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课程
建筑设计课程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234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教育、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5篇、会议论文119篇、专利文献446378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文教资料、高等建筑教育、教育教学论坛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2015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第三届设计教育高层论坛等;建筑设计课程的相关文献由580位作者贡献,包括Liu Ying、Huang Lei、Liu Quan等。
建筑设计课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46378篇
占比:99.95%
总计:446612篇
建筑设计课程
-研究学者
- Liu Ying
- Huang Lei
- Liu Quan
- Wang Jun
- Wang Yan
- Yu Ge
- Zhou Lijun
- 于戈
- 刘滢
- 刘铨
- 史立刚
- 吴迪
- 周立军
- 王丽洁
- 王琰
- 胡冀现
- 舒平
- 黄磊
- Bao Li
- Bu Chong
- Dong Yu
- Duan Lian
- Fan Guifang
- Hou Yong-qiang
- Hu Bin
- Hu Xuesong
- Li Wei
- Lian Feng-mei
- Liang Jing
- Liu Hui
- Shi Ligang
- Shi Xiaojing
- Shu Ping
- Sun Cheng
- Tong Ziyu
- Wang Fangji
- Wang Ke
- Wang Zhendong
- Wei Qin
- Wu Di
- Wu Rui
- Zhang Honghong
- Zhu Yuan
- 付晓惠
- 侯永强
- 俞梦璇
- 刘圆圆
- 刘宇婷
- 刘晓锋
- 卜冲
-
-
曹稳;
张琴义;
吴伟东
-
-
摘要:
文章选取9所开设建筑学专业的普通高校进行调研,以研究建筑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现状。首先,对师资进行分析,研究了专业教师的性别和学历构成;其次,通过对各学校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研究了设计类课程的安排,并对教师数量和安排课程进行回归分析;最后,结合问卷调查对主要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效果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普通本科院校的建筑学专业师资严重短缺,平均每校不足8人;开设课程的数量主要取决于专业教师,每增设1门设计课程至少要增加2名专业教师;主要教学模式的效果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直接传授、分组讨论、智慧课堂。
-
-
项星玮;
宋振旭;
张烨;
刘翠;
白洁
-
-
摘要:
我国新工科建设对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的跨学科内容整合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背景理清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特征和范式,进而构建出具有跨学科内容整合特征的教学框架。首先,通过调研和分层分析研究法,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特征和范式总结为表达、实施、计算与建构三个层面;然后以这三个层面的跨学科内容整合为基础,与“跨学科内容”“跨学科内容衔接形式”“教学场景联系”共同构建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框架。此教学框架有助于建立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与跨学科内容之间清晰有序的联系,并为其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方法和模式支撑。
-
-
郭磊
-
-
摘要:
建筑专业最初的几个设计专题是学习建筑的学生掌握入门方法的关键阶段.为了顺利度过初学阶段,提升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的,在教学中应采用能够让学生更易懂和易上手的教学方法.从"解题"的思路与创造力的培养两个方面来阐述一种适合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并提出相关教学指导方法——即引导以解题的思路入手设计,并树立起基本创作原则与促进创作手法的提升.两者在教学中的融合能更好更快的促使低年级的学生完成建筑设计入门.
-
-
吴麒;
邬胜兰
-
-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成为各高校的主要教学方式.文章以"翻转课堂"理论为基础,结合福州大学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对在特殊时期如何有效实施线上教学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最后分析了线上教学的优势与不足,并对其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
-
李昊;
高文秀;
吕帅
-
-
摘要:
为了实现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升维",文章首先分析了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现状,然后以博物馆设计为例,论述了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建筑设计课程"升维"的教学模式探索,最后讨论了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建筑设计课程"升维"教学模式效果.
-
-
曹稳;
张琴义;
吴伟东
-
-
摘要:
OBE作为一种产出导向的先进教育理念,该理念如何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应用是文章研究的目的.首先,从理论方面研究了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及教学评价的制定;其次,从实践方面进行研究,选取一门建筑设计课程做教学实践以检验理论研究的效果;最后,对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OBE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该教学模式可以缓解学校教育与职场要求之间的矛盾,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
-
-
黄惠颖;
关瑞明
-
-
摘要:
《建筑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经过一年级的基本功训练,二年级的设计入门学习,进入三年级之后,选择合适的真题到课程设计中显得十分必要。当前,新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提出,要在专业教学中体现思政教育的内容。以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建筑学专业三年级《建筑设计(二B)》为例,分析建筑设计课程从选题到教学方式改革的“模块教学”模式的探索:首先选择合适的设计竞赛作为课程设计题目,发掘福建传统建筑中的红色基因,增加“实地调研”教学环节,作为当代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切入点,教学改革效果较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协作力,并在竞赛中获得奖励,这也是对教学成果的充分肯定。
-
-
-
-
-
-
-
-
-
-
Xin Saibo;
辛塞波
- 《2015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笔者于2014年9月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科进行木建构教学考察.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并最终通过分组模型制作的作业以及解读报告的形式作为阶段成果.木建构教学是东京工业大学建筑教学理念的更为本质的体现:从空间实践出发,关注传统材料,掌握建筑核心知识和技能,将社会实践与现实问题接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吸收设计理论和其他学科的思想和方法.
-
-
Xin Saibo;
辛塞波
- 《2015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笔者于2014年9月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科进行木建构教学考察.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并最终通过分组模型制作的作业以及解读报告的形式作为阶段成果.木建构教学是东京工业大学建筑教学理念的更为本质的体现:从空间实践出发,关注传统材料,掌握建筑核心知识和技能,将社会实践与现实问题接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吸收设计理论和其他学科的思想和方法.
-
-
Xin Saibo;
辛塞波
- 《2015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笔者于2014年9月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科进行木建构教学考察.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并最终通过分组模型制作的作业以及解读报告的形式作为阶段成果.木建构教学是东京工业大学建筑教学理念的更为本质的体现:从空间实践出发,关注传统材料,掌握建筑核心知识和技能,将社会实践与现实问题接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吸收设计理论和其他学科的思想和方法.
-
-
Xin Saibo;
辛塞波
- 《2015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笔者于2014年9月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科进行木建构教学考察.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并最终通过分组模型制作的作业以及解读报告的形式作为阶段成果.木建构教学是东京工业大学建筑教学理念的更为本质的体现:从空间实践出发,关注传统材料,掌握建筑核心知识和技能,将社会实践与现实问题接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吸收设计理论和其他学科的思想和方法.
-
-
Xin Saibo;
辛塞波
- 《2015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笔者于2014年9月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科进行木建构教学考察.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并最终通过分组模型制作的作业以及解读报告的形式作为阶段成果.木建构教学是东京工业大学建筑教学理念的更为本质的体现:从空间实践出发,关注传统材料,掌握建筑核心知识和技能,将社会实践与现实问题接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吸收设计理论和其他学科的思想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