,比较两种牛睾丸支持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分别采集24月龄的3头健康公牦牛与3头F1代公犏牛睾丸组织作为2个样品组,其中每组3个生物学重复,分别通过混合酶消化、差速贴壁和饥饿处理分离得到两种牛的睾丸支持细胞,采用DMEM高糖及DMEM/F12培养基培养睾丸支持细胞,筛选更佳的培养体系.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油红O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细胞表型特征,利用CCK8和RT-qPCR法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和标志功能基因的表达,进一步通过不同浓度丝裂霉素C处理两类支持细胞来评价两牛种支持细胞的耐受性及其作为饲养层细胞的潜能.结果 ,经形态、特殊染色及标志基因表达鉴定,成功分离到牦牛与犏牛睾丸支持细胞,建立了牦牛与犏牛睾丸支持细胞体外长期培养方案.发现DMEM高糖培养基更适用于睾丸支持细胞的增殖,两牛种支持细胞形态相似、轮廓清晰、呈现多边形或长梭形,牦牛睾丸支持细胞的体外增殖速率及活性远高于犏牛.调节精原细胞增殖分化相关基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表达在犏牛支持细胞中分别下调了3.4与2.9倍(P<0.05),基质细胞源性因子12基因(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2,CXCL12)的表达在犏牛上调了3.6倍(P<0.05);调节睾丸发育的SRY-盒包含蛋白9基因(sex determining region Y-box9,SOX9)和睾丸支持细胞特异表达的Wilm肿瘤基因1(Wilms tumor gene1,WT1)在犏牛支持细胞中的表达分别下调了25.9(P<0.01)与38.7倍(P<0.01).与牦牛相比,犏牛睾丸支持细胞对于丝裂霉素C具有较差的耐受性,表现为细胞核质分界不清、胞质空泡化严重和悬浮死细胞增多.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牦牛与犏牛睾丸支持细胞分离纯化与体外培养方案;与牦牛相比,犏牛睾丸支持细胞在增殖活性和睾丸生精细胞分化关键功能基因表达等方面均存在缺陷,这可能也是导致犏牛雄性不育的原因之一.
-
-
杨璐瑜;
熊显荣;
海卓;
闵星宇;
张贺;
李键
-
-
摘要:
旨在对比分析乳用犏牛和牦牛产奶量与乳品质的差异,为高原牧区乳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以四川省红原县的牦牛、娟姗犏牛和荷斯坦犏牛作为试验材料,测定了牦牛和两种乳用犏牛的平均日产奶量和各项乳成分,对数据进行ANOVA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显示,乳用犏牛的平均日产奶量和乳脂校正乳量(4% FCM)显著高于牦牛,其中荷斯坦犏牛的产奶量和4% FCM最高(P<0.05).牦牛的乳营养成分质量分数显著高于乳用犏牛,乳用犏牛中,娟姗犏牛的乳营养成分质量分数显著高于荷斯坦犏牛(P<0.05).结合产奶量换算乳脂总含量显示乳用犏牛的乳脂总含量显著高于牦牛(P<0.05).牦牛和乳用犏牛的乳营养成分质量分数均与平均日产奶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即平均日产奶量越高,乳营养成分质量分数越低(P<0.01).结果 表明,荷斯坦犏牛和娟姗犏牛的产奶量要优于牦牛,但牦牛和娟姗犏牛的乳品质要优于荷斯坦犏牛.
-
-
闵星宇;
熊显荣;
熊燕;
张贺;
郝振宇;
李键
-
-
摘要:
犏牛是牦牛与普通牛的杂交后代,是高原牧区的主要家畜之一,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雄性犏牛不育阻碍了对犏牛杂种优势的利用,严重制约了我国高原畜牧业发展,因此对犏牛雄性不育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组织学、生理学、基因表达调控、转录组、蛋白质组和表观遗传学等方面概述了雄性犏牛不育的机制,以期为进一步探索犏牛雄性不育机制提供研究思路且为未来修复雄性犏牛生殖力奠定基础.
-
-
和占星;
HE Zhan-Xing;
ZHAO Gang;
赵刚;
ZHANGJi-Cai;
张继才;
JIN Xian-Dong;
金显栋;
YANG Kai;
杨凯;
WANG Zhe;
王喆;
LEI Bo;
雷波;
QI Fen;
祁芬;
QU Kai-Xing;
亐开兴;
LIU Jian-Yong;
刘建勇;
王安奎;
WANG An-Kui;
HUANG Bi-Zhi;
黄必志
- 《第十三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
| 2018年
-
摘要:
针对青藏高原地区牦牛产业的发展受饲料季节性短缺和严寒的双重制约,牦牛、犏牛的出栏周期长,养殖效益低的现状,研发应用了异地育肥生产优质牦牛、犏牛肉技术.技术涵盖育肥场(舍)要求,育肥牛的选择、诱食、疫苗注射、驱虫、健胃、公牛去势、育肥及最佳屠宰时间的确定、胴体评价与分割、分割肉的包装.该技术的优点是适宜在粗饲料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包括牦牛、犏牛产地附近或异地)开展牦牛、犏牛适度规模育肥,结果表明通过舍饲直线育肥≥380d,公、母牦(犏)牛宰前平均体重可分别达300kg和240kg以上,屠宰率达56%~58%和53%~57%,净肉率达45~46%和43%~45%,且约54%的育肥个体能产出A2~A4级雪花肉,具生产高端牛肉的潜力.应用该技术有利于实现优质牦牛、犏牛内高效生产,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又便于根据市场行情适时出栏.
-
-
ZHANG Gong-wei;
张龚炜;
WANG Ling;
王玲;
LUO Zong-gang;
罗宗刚;
ZUO Fu-yuan;
左福元
- 《第七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Y染色体雄性特异性区域的基因拷贝数变异(CNV)与犏牛雄性不育. 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雄性牦牛(n=63)、F1(n=22)和F2(n=2)犏牛、普通黄牛(n=10)间TSPY和HSFY基因的CNV. 结果:牦牛TSPY基因拷贝数仅为4个,表现为限制性扩增.以普通黄牛为父本生产的杂交F1和F2代公犏牛中,TSPY基因平均拷贝数分别高达385(351-421)和356,极显著高于普通黄牛平均含有142个TSPY基因拷贝(95-211)(P<0.001).HSFY基因拷贝数在牦牛和普通黄牛中存在显著扩增,牦牛平均含有123个HSFY基因拷贝(114-132),普通黄牛平均含有71个HSFY基因拷贝(61-82).与TSPY相似,杂种F1和F2代公犏牛HSFY基因拷贝数高于父本普通黄牛(P<0.01). 结论:本研究首次揭示牦牛、普通黄牛和犏牛在Y染色体结构上的本质差异.基于犏牛具有雄性不育的生物学特性,TSPY基因拷贝数的过高扩增可能是犏牛雄性不育的一个风险因子.
-
-
Sun Yonggang;
孙永刚;
Xu Jingtao;
徐惊涛;
CaiRang Dongzhi;
才让东智;
Ma Zhijie;
马志杰
- 《第二届中国肉牛选育改良与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分会八届二次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牦牛和黄牛种间体外受精和胚胎发育效果.通过研究黄牛和牦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时间、卵母细胞质量、精子处理方式、受精卵培养体系及冷冻—解冻后胚胎活力.结果表明: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除率增加,A级卵母细胞培养24h第一极体的排除率显著高于B级和C级卵母细胞,但相同体外成熟时间和相同分级的黄牛和牦牛卵母细胞第一极体的排除率差异不显著.用Percoll液梯度离心法和BO液洗涤法分别处理牦牛精液和黄牛精液后通过种间体外受精,BO液洗涤法处理的精液受精后的卵裂率显著高于Percoll液梯度离心法处理精液受精后的卵裂率,而两种方法处理精液受精后其囊胚率差异不显著.两种方法(黄牛♀×牦牛(♂)vs.牦牛♀×黄牛(♂))生产的早期犏牛胚胎用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和卵丘细胞共培养其囊胚率和孵化囊胚率都显著高于SOF液培养,而3种培养方法培养的早期犏牛胚胎的卵裂率差异不显著.两种IVF胚胎冷冻解冻后形态正常胚(90.52%±5.94%vs.91.53%±7.34%)、24h的存活率(61.45%±8.44%vs.64.72%±11.82%)和48h的存活率(44.81%±6.21%vs.48.47%±10.04%)均差异不显著.将黄牛♀×牦牛(♂)IVF犏牛胚胎移植到自然发情4头受体黄牛和3头受体犏牛,四头牛怀孕并产犊,妊娠率为57.14%,平均妊娠期258d。
-
-
钟金城;
姬秋梅;
柴志欣;
刘仲娜;
曾贤彬;
宋乔乔;
杨琴;
马志杰
- 《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牦牛与普通牛的种间杂种犏牛雄性不育机理一直是畜牧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关于犏牛雄性不育机理,国内外学者从解剖生理学、内分泌学、组织形态学、细胞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遗传学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但至今尚未得到确切的、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本研究以犏牛和牦牛的睾丸组织为实验材料,提取总RNA,构建文库,应用超高通量的新一代测序技术(RNA-seq),依托Illumina HiSeqTM 2000测序平台进行测序,建立综合性的数据分析流程.过对犏牛和牦牛睾丸组织相关信息的差异比较分析,从犏牛和牦牛睾丸组织中分别获得总reads条数51519136和53385024,其中犏牛中约有0.180.28亿条序列为唯一比对到基因组上的序列,占所有产出序列的34.94%54.32%,而在牦牛中约有0.230.30亿条,占产出序列的42.15%55.92%;牦牛和蝙牛分别含有18529和17784个表达基因,在两者中共同表达的基因有17120个,新基因有478个,并且发现表达量最高的基因均与精子发生相关。验证了犏牛雄性不育的最终表现是精子发生过程受阻。本研究还分析了犏牛和牦牛睾丸转录组的差异,其结果加深了对睾丸生精功能分子调控机制的认识。为进一步通过对与生殖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最终揭示犏牛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
-
-
曾贤彬;
姬秋梅;
马志杰;
刘仲娜;
杨琴;
宋乔乔;
钟金城
- 《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精原干细胞(SSCs)的自我更新与分化调控障碍是F1代雄性犏牛精子发生阻滞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运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RNA-seq)对健康成年的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了两者中参与调控SSCs自我更新与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状况.结果表明:①Gdnf、Erm、Fgf2、Egf、Lhxl、Bcl6b、Ngn3、Plzf、Taf46等基因具有抑制SSCs分化或促进SSCs自我更新的功能,它们在犏牛睾丸组织中均显著表达上调;②Scf、c-Kit、Tpt1基因在犏牛睾丸组织的表达量明显增加,而SSCs特异的SCF/c-Kit信号和Tpt1蛋白分别行使介导抑制能诱发细胞凋亡的p53通路和促使Oct4、Nanog基因表达上调,维持SSCs多能性的生物学功能;③Stra8基因在哺乳动物生殖细胞减数分裂起始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Nanos2是其重要的表达抑制因子.前者在犏牛睾丸组织中表达下调,而后者表达显著上调;④视黄酸RA与RAR和RXR形成的异源二聚体结合直接激活Stra8基因表达,其还能促进两个减数分裂标志基因-Sycp3和Dmc1及c-Kit的表达.在犏牛睾丸组织中,RA合成相关的关键基因,如Raldh基因表达显著下调,且RA代谢酶基因Cyp26b1表达明显增加.综上所述,与牦牛睾丸组织表达谱比较分析,认为犏牛睾丸组织中SSCs具有更强的自我更新和抗细胞凋亡的能力;但该细胞的分化严重受阻,该过程与细胞核中RA含量降低及Stra8基因表达抑制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分析调控SSCs自我更新与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为揭示犏牛雄性不育和精子发生机制以及耗牛杂交改良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
曾贤彬;
姬秋梅;
马志杰;
刘仲娜;
杨琴;
宋乔乔;
钟金城
- 《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牦牛和普通牛的种间杂种犏牛雄性不育是牦牛杂交改良中的一大难题.本研究运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RNA-seq)对健康成年牦牛和犏牛的睾丸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两者睾丸组织中特异标记基因的表达差异状况.结果表明:①肌样细胞的标记基因,如Collagen4-a1和Collagen4-a2表达量在犏牛睾丸中显著上调,表明犏牛界膜中肌样细胞层显著增厚;②支持细胞的标记基因,如Vim、Shbg、Amh、Fshr和Claudin11,在犏牛表达谱中,除Shbg外,其它基因均显著上调,即认为犏牛睾丸中支持细胞数目显著增加;③间质细胞的标记基因,如Insl3、Cyp11a1、Star、Lhcgr、Hsd3b1和Vcam1在犏牛睾丸中均显著上调,显示犏牛睾丸中间质细胞数目明显增加;④精原干细胞的标记基因,如Itgb1,Cd34,Cd9,Thy1,kit,Itga5和Itga6在犏牛睾丸中表达显著上调,可能由支持细胞形成的精原干细胞凹窝通过wnt信号通路发挥调节作用,使该细胞类型的数目明显增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