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萜类

萜类

萜类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70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化学工业、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1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97363篇;相关期刊173种,包括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中成药、中国现代中药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分析化学年会暨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全国首届海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会议暨全国第五届海洋生命活性物质与天然生化药物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等;萜类的相关文献由198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天罡、王鹏、孙超等。

萜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1 占比:0.34%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7363 占比:99.66%

总计:97700篇

萜类—发文趋势图

萜类

-研究学者

  • 刘天罡
  • 王鹏
  • 孙超
  • 曾欣宜
  • 王丽芝
  • 王宗德
  • 陈士林
  • 不公告发明人
  • 范国荣
  • 陈尚钘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逸敏; 袁欢; 陈萍; 王涛; 彭光天; 吴爱芝
    • 摘要: 对岭南药材广东紫珠(Callicarpa kwangtungensis)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得到11个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ambucunlin A(1)、2α-羟基羽扇豆醇(2)、swinhoeic acid(3)、3β-羟基-乌苏烷-11-烯-13β,28-内酯(4)、蔷薇酸(5)、2α,3β,6β,18β,23-penta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6)、rel-5-(3 S,8 S-dihydroxy-1 R,5 S-dimethyl-7-oxa-6-oxobicyclo-oct-8-yl)-3-methyl-2 Z,4 E-pentadienoic acid(7)、salvionoside B(8)、齐墩果酸(9)、白桦脂酸(10)和α-香树脂醇(11)。其中,化合物1~4和6~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在化学成分分离基础上,进一步选择脂多糖(LPS)诱导的RAW 264.7小鼠巨噬细胞炎症模型进行萜类化合物抗炎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和9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对比结构发现,三萜类化合物(3~6、9和11)抗炎活性优于倍半萜类化合物(7和8)。研究结果广东紫珠萜类成分在抗炎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 魏敏; 程林; 祁艳艳; 王芳; 陈柯瑾; 崔艺璇; 李干鹏
    • 摘要: 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C_(18)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方法从罗平晾晒烟(Nicotiana tabacum.)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1)Cis-abienol,(2)(-)-α-tocospirone,(3)α-tocospiros B,(4)α-tocospiros A,(5)(1S,2E,4-R,6E,8R,11S)-8,11-epoxy-2,6,12(20)-cembratrien-4ol,(6)(1S,2E,4R,6E,8S,11E)-2,6,11-cembratrien-4,8-diol,(7)(1S,2E,4R,7S)-11,12-epoxy-2,8(19)-cembradiene-4,7-diol,(8)Nicotabin A,(9)Stigmasterol,(10)Scopolin,(11)Indole-3-carboxylic acid,(12)α,β-dipyridyl,并对它们进行体外抗HeLa肿瘤活性初步筛选,发现化合物10和12对HeLa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20.38%和15.05%.
    • 赵河; 成飞; 秦优; 张水寒
    • 摘要: 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 Steud.为马鞭草科大青属植物臭牡丹全草,为民间常用中草药,具有消肿解毒、活血散瘀之功效。通过对臭牡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文献综述,总结出臭牡丹中含有苯乙醇苷类、萜类、甾醇类等多类化学成分;作用广泛,具有抗肿瘤、镇痛、抑菌及抗炎等诸多药理作用;临床上具有治疗荨麻疹、癌症及改善月经不调等作用。为臭牡丹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张永涛; 赵净沙; 蒋雁冰; 赵丹; 王昌涛; 李萌
    • 摘要: 天然产物香料作为食品、药品和日用化学品的添加成分,市场需求高,有着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从动植物中提取香料产物存在来源少、含量低和分离困难等缺点,化学合成香料又存在着安全隐患和污染问题,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因此,研究与开发生产天然产物香料的微生物来补充或代替原有的传统提取和化学合成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酵母菌作为代谢工程菌株的一类,细胞内具有更好表达异源蛋白的细胞结构和翻译后修饰机制。文章总结了有关对酵母菌进行代谢改造生产萜类、芳香族类及脂肪族类香料化合物的具体实例和研究进展,包括所涉及的宿主菌株、关键酶、代谢途径、改造策略以及发酵条件优化等,并在最后讨论了酵母代谢工程改造生产天然产物香料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 李振杰; 冒德寿; 向能军; 董高峰; 田永峰; 唐石云; 蒋昆明; 太志刚
    • 摘要: 采用硅胶柱色谱、 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 C18反向色谱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对云南产白花紫苏(Coleus esquirolii)的乙醇提取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现代波谱学技术对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从云南产白花紫苏中分离和鉴定了11个化合物:毛萼鞘蕊花乙素(1), cariocal (2),白桦脂醇(3),白桦脂酸(4),麦角甾-6, 22双烯-5α,8α-表二氧-3β-醇(5),芫花素(6),芹菜素(7),山奈酚(8),槲皮苷(9),黄芪苷(10)和杨梅树皮苷(11)。并对分离的黄酮化合物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研究,研究表明白花紫苏中主要以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为主,其中化合物3、 4、 5、 6、 7、 8、 9、 10和11为首次从白花紫苏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和11清除DPPH自由基的半数抑制率分别为(19.51±0.03)μM和(23.13±0.05)μM,显现了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 关枫; 张添溢; 刘天博; 任欠欠; 王艳宏
    • 摘要: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痹证”的范畴,患者除出现关节疼痛、肿胀甚或畸形导致活动受限外,也可累及心肺和神经系统而危及生命,始终是国内外医药研究的重点领域。通过整理分析近5年文献发现,萜类、黄酮类、生物碱类等中药组分抗类风湿作用显著,其作用机制主要为抑制NF-κB信号、抑制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增殖、调控Th1/Th2细胞平衡、降低炎症因子分泌等。中药活性组分在该疾病治疗中体现出多机制共存的特征,如萜类组分具有显著的抗微血管生成作用,黄酮类组分对抗炎及保护软骨作用尤为显著,生物碱类组分抗炎镇痛作用表现突出,酚酸类组分可明显抑制RA发展中促炎因子的分泌。
    • 李辉; 温春秀; 刘灵娣; 温赛群; 唐映红; 姜涛
    • 摘要: 为了研究甲羟戊酸-5-磷酸激酶(PMK)在紫苏萜类物质生物合成代谢通路中的重要作用,对紫苏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出紫苏PMK基因参考序列,采用基因克隆技术从紫苏中克隆了PMK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的方法对紫苏PMK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紫苏PMK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全长为1524 bp,编码507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PfPMK的分子质量为54.73 ku,等电点为5.20,为亲水蛋白;紫苏PfPMK氨基酸与SmPMK、SsPMK、SbPMK和PvPMK同源性较高,说明紫苏PfPMK蛋白在进化过程中保守性较强。亲缘关系分析显示,PfPMK与丹参和一串红的PMK亲缘关系很近,在线软件WoLF-PSORT预测PfPMK蛋白可能定位于质膜或内质网膜上。qRT-PCR结果表明,PfPMK基因在紫苏根、茎、叶中均有表达,在根中的表达量高于在叶和茎中的表达量;紫苏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qRT-PCR分析显示,PfPMK基因在9月中下旬表达量较高。首次从紫苏中克隆出PfPMK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基因属于甲羟戊酸-5-磷酸激酶基因,参与了紫苏萜类物质的生物合成。
    • 哈瑞雯; 周海燕; 白杨; 王青青; 詹志来; 王辉
    • 摘要: 没药是我国传统常用的进口中药材,功效独特、应用范围广。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没药的全方位深入探究,其化学成分及相关的生物活性研究备受关注。在国内外文献检索基础上,对没药化学成分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分析与归纳总结,发现没药含有挥发油、萜类、甾体类、木脂素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挥发油、萜类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是没药主要特征性成分。探讨了不同来源没药内在成分的差异,为该属植物的质量标准制定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陈秀萍; 苏文炳; 蒋际谋; 姜帆; 陈永萍
    • 摘要: 本研究采用两种方法提取‘Marc’枇杷果肉中的萜类化合物,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分析鉴定提取物中的萜类化合物组分及峰面积。结果表明,方法一(无水乙醇+超声提取、浓缩+甲醇溶解+70%甲醇+涡旋)的提取物中鉴定到萜类化合物39种,方法二(70%甲醇+涡旋)的提取物中鉴定到萜类化合物15种;两者共有化合物相对含量也存在差异,方法一比方法二提取枇杷果肉萜类化合物的效果更好,且提取出的相对含量高出11.8~943.3倍。
    • 陈秀萍; 苏文炳; 蒋际谋; 姜帆; 陈永萍
    • 摘要: 【目的】了解枇杷不同组织中的萜类代谢物成分及含量,为高值化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的方法,分析鉴定安徽大红袍枇杷叶片、花、果皮、果肉和种子等组织中的萜类代谢物成分,利用R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比较不同组织中的萜类物质成分和含量差异。【结果】安徽大红袍枇杷叶片、花、果皮、果肉和种子等5个组织中,共鉴定出萜类代谢物51种,其中单萜1种、倍半萜1种、二萜3种、三萜42种、三萜皂苷4种,其中紫苏子醇、脱氢枞酸、白桦脂醇、脱氢山楂酸、23-羟基白桦脂酸等35种物质在枇杷中未见报道;各组织萜类代谢物分别为叶片50种、花49种、果皮49种、果肉45种、种子40种,所有组织共有成分38种,占51种萜类物质的74.5%。叶片、花、果皮、果肉和种子中萜类代谢物相对含量>1%的物质各有14、15、11、13、10种,各占其总萜类物质相对含量的88.46%、92.78%、92.37%、94.62%和96.28%,且以三萜类物质为主,5个组织共有的主要萜类物质有8种,分别为2α,19α-二羟基-3-氧熊果-12-烯-28-酸、科罗索酸、山楂酸、2-羟基齐墩果酸、2α,3α,23-三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蔷薇酸、积雪草酸、野蔷薇酸。聚类分析结果很好地展示了各组织萜类物质积累特征。【结论】枇杷叶、花、果皮、果肉和种子中的萜类物质种类丰富,叶片中的种类最多,其次是花和果皮,均以三萜类物质为主,新鉴定萜类物质35种,可供枇杷种质资源深度鉴定借鉴,也为枇杷叶、花和果的药用及其他高值化利用提供线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