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全国第十一届中医肝胆病学术会
全国第十一届中医肝胆病学术会

全国第十一届中医肝胆病学术会

  • 召开年:2004
  • 召开地:宜昌
  • 出版时间: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一届中医肝胆病学术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研究目的是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观察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瘀证肝硬化患者门静脉流速与湿热内蕴证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血瘀证肝硬化患者门静脉流量与湿热内蕴证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血瘀证脾静脉内径与湿热内蕴证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血瘀证脾静脉流速与湿热内蕴证、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血瘀证脾静脉流量与湿热内蕴证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摘要:中医在治疗肝硬化的经验上,活血化瘀为大多数医家所重视.李德新教授认为,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湿热邪毒蕴结于肝,留连不去使其失条达之性,肝郁气滞,由气滞而致血瘀,经络阻塞,血不养肝,形成肝硬化.肝硬化的病机以血瘀为主,可兼见湿热、气滞、脾虚、肾虚.治疗以活血通络,化瘀软坚为大法.用桃仁、丹参、红花、川穹、当归、鳖甲、牡蛎等[5].姜春华常用下瘀血汤(大黄、桃仁、蜇虫)加味;王玉润的经验方为丹参、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生地.有效中药复方强肝软坚汤、复方861合剂、扶正化瘀319方等,都有活血化瘀药.也正因为血瘀在肝硬化中的普遍性,使活血化瘀药在肝硬化治疗中成为最不可少的一类药.
  • 摘要:在慢性肝病特别是失代偿期肝硬化中,肝脏的胆汁酸的分泌异常以及胃肠道的瘀血,常易引起肠道生境的系列变化,直接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而还可以导致内毒素血症的形成,而内毒素血症的存在又可加重肝脏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临床上予以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辅以治疗胃肠道菌群失调与内毒素血症,对于改善慢性肝病特别是肝硬化患者症状.现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病并肠道菌群失调与内毒素血症的研究近况分述如下.3结语鉴于目前治疗慢性肝病特别是肝硬化患者并发肠道菌群失调及内毒素血症中,中医、西医两种不同医学理论所展示出各自的优越性及局限性,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病并发肠道菌群失调及内毒素血症,对于改善症状及疾病的预后和转归无意拓展了一个广阔的领域.
  • 摘要:已知可引起肝脏损害的病因包括:肝炎病毒、某些非嗜肝病毒(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酒精、脂肪沉积、药物、细菌毒素、自身免疫、某些代谢性疾病以及肝内占位性病变和胆道系统疾病等.其中病毒性肝炎发病比例最高,危害性也最大.确诊病毒性肝炎的肝炎的依据包括两个方面:(1)肝脏受损的证据;(2)肝炎病毒标志.因此针对肝脏受损的前提,加强其病原学研究及探索新的致病因子,历来是肝脏病学研究的热点.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至少这些不名原因肝病中有部分是由感染因素尤其是某些新型嗜肝病毒所致.但这些新型肝炎病毒要获最终确认,还必须加强以下方面的研究:(1)致病性研究,包括临床特点和病理表现研究;(2)诊断试剂研制;(3)病毒复制部位及调控研究;(4)流行病学及预防研究.由于业已发现的这些病毒并不能涵盖肝病的所有病原谱,因此探索新的致病因子及加强对其他新型肝炎病毒的研究将任重而道远.
  •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病变在肝小叶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综合征.包括单纯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三种主要类型.患者常伴有体重过重或肥胖、糖耐量异常或2型糖尿病,以及血脂紊乱等易患因素.本文介绍了临床诊断标准、临床分型诊断、影像学诊断及组织学诊断。
  • 摘要: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于1993年11月在洛阳召开第五届学术交流会,会上讨论制定了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现发表于下,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 摘要: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中由于肝内纤维生成与降解失衡,致使过多的胶原在肝内沉积,常伴于炎症并可发展为肝硬化.长期以来主要依赖肝活检病理检查来诊断肝纤维化并确定其程度.近年来,国内外致力于研究无创性肝纤维化检查及其评估系统.我国许多单位已经作了大量工作,已发现了临床、生化、影象和综合评判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02年5月14~l5日在上海召开了肝纤维化诊断及疗效评估专题研讨会上,邀请了10余位国内著名学者做有关专题报告,与会专家们通过热烈讨论,就肝纤维化的组织病理诊断、非创伤性诊断及疗效评估取得基本共识.
  • 摘要:国内应用的人工肝技术是一整套包含血浆置换、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血浆灌流、分子吸附循环系统、连续性血液狰化治疗等方法联合应用治疗重型肝炎的技术和治疗方法。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单用或联合应用以上技术。
  • 摘要:本文介绍了回阳救逆健脾护肝治愈慢性重症肝炎的临床运用.健脾护肝丸:核桃、大枣、春砂、末香、麦芽、香附、皂矾。健脾化湿,有补血和滋养肝肾的功能,对治疗各种肝炎和肝硬化,效果稳定。服法:每天服3次,每次服ic gf饭后用米汤送下。22黄虎解毒治肝丸:虎杖、黄柏、半边莲、半枝莲、蛇舌草、叶下珠、三七和白矾。每天服3次,每次服7gi饭后用米汤送下。2.3茵陈术附汤:茵陈50-8咯白术50-809,附子30-809,千姜15-30 g,甘草15-309。治阴黄,身目黄色烟熏,身寒体重,胸痞腹胀,口淡,使浓。
  • 摘要:本文对肝硬化腹水进行了初始评价.结合检测血清AFP,可筛查肝癌.明确诊断或怀疑为SBP的病人应该用抗生素治疗。怀疑SBP者不应等到阳性的培养结果再作治疗,否则会延误病情。如果出现感染的症状和或体征,腹水培养阳性,即使中性粒细胞不高,也要用抗生素治疗。可用广谱、非肾毒性抗主素静脉注射作经验性治疗,如头抱他啶( 3代头抱)2g,每8h。对于SBP特征明显的病人,静脉用抗生素5天的效果与10天相似。
  • 摘要: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中医辩证为瘀热友贡,脾虚湿困,气阴亏损,治以凉血活血,清化瘀热,健脾利水,益气养阴。处方:葛根、丹参、赤芍、茵草、大黄、桂枝、获芬、党参、麦冬、五昧子、仙灵脾、甘草。生麦芽、鲜茅根,1日1剂,水煎3次,分6~8次服用;安体舒通口脉om岁次;1次/比生脉针 30ml静推,丹参针 20ml+10﹪GS250ml静脉点滴;l日1次。患者因经济困难,带药回家治疗,嘱吃稀饭,卧床静养。用药后病情逐日改善,至8月11日复诊,腹胀、乏力。饮食及睡眠好转,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减退,双下肢水肿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续如法调治,至9月5日患者在邻近中心卫生院检乙肝两对半为“小二阳”,肝功 GPT 67U, TBILI 59luoml凡,总蛋白6549/L,白蛋白37.4g/L,腹胀、乏力、眠差、黄染等进一步改善,饮食增加,双下肢水肿基本消除,大便日解两次成形,小便淡黄,舌淡红,苔簿白润,停用西药利尿剂和静脉用药,守方照服,增服补元解毒健肝片6片/次,4次/日,
  • 摘要:莪术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莪术(CurcumazedoariaRosc.)、郁金(C.aromaticaSalisb.)或广西莪术(C.KwangsensisS.LeeetC.F.Liang)的干燥根茎.此外,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温郁金(CurcumaWenchowensisY.H.Chen.)的根茎,即温莪术,临床运用也十分广泛.1性味功效2化学成分3药理作用4临床应用5毒副反应
  • 摘要:慢性病毒性重型肝炎(Chronichepaticfailure,CHF),简称慢重肝,是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或肝硬化的背景上,出现大块性(全小叶)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其临床特征是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即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1]慢重肝由慢性肝炎或肝炎肝硬化发展而来,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既有湿、毒、瘀、痰之实邪祸害,又有与肝、脾、肾脏器受损之正虚.故治疗上既要注重祛除实邪,也要注重补益,又因其病其于肝脏严重受损,故特别要重视补益肝体与肝用.1"体用虚损"是慢重肝的重要临床特征2"体用同损"的症状表现在慢重肝中普遍存在,且症状程度比较严重3"体用同损"是慢重肝的常见证型4目前慢重肝中医治疗中"补肝体,益肝用"法则未引起足够的重视5"补肝体,益肝用"与解毒、利水、化瘀的关系
  • 摘要:中的三承气,现代研究表明对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术后排气障碍等多种疾病均有显著疗效.但其中的紫雪丹在儿科高热中应用较广,但在慢性肝病中对此方的报导较少,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温病条辨>中的安宫牛黄丸、<和剂局方>的紫雪丹和至宝丹历来被为温病的三宝,广为传诵,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治疗温病的杀手锏.目前三宝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已由传统的内科危急重症的治疗扩展、渗透到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其中既有危急重症,又有疑难危症,还有一般病症.尤其是其中的安宫牛黄丸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临床被证实对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栓塞)、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黄疸性肝炎、肝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重症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有较显著效果.在其基础上研制而成的清开灵、醒脑静注射液等已成为急诊必备药.承气汤系列方源于"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三承气,现代研究表明对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术后排气障碍等多种疾病均有显著疗效.但其中的紫雪丹在儿科高热中应用较广,但在慢性肝病中对此方的报导较少,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 摘要: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即将完成,人类基因组研究的重心逐渐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向基因的功能及基因的多样性倾斜[1].世界也正进入一个以生物信息为重要内容的生命科学时代.因此,研究众多基因在生命过程中所担负的功能就成了全世界生命科学工作者共同的课题,基因芯片技术就是顺应这一科学发展要求的产物.它涉及了分子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诸多学科,广泛应用于遗传作图、DNA测序、基因表达、突变检测及多态性分析、基因诊断等领域[2],尤其在药物的研究中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3].
  • 摘要:脂肪肝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多见子肥胖、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关于其形成,最近有人提出了“二次打击”的假说,初次打击 (firsthit诱发脂肪肝,各种不同病因通过氧化应激促使反应性氧化物 (Ro)增加,作为发病的基础机制。第二次打击(secondhit)导致脂肪肝发生炎症、坏死和纤维化。该病属中医的积聚、胁痛、痞证范畴。多认为病理基础与痰、湿、瘀、积有关,而气血亏虚。肝失调养及肾精亏耗、水不涵木是左右脂肪肝预后转归的关皆。据此笔者制养阴消脂方,临床显示该方在促进肝脏病理(从B超、肝纤维化指标等分析)好转、降低血脂方面都取得较好疗效.
  • 摘要:现代医学认为,酒精性脂肪肝发主机制:@酒精中间代谢产物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②酒精毒性使肝内TG合成增加,肝细胞分解脂肪能力下降,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③肝脏输出TG能力下降:④肝细胞摄取脂肪过多;⑤兔疫损伤。现代医学对酒精性脂肪肝治疗尚无特效疗法。柴胡陷胸汤加味以柴胡,寅茶清热疏肝,利湿解毒;柴胡,积壳~升一降,加强疏畅气机,条达肝气之功,共奏升清降浊之功;柴胡为疏肝畅胆之要药,井引诸药以达肝经,通达病所并有“推陈致新,久服轻乌”之用,降脂作用显著。小陷胸汤以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扁豆、葛根、荷叶升清阳,解酒毒,化痰浊。丹参、主山植、泽兰,通肝脾,化瘀血,并能养血。草决明、虎杖,可清肝经郁热,且虎杖具有荡涤脏腑,推陈出新,促进脂类从肠道排出的作用.药理证明:葛根可增加人体乙醇代谢酶的活性并提高肝细胞浆中谷恍甘肽转移酶活性,利于机体解毒功能发挥,减轻乙醇的毒性门。山植、丹参、草决明具有不同途径降低动物血中的TC和TG作用;柴胡及其有效成份柴胡皂砍有抗炎和降低血浆胆固醇作用并有较好的抗脂肪肝、抗肝损伤、利胆、降转氨酶及增加机体免疫作用。
  • 摘要:肝损伤是多种肝脏疾病共有的一种病理状态,其长期存在和活动发展往往是导致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肝癌发生最重要的始动因素.随着上世纪末对肝损伤机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肝细胞的炎症变性、坏死、凋亡是大多数肝损伤的共同病理学基础,这些变化与多种炎症介质和凋亡相关因子密切相关,本实验以免疫性肝损伤小鼠为模型,通过检测血清中IL-18、ALT、AST,肝组织中TNFα、SOD、MDA、Fas、FasL等炎症介质和凋亡相关因子,观察中药复方护肝降酶饮模型小鼠肝损伤的干预并分析其机制.
  • 摘要:我们对调肝颗粒剂进行拆方观察,从亚细胞、分子水平进行了实验研究.现将调肝颗粒剂全方(Ⅰ号)及六味药物配伍之一(Ⅱ号)的结果报告如下:实验结果提示,应用调肝颗粒剂全方后,可使GGT灶的发生个数和灶面积明显少于模型对照组,抑制率分别为41.2﹪和52.73﹪;血清中无异常ALP,γ-GT-Ⅱ阳性率明显下降,DI接近与正常肝细胞.同时显示该方对羟自由基有良好地清除作用,并提高肝组织及血浆中SOD、GSH-Px活力;c-myc、N-ras的表达接近于正常肝细胞.此外,调肝颗粒剂还显示对受DENA和2-AAF的毒性所延缓或降低动物体重的增长有一定拮抗作用,提示对肝损害和蛋白合成的抑制肯可能有保护作用.提示调肝颗粒剂有抑制大鼠肝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作用.而调肝颗粒剂Ⅱ号无明显的阻断作用.中药方剂的治疗作用机理较为复杂,不同单味中药在组成方剂后,各种药物之间的成分将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化合物而起作用.由于调肝颗粒剂Ⅱ号较全方少二种中药,因而产生的化合物不同,在阻断肝癌前病变中显示不同的效果.
  • 摘要:从以往的整体和离体实验均已证实,中药复方慢肝消对乙醛所致肝星状细胞(HSC)具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理,我们选择细胞外基质Ⅰ、Ⅲ型胶原、FN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进行探讨.通过理论总结,我们初步认为,酒精性肝纤维化属中医学的"酒癖"范畴,病机为"肝脾不和、痰瘀内阻",其中脾气虚为其实质,病位在肝、脾,涉及胆、胃、证多虚实夹杂,治疗以肝脾同调,虚实同治为原则.慢肝消以调肝健脾、活血化瘀,解毒消积为治法.临床观察和实验结果较一致.
  • 摘要:黄芩甙(Baicalin,BC)是中药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中的一种主要成分,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能,可用于湿热所致的多种病症.本研究建立ConA致小鼠肝损伤的动物模型,以联苯双酯为对照,通过对肝损伤小鼠血清的AST、ALT,肝组织的MDA含量的检测,探讨黄芩甙可能的保肝降酶、抗氧化、防止肝损伤的作用和机理.虽然本研究结果证实黄芩甙的抗肝损伤与降酶、抗氧化作用密切相关,但ConA诱导的是典型的T细胞依赖性肝损害,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肝损害病理过程,黄芩甙本身还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调节免疫、抗病毒、解毒、利胆等药理学作用,黄芩甙抗ConA肝损伤的作用是否也与这些因素有关.因此,黄芩甙的具体和确切的生物学作用还有待于将来做深入研究.
  • 摘要:龙丹降脂颗粒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及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而成的复方制剂,具有清利湿热、化瘀通络等功能.为更好地提供临床用药依据,现将主要药效学试验资料报告如下.
  • 摘要:肝脂康胶囊由泽泻、决明子、生山楂、五味子、枯矾等药物组成,具有化痰祛湿、健脾疏肝、化瘀消导等功效,经用于临床,对多种原因引起的脂肪肝疗效显著.为阐明其药理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笔者从形态学角度观察肝脂康胶囊对大鼠脂肪肝超微结构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提供形态学依据.
  • 摘要:疏肝软坚汤为著名肝脏病专家王文彦教授行医60余年的临床验方,以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肝硬化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达85﹪[1].本实验系统观察疏肝软坚汤对肝纤维化大鼠HA、PCⅢ以及肝脏显微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疏肝软坚汤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本实验结果显示,疏肝汤对大鼠肝纤维化具有较明显的防治作用,且大剂量效果明显优于肝加欣片.其防治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在于保护肝细胞,促进损伤肝细胞的修复;调节胶原代谢,抑制胶原的合成,促进胶原的降解.
  • 摘要:陈瑞春教授,为当代知名<伤寒论>专家,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师承指导老师.从医执教50余年,崇尚仲景学说,临证擅用经方.他对经方的运用,既能做到恪守经旨,全面经承,又善于临证发挥,触类旁勇,使理法方药相贯而一.张仲景创立的小柴胡汤本是用于治疗外感热病,陈教授经过深入研究,反复实践,认为该方对治疗肝病等内科杂病也是首不可多得的方子.他在临床中以该方为基本方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乙肝病毒携带者等肝病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将他的这一经验予以介绍,以飨诸位同道.
  • 摘要:王育群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到,肝病是一种复杂而多变的病证,大多数患者或因久治、误治无效;或因病情危重,医治无望;或因病情复杂而无从下手,而求治于中医治疗.实践过程中我们认为肝病治疗应遵于古而不拘泥于古法,辨证应与辩病相结合,用药应根据病证灵活取舍.由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过程始终是一个邪正交蒸的过程,病程较长,病情缠绵,导致机体处于一种正气日渐耗散、邪毒稽留不退的状态,日久则常因肝郁气滞、热毒蕴结、气虚无力、阴虚火旺、阳气虚衰而导致气血瘀阻,最后致气血阴阳失调、虚实夹杂,而疾病的关键即是"瘀血".临床实践中又发现瘀血既是其他病因所导致的一种病理产物,反过来瘀血又可进一步引起许多并发症的产生,促使病情恶化,因此瘀血又是一种致病因素,瘀血贯穿着慢性病毒性肝炎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治疗从瘀着手,临床每每获验.
  • 摘要:金洪元教授1962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在新疆业医40余年,学术经验颇丰,辨证治疗慢性乙肝疗效尤著,为全国第一、二批必须继承的名老中医药专家,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在新疆医名甚著.笔者有幸长期受其教诲熏陶,现不揣简陋,将金教授辨证治疗慢性乙肝经验简要整理如下:1辨证论治,既重宏观,又重微观2慢性乙肝的中医证候学认识及分期论治3慢性乙肝辨病辨证用药经验.
  • 摘要:乙肝病毒经血液传染,深伏血分,有嗜肝性,伤血碍气为其主要病机,故易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临床实践证明,尽早恰当地使用血分药物,对缩短退黄时间、减少病情反复、改善慢性肝炎患者的症状.兹举几例临床体会,以飨读者.1健脾益气,活血解毒2滋补脾肾,活血解毒3滋阴泻火,活血解毒按:热毒炽盛的阳黄面色应与全身皮肤一样鲜黄如橘子色,而本例面色反现黯黄,经服活血解毒药物相当长的过程后才转为正常.可见面色黯黄,不仅是阴黄的表现,也是瘀血的表现.临床遇此尚需结合舌、脉综合分析,过细地辨证,谨守病机,抓住主要矛盾.
  • 摘要:自身免疫性肝病(aufoimmceneliverdiseases),是指由于机体的免疫反应攻击肝组织所致慢性肝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ufoimmunehepatitis,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biliarycirrhosis,PBC)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sclerosingcholamgitis,PSC),前者主要表现肝细胞炎症坏死,后二者主要表现为肝内胆汁瘀积.本文主要讨论AIH的中西医诊治进展.1.AIH的病因及发病机制.2.中医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认识.3.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中西医诊断.4中西医治疗.
  • 摘要:人类医学模式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到生理-心理到社会-心理-生理几个阶段.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含保健医学)成为医学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近3个世纪以来,西方的现代医学逐渐成为全球的主流医学,在人类的医疗卫生职务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医学科学的进展令人刮目,但是迄今仍面临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从1900年以后,一个新的名词--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专业文献中,并且逐步受到医务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迄今EBM已经成为指导临床实践和医药科研工件一门新的学科,从而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可以这样说,如果一名临床医师不懂或不会运用循证医学,那将是一名不称职的医师.因为在现在和今后循证医学不但被医务人员且会被广大的病员所接受,而成为医学行为中重要的规范.
  • 摘要:我们既往对慢性肝炎的研究发现,慢性肝炎、肝硬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内分泌激素紊乱[1].根据中医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化,肝肾同源理论,应用滋肝补肾的"慢肝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很好的恢复肝功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本文从慢肝宁对慢性病毒性肝炎下丘脑-垂体-性腺、甲状腺、肾上腺轴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
  • 摘要:随着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深入,耐药变异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尤其是YMDD变异后出现的伴随着HBVDNA反跳的肝炎活动,即拉米夫定耐药性肝炎(lamivudineresistanthepatitisB,LRHB)已成为CHB治疗的一个重要课题.据胡国启等[1]观察:拉米夫定耐药性肝炎继续服用拉米夫定的HBVDNA和HBeAg转阴率分别为9.5﹪和11.1﹪.又有研究显示服用拉米夫定转阴组治疗前CD4、CD4/CD8高于未转阴组[2]为此,我们对拉米夫定耐药性乙型肝炎患者试用免疫增强剂胸腺肽肠溶剂(迪赛片)进行治疗,并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了T细胞检测,现将观察的53份病例汇报如下.
  • 摘要:目前,我国发表的有关HBV基因型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HBV感染存在4个基因型,其中以C型和B型为主[1].欧美国家报道主要为A.D.E.F型为主,最近又报道了G.H两个基因型.现有的资料提示HBVC型和D型对干扰素治疗效果较差,而对拉米夫定治疗效果是否也存在相同问题,资料不多,因此我们对51例拉米夫定治疗发生YMDD变异的病例进行HBVDNA基因型的分析,进行治疗与变异方面的探讨.
  • 摘要::汉代医家张仲景[3]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治>进一步将黄疸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等四种,虽未提出阳黄与阴黄,但女劳疸、黑疸却与阴黄极尽相似.<伤寒论·辩阳明病脉证病治>则有叙:"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14]",此即所谓的"阳黄".2阴黄与阳黄的病因病机及关系质疑3讨论事物的发展规律无不是如此:实践中产生理论,理论来源于实践,继而理论指导实践,然后理论又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最后理论在实践中获得新的飞跃,影响事物的发展必将成为障碍而被淘汰.将黄疸分类出阴黄与阳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这没有错,这是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所必然.在黄疸病辨证过程中,难免出现"假阴黄"与"假阳黄",这无疑成为指导临床治疗的一个障碍.丹溪亦云:疸证不必分五种,同是湿热,如盆酱相似[17].因此,治疗黄疸,把握患者的正气盛衰一条主线才是治疗的关键所在,阳气盛者,治疗予清热利湿退黄即可;正气不足者,在利湿退黄的同时,治疗予以培补正气.">"黄疸"之名,首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汉代医家张仲景[3]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治>进一步将黄疸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等四种,虽未提出阳黄与阴黄,但女劳疸、黑疸却与阴黄极尽相似.<伤寒论·辩阳明病脉证病治>则有叙:"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14]",此即所谓的"阳黄".2阴黄与阳黄的病因病机及关系质疑3讨论事物的发展规律无不是如此:实践中产生理论,理论来源于实践,继而理论指导实践,然后理论又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最后理论在实践中获得新的飞跃,影响事物的发展必将成为障碍而被淘汰.将黄疸分类出阴黄与阳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这没有错,这是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所必然.在黄疸病辨证过程中,难免出现"假阴黄"与"假阳黄",这无疑成为指导临床治疗的一个障碍.丹溪亦云:疸证不必分五种,同是湿热,如盆酱相似[17].因此,治疗黄疸,把握患者的正气盛衰一条主线才是治疗的关键所在,阳气盛者,治疗予清热利湿退黄即可;正气不足者,在利湿退黄的同时,治疗予以培补正气.
  • 摘要:辨证分型的现状中医辨证分型是在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根据其临床表现确定的,笔者查阅了1984年至2001年间公开发表的涉及慢性乙型肝炎证型的论文及书籍,总结出有如下72个证型, 1991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会训‘噙慢性病毒性肝炎辨证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五型。199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峭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了肝硬化中医辨证标准厂吩为肝气郁结证(含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脾虚湿盛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及血瘀证六型,并各证可以相兼。学会制定的辨证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病的常见证型。
  • 摘要: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调查,人群HBsAg阳性率达9.75﹪,约1.2亿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3000万人.部分病人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HBV感染是我国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而且HBV感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尤其是经母婴传播传染给婴儿,新生儿和婴儿感染HBV后,约90﹪~95﹪成为慢性HBV感染者,严重危害下一代的健康.因此,防治HBV感染成为极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HBV感染和复制过程2抗HBV治疗的策略此外,抗HBV治疗中,须注意HBV的高变异性.HBV感染过程中受人体免疫压力和抗HBV药物的影响,可引起变异,造成免疫逃逸或耐药均可降低抗HBV疗效.
  • 摘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其病情活动过程中有许多患者会出现肝功能如转氨酶、黄疸指数升高波动,并伴有肝区胀痛、纳差、乏力等症状反复不解,为此我们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对辨证为肝郁脾虚和湿热中阻型患者,着重采用中药清化法配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摘要:藏茵陈是青藏高原等地藏医常用的民间草药之一,具有多种治疗肝胆疾病的活性成分,很早就用于肝胆疾病的治疗[1].我们应用藏茵陈胶囊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64例,现报告如下.本观察表明,藏茵陈胶囊对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肝炎有较好的保肝退黄功效.治疗组综合疗效达95.31﹪,降低转氨酶及退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因此,藏茵陈胶囊对慢性乙型肝炎保肝退黄的疗效较好.HBeAg的转阴率为1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7﹪,提示其有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因病例数不多,疗程较短,其作用机制尚待今后临床工作中深入研究.
  • 摘要: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中因肝内纤维化生成与降解失衡,致使过多的胶原在肝内沉积。是馒性肝炎发展成为肝硬化的主要病理途径。试验显示:“益气软肝汤”有明显的抗纤维化作用,治疗前后病人血清学纤维化指标变化明显,影像学B超,治疗前后门静脉主干内径及脾脏厚度变化明显,并通过试验大鼠肝组织活检证实此中药有明显的抗纤维化作用。
  • 摘要:我国肝癌与乙型肝炎同步高发,90﹪以上肝癌患者HBV感染的血清标记物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癌变率是普通人群的100~200倍.因此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或/和伴有肝癌家族史的病人在转氨酶无明显升高的情况下出现持续甲胎蛋白(AFP)显著升高,须尽早阻断或干扰癌肿的形成和进展.为此我们采用白细胞介素-2(IL-2)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活化细胞因子、遏制细胞恶变.细胞恶变是相对较长时间的生物学过程,因此治疗中采用小剂量、长疗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 摘要:HBeAg阳性是表示乙肝病毒处于病毒复制最活跃阶段,具有~定传染性,发病的可能性最大,促进它转阴是防治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病或复发的关键一步,而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其所引起的肝赃和其它脏器病变,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并非病毒本身所致,而是与人体的免疫状态有一定关系。其中特异性细胞兔疫反应是引起乙肝慢性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中医学认为是感受邪毒所致。与情志、正气不足有关。故清热解毒,扶正祛邪,促进肝细胞修复,改鲁肝内环境,保持人体兔疫状态平衡是防治乙肝的重点所在。我们据中医学理论,结合现代药学原理,选择了清热解毒,扶正祛邪的药物:虎杖、白花蛇舌草、败酱草、山豆根、贯众、水蛙、丹参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功效,大部分具有抑制病毒生长,改善肝内血循,促迸肝细胞修复的作用,以达到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夏草。且药理研究发现他们大都具有抗疲劳、抗衰制。
  • 摘要:我们自2000年10月~2003年10月运用退黄灵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60例,并设对照组进行观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据研究资料显示及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茵陈含有促进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酯结合的成份,能促进实验性大鼠胆汁分泌.赤芍能改善肝脏微循环,减轻肝内炎症,疏通扩张胆管,加强胆红素结合与排泄有利于肝脏病变恢复和黄疸消退.二花、黄芩、丹皮有抗菌、抗病毒作用.退黄灵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显著,可能与上述药理作用有关,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本文介绍采用清肠利肝方(院内协定处方)灌肠辅助治疗重型肝炎,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及改善预后方面有较好的疗效。通过以上小样本观察提示,该方在改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症状(黄疽、尿色、纳呆、呕吐、恶心、口渴、口粘、腹胀等);保护肝肾功能;防治肝性脑病、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方面,可能有一定的疗效,因病例数较少,不具备统计学意义,有待继续进行临床观察。该方以清热解毒、活血退黄、泻下为组方原则,其作用机理主要考虑通过保护肠道屏障功能而改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我们拟进一步进行临床疗效及机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 摘要:通过基因芯片分型方法检测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中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和健康人群HLA-A、DRB1位点携带率,旨在明确HLA-A、DRB1与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乙肝后肝硬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HLA-A02,HLA-DRB1*07、08、11基因可能为乙肝后肝硬化的易感基因,但HBV感染与机体的关系涉及很复杂的过程,从慢性乙型肝炎到肝硬化与HBV本身、免疫及遗传等多因素相关,故乙肝后肝硬化免疫遗传相关的具体机制尚需要进一步研究.而乙肝后肝硬化患者HLA-A02,HLA-DRB1*07、08、11基因明显升高,这一结果可能对今后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和判断预后提供新的线索.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总结肝硬化腹水合并内毒素症时的中医证侯特征,探讨其病理机制,为中医药治疗内毒素血症提供依据.
  • 摘要: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是肝硬化严重失代偿肝功能障碍的标志,其发生多认为与肝脏灭活作用减弱,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尤其与某些血管活性物质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增多,抗利尿激素和雌性激素增多,血管舒张素-激肽系统和前列腺素及心钠素减少等体液性物质的生成或灭活异常引起水钠骼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研究表明,治疗组患者抬疗后肝脏功能及血浆内毒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行腹腔冲洗及中药治疗可减轻内毒素血症,改善肝脏功能。经腹腔冲洗及中药泊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氨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这可能予中药灌肠后起到清热、解毒、利湿、攻下等作用有关。中药灌肠可清洁肠道、改善肠道菌群紊乱,需氧的肠球菌、肠杆菌等有害菌减少,一方面可预防继发感染,另一方面可使肠道内容物中氨含量减少,氨的来源和吸收减少,迸而导致血氨下降;其次,0.9﹪的盐水起到清洁腹腔及杀菌作用。
  • 摘要:肝硬化腹水属中医“鼓胀”范畴,以腹部胀大如鼓为主要特征,为中医内科四大顽症之一。长期以来,祖国医学十分重视对本病的研究,不仅在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且认识到调摄对朕胀康复的重要作用,如《沈氏尊生书·胀满症治》载:“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导,更断盐酱音乐妄想,不责速效,乃可万全”。《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日:‘“先令却盐味,厚衣裳,断妄想,禁忿怒”。中药内服采用辨证分型治疗。气滞湿阻型,拟疏肝理气、健脾利水法.结合本组病例的护理实践,将肝硬化腹水的中医护理要点探讨如下。
  • 摘要:本文介绍了自身免疫性肝病的非激素治疗,治疗方法32例均应用小牛胸腺肽60mp静脉滴注每日1次;甘利欣15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中药治疗。治疗结束(3个月)时,显效IS例(占56﹪),有效 11例(占 34﹪)无效 3例(占 9﹪其中 2例因饮食不当引起消化道出血,l例死于重症肝炎),总有效率91﹪。
  • 摘要:龙丹降脂颗粒是根据中医理论,结合脂肪肝伴高脂血症临床多有湿热淤滞表现而研制的新药。根据我院临床观察,我们认为该药治疗脂肪肝伴高脂血症是有效的。
  • 摘要: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部分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患者可演变成慢性,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防治病毒性肝炎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领导,深入宣传,发动群众,搞好爱国卫生运动,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对甲型和戊型肝炎以切断粪-口传播途径为主;对乙型和丁型肝炎以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为主;丙型肝炎则以控制肠道外(如经血)传播途径为主.要力争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和早处理疫点,防止流行,提高疗效.要做好易感人群的保护,减少发病.
  • 摘要:我们在对104例肝硬化伴 AFP升高的病例在出院卜5年后进行追踪却发现,l~3年、3~5年的代偿期肝硬化的死亡率分别为75﹪、26.7﹪;夫代偿期肝硬化的死亡率分别为63.3﹪、81.3o/o其中,伴有AFP升高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3~5的死亡率明显高于 FattOVich G等调查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死亡率(P<0.05)。AFP的升高可能是影响其存活率的又一重要原因。
  • 摘要:肝纤维化是肝脏内细胞外基质(ECM)弥漫性过度沉积性疾病,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中间环节,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肝内ECM合成与降解失衡,表现为ECM大量沉积.在肝纤维化过程中,肝星状细胞(HSC)起关键性作用,HSC激活并转化为肌成纤维样细胞(MFLC)和成纤维细胞(FC),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核心环节.肝损伤是引发肝纤维化的始动因素,TGFβ1是促肝纤维化的重要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s、α2-巨球蛋白等则参与ECM的降解,最后各种因素导致ECM过度沉积,形成纤维化[1].以下就目前的研究热点--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s)作一综述.
  • 摘要:变异是物种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HBV病毒也不例外.由于HBVPol是一种逆转录酶,缺乏校正的功能,因此,HBV变异率比其它DNA病毒大约要高10倍左右.HBV对核苷类似物耐药性的产生与HBV-DNA多聚酶基因变异有关,HBV-DNA多聚酶包含4个小的高度保守的结构域,分别为A、B、C、D区,YMDD基序位于C区,YMDD基序是DNA多聚酶的活性部分,通常编码"酪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拉米夫丁(LAM)结合于此区,干扰HBV的复制.故长期应用LAM可出现YMDD变异,其变异分为2型其一为YMDD→YVDD(HBV-DNA多聚酶第739碱基16A→G导致蛋氨酸被缬氨酸所取代,此型常伴有第669位核苷酸C/T→A置换,使亮氨酸被蛋氨酸取代.其二为YMDD→YIDD(HBV-DNA多聚酶第741碱基由G→T使蛋氨酸被异亮氨酸所取代).而发生YMDD变异的生物学意义主要是对复制活性和对核苷类似物的敏感性的改变.
  • 摘要: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于1991年制订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经13年的使用与实践,在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医教研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使其标准化、规范化,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参照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经1年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对原标准进行了修订,经大会讨论通过发布此标准.
  • 摘要:自2000年发表乙肝处理亚太共识以来[1],又有大量关于慢性乙肝治疗的新资料出现.这些材料包括出现YMDD变异的后果;对技术夫定应答的持久性拉米大定在儿童患者、失代偿肝病患者融HBsAg阳性的器官(除肝脏外)移植受者中的应用等.此外,阿德福韦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以及恩替卡韦、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和联合治疗的Ⅱ临床试验结果也开始公布.美国肝病学会(AASLD)经颁布了治疗慢性乙肝的指南[2].欧洲肝病学会(EASL)也在2002年9月举行了乙肝共识会议(未发表).此外,与乙肝基因型相关的问题也引起了诸多关注.由于有了新的乙肝处理资料以及观点出现,亚太地区的指南或建议也应定历更新.
  • 摘要:酒精性肝病表现多样,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在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或肝功能衰竭.本文介绍了酒精性肝病临床诊断标准、临床分型诊断及组织学诊断.
  • 摘要:全球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多达3.6亿[1].慢性感染者中50﹪~75﹪有活跃的病毒复制和肝脏炎症改变,部分慢性肝炎可进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或原发性肝癌.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的根本治疗方法,其基本治疗目标是清除或永久抑制HBV的复制,降低致病性和传染性,消除或减轻肝脏的炎症和坏死.然而由于病毒、宿主、发病机制等诸多尚未阐明的复杂因素,目前可用于临床的抗病毒治疗还未能达到疗效令人满意的程度.研究表明,抗病毒疗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选择有适应症的治疗对象、把握适当的治疗时机、针对病毒的不同变异株和基因型采用适当的治疗药物和方案、维持足够的疗程等,同时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仍然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复杂而长期的难题.本文介绍了拉米夫定的临床应用、适应症及注意事项及疗效评价。
  • 摘要:本文介绍自拟腹水三方治疗肝癌腹水63例。个别配合输白蛋白。全部病例均未抽腹水。所有病例,均在三方治疗后40分钟至两小时内,先见大量稀便,约l~2次后,大便水样,个别病例伴有血性水样愿1224 ’J。时小便增加,所有病例,均在3~川天内腹水叩诊体征消失,腹围及体重基本恢复病出现腹水前水平 (无统一标准,因个体不同而差异明显)。达到临床腹水消失,获满意临床效果。
  • 摘要: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导致的一种病毒性疾病,该病毒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HBV通过急性、慢性感染者或无症状携带者的所有体液排出,主要通过胃肠外途径传播,如输血或共用针头,性接触也是常见的传播途径,经口传播效率较低.医务工作者由于容易受到针具的刺伤,属于高危人群.本文介绍了该病鉴别诊断、HBV疫苗及免疫接种。
  • 摘要:慢性重型肝炎多在病毒性慢性肝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亦可由酒精、药物性肝病引发.由于肝脏实质严重损伤,肝功能逐渐衰退,常有顽固性腹水,多种出血,各种感染及内毒素血症;或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多种并发症,在终末期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由于临床病情复杂,只能采取综合对症疗法,严重时需通过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或肝移植术.本病以黄疸为突出表现(胆红素>171μmol/L),高胆红素血症不仅说明病情程度,同时对机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较好的疗效,然而慢性重型肝炎黄疸非一般普通黄疸可比,其黄势深重,病机错综,辨治更具一定难度.张仲景"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认为湿伤机体是黄疸发病的主要病因,八治湿利小便作为治疗黄疸的重要原则.笔者以为,以此为基础结合临床,深入探讨慢性重型肝炎黄疸因机证治,才会有好的效果.慢性重型肝炎临床病情复杂多变,实为内科临床疑难病证之一,黄疸的辨治是治疗的重要环节,即使对腹水、感染、昏迷等治疗,也应以黄疸辨治为中心,可以起到执简驭繁的效应.
  • 摘要:本文以经方辨证治疗胆囊炎,病案为湿热瘀阻,肝胆气机不畅,阳明腑实,为少阳阳明合病,故以大柴胡汤为主和解少阳,通降腑气,则肝胆之气通降条达,配桅子、金钱草、郁金、川糠子清湿热利肝胆,下之则脏气通,肝胆气机疏利而病除。此伤寒论103条之翟也:“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 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传统而有效的方法,但在慢性乙肝的治疗中却不能有效的解决乙肝病毒标志(HBVM)转阴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进一步提高慢性乙肝的疗效至关重要,我们经过多年的理论探讨和临床实践,逐渐探索出一种将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病因病理机制相统一的新思路.
  • 摘要:时至今日,治疗乙肝尚无特效药物,征服这一顽疾尚需时日,长期以来,我国在治疗乙肝的医学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有较为成功的范例,也有不少值得注重的教训,由于该病人数众多,防治尚不规范,引发了不少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反思和总结一下以往防治工作中的教训,更加有助于把握未来的诊治方向和方法.
  •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最主要的病毒性感染之一.多数感染可无临床症状,依赖于血清病毒标志物(HBVM)检测可明确诊断,其中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是HBV感染的重要依据.而HBsAg的阴转及抗-HBs的出现,一直认为是HBV清除和临床痊愈的标志.而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毒检测技术中的应用,这一传统观点逐渐受到挑战:已发现部分复制水平较低的病毒携带者血清中HBsAg阴性,但血清或肝组织中HBVDNA持续存在,从而提出"隐匿性HBV感染"的概念[1].这种感染状态可发生于抗-HBs和/或抗-HBc阳性的患者,也可见于乙型肝炎抗原、抗体5项检测全为阴性的个体.通过肝组织和血清HBVDNA或转录体的检测,许多研究已证实其在所谓"隐源性肝炎"及其它慢性肝病过程的存在,但对其形成机制、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仍所知甚少.1HBV隐性感染存在依据.2HBV隐性感染的形成因素.3不同人群中的感染率及临床意义.
  • 摘要:目前,肝干细胞的存在及作用已得到肯定,肝干细胞与肝坏死后的再生及增生有关,是肝细胞发育生长、增生、再生、纤维化及癌变等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角色,在多种肝病及肝脏相关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肝干细胞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广义的肝干细胞根据其起源分为非肝源性肝干细胞和肝源性肝干细胞.非肝源性肝干细胞主要有胚胎干细胞、胰腺上皮祖细胞、骨髓干细胞等.狭义的肝干细胞仅指肝源性肝干细胞.日本立野等[1]将其分为卵圆细胞、肝小上皮细胞和小肝细胞.肝干细胞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特别是对于肝源性肝干细胞的研究目前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仅就肝源性肝干细胞(以下简称肝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摘要:我们认为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脂代谢紊乱的病机特点为湿热痰瘀阻滞,肝胆疏泄失调,所拟 “利肝降脂汤”重用泽泻利湿、降脂,草决明、金钱草、虎杖清利肝胆湿热,丹参、生山植、郁金、小蓟活血通络,以行肝经之瘀,佐以首乌、黄精补肝肾、益精血,使其利湿而不伤阴、活血而不耗血,苍白二术健脾利湿,以绝生痰之源,全方共奏清肝利胆、健脾利湿、活血化痰之功;而且,现代药理研究证明’D;泽泻、生山植、草决明、首乌、丹参均有降血脂作用。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利肝降脂汤”在消除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等方面,其疗效均明显优子对照组,且未见任何毒副作用,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脂代谢紊乱的可靠方药,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慢性肝炎及脂肪肝均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而同时合并有这两种疾病的患者,临床更是出现肝区隐痛、腹胀、纳呆、乏力、尿黄等症状缠绵不愈。慢性病毒性肝炎及脂肪肝可归入中医“胁痛”、“积聚”等范畴,起因多为外感疫病之邪,或嗜食膏粱厚味,导致湿热内蕴肝胆,肝气夫子疏泄,久而脾失健运,痰湿内停,瘀血阻络所致。由于表现出湿、热、瘀、毒、痰交结的复杂病因,所以治则相应定为解毒利湿清热,疏肝活血散瘀。活血解毒降脂汤中的姜黄《本草求真》云:“此药辛少苦多,行气过于郁金,破血立通,下气最速,气血兼理耳”。现代药理学证叨刁:姜黄含姜黄酮、姜黄素等,能明显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及兔的p一脂蛋白、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纤溶活性,并有利胆及肝脏解毒作用;而泽泻提取物、醇浸剂及膏对乙硫氨酸诱导的动物脂肪肝模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减少脂肪含量,并对四录化碳所致的实验动物肝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加之蒲黄、决明子活血祛浊,可抑制外源性脂质的吸收;生山植、何首乌健脾化湿,可干扰内源性脂质的合成;辅以昔参、鸡骨草解毒清热降酶,赤芍祛瘀活血通络,诸药协同作用,相辅相成,故取得较好疗效。
  • 摘要:胆为“中清之府”,内藏清净之液,亦即胆汁。胆汁味苦,色绿黄,由肝之精气所化主,汇集于胆,泄于小肠,以助饮食消化,是脾胃运动功能得以正常迸行的重要保证。胆汁的化生与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一旦出现情志不遂,寒热不适,饮食不节,劳逸夫度等,则气血瘀结,胆汁疏泄胆不利,瘀滞或为炎症或久酿成石。方中金钱草甘淡性平,能利水通淋,除湿退黄,具有利胆排石的作用。临床用金钱草煎剂缓又有活血化瘀之能,故有“气病血药”之称。海解胆结石而引起的疼痛,消除黄渲,与疏通肝胆,金砂清肝利胆之要药。鸡内金,胡连则消导化石,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有关。临床观察发现,用重通腑导停滞,通则不痛。白芍缓急止痛,解除炎剂排石效果极佳,一般用量可达210-3009敌为症有利排石。白术健脾除湿,增加胃肠蠕动。怀君药。柴胡,郁金,积壳,香橡四药相合,重在牛膝活血止痛,有解痞的作用。以上药共为臣药理气疏肝,通畅气机。郁金既有疏肝解郁之职,协助君药发挥最佳疗效。
  • 摘要:我们在完成课题"剔毒护肝方对肝星状细胞分泌胶原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时,对剔毒护肝方进行了拆方研究,发现莪术对肝星状细胞(HSC)增殖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优于秋水仙碱.为了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探索中药莪术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我们制备了含有50个肝纤维化相关基因表达谱芯片,开展莪术4种不同成分(莪术油、莪术醇、β-榄香烯、姜黄素)对HSC-T6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的研究.综上所述,中药莪术提取物莪术油、莪术醇分别作用HSC-T6细胞24h、12h,可使基因TIMP-2、IL-6、TGFβ1、p450a表达下调.这些结果虽然从基因水平揭示了莪术有效成分莪术油、莪术醇的抗肝纤维化机理,但是,基因的变化和蛋白表达并执行功能可能并不是同一事件,随着蛋白组学的发展,我们还需要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蛋白的检测以求得科学的验证,如运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Ⅰ型胶原含量,观察莪术油、莪术醇在同一时间段对HSC-T6细胞表达的Ⅰ型胶原的影响,或运用蛋白质芯片技术观察药物对HSC-T6细胞蛋白的表达,以阐明变化了的基因和蛋白之间的联系.
  • 摘要:重型肝炎、慢性肝衰竭病人死亡率高达70﹪左右,其死亡原因与感染、内毒素症成正相关.临床研究证实在综合疗法基础上加用清毒汤(治疗组)可缩短内毒素血症时间,快速缓解肠源性内毒素相关的发热、腹胀等症状,对抗内毒素所致的肝损害,提高重型肝病好转率,其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综合疗法加用乳果糖),在降低血氨方面也有较好作用.本研究拟探讨该药清除内毒素的药理机制.3结论3.1清毒汤、乳果糖对TAA所致的肝损伤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清毒汤的作用明显要优于乳果糖.3.2有研究显示,肝脏受损时,不能清除肠道来源的内毒素,从而形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本实验结果表明,清毒汤、乳果糖对其均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而清毒汤的作用要明显优于乳果糖.3.3有研究表明,内毒素能刺激巨噬细胞产生TNF-α,而TNF-α能介导内毒素的作用并进一步造成肝损伤.本实验结果显示,清毒汤能使内毒素、TNF-α含量均明显降低.这一结果提示,清毒汤能使内毒素含量降低是其对TAA所致的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的机理之一.
  • 摘要:本实验采用高脂饮食复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动物模型,此造模方法与人类肥胖合并高脂蛋白血症脂肪肝极为相似,而且简便易行,形成率高,死亡率低,重复性好,是目前最常用的也是较为理想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通过研究观察脂炎消煎剂不同剂量、疗程及剔毒护肝方、东宝肝泰对高脂血症脂肪性肝炎的防治作用,我们发现脂炎消煎剂具有确切的防治高脂血症脂肪性肝炎的功效,效果要优干东宝肝泰、剔毒护肝方。
  • 摘要:疏肝活血化痰汤临床治疗脂肪肝有显著疗效,为进一步证实其药理作用,本实验用CCl4加高脂饲料造成肝损伤性脂肪肝动物模型,观察疏肝活血化痰汤对大鼠血脂和肝脏病理的影响,从而为临床应用该药提供实验依据.
  • 摘要:本项研究是2000年天津市卫生局公开招标的中标课题,因为该课题负责人毕青因病病故,故由课题组成员崔丽安继续承担和完成本课题.经过3年的时间,完成抗纤软坚冲剂对复合免疫损伤大鼠模型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和肝星状细胞影响的实验.现将我们的工作报告如下:1课题来源及立题依据2研究内容4实验结果5研究评价.
  • 摘要:从基因、蛋白及其活性调查弹力蛋白酶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抗肝纤维化药物扶正化瘀方对弹力蛋白酶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二甲基亚硝胺(DMN)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正化瘀方治疗组、秋水仙碱治疗组.主要观察肝组织中胰腺丝氨酸弹力蛋白酶mRNA、蛋白及其活性的表达.结果:弹力蛋白酶mRNA、蛋白及其活性在正常肝组织均有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扶正化瘀组与秋水仙碱组弹力蛋白酶mRNA及活性表达较高.结论:弹力蛋白酶参与肝纤维化形成与降解的代谢过程;扶正化瘀方上调弹力蛋白酶的表达是其抗肝纤维化的机理之一.
  • 摘要: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高,预后差,防治工作尤为重要.中药以其安全性好、价格低廉、易于接受等特点在肝癌的药物预防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补肾方是我院肝科临床治疗慢性肝病的经典方,被证明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大鼠肝癌模型具有一定的保护肝细胞、延缓大鼠肝癌形成的作用[1].本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补肾方对DEN诱导大鼠肝癌过程中PCNA、P53蛋白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补肾方干预大鼠肝癌形成的机制.
  • 摘要:以双花、虎杖、蒲公英、黄连、半夏、瓜萎、枳实、丹参等为主要成份的双虎清肝颗粒(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华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10980118),原用于治疗辨证属湿热内蕴、痰湿中阻、气滞血瘀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我们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将其拓宽用于治疗肝硬化、肝昏迷、慢性重型肝炎、病毒性心肌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临床验案撮录于后.
  • 摘要:王育群教授从1987年起,采用中医传统的膏滋药疗法,在每年冬至日后的2个月内,对肝功能比较稳定的肝病患者进行辩证处方调治,效果良好.而其中以"补益肝肾"、"调补气血"疗法为多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此类药物均多有调整人体免疫功能,且对机体免疫力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并且王教授善于配合适用丹参、郁金、炙鳖甲等活血化瘀药,还可改善微循环,抑制胶原纤维增生,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血栓素,以恢复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和血液供应,促进肝脏的修复与肝细胞的再生,对慢性肝炎转化为肝硬化起延缓和阻断作用,此亦膏方调治的主要目的.同时中医膏方的最大特点是针对性强、服用方便,所以更易为患者接受.
  • 摘要:本文介绍了病毒性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型及诊断标准,该标准分为:1.急性重型肝炎2.亚急性重型肝炎3.慢性重型肝炎,同时介绍了该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要点。
  • 摘要:病毒性肝炎(包括甲、乙、丙、丁、戍型)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其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我国是肝炎大国,部分乙、丙、丁型肝炎患者可演变成慢性,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一定优势,包括中药抗病毒、改善肝功能和肝脏病理、调控免疫、阻断和逆转肝纤维化以及治疗癌前病变等.现就个人治疗该病黄疸的一点粗浅体会介绍如下,请批评指正.1急性肝炎(急性黄疸型)2慢性肝炎3重型肝炎4淤胆型肝炎5肝炎肝硬化6病案举例
  • 摘要:中医诊断疾病的传统模式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取的病人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参考体内外各种因素(如体质、所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对病人当前的"整体反应状态"给予概括(即得出"证候"的判断),作为临床治疗的依据.该诊断模式通过从宏观水平获取疾病的外在征象,辨识疾病在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症结所在,有利于临床上对患病者个体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但传统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是凭借医者的主观诊察和患者对病感的主观描述,病情资料的来源及证候的辨识过程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加上"病"、"证"、"症"的分类和描述存在不规范,使得辨证的精确性和重复性较差,一定程度地制约了中医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及中医学术的发展.基子传统中医诊断的现状及其在中医学木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建国以来,人们吸取和借鉴现代多学科的理论、思想及最新技术手段和方法,从文献、临床和实验等不同角度,从宏观与微观的不同层次,围绕诊法与辨证的客观化与规范化开展了大量的现代研究,以期发展中医诊断理论与技术,提高中医诊断水平,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和完善。
  • 摘要:重型肝炎的诊断分型标准在临床上已沿用多年.几经修订,对肝炎防治工作帮助很大.近年对重型肝炎研究不断深入,继续补充完善其诊断分型标准,则更显必要.现将国内外有关诊断分型概况简介如下.1国内情况2国外概况3.3结语慢性重型在重型肝炎中所占比例最高,也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但名称与国际上不能接轨,需进一步研究.慢性重型临床上分早、中、晚三期.这对预后的判断和疗效的估计很有意义.早、中、晚三期的存活率悬殊很大,早期疗效明显优于中晚期,所以临床上特别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 摘要: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独特优势和实际疗效已为临床所共识.除血清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的观察外,血清HBeAg转换往往是考核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重要指标.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中医辨证治疗过程中,血清转氨酶常呈现不同的变化模式,而这些变化模式又与血清HBeAg转换有着一定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时,在一定时间内不可一味将血清转氨酶的降低或复常作为追求目标,而必须充分考虑血清HBeAg转换这一主体因素.当血清转氨酶呈现H型、L→H型变化模式时,有时则预示着会出现血清HBeAg转换的最佳治疗应答效果,之后,血清转氨酶则会随着病毒的清除或病毒复制的被抑制而较快恢复正常,即所谓"不降酶而酶自降".对血清转氨酶呈L型变化模式但未出现血清HBeAg转换及血清转氨酶呈S型变化模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则应深入探讨适宜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力图使其向H型、L→H型转化,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 摘要: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是目前临床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较有效的药物之一,但长期应用可导致YMDD发生变异,从而产生耐药性[1,2].为了提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降低耐药株的发生率,我们于2001年2月~2003年4月,对13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进行了拉米夫定联合益气凉血解毒类中药治疗研究,观察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和对YMDD变异的干预作用.
  • 摘要:<金匮要略>两书中论述较详.<神农本草经>所载的茵陈、栀子、黄柏、黄芩、大黄等,沿用至今,仍为治疗黄疸之要药.此外,对于黄疸的传染性和证候及预后,亦有明确记载,如: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凡遇时行热病,多必内瘀发黄",明朝吴又可<瘟疫论>"疫邪传里,热移下焦,小便不利……其传为疸,身目如金."清<医宗金鉴>"天行疫疠发黄,名曰瘟黄,死人最暴也"等.总之,中医对黄疸的认识,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并有极丰富的内容,无论在理论认识和临床实践中,均有其独特见解和科学实践价值,<伤寒论>和<金匮>中许多治疗黄疸的方药,临床运用迄今,确具疗效,已为历代众多医家所公认.本文介绍了该病的病因与病机,症状分类及辨证施治">关于黄疸的论述,早在<黄帝内经>有"湿热相交,民疬瘅也""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等记载.以后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论述较详.<神农本草经>所载的茵陈、栀子、黄柏、黄芩、大黄等,沿用至今,仍为治疗黄疸之要药.此外,对于黄疸的传染性和证候及预后,亦有明确记载,如: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凡遇时行热病,多必内瘀发黄",明朝吴又可<瘟疫论>"疫邪传里,热移下焦,小便不利……其传为疸,身目如金."清<医宗金鉴>"天行疫疠发黄,名曰瘟黄,死人最暴也"等.总之,中医对黄疸的认识,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并有极丰富的内容,无论在理论认识和临床实践中,均有其独特见解和科学实践价值,<伤寒论>和<金匮>中许多治疗黄疸的方药,临床运用迄今,确具疗效,已为历代众多医家所公认.本文介绍了该病的病因与病机,症状分类及辨证施治
  • 摘要:中西医对病和证的认识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概念为: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作用下,由于自问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表现为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此种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称为疾病.现代医学关于疾病的诊断一般重视病因诊断,讲究治病求因.然而疾病过程并非仅仅解决了病因就完全可以治愈的.比如一些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虽然起始因素为病毒感染,病毒在短期内被清除后,疾病并不一定痊愈,少数患者甚至会病情加重,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看来解决了病因并不等于解决了疾病本身.另外还有一些情况是病因无法解除,比如慢性乙型肝炎就是如此,因此改善病因所引起的病理过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对目前慢性肝炎辨证分型局限性提出几点建议。
  • 摘要:根据博华基因芯片技术有限公司[1]对上海市服用拉米夫定半年后送检的432份血清HBV检测结果,其中HBV阴性37例,HBV野生177例,HBV突变218例.我们将我院和中山医院部分送检的HBV-YMDD变异的48例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的标准进行统计归纳分析,以发现HBV-YMDD变异患者中医辨证虚、实证的关系.
  • 摘要:氧化苦参碱注射液是从中药苦豆子提取的生物碱注射液。现有资料表明氧化苦参碱有抗肿瘤、抗菌、抗寄生虫、抗心率失常、消肿利尿、抗过敏【愉减轻环磷酞胺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等作用。左旋咪哩涂布剂能使抑制的细胞兔疫功能恢复正常,增强正常人或兔疫缺陷患者单核细胞或多核臼细胞的趋化反应。并能提高宿主抗病毒和抗细菌感染能力。我们所开展氧化昔参碱和左旋咪哗涂布剂联合应用,无论是穴位注射还是常规肌注,治疗慢性肝炎3个月后,在改善乏力、纳差、肝区痛治疗前后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P<队05),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比较ALT、TBIL(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症状及肝功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但在乙肝病毒复制指标比较无差异。但是我们在临床上发现治疗组缩小肝脾,升高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似乎比对照组更明显。
  • 摘要:甘利欣的主要成份为甘草酸二铰,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作用,广泛用于各型肝炎治疗。但一些慢乙肝患者戌馒性中、重度肝炎),肝细胞损伤明显,ALT反复和持续升高,治疗后好转不明显.为此在甘利欣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以改善临床疗效。本文友联合用药可起协同作用,患者ALT、总胆红素下降,AIG升高均明显优于单用甘利欣组。且联合治疗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较单用甘利欣组下降明显,说明甘利欣和复方丹参合用可明显减轻和抑制肝纤维化形成,因此认为,对慢性肝炎,尤其是慢性中、重度肝炎,甘利欣和复方丹参合用,可明显减轻肝细胞损伤,促进肝功能恢复,减缓慢性肝炎向肝硬化迸展。
  • 摘要:导师李金华教授和黄存垣教授结合自己多年临床体会,拟定益肝消癥散复方合剂.该方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可明显改善DMN诱导大鼠肝损伤模型的血清学指标及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本课题旨在将该方验之于临床,研究该方药的临床效果及其抗肝纤维化作用.
  • 摘要:补肾法是我院肝科治疗慢性肝病行之有效的大法.在此基础上研制而成的补肾冲剂经多年临床治疗运用发现对于AFP低浓度持续阳性的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人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摘要:解毒利肝汤中,黄蔑益气固表;当归、白芍、丹参补血活血;菌陈、虎杖、板兰根、败酱草、黄芬、大黄解毒桂湿、通腑泄热;柴胡、白芍舒肝解郁,全方共凑补气养血、舒肝解郁、通腑泄热、解毒祛湿之效,对乙型肝炎标本兼治。解毒利肝汤治疗组治疗后,肝功(ALT. TBIL rGT、A、 G)改善明显,优于利肝宁对照组 O<0.05),说明解毒利肝汤能降低多种毒性物质对肝细胞的损害,保护肝细胞结构和功能,但通过对病毒标志物治疗,前后变化观察,抗病毒治疗效果不确切。
  • 摘要:我们研制乙肝脐疗袋,于1995年3月~2003年8月,对190例乙肝"大三阳"病人进行了临床观察,并设对照组100例进行分析。乙肝脐疗袋是结合中医“脐疗法”理炒啼制而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调肝,健脾补肾等功效。其特点有三:~是由于“脐通百脉”。该药袋敷子脐部,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发挥治疗作用;二是刺激神朋穴,能促进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和兔疫功能活动;三是疗程越长,疗效越好.
  • 摘要:慢性重型肝炎(简称慢重肝),临床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是肝病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近年来,我们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取得一定效果.本文就凉血活血、清热解毒诸法对慢重肝的疗效、与临床分期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作一小结.综上所述,对于慢重肝患者应注重分期治疗,即早、中期宜重在清热解毒,晚期则应清热解毒与凉血活血并用.同时及早治疗是提高慢重肝疗效的重要一环.
  • 摘要:本文观察人工肝联合中医辨证治疗重型肝炎42例,发现两者联合应用能显著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缩短病程,提高生存率,且安全、有效,值得广泛应用.
  • 摘要:我们采用清下消补法为主辨证施治配合西医药治疗乙肝肝硬化及其并发症取得显著疗效[1-4].现综合国内外肝硬化预后因素研究现状,选取预后因素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血红蛋白(Hb)、腹水、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为评定指标,评定清下消补法为主辨证施治配合西医药治疗乙肝肝硬化疗效.本研究血清白蛋白、凝血功能组间疗效无统计学差异,与某些临床报道不一致.可能原因有:①中医药治疗乙肝肝硬化长期疗效显著,治疗时间常以年计算,本研究患者住院天数中位数为45天,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1993年11月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中疗程为3个月[12];②样本含量少,检验功效低,易出现假阴性.
  • 摘要:我们采用第三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徐富业教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验方"芪莪饮"治疗肝硬化腹水33例,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摘要:从近期发表的资料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在我国发病率增加,此病对患者造成的危害也逐渐引起大家重视,但查阅资料尚未见有关PBC的中医临床报道,现将我在肝病科近5年诊治的30例PBC临床资料作一总结,为中医治疗此病积累一些经验.
  • 摘要:脂肪肝(Fatty Liver, FL)是指由子肝脏本身及肝外原因引起的过量脂肪(主要为甘油三酯)在肝内持久贮积所致的疾病。中医认为,脂肪肝起因多为过食肥甘厚味,过度肥胖,或饮酒过度,或感受湿热疫毒,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以及食积、气滞、疫气等都可引发本病,其病变部位在肝,与肝、胆、脾、胃、肾等赃腑密切相关。神农肝脂宁是遵循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采用“疏肝行气、活血化痰、通腑降浊”的治则,并筛选利用鄂西北神农架山区地道中草药为主的复方制剂。共奏疏肝行气,活血化痰,通腑降浊之效。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