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本
数学课本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40篇,主要集中在数学、教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0篇、专利文献10384篇;相关期刊477种,包括云南教育:小学教师、湖南教育(上旬刊)、小学教学参考等;
数学课本的相关文献由131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北荣、沈长生、戎松魁等。
数学课本—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384篇
占比:88.57%
总计:11724篇
数学课本
-研究学者
- 刘北荣
- 沈长生
- 戎松魁
- 卢声怡
- 玉邴图
- 肖鉴铿
- 谢士锦
- 刘作成
- 卢专文
- 叶立军
- 曹平
- 王俊
- 丁甲
- 万锡敏
- 任成根
- 伍利民
- 何丽
- 何健
- 倪燕燕
- 刘辉
- 华占和
- 吴乃华
- 吴仲和
- 周世恩
- 姬建国
- 孔凡哲
- 孟丽辉
- 封期青
- 屠燕琼(指导)
- 廖永琴
- 廖英忠
- 张全明
- 张受觉
- 张君尧
- 张孝达
- 张志斌
- 张敏
- 张琢
- 张雪芳
- 朱喜春
- 朱高雅
- 李娟
- 李真福
- 杨之
- 杨燕
- 梁孝科
- 欧阳稳根
- 汪涛
- 洪亮
- 洪国镛
-
-
王琴
-
-
摘要:
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是促进心智全面发展的助推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差异,精心设计,在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一、数学课本融德育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教学知识很死板、很固定,没多大新意。但只要教师引导学生.细细研读课本,就会发现在我们德数学课本里,融入了很多教育元素。
-
-
吴晶平
-
-
摘要:
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学好数学与数学阅读联系不大,总认为数学学习就是背概念、记公式。“双减”背景下,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提倡教育回归本质。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阅读时间。为了让学生们了解更多数学文化,数学课本中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安排了多个“生活中的数学”和“你知道吗?”,这些阅读材料大致可分为:拓展数学知识,如同比和环比、恩格尔定律等;数学的研究经历,如正负数的发展历程;生活中的数学.
-
-
林海
-
-
摘要:
在一到六年级的数学课本中,关于“量”的数学知识有很多,从“元角分”“克与千克”“分与秒”到“图形面积”“角的度量”,都是量的相关知识,因此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量感”的培养。教师可以设计具体教学方案,开展“量感”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本文从数学概念学习的本质出发,指出数学概念和“量感”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继而以“量感”为主分析优秀教师课例,从丰富学生活动、设置情景合情推理.
-
-
袁会奇
-
-
摘要: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中彰显魅力,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热爱之情,并继承和发扬下去?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一、在教材中寻找优秀传统文化素材我对北师大版小学阶段的数学课本进行了梳理,发现每一册的课本中都穿插有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如,一年级上册的认识数字“10”(引用诗句“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古人结绳计数、关于日晷的练习题(利用太阳照射的影子计时).
-
-
吴秀敏
-
-
摘要:
在数学课本阅读过程中,不仅学生方面会存在认知有限、兴趣不大、重点不明等问题,数学教师方面也可能存在重视度不高、未能发挥指导作用等问题.这就需要数学教师积极采取改变数学课本阅读现状的有效对策,即转变观念,重视数学阅读;有所侧重,明确重点难点;适当拓展,延伸课本内容;传授方法,注重阅读指导.
-
-
肖斌
-
-
摘要:
同学们使用的数学课本是国家组织一流教育专家、学者精心编著的,其中许多例题、习题不乏典范性、代表性和可发展性。课本是同学们学习的主要工具,自然应该作为高考命题的“策源地”。高考虽然是选拔性考试,但也必然起步于基础。在每一年的高考试卷中,都有一些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好题闪亮登场。
-
-
季井先
-
-
摘要:
《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数学课本》(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第9.4节三阶行列式中例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B,C的坐标分别为(x_1,y_1),(x_2,y_2),(x_3,y_3),则△ABC的面积公式为。
-
-
吴碧琼
-
-
摘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形式,可以将数学课本中一些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转化至学生容易理解的情境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通过情境解读的学习过程,简化学习难度,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本文以初中数学教材内容为例,选取一些日常教学中具有教学成效的问题情境展开详细的阐述.
-
-
李莹
-
-
摘要:
书是什么?是孩子手中的语文、数学课本,是孩子学习的材料,是孩子阅读的童话故事,是孩子照着画画的美术图集……可能孩子对书的理解也就限于此了。孩子天天读书,但书是从哪里来的?书对孩子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其实他们并不明白。于是,一个名为《一本书是如何诞生的》项目课程,在我校开始了研发和实施。
-
-
张敏
-
-
摘要:
读懂学生,需要俯下身,倾听孩子的心声;读懂学生,更需要一颗关爱学生的心灵,细心的发现,抓住每一点一滴的进步加以鼓励。遇上名副其实的"捣蛋大王"上课预备铃响起了,我夹着数学课本,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向教室。转眼间,我已经步入了我教学生涯的第四个年头,孩子们也从懵懂稚嫩的一年级进入了小学阶段的第一个转折点三年级。走进教室,正当我环顾四周时,一个陌生的面孔出现在我的视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