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挥发油

挥发油

挥发油的相关文献在1971年到2022年内共计975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93篇、会议论文347篇、专利文献14328篇;相关期刊1287种,包括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中成药、药物分析杂志等; 相关会议222种,包括2016中国中药制剂大会暨世界中医药学会中药新型给药系统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世界中医药学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剂分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2013年“好医生杯”中药制剂创新与发展论坛、2010中药炮制技术、学术交流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等;挥发油的相关文献由20424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成东、刘东锋、梁逸曾等。

挥发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93 占比:34.39%

会议论文>

论文:347 占比:1.55%

专利文献>

论文:14328 占比:64.06%

总计:22368篇

挥发油—发文趋势图

挥发油

-研究学者

  • 杨成东
  • 刘东锋
  • 梁逸曾
  • 陈利军
  • 刘建华
  • 杨明
  • 周欣
  • 高玉琼
  • 伍振峰
  • 侯冬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洁; 瞿雅懿; 何金晓; 蔡晓洋; 万子玉; 陈华林; 李敏
    • 摘要: 以道地产区及主产区收集的17份黄丝郁金种姜为材料,对其质量指标进行测定,通过偏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及聚类分析,确定种姜分级指标,结合生产实际,初步建立黄丝郁金种姜分级标准;并以不同等级种姜为处理进行田间验证试验,探究种姜等级与黄丝郁金生长、产量及质量的关系,以检验该种姜分级标准的科学性。结果表明,黄丝郁金种姜以种姜粗、种姜重、发芽率为主要分级指标划分三个等级:一级种姜种姜粗≥16 mm,种姜重≥10 g,发芽率≥99.00%,含水量≥70.00%,净度≥96.00%;二级种姜种姜粗≥12 mm,种姜重≥6 g,发芽率≥97.00%,含水量≥75.00%,净度≥96.00%;三级种姜种姜粗≥8 mm,种姜重≥3 g,发芽率≥94.00%,含水量≥75.00%,净度≥96.00%。不同等级种姜田间验证试验发现,随着黄丝郁金植株的生长,其株高、叶长之间差异越显著,表现为一级种姜>二级种姜>三级种姜>等外级种姜;一、二、三级种姜产出药材产量显著高于等外级种姜(p<0.05);一级种姜所产一等药材占比更高;一、二、三级种姜所产药材浸出物显著高于等外级种姜(p<0.05)。不同等级种姜在植株生长、药材产量及质量方面均存在差异,本研究建立的种姜分级标准科学可行。
    • 崔露; 曾庆钱; 冯锐; 邓婕; 崔媛媛; 李璇
    • 摘要: 目的:分析9月到12月龙脑樟叶挥发油的得率、成分及相对含量和指标成分(右旋龙脑、樟脑、异龙脑)含量。方法:水蒸气蒸馏提取四个月份下旬的龙脑樟叶挥发油并计算得率;采用GC-MS分析挥发油的成分,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测定指标成分含量。结果:挥发油得率最高的是11月(1.70%),挥发油中的最主要成分是右旋龙脑,其他主要成分还有樟脑、甲酸龙脑酯、乙酸龙脑酯、桉油醇。12月的甲酸龙脑酯与乙酸龙脑酯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四个月份下旬的右旋龙脑含量均>80%,11月(94.23%)的最高;樟脑的含量均<1%;异龙脑含量极低在0.02%-0.03%之间。结论:11月下旬为龙脑樟的最佳采收期,其叶的挥发油得率和右旋龙脑含量最高。
    • 徐桐; 丛竹凤; 贺梦媛; 董萍; 代龙; 高鹏
    • 摘要: 干姜为临床常用中药。干姜作为一味药食两用的中药,在医药和食品行业被广泛应用。其主要含有挥发油类、姜辣素类、二苯基庚烷类等化合物,具有抗炎抑菌、抗氧化、保护肝脏、保护心血管、保护脾胃等药理作用。综述了干姜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并结合亲缘学和化学成分特有性、传统药性和传统药效、化学成分可测性、不同配伍中成分表达的讨论对干姜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为后续建立更加完善的干姜质量标准提供参考。参考文献64篇。
    • 杜昊忱; 刘侃; 袁晓梅; 张微; 关永霞; 张贵民
    • 摘要: 目的优选脉络舒通丸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挥发油提取量、绿原酸提取率为考察指标,以加水量、浸泡时间和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L_(9)(3^(4))正交试验法筛选最佳提取工艺;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确定其中主要成分及相对百分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绿原酸含量,计算绿原酸提取率。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水,不浸泡,提取挥发油6 h,所得挥发油量大于2 mL,绿原酸提取率大于24.4%。鉴定出挥发油中15个主要化合物成分(相对含量>0.7%),占挥发油总量的76.96%。挥发油中成分多为单萜、倍半萜等萜类化合物,含量最高的为Z-藁本内酯,其次为苍术素和α-蒎烯。相对含量>1%的化合物有10种,主要来源于当归和苍术药材。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效率高,可用于脉络舒通丸挥发油的提取,且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来源于制剂中的当归、苍术两味药材。
    • 张根荣; 徐长丽; 金俊杰; 石芸; 高珣; 秦昆明
    • 摘要: 目的:采用GC-MS技术和网络药理学对蛇床子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筛选潜在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与机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蛇床子挥发油,通过GC-MS技术分析鉴定其中的主要成分;利用TCMSP网络药理学平台对蛇床子潜在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进行筛选;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模型;利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图;将潜在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之前的预测。结果:采用GC-MS技术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最终从蛇床子挥发油中分离鉴定14个主要成分;通过构建Venny图得到成分-疾病交集的20个关键靶点,这些靶点共同作用9条关键通路,并通过分子对接模拟进行验证后显示与预测结果相符合。结论:利用GC-MS技术联合网络药理学方法,揭示了蛇床子挥发油中α-蒎烯、β-罗勒烯、β-红没药烯等潜在活性成分与PTGS2、CASP3、ABCB1、CYP1A1等关键靶点,关键靶点通过调控雌激素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等通路发挥药效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进一步阐明了蛇床子挥发油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止痒作用,并通过分子对接模拟,结果表明主要成分β-红没药烯、α-胡椒烯与ABCB1、CYP1A1等关键靶点之间结合力较强,通过分子对接验证了预测的准确性,可为蛇床子挥发油今后的开发利用与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 宋科; 秦秦; 郑宪清; 顾富家; 孙丽娟; 孙雅菲; 吕卫光; 薛永
    • 摘要: 为了选育适合在上海崇明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姜黄,分别从日本冲绳、岗山和中国四川引进姜黄属植物6个种,于2018年和2019年通过小区对比试验,研究不同姜黄种在崇明地区种植的产量和品质差异。结果表明:从日本冲绳引进的姜黄(Curcuma longa L.)2年的平均株高最高(130.7 cm)、叶片数最多(22.9),假茎数(5.5)仅低于四川的极苦姜黄(Curcuma amarissima)和岗山的英德姜黄(Curcuma yingdeensis),生长性状最好;单株鲜重为859.82 g,固化率为29.01%,单株干物质重为249.41 g,产量最高,达24.07 t∕hm^(2)。对表征不同姜黄品质的活性成分测定表明:冲绳姜黄的姜黄素和挥发油含量分别为1.63%和7.32 mL∕g,均高于其他姜黄种,说明该种在崇明地区种植产量较高,品质较好,具有较大的种植和推广潜力。
    • 潘婷婷; 楚振升; 刘君星; 陈亚; 李岳; 张志强
    • 摘要: 目的:研究香茅挥发油的组成成分,为该药材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蒸馏法对香茅药材进行挥发油的提取,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香茅挥发油的主要成分。结果:香茅挥发油提取率为1.56%,分析出22个成分,主要化学成分为:2-甲氧基乙基乙烯基醚、(E)-3,7-二甲基-2,6-辛二烯醛(即(E)-柠檬醛)、(Z)-3,7-二甲基-2,6-辛二烯醛(即(Z)-柠檬醛)等,含量分别为20.63%、14.64%、12.37%。
    • 张海涛; 张亚光; 毛媛; 刘克武
    • 摘要: 通过蒸馏对东紫苏挥发油进行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并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东紫苏挥发油中检测出16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油质量的80.32%,其中桉树醇的相对质量分数最高,占43.57%。东紫苏挥发油在1.83~8.29 mg/mL浓度范围内,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呈现出良好的量效关系,IC50值为12.25 mg/mL,表明东紫苏挥发油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 黄丽平; 伍影瑶; 赖俊杰; 周中流
    • 摘要: 桉树为桃金娘科Myrtaceae桉属Eucalyptus L.Herit常绿性乔木,全球桉属有600多种,主要种植于世界各地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引入近80种,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其中广东和广西为桉树的主要种植基地。药理研究表明,桉属植物挥发油具有良好的杀虫驱虫、抗菌、消炎镇痛、抗氧化等生物活性。本文结合国内外已经发表的相关文献,对120种桉树的948个挥发油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分类阐述,其中萜类化合物共685个、脂肪族化合物共29个、芳香族化合物共39个、其他化合物共195个,旨在为桉属植物挥发油成分、药理活性的深入研究及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 陈昌婕; 马琳; 苗玉焕; 郭兰萍; 刘大会
    • 摘要: 为明确钾肥施用量对蕲春县蕲艾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设置0(K_(0))、60(K_(60))、120(K_(120))、180(K_(180))和240 kg·hm^(-2)(K240)5个施钾处理,采用2年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钾量对蕲艾农艺性状、药材产量、叶片出绒率、叶片中总挥发油和7种挥发性成分含量、总黄酮和9种黄酮、酚酸类成分含量以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钾肥能促进蕲艾的生长发育,显著提高艾叶产量。与K0处理相比,K180处理的产量在2018和2019年分别增长了47.2%和53.6%;施用钾肥后蕲艾出绒率分别提高了1.3%~23.1%(2018)和11.1%~40.6%(2019);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艾叶中总挥发油、桉油精、樟脑、龙脑、α-石竹烯、总黄酮、异绿原酸A、棕矢车菊素、异泽兰黄素含量呈降低趋势。相关分析表明,艾叶的产量和出绒率与叶片中K、Ca、Mg、Fe、Zn元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叶片中有效成分含量与K、Ca、Mg、Fe、Zn元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合考虑蕲艾产量、出绒率、挥发油、黄酮和酚酸成分含量等因素,在蕲春县蕲艾种植生产中,钾肥推荐施用量为120~180 kg·hm^(-2),为蕲艾规范化种植、科学施用钾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