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舌诊

舌诊

舌诊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124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8篇、会议论文165篇、专利文献8781篇;相关期刊344种,包括光明中医、河北中医、吉林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88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第十五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全国诊断学术会议、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医药工程分会2012学术年会等;舌诊的相关文献由2467位作者贡献,包括梁嵘、王召平、李乃民等。

舌诊—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8 占比:9.58%

会议论文>

论文:165 占比:1.67%

专利文献>

论文:8781 占比:88.75%

总计:9894篇

舌诊—发文趋势图

舌诊

-研究学者

  • 梁嵘
  • 王召平
  • 李乃民
  • 陆小左
  • 李刚
  • 林凌
  • 王盛花
  • 赵静
  • 陈群
  • 王忆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潘赐明; 姜楠; 董昌武
    • 摘要: 通过查考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进展,追溯嫩舌主病源流,探讨嫩舌的临床意义。嫩舌在古文献中的临床意义有脾胃气血不足、气阴两虚、阴虚火旺、虚寒、心经虚热、心与小肠精气虚而虚热盛,以及温邪初期与津亏。现代文献显示嫩舌与其他舌象结合诊断多与阳虚、气虚、痰湿及湿热4个证素相关。对于证型而言,气虚证:嫩舌+淡红舌、淡舌、淡白舌、胖舌、薄苔、白苔、润苔合并出现;阳虚证:嫩舌+淡舌、淡白舌、淡紫舌、胖舌、黯舌、薄苔、白苔、滑苔、润苔、齿痕舌合并出现;痰湿证:嫩舌+淡红舌、淡舌、黯舌、薄苔、厚苔、白苔、滑苔、腻苔、齿痕舌合并出现;只有个别医家认为湿热证为嫩舌+淡紫舌、红舌、胖舌、厚苔、白苔、黄苔、腻苔合并出现。
    • 刘雪娇; 鲁明源
    • 摘要: 人体的整体联系是舌诊的生理基础,象思维则是舌诊的基本思维模式,即通过取象比类,运用舌象呈现的阴阳五行属性特征诊断疾病的方法。舌象有常与变之分,对于正常舌象应法天则地察舌象之动态变化、从容人事明舌象之个性特征;病理舌象的诊察重在寻求规律,故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察舌象明气之虚实以知气之运动、辨阴阳与寒热虚实、定五行五脏之病变部位,以求疾病病机归属。同时对舌质与舌苔在不同的疾病中的标本主次规律进行了总结。通过立足中医象思维总结舌诊研究现状,明晰舌诊的应用原则,为舌诊理论的系统化提供思路,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参考文献49篇。
    • 靳士英; 黄子天
    • 摘要: 舌诊和舌下络脉诊法均是中医特色诊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舌诊历史悠久,甲骨文中已有舌与舌病的记载,周秦时代、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等早期的舌诊侧重于描述舌的局部症状。汉晋隋唐对舌的解剖、脏腑配属、经脉络属、全身疾病的舌部症状、舌病及其治疗、舌苔、舌质、舌态、舌感、舌下络脉、各科杂病舌象均有论述,对舌诊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宋金时代的舌诊总体上呈现两个方向的发展趋势:①对伤寒舌诊的归纳总结;②对舌病的辨治更趋成熟。元代开始出现舌诊专著,标志着舌诊的发展跨入一个新的阶段,并在明清两代不断推广舌诊的临床应用范围。近代迄今,舌诊之学日趋规范,舌诊的研究充分运用现代科学与技术,从基础到临床做了深入的探索,阐明了许多机理,取得了大量成果,舌诊的专著包括图谱也日趋增多。可以预见,舌诊学将成为我国中医诊断学的一大特色,而对世界医学作出贡献。
    • 张艳; 罗文轩; 王诗尧; 王辰光; 王世东; 杨睿博; 叶晨; 姜碧瑶; 王宇琦; 肖永华
    • 摘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舌形分布特点,分析其舌形与血糖、肾功能、血脂等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应用TDF-1舌象仪统一采集217例2型糖尿病患者舌象资料,由2位高年资中医内科专家对舌形特征从薄舌、胖大舌、齿痕舌、裂纹舌(包括裂纹面积、裂纹深浅)、点刺舌、瘀斑舌等维度分别进行程度量化评分,统计各类舌形占比。根据患者病程进行聚类分析,比较不同病程患者同一舌形特征的程度分布特点。检测患者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静脉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肾功能[肌酐(Cr)、尿素(Urea)、尿酸(UA)]、血脂[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指标,对上述实验室指标与舌形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17例2型糖尿病患者舌形分布以胖大舌(99.54%)为主,其次为齿痕舌(71.89%)、裂纹舌(66.82%)。根据21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程,可将患者聚为3类,分别对应糖尿病初期、中期、后期。不同病程患者胖大舌程度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中期患者评分最高。胖大舌程度与Urea、UA呈正相关(P<0.05),齿痕舌程度与LDL-C呈正相关(P<0.05),点刺舌程度与餐后2 h血糖、Urea呈负相关(P<0.05,P<0.01),裂纹面积、裂纹深浅程度与空腹血糖、HbA1C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舌形特点与实验室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舌形表现不仅能提供辨证论治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医生更直观、方便地判断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及肾功能水平。
    • 陈孟玲; 李峰; 关静
    • 摘要: 分析三种新发疫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1N1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舌象特征,发现SARS与甲型H1N1流感舌色特征均以红舌为主,SARS病程后期多见绛舌、青紫舌,甲型H1N1流感初期多见舌尖红,危重型则多见青紫舌、胖大舌,COVID-19舌色则以淡红舌为主,重型多见青紫舌。在舌苔方面,SARS、甲型H1N1流感及COVID-19舌苔均多见腻苔特征,但SARS、甲型H1N1流感病程初期尚多见薄白苔、薄黄苔、薄腻苔,而COVID-19病程初期舌苔即以白厚苔、厚腻苔为主。不同的舌象表现反映了不同的病因病机,同时舌象的阶段性变化也体现了温病过程中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三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腻苔表现,且患者多有胖大舌或齿痕舌,说明平素脾虚湿盛之人更易感受疫邪,对疫病临床辨证论治具有指导意义。
    • 杨珺涵; 咸楠星; 依秋霞; 李玉锋; 尹妮; 李相泽; 王思佳; 段佳荠; 杨关林; 张哲
    • 摘要: 目的:在普遍认为气郁质舌象特征为“淡红舌,薄白苔”的基础上,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定量化以及专家诊断定性化相结合的方法,探究气郁质的舌象特征。方法:通过体质问卷调查500例大学生随机分为气郁质组、平和质组各50例。采集其舌图片运用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分割舌图像后,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分析记录100例大学生舌象HSV(Hue,Saturation,Value)色度空间特征数据,并由专家进行舌象诊断,通过对比气郁质组与平和质组舌象特征差异探讨气郁质舌象新特征。结果:舌色特征方面,气郁质组与平和质组舌色所占比例最高者均为淡红舌,气郁质组淡紫舌所占比例较平和质组高(P<0.05);舌形特征方面,气郁质组齿痕舌、点刺舌比例明显高于平和质组(P<0.01);舌苔特征方面,气郁质组腻苔较平和质组所占比例高(P<0.05);舌下络脉特征方面,气郁质组舌下络脉迂曲者、颜色加深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平和质组(P<0.05);气郁体质之人舌色除正常淡红之外,更易转为淡紫舌,舌形更易生齿痕、舌苔易腻、易生点刺,舌尖部易红,舌尖、中部色偏暗。HSV色度空间模型参数对比后发现,与平和质组比较,气郁质组舌尖部H值明显偏小(P<0.05),舌尖、舌中部V值明显偏小(P<0.05),其余部位指标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证实气郁体质舌象特征并非为传统印象中的“淡红舌,薄白苔”,并通过特征量化方法为气郁质与平和质之舌象特征差异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以期为今后通过舌象辨识体质提供新思路。
    • 赵丽婷; 保晰桐; 张明星; 张晓希; 冮顺奎
    • 摘要: 舌诊是中医常用的诊断方法,舌象能反映病性、病位及气血盛衰和脏腑的虚实。舌诊在评估糖尿病病情及治疗效果中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糖尿病患者舌象分布特征及糖尿病患者舌象参数与临床指标相关性、舌诊技术的研究现状,供糖尿病舌象研究借鉴。
    • 侯春蕾; 崔延婕; 许颖; 桑珍; 王忆勤; 郝一鸣
    •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和《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舌诊术语进行比较,分析两部标准中舌诊术语英译的优缺点,提出更适宜优先选择作为中医舌诊术语英译标准的方案,以期为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工作提供参考。
    • 叶丹丹; 林海珍; 陈霞波
    • 摘要: 舌诊作为中医望诊的组成部分,对临证辨治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剥苔是临床常见舌象,表现为舌面本有舌苔,疾病过程中舌苔全部或部分脱落,脱落处光滑无苔[1],主要包括花剥苔、类剥苔、地图舌、镜面舌等。纵观古今医家对剥苔的认识,《伤寒论》提及"舌上胎",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对"无苔"有了记载。
    • 靳士英; 黄子天
    • 摘要: 舌下络脉诊法为我国所特有,它源于舌诊与络脉刺血,奠基于《内经》,既是络脉诊法的一个分支,又是舌诊的组成部分。舌下络脉诊法作为独立的诊察方法应用于临床是在晋以后,隋唐宋代有明显发展与进步,在金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处于停滞状态。舌下络脉诊法在本世纪60年代又在我国兴起,通过临床与基础研究,正在阐明观察到的变化的实质与机理,已经引起国内外医界的重视,它丰富了传统舌诊的内容,提供了传统舌诊缺少的某些信息。当下应在综合诊断中赋予舌下络脉诊法以相应位置,逐步使之科学化、客观化、规范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