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质联用技术

气质联用技术

气质联用技术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8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轻工业、手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1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162118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食品安全导刊、中国现代中药、中国药房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2015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安全与健康分会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2014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2014年中国消防协会防火材料分会与建筑防火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等;气质联用技术的相关文献由639位作者贡献,包括卢金清、江汉美、韩蔓等。

气质联用技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1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62118 占比:99.89%

总计:162295篇

气质联用技术—发文趋势图

气质联用技术

-研究学者

  • 卢金清
  • 江汉美
  • 韩蔓
  • 马银宇
  • 李智宇
  • 冒德寿
  • 刘强
  • 张文
  • 田宇
  • 付海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淑娟; 郜毓堃; 郭栋卫; 王悦; 兰天; 王云霞; 马婷婷; 孙翔宇
    • 摘要: 为深入了解黑果腺肋花楸酒的香气特征,对市售5种黑果腺肋花楸干酒(编号为D1~D5)、1种甜酒(编号为S6)、4种白酒(编号为L7~L10)和2种啤酒(编号为B11~B12)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及电子鼻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线性判别分析(LDA)及聚类分析(CA)。结果表明,黑果腺肋花楸酒样品共检测出103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酯类42种,醇类21种,醛类7种,酮类6种,酸类10种,烯烃类4种。干酒、甜酒、白酒、啤酒分别检出挥发性物质64种、47种、31种、46种,干酒、白酒、啤酒共有成分占比分别为39.06%、22.58%、63.04%。电子鼻检测LDA结果与GC-MS检测CA结果显示,黑果腺肋花楸酒样品之间香气特征存在差异和共性,利用其挥发性香气成分的GC-MS及电子鼻检测结果进行区分和鉴别。
    • 刘天琪; 江汉美; 田宇; 刘金敏
    • 摘要: 该文分析比较了知母及其制品的挥发性成分,为知母的食用和药用提供理论指导。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与气质联用技术(GC-MS)相结合来分析鉴定生知母、盐知母和酒知母的挥发性成分,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由实验可知,三种知母共鉴定出7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生知母28种,盐知母28种,酒知母29种,三者中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均为苯乙醇,占比分别为12.19%、9.64%、20.36%,盐知母特有的柠檬烯、己酸和α-松油醇具有降脂、镇痛抗炎和抗惊厥等药理作用,3种知母共有挥发性成分为正己醛、苯甲醇、β-石竹烯,且在不同样品中含量明显不同。通过SPSS 21.0软件对挥发性成分及其含量进行PCA,结果表明盐知母挥发性成分的综合得分最高,生知母和酒知母得分较低。知母及其制品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和含量有明显区别,其中盐知母的得分最高。
    • 张文; 吕航; 金昱言
    • 摘要: 目前,在食品分析行业中存在很多分析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分析方法当属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该法应用广泛,可对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及兽药残留等各种复杂基质进行有效的定性定量分析检测,以便能提高食品日常抽检中的检测效率,确保食品安全.
    • 石黎琳; 李安; 牟方婷; 张惟广
    • 摘要: 为探究不同品种的小米原料对黄酒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该实验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提取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技术,测定了不同品种小米酿制的黄酒中的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结果表明,从5个品种小米黄酒共检测出222种风味物质,黄金1号、小香谷、大金苗、晋谷21及东方亮所酿小米黄酒分别检测出56、92、98、81、74种风味物质,酯类和醇类化合物为小米黄酒的主要风味物质,5个品种小米黄酒中共有的风味物质为β-苯乙醇、辛酸乙酯、己酸乙酯、丁二酸二乙酯、乙酸乙酯,各个品种的小米黄酒都有其独特的风味物质.说明不同品种小米对黄酒酿制中产生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种类与含量都有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小米黄酒的综合口感.
    • 刘金敏; 江汉美; 田宇
    • 摘要: 目的:对5种姜科香辛料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比较.方法: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与气质联用技术(GC-MS)相结合来分析鉴定姜科香辛料的挥发性成分,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在草果中鉴定出了39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7.58%;在白豆蔻中鉴定出了40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7.67%;在生姜中鉴定出了54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4.85%;在砂仁中鉴定出了42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7.89%;在山奈中鉴定出了37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1.87%.结论:5种姜科香辛料的成分及含量具有一定的异同,该研究结果可为姜科香辛料用于生产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 张文; 吕航; 金昱言
    • 摘要: 目前,在食品分析行业中存在很多分析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分析方法当属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该法应用广泛,可对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及兽药残留等各种复杂基质进行有效的定性定量分析检测,以便能提高食品日常抽检中的检测效率,确保食品安全。
    • 冯银平; 帖晓燕; 戴海蓉; 张云鹤; 樊秦; 李芸
    • 摘要: 目的:比较高乌头炮制前后其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取高乌头药材用水净制润软后,制得高乌头生品饮片;取生品饮片用甘草汁经高压蒸制,制得高乌头炮制品饮片;分别以95%乙醇超声提取后再经石油醚萃取,制得高乌头生品、炮制品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部位.采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分析两者的化学成分;采用NIST 2014标准谱图库进行化合物对比、匹配;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炮制前后,高乌头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部位中的主要成分均为脂肪酸及其酯类.其中,高乌头生品饮片中共检测出18个色谱峰,鉴定出13个化合物,占生品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4.60%,以(Z,Z,Z)-9,12,15-十八烷三烯酸(26.13%)、十六酸乙酯(25.27%)、棕榈油酸(10.84%)、亚油酸乙酯(10.67%)、(Z,Z)-9,12-十八烷二烯酸甲酯(6.66%)、十五烷酸(5.11%)的相对百分含量较高;高乌头炮制品饮片中共检测出25个色谱峰,鉴定出18个化合物,占炮制品挥发性成分总量的82.40%,以棕榈油酸(18.95%)、(Z,Z)-9,12-十八烷二烯酸甲酯(17.93%)、十六酸乙酯(11.94%)、(Z,Z,Z)-9,12,15-十八烷三烯酸(10.54%)、(Z,Z)-9,12-十八烷二烯酸(5.51%)、(Z)-11-十六烷烯酸(5.30%)的相对百分含量较高.炮制后新增7种成分,共鉴定出其中5种,分别为(-)-蓝桉醇、2-甲基十四酸乙酯、6-甲基-4苯基香豆素、β-谷甾醇、二十七烷;炮制后未有成分消失,且部分成分含量增加或减少.结论:经炮制后,高乌头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炮制后新增(-)-蓝桉醇等多种成分.
    • 其乐木格; 包文强; 何祥; 毕力格图; 王青虎
    • 摘要: 目的:研究蒙古蒿挥发油化学组成.方法: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蒙古蒿挥发油化学组成进行鉴定.结果:从蒙古蒿挥发油鉴定了24个化合物,分别为1,7,7-三甲基-6-乙烯基-2,3二氮杂二环[2,2,1]庚-2-烯(1),2-thujene(2)、双环[2,2,1]-二甲基-3-亚甲基(3)、对薄荷-1,4(8)-二烯(4)、邻菲烯(5)、桉树醇(6)、对松油烯(7)、8-(1-甲基亚乙基)双环[5,1,0]辛烷(8)、(1R,2R,5S)-5-异丙基-2-甲双环[3,1,0]己烷(9)、对薄荷-1(7),8(10)-二烯-9-醇(10)、顺式菊花醇(11)、内博美醇(12)、薄荷-1-烯-4-醇(13)、松油醇(14)、对薄荷-1(7),3-二烯(15)、(S,E)-2,5-二甲基-4-乙烯基己基-2,5-二烯-1-乙酸酯(16)、乙酸龙脑酯(17)、荜澄茄烯(18)、石竹烯(19)、大根香叶烯D(20)、6-甲基-2-(四氢-5-甲基-5-乙烯基-2-呋喃基)-5-庚烯-3-酮(21)、(1R,7S,E)-7-异丙基-4,10-二甲基烯环十二烷基-5-烯醇(22)、黄连碱(23)、香油薁(24).结论:蒙古蒿挥发油化学组成主要包括萜类、生物碱和芳香类化合物,其中单萜有15个、倍半萜有7个、生物碱1个和芳香类化合物1个.
    • 陈家宝; 郭龙; 温春秀; 齐琳琳; 温赛群; 郑玉光; 王蕾
    •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种质紫苏叶挥发性成分的化学型,并探讨其种质、叶片颜色与化学型的关系.方法:采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以P4峰为参照,绘制30批紫苏叶挥发性成分的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采用同一GC-MS法测定紫苏叶挥发性成分;采用Qualitative Navigator(B.08.00)软件分析并与NIST 17标准质谱数据库进行检索比对,分析各色谱峰对应的化合物;采用Origin 2018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30批紫苏叶挥发性成分共有13个共有峰,相似度为0.13~1.00.从30批不同种质紫苏叶样品中共鉴定出54种成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0批样品可聚为三大类,其中SCY-1、YNT-9、YNX-17、YN-28为一类,以榄香素(PP-e)为主要挥发性成分,为PP-e型;GS-4、GS-7、GS-11、GS-19、HBA-14、HBA-20、GZZ-8、LN-39、GSL-27、GSQ-32、GSQ-33、GST-31、YNW-12、LN-38为一类,除LN-38外均以紫苏酮(PK)含量最高,为PK型[LN-38中芹菜脑(PP-a)含量高于紫苏酮,为PP-a型];HBS-2、HBS-3、HBS-6、HBS-15、HBS-16、HBS-24、HBS-25、GX-26、SXS-30、SCC-36、RB-37、SC-29为一类,以紫苏醛(PA)含量较高,为PA型;不同种质紫苏叶颜色特征结果显示,叶片颜色两面绿的白苏均为PK型,而叶片单面或两面紫的紫苏大多为PA型,耳齿紫苏多为PP-e型.结论:紫苏叶挥发性成分化学型与其叶片颜色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叶片单面或两面紫的紫苏叶大多为PA型;叶片颜色为两面绿的野生紫苏、耳齿紫苏、白苏均不属于PA型,其中白苏均为PK型;耳齿紫苏多为PP-e型.
    • 刘天琪; 江汉美; 李书帆
    • 摘要: 对山楂及其制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比较.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与气质联用技术(GC-MS)相结合来分析鉴定山楂、炒山楂和焦山楂的挥发成分,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共检测出76种成分,鉴定出72种成分,从山楂中检测出34个峰,鉴定出29个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98.35%;从炒山楂中检测出41个峰,鉴定出33个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97.15%;从焦山楂中检测出48个峰,鉴定出36个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84.78%.三者的共有挥发性成分有5种,但共有成分的含量有所不同.并且,3种剂型的PCA综合得分具有较大的差异,生山楂和炒山楂挥发性成分的综合得分较高,其次为焦山楂.山楂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和含量经过炮制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炒山楂的药用价值较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