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8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2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35231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实用临床医药杂志、齐鲁护理杂志、中国民康医学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7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2012年全国医院药学学术年会暨第72届世界药学大会卫星会、第6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等;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相关文献由502位作者贡献,包括柯伟民、余丽娜、娄红梅等。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5231篇
占比:99.47%
总计:35417篇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研究学者
- 柯伟民
- 余丽娜
- 娄红梅
- 孟庆华
- 曾令兰
- 朱传武
- 李晓鹤
- 李淑莉
- 李玲
- 李聪智
- 罗端德
- 谢玉桃
- 谭德明
- 邓国炯
- 郭春辉
- 高蕾
- 于海华
- 于红卫
- 任泽久
- 何玉麟
- 余卫平
- 余烨
- 余焱
- 侯周华
- 刘丹
- 刘坤
- 刘娅
- 刘拉羊
- 刘莉
- 刘雁
- 叶志明
- 向洪涛
- 孙谢文
- 宋茂舟
- 屈人上
- 张东常
- 张丽军
- 张汾燕
- 彭余柳
- 彭琨
- 彭霞
- 李伟
- 李娟
- 李昌敏
- 李秀惠
- 杨亚萍
- 杨倩
- 杨占宇
- 杨小娟
- 杨晓东
-
-
徐杨;
赵阳;
郭慧
-
-
摘要:
目的研究免疫球蛋白检验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据此展开对比分析,以期为临床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我院接收的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病情危险程度将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60例)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40例),选择同期50名到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免疫球蛋白检测,统计和对比改善和恶化2种状态下患者的免疫功能及病情变化情况,比较3组研究对象免疫球蛋白检验结果。结果改善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IgG、IgM、IgA、TBI指标明显高于恶化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TA指标则低于恶化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3、11.25、3.69、4.20、3.45,P<0.0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的IgG、IgM、IgA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8、33.34、39.307,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检验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有着显著的临床价值。
-
-
-
-
-
-
叶志明;
高东奔;
宋茂舟;
张东常;
于海华
-
-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醋酸泼尼松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TGF-β、IL-17、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于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5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用药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指标及血清TGF-β、IL-17、TNF-α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00%;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血氨、TBil、ALT、AST水平及血清TGF-β、IL-17、TNF-α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早期应用醋酸泼尼松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可有效减轻机体炎性反应,改善患者肝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
-
叶志明;
高东奔;
宋茂舟;
张东常;
于海华
-
-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醋酸泼尼松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TGF-β、IL-17、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于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5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用药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指标及血清TGF-β、IL-17、TNF-α水平.结果 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00%;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血氨、TBil、ALT、AST水平及血清TGF-β、IL-17、TNF-αt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醋酸泼尼松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可有效减轻机体炎性反应,改善患者肝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
-
梁晓静;
王冬梅;
欧阳德宏
-
-
摘要:
目的:分析研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从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附属均安医院于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中抽取98例进行讨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到本院体检健康者40例纳入到对照组中,均接受血清Ig检验,分析比较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IgM、IgA、IgG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IgM、IgA、IgG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急性乙型肝炎患者IgM、IgA、IgG均高于对照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gM、IgA、IgG高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IgM、IgA、IgG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可通过检测血清Ig诊断乙型肝炎,并评估病情程度,有利于疾病预后。
-
-
赵灿
-
-
摘要:
目的:分析给予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复方甘草酸苷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2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行常规治疗,观察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甘草酸二胺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0%(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治疗效果,可有效改善肝功能指标,降低肝纤维化程度,促使病毒转阴,且用药安全性高.
-
-
靳镝
-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6月,辽宁省抚顺市传染病医院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90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内科治疗,试验组接受血浆置换联合常规内科治疗.对比两组疗效、 生化指标水平.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高于对照组的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尿素氮(BUN)水平均改善,且试验组TBIL、BUN水平低于对照组,PT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采用血浆置换治疗可提升其临床治疗效果,促进生化指标改善,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肝脏功能恢复.
-
-
朱兴芳;
付晓晴;
茹仁萍;
曾苏
- 《2012年全国医院药学学术年会暨第72届世界药学大会卫星会》
| 2012年
-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恩替卡韦(ETV)和拉米夫定(LAM)抗病毒治疗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短期生存率的影响.rn 方法:选取8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核苷初治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ETV(0.5mg.d-l)或LAM(100mg·d-l)抗病毒治疗,回顾性比较ETV组患者和LAM组患者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早、中、晚期短期生存率的差异.rn 结果:ETV组短期生存率为75%,LAM组为65%,两组短期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期ETV组的短期生存率为90.5%,LAM组为5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和晚期的短期生存率,ETV组与LAM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早期和晚期,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对短期生存率的影响,两者疗效相当,在中期,恩替卡韦疗效优于拉米夫定.
-
-
程香普;
陈煜;
张晶;
郑素军;
刘梅;
周莉;
段钟平
- 《第6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
| 2011年
-
摘要:
患者,男,38岁,以“乙肝病史10余年,乏力、食欲不振20d,尿黄17d”为主诉于2009年1月28日入院。患者10余年前体检化验乙肝标记示“HBsAg阳性,HBeAg阳性,HBcAb阳性”,肝功正常,未进一步诊治。本文对这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并发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诊断与治疗做出综述。
-
-
-
-
-
来要良;
钱英;
王晓军;
李秀惠
- 《第二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
| 2007年
-
摘要: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外壁的组成成分,其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为脂多糖,脂多糖可作用于机体的多种炎症细胞,尤其是单核/巨噬细胞,释放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一氧化氮等,引发一系列的病理反应。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病人由于门脉高压、肠壁充血水肿、肠道菌群失调、门体分流及肝脏功能障碍引起内毒素灭活减少等综合因素的作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及慢性肝炎患者,资料报道其发生率可高达58%以上[1],内毒素血症一旦发生,可激活肝脏的枯否氏细胞,释放多种炎症介质,诱发病情加重,出现肝细胞坏死,肝脏功能衰竭,表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DIC等并发症,病死率明显升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总结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合并内毒素血症时的中医证候特征,探讨其中医病机机制,为中医药治疗内毒素血症提供理论依据。
-
-
屈人上
- 《第二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
| 2007年
-
摘要:
此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曾住院近一个月经主以保肝、退黄、支持、对症的西药治疗,TBIL却由538.1um01/L上升到694.8um01/L,其病情无明显好转的情况下,根据汪承柏教授认为慢重肝病程长、血瘀重、里热盛和张光华教授据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总结出贯穿其病全程的主导病机为"瘀热互结"。因此主用凉血活血,清化瘀热,辅以健脾利湿,益气养阴于全程的守法守方治疗与调护,收到了较好的疗效。06年随访身体健康良好。
-
-
姬恒伟
- 《第7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重型肝炎患者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及对照组(46例),两组均给予综合护肝、营养支持及防治并发症等治疗,治疗组加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1片日1次口服,应用4周.结果:治疗组从黄疸的消退、HBVDNA水平下降程度、凝血酶原活动度的提高及改善预后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对于重型肝炎治疗具有改善症状,抑制HBV复制,促进肝功能恢复,提高好转率等优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