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建筑科学>2012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
2012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

2012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哈尔滨
  • 出版时间: 2012-08-25

主办单位:全国高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会议文集:2012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制造业以产品为中心组成各专业协作的团队,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立足于数字化产品模型的成功经验为建筑业提供了借鉴,在建筑业出现了建筑信息模型与一体化项目交付模式.本文介绍了一体化项目交付的定义、特征以及团队的组织形式,在建筑业中,推广应用IPD模式可以实现让项目所有参与方组成一个协作团队,以BIM为项目的合作平台,以项目的优质、高效、低耗为目标紧密合作,最后达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目的。IPD是BIM应用的新模式,并为BIM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另外,BIM又是最有效地实施IPD的理想平台。为了实现IPD模式在中国的推广,最后走向健全和完善,应当从现在开始,结合BIM的推广应用,积极进行探索、试验和实践,完善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努力实现建设项目的优质、高效、低耗。
  • 摘要:建筑设计与设计者的创造力息息相关,其操作过程通常也被看作是一种程序过程,生成技术将建筑师形象思维与程序逻辑相关联,并构建两者之间的复杂映射.数控加工作为建筑构件的输出终端,实现并验证程序生成结果,它与生成方法互为因果.本文阐述生成技术基本原理,列举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数年来的几项数控建造与程序生成教学案例,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建筑设计课题原型,探讨生成设计如何应用于建筑学教育,进而构建从程序系统、空间数据生成到数控加工及装配的一体化"数字链"系统方法. 从建筑“空间程序生成”、“实体构建方式”到“数’控加工装配”的建筑数控生成技术“数字链”方法将精确的数字技术应用到实际工程探索。生成方法基于建筑规则逻辑本质,对建筑空间组合及构建方式指定算法,体现生成系统对抽象设计空间的灵活控制。其过程不仅仅要获得一个结果,更要形成一种可操作的设计系统和操作方法,并将具有人文特征的技术手段逐步发展为可以充分运用的生成工具,最终通过CNC数控设备塑造建筑形态,数控生成方法将为建筑学方法提供探索、实验的新思路。
  • 摘要: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古建筑保护领域的应用只停留在对建筑结构单纯的复原层面,虚拟漫游方式单一,缺乏对古建筑文化内涵的保护意识.通过引入建筑场的概念,指出了当前古建筑虚拟系统中存在缺陷的原因,并以苏州寒山寺虚拟系统为例,分析建筑场在古建筑虚拟系统中的表达对古建筑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的传达方面的重要作用,论述了寒山寺虚拟系统中界面、环境、身体、时间这几个要素的表达方式。古建筑虚拟现实系统的功能多种多样,形式也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都是要在技术的基础上以艺术的手法创造“真实”的环境体验,以达到保护古建筑及其历史文化内涵的作用,而真实的环境体验必然离不开建筑场。建筑场在古建筑虚拟现实系统中的应用不仅为建筑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表达空间,为古建筑保护与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扩展了古建筑虚拟现实系统的时空价值。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场在古建筑虚拟系统中的应用将成为古建筑保护领域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
  • 摘要:针对目前建筑数字技术课程教学理论和实践环节学时不够,学生创新能力不足以及学生渴望对数字建筑技术相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的需求现状,提出把"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作为建筑数字技术课程教学的延伸内容,并对已结题或正在进行的项目进行分析.探讨建筑数字技术课程实践扩展的方法.实践表明:将建筑数字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拓展延伸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或科研训练计划,让学生触类旁通,将建筑数字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同时也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 摘要:基于形态发生学的建筑设计方法通过对自然与生物形态的产生与生长机制的发生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将建筑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组织结构在生成设计中统一起来.具体到本次教学实践,形态发生学的生成算法主要体现在算法思路的建立、代码编程制作工具包、建筑功能参数与环境参数的设定、参数与工具包结合等过程中.着重从方法论的层面上将形态发生学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通过这次教学实践,不仅使学生们了解生成式设计的理论背景,而且提供了具体的算法供学生们在实践中借鉴与运用,更进一步开拓了生成算法在高校建筑设计教学中的新领域.
  • 摘要:面对建筑信息模型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如何在设计课程中进行建筑信息模型教学,培养、增强学生对建筑信息模型的理解和应用成为急待研究、探索的问题.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以建筑信息模型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在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应用建筑信息模型软件进行设计.教师通过拟定任务书、数字化收集建筑基础资料及气象信息、建立建筑基地的三维数字模型、建立建筑三维信息模型、进行建筑性能模拟等多个环节,在课程设计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结合建筑信息模型软件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对建筑信息模型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其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设计方法.通过实践,认识到在本科设计教学课程中进行建筑信息模型教学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多个设计教学环节的引导和把握,并建立起一个多层次的建筑信息模型教学体系。
  • 摘要:外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本科的核心课程,本文从对传统外国建筑史教学的特点和问题的分析出发,指出教学中对于知识体系中线索的把握存在注重时间、轻视空间的问题;列举并分析了将数字化模型与数字地图引入教学过程、强化学生空间观念培养不仅可能,而且有效;并结合三个实例分析了将数字地图与三维模型应用于外国建筑史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最后结合现阶段外国建筑史教育以及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要求,分析了将数字地图与三维模型应用于教学的理论意义.
  • 摘要:本文介绍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参数化设计教学,首先介绍了参数化设计、算法逻辑等相关概念,进而以教学过程及学生作业为案例,对参数化设计中的规则选取、算法确立以及建筑生成等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作为数字化教学系列课程的组成部分,这一短期课程在软件教学的基础上,引入"整体张拉系统"作为参数化设计的主题,构建形式生成逻辑,建立基本算法和基础模块,进而结合环境和功能生成建筑形体,并在全过程中运用相关软件和实物模型进行模拟、完善及检验.
  • 摘要:针对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建筑CAD"课程现状,在认真分析和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即要以AutoCAD为主线的教学,讲义取代教材,鼓励自学和提问,加强实验环节。改革实验课程及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问题解决法,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等。
  • 摘要:体育场的看台出口宽度是观众人群能否安全疏散的关键因素.在体育场疏散设计中,规范推荐的出口最小宽度的估算方法常给设计者们带来疏散效率随出口宽度的增加线性提高的误区.本文研究了体育场观众人群构成、个体活动能力及疏散中的行为表现,并据国内规范中对体育场看台的空间约束建立看台单元,采用Agent-based模型瞬间疏散和步行者运动模拟作为模拟器,通过大量人群仿真实验分析体育场看台不同出口宽度对观众人群疏散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体育场看台出口宽度所取不同值域对人群疏散效率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疏散设计中应对观众人群进行合理组织和引导,而非盲目增加看台出口数量与宽度。
  • 摘要:运用数字技术实现建筑与环境的交互成为建筑智能化发展的趋势.本文以参数化动态图形研究为基础,探讨了动态图形的生成原理和环境参数的约束机制;作者以近期主持的互动实体的建造实验为例,运用嵌入式计算技术,探讨了从参数化动态模型设计到实现与建造实体互动的全过程.互动设计的整体过程以建筑学为主体,广泛吸收了许多交叉学科的知识,运用Rhino、Grasshopper、Pro-cessing、Arduino Java、Firefly等软件辅助协同工作。除了利用数字化加工设备进行实体的切割外,还包括机械动力学和信息传递技术等相关知识,是一个综合性与挑战性很强的设计过程。在设计中通常强调建筑的适应性设计,而互动设计则反映了适应性反馈的实时性,即环境、行为和其他设计条件能够清晰、实时地反映在设计成果中。当这种设计以数字化的方式达成时,更具体地体会到了数据流在从数据采集到输出成果的设计过程中的转换和协同,为数字化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启发。
  • 摘要:参数化建筑设计中,借助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功能,不同的规则和算法生成各异的建筑形态.从纷繁复杂的建筑现象中总结参数化建筑设计审美意义的转变,能为拓展当今建筑创作视野提供全新的美学理论和思维方法,并能为参数化建筑方案评价提供美学依据.运用哲学、美学、信息技术等基本原理,从系统论、信息论、行为心理学的多维视野,从哲学思考和逻辑归纳双重角度进行探讨.
  • 摘要:城市设计、居住区设计中都涉及建筑群规划问题.在建筑群规划时充分考虑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风环境和热岛效应是两个核心指标.风环境和热岛效应的定量分析一般需要采用专门的模拟分析软件,如何将模拟分析整合进规划设计流程是一关键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现有方法具有低效率、滞后性等问题.本文将优化平台modeFRONflER与数值模拟软件STAR-CCM+相结合实现建筑群风环境与热岛效应的自动优化,能够使建筑群规划设计从定量上比较理性地控制方案的不断深化。建立起优化平台与数值模拟分析软件之间的桥梁,有助于真正实现绿色建筑群方案设计。当modeFRONTIER和STAR-CCM+完美结合之后,未来研究将依托实际工程项目,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城市设计或者居住区设计的项目中去,在实际项目中检验这套技术流程,并继续优化技术流程,最终实现一套对风环境和热岛效应灵活可控、精确快速的绿色建筑群方案设计流程。
  • 摘要:社区规划既是社会规划的分支,也是城市规划的延续.与传统的居住区规划相比,社区规划研究范围更广、研究目标和评价标准也更加多样化.可持续社区规划以保持和增强社区活力、减少社区全生命周期的能源和资源占用为目标,对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可持续社区规划的前期策划、场地与建筑设计、施工建造和维护管理等关键环节,利用Autodesk公司的建筑信息模型软件考察了建筑信息模型在社区规划全过程中的应用可行性及其特点,认为建筑信息模型在保证信息交换的充分性、进行多层次的生态指标分析、方便设计优化和修改、为信息化物业提供数据资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为实现可持续社区规划提供了更为理想的技术支持.
  • 摘要:建筑信息模型已经被证明是提升建筑业信息化水平及管理升级的核心技术,本文讨论了基于建筑信息模型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建筑信息共享研究及应用,即在建筑信息模型的研究应用基础上,集成建筑信息模型及虚拟现实技术,研究开发三维可视化,可管理,可修改扩充的建筑、资产及设施数字化交付系统,为建筑施工及建筑交付后的运营管理提供一个网络化的、集成化的、三维可视化的建筑信息查询管理信息平台.
  • 摘要:不同位置的通风口导致体育馆内部空间效果不同的气流分布,通过建筑设计调度,可达到在相应季节中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通风口的位置,调节与改善体育馆室内热环境的目的.利用Gambit软件作为Fluent的前处理器,在Fluent软件环境下设定所需参数并最终对气体的流线、气压的变化进行求解,可以获得体育馆概念模型的气流分布情况、流线情况和气压分布情况等,信息分布图结果可以作为自然通风深化改良设计的直接参考依据.以不同的排列方式将通风口组合,更会得到多种通风情况的不同组合,从而满足不同时间、不同区域对风环境需求的转换.因而,利用相应模拟技术,有利于设计师实现动态高效的大空间自然通风效果,改善体育馆物理体验环境.
  • 摘要:当前建筑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迅速,在很多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信息模型已经被普遍应用;多专业协同设计就是建筑、结构、设备等各个专业在同一个平台上工作,设定项目的整体策略和制定统一的协同设计标准,用于各个专业共享设计图纸,提高设计的质量和工作效率.本文探讨了建筑设计中多专业协同设计的优劣,建筑信息模型的特点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可出图性等。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多专业协同设计的根本优势是能够使项目信息分享给设计团队的各专业成员,并进行分工协作,它有助于设计团队成员能更早地参与到设计过程中,而不是采用单一的线性的工作方式。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制定多专业协同设计协调规划,用于指导整个团队设计、明确团队成员设计目标。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多专业协同设计的工作流程是,创建初步的设计图纸、设计图纸细化、审查和协调设计。随着设计的成熟和不断深入,为适应和反馈各个专业设计的要求和问题,整个项目团队应与最新项目图纸模型保持同步更新。
  • 摘要:本文研究了在建筑数字化潮流的大背景下如何运用数字化软件实现对以机械臂为代表的数控机器人的自动化控制,深入研究了"数字化建造"理论中从"生成"到"建造"的具体实现方法.研究如铣削、热线切割、弯折、夹砌等机器人建造手段如何与建造算法化与参数化设计结果进行无缝连接.重点研究如何运用数字化软件完成对上述加工方法的精确模拟,以及优化加工路径以实现在现实世界中机械人对材料的数字化加工.尝试将这些基于数控机械人的加工方法进行分类归纳,形成一套逻辑清晰的建造算法,从而为数字化建造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另一方面,通过反思数控建造技术对于当下设计本体方法论的影响,探讨建筑设计与建造方法的新范式革命.
  • 摘要:在建筑设计理论与设计工具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建筑的空间形式也开始向着流动性、复杂性和多维度发展.数字语境下的空间建构形式则为建造技术和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促进了空间建构物质性和形式性的统一.本文分析和论述了数字建造技术与建筑材料的相互作用,及数字化的设计方式与建筑材料发展不可分割、相互促进的关系,从数字建造技术影响下建筑材料的数字建造演绎的角度进行了归纳、对比和例证,由此引出建筑材料如何与数字技术发展相契合的问题.对空间建构形式、建筑技术和材料关系的探究,有利于数字化设计同建造的紧密结合,并由此提出了建造技术和材料的创新应遵从于设计本体发展的理念.现代社会生活主导下的建筑空间,愈发要求真切地反映多元的人类生活、人类同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同时也影响并引导着人的心理、行为及社会活动的方式。在数字化建筑绚丽的形体语言和全新的生成逻辑的诱惑下,数字语境下的文化现象持续扩容。这种文化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各个环节的发展:从设计方式的转变,空间建构形式的创新,到数字建造技术和建筑材料的革新,无不对建筑设计和建造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数字建造技术作为设计方式发展与材料革新的连接纽带,驱动着建筑范式的革命性转变。数字背景下建造技术同设计方式的整合,实质上促成了建造技术和材料创新更遵从于设计本体发展的理念形成。从建造技术层面来说,多维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求建造手段超越传统方式的局限,寻求数字建造方式同设计结合的整体关系是未来数字技术发展的重要目标,从材料创新的层面来说,需要确立信息反馈和数字生产的可控机制,以应对全新的空间建构形式使得表皮材料向多维和复杂形式转变的趋势。
  • 摘要:计算机参数化算法使越来越多的不规则视觉信息参与到建筑表皮的表现设计中,其所呈现的复杂性使观者看起来眼花缭乱而又饶有兴趣.而这些看似无规则的视觉信息背后却是有规则的计算机算法,而这些算法的逻辑则源自人类对数学的探索.本文从算法的数学起源、计算机程序对算法推广的助推及其在建筑表皮中的应用三方面对不规则视觉信息进行分类和阐释.所有新的几何图示都来自于最初的数学逻辑,而计算机程序作为一种工具延长了人类左脑的思维,它能计算出人脑无法计算出的图形,也能大大缩短人工计算的时间,在很短的时间内为设计师提供多种选择,而后设计师在依据审美原则挑选一个最优解。由此可知核心的动力在于人,设计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几何图形学的研究,因为那才是新灵感的源泉。
  • 摘要:采用参数化方法进行音乐厅声学设计,可以为设计师提供直观的设计效果,并且动态展示设计过程,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比较,该方法更加直观便捷、准确性高。设计的过程同时也是推敲与判断设计成果的过程,为声学方案的深化设计提供基本原型,从而提高声学设计效率。对音乐厅声学设计进行研究,建立可以通过参数调节的音乐厅声学参数化模型.通过对声学指标参数的提取及分析,将典型声学指标与参数化软件表达符号进行相对应的关联搭建.针对扩散、侧向早期反射声以及声线反射三个典型参数,结合实例进行具体算法建模实践,完成了整个算法形成及建模的流程.为建筑师和声学设计师提供了简便、高效、可靠的工具。
  • 摘要:传统的建筑基础教学侧重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对逻辑思维训练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理性分析能力偏弱、前后教学环节脱节的现象.近些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基础教学中,探索并实践"生成设计"教程.以逻辑思维为主线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训练,提升了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更有效地衔接了前、后各阶段的教学环节.文章简要介绍了"生成设计"训练环节中四个逐层递进的作业,在说明主要教学思路、方法和过程的基础上,阐释"生成设计"训练对教学环节衔接和学生思维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亦反思"生成设计"的局限性,并提出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对策略.
  • 摘要:数字技术对建筑学专业的影响,尤其是对建筑设计思维模式的影响,一直是专业人士关注的对象.这种关注不仅集中于具体的技术应用层面,也有对专业现状与走向的理论的研究.论文对数字技术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分析了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了数字技术对建筑设计思维模式的影响,无论是传统徒手草图方式下的图示思维,还是如今计算机屏幕前的数字化推演,严格来讲,都是视觉思维。在现今的时代,正经历着由图示思维到数字化思维的过渡。希望能借此对当代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考.
  • 摘要:日照算法是计算光线和建筑物相交的问题,也就是经典的三维场景线面求交问题。文章论述了经典的加速算法有两种:八叉树算法和包围盒算法。并通过分析建筑模型的特点,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建筑模型的快速大场景线面求交的算法,通过软件实现与测试,结果得出该算法的思想新颖,根据周围面片的大小和位置,“自组织”地建立包围盒(球)。取得了极快的速度。未来计算建筑信息模型的日照,可以进一步发掘建筑信息模型的信息。
  • 摘要:对于大部分建筑师而言,在对于其设计的材料特性和施工步骤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之前,是很难将其可靠地建造出来的.本文将介绍一个面向建筑师的,在自由曲面表皮上铺设特定板材的设计流程,它将帮助建筑师在方案的早期来评估最终的建造效果.该流程包含:曲面预处理环节,它帮助建筑师直接设计出更理性的曲面,以减少在实际铺设中产生更大的工作量;自动模拟铺设环节,它通过物理模拟引擎来模拟选定材料的特性和施工限制,从而得到更可建造的深化设计成果;后处理环节,它产生对铺设质量的彩色反馈,并能导出空间定位等施工数据,从而对接施工设计.
  • 摘要: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设计手段,给建筑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前景,同时又面临严峻的挑战.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建筑设计的思维理念和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文章试图从数字技术层面出发,分析数字技术推动下的科学和技术发展、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认知的变化等因素带给建筑学和建筑设计的影响,探讨传统设计手法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和方法.建筑的数字化进程表现为数字技术对设计的引领,包括引领设计工具、设计理念和设计实践,其结果产生了新的数字化设计工具、新的设计理念以及作为结果的新的建筑形态。数字技术对建筑设计思维的影响,从传统的设计方法和草图思维开始,经过一个有点制约设计思维方式的短暂阶段,转而在数字化生成设计和参数化设计的带动下,从传统的草图思维向数字化思维方式过渡。在数字技术的应用下,会使建筑形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建筑空间虚实共存,建筑表皮也成为真实表达建筑本身形体与空间本质的构建系统。以新技术为主要契机的建筑设计大大地更新和扩展了建筑现象,放大了设计的可能性,建筑形态令人为之惊叹。但是应该避免一种现象,就是过于夸大这种技术的决定性。建筑设计作为一种古老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备的科学,应该努力寻求其感性与理性最佳的契合方式。结合我国建筑界的现状,必须先从建筑教育中提高对数字技术的认识与应用。同时,将传统设计手法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以便建筑设计师们更好地适应这个数字信息时代。
  • 摘要:参数化设计作为一种新兴的设计手段,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参数化设计不仅带来了更富表现力的建筑形式,也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提出了更为大胆前卫的建筑形象.但过于国际化的建筑形态却让建筑失去其地域特点与场所精神.本文简要分析了参数化时代建筑地域性的新表达,并在符合地域地理、气候、人文特征的前提下,对利用参数化手法表达寒地建筑的地域性进行了粗浅的探讨.针对寒地地区冬季寒冷的特殊气候特点,通常是采用厚实墙体以保温、限制开窗大小以抑制室内外热交换等措施以达到使用目的。顺应城市肌理与传统建构方式,参数化城市主义建立在将城市空间理解为“流动力场”的概念之上。在这个由城市体量所形成的连续变化力场中,各体量在整体作用效果之下形成整体力场的导向性。
  •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普及运算系统涉及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嵌入日常生活、环境感知和设备互联.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将使得普及运算系统不仅能检测物理环境并对之作出即时反应,还能让其成为建筑环境的一部分.这种新型数字系统将改变建筑环境的未来发展模式,并改变建筑的基本要素.
  • 摘要:参数化设计方法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形态生成方式,并且在思维方式和设计观念上带来了重大变革.但是,这种新型设计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参数化形式主义的泛滥,使建筑师在设计中容易忽视诸如地域性关照、建造方式和实用功能考量等基本问题.本研究以地域性关照为基本出发点,考察建筑的参数化与地域性之间的关系.参数化设计对于建筑的复杂性系统影响,能够为地域化设计提供新的视角,以更加深层和多元化的出发点去表达建筑的地域性特征.不同于对表面层次的地域化表达的关注,从人文环境、自然条件和材料技术等角度,对国内外结合参数化设计方法的建筑设计项目进行案例剖析,提出针对参数化设计语境下建筑地域化表达的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呈现建筑发展多元化、多样性的生存状态,体现建筑实现过程对自然、社会、文化的深刻理解.
  • 摘要:数字技术的运用为扎哈·哈迪德事务所的建筑设计开拓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并由此引发了建筑师扎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加工、数字化建造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变革.随着近年来扎哈事务所大量设计作品的实践与建造,扎哈·哈迪德运用数字化设计方法逐步实现了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从媒体再现到本体生成的转变.论文通过对扎哈事务所数字化设计的典型实例进行剖析,从图像化的空间探索、数字模型的形式优化、数字逻辑的形态生成等方面论述了扎哈事务所对建筑形态的数字化生成。阐述了扎哈事务所建筑形态的数字化模型的细分,包括数字模型中平面和剖面的切割和数字模型中结构与表皮的生成。文章还扎哈事务所建筑形态的数字化加工与建造。随着数字技术和制造水平的不断发展,必须重新思考已经习惯的设计方式。面对新的工具、新的思考方式,建筑师必须有宽阔的视野去接受和思考如何积极使用数字科技给建筑设计注入更大的活力,给予建筑更多积极的可能性。
  • 摘要:基于空间句法软件和层级运动网络理论对城市商业分布和城市中心历史发展演变研究的成果,本文将展示笔者以层级运动理论为基础编制的Agent-Based模拟模型及其对北京历史商业分布的分析.本模型与空间句法软件,特别是Depthmap内置的AB模型的差别在于Agent的寻路逻辑将不以传统空间句法计算的结果为后台,而采用了多种简单寻路逻辑(方向、视线、速度、记忆等)复合的形式,通过对Agent生成密度及其与目标点距离范围的控制来实现对不同层级的个体运动与城市街道空间形态关系的模拟.为检验该模型的实际效果及其与空间句法分析的异同,本文的后半部分将基于民国时期北京(北平)商业分布的详细资料分析其商业中心的分布与"自然运动"的对应关系.结论证实了个体智慧对整体运动分布的影响非常有限,从侧面支持了空间句法对城市分析的有效性,并为更直接地把握商业分布和运动层级关系的动态模型发展提供了实验基础.
  • 摘要:本文从软件工程学角度,从软件开发选题、开发平台及函数库选择和开发团队组织三个方面,讨论如何在国内的高校和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等机构进行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CAAD)软件开发.
  • 摘要:为了实现体育馆坐席的自动生成并简化相应的设计和修改工作,建立了一种可应用于实际项目的参数化模型.该模型将视线设计、平面设计和疏散设计整合到一起,并将整个设计过程重新划分为参变量统计、输入与输出、模型修改三个步骤.研究表明,该参数化模型能够完整地记录体育馆坐席的设计过程,并在应用中得到完善与优化.通过对岳阳体育中心体育馆坐席进行重建与对照分析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地应用于体育馆的设计实践中.
  •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中,引入Netlogo仿真平台,建立对应的演化模型,从数字分析的结论中可更科学地确定规划策略。在Netlogo软件平台下,对传统村落进行仿真建模是可行的,对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用标志进行界定也是能够实现的,并且该仿真模型验证了村落系统的涌现现象、村落主体间相互作用的非线性以及村落的短程通信等特征。在模型运行过程中均出现的旅游者数量要经历一个下跌过程,说明村落系统的容量不够,要获得最终各主体的数量最优化,首先需要对村落的容量进行提高。对村落间主体的利益结构进行优化,有利于村落的有序发展,需要从利益的获取、利益的分配、利益的表达等多方面入手。其次,传统村落的开发要注重其特异性,从而使旅游者目标明确,村庄的吸引力更强。提高系统的资源回复率,即使得系统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补充,这主要从提升资源的丰富度和改善资源的特异性入手,对资源开发进行有序的规划也是重要的手段。需要提高备主体之间交互的机会,使一个主体能有更多的机会与更多的其他主体进行资源交换,从而使资源的利用率更高。
  • 摘要:互动式建筑是当今建筑领域的一项新课题,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开始尝试将数字化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结合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该文从背景、概念、简史、技术手段以及案例等方面对互动式建筑进行了研究和阐述,通过以上论述,能够看出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师和艺术家群体加入到将数字化通信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运用到建筑设计、艺术装置中来,并探讨其对提高设计作品表现力、趣味性的可能。对公共空间的新塑造:大多数互动作品都承担着用全新的技术手段来塑造、激活城市公共空间的角色。互动式建筑本身所体现出的趣味性和可参与性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性质相吻合,能够活跃空间氛围。与节能技术结合的可能:互动式建筑强调建筑与环境和使用者要求相协调的能力。而建筑的生态节能性同样是另一个热议的话题。文中最后列举的两个例子都在兼顾艺术表现力的同时,考虑了遮阳、节能等功能需求。在今后的发展中,是否可将互动式建筑技术与节能可持续理念相结合,将会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新课题。顺应时代审美观念的改变:互动式建筑的出现,除科技客观因素的催动外,大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是另一主观原因。由此诞生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观念--“交互美学”。大众对建筑美的认知不再仅仅停留于强调永恒性、历史感,而开始接受动态可变、信息化循环等互动式建筑所体现的新的美学特征。
  • 摘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计算机技术应用建筑设计研究,到现今成为建筑学研究领域重要方向、建筑设计实践中的必备技术.本文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应用建筑学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历史与现状关键事件的观察,阐述了20世纪50年代的细胞自动机和生成文法,20世纪60年代的进化计算、数位板,20世纪70年代的形状文法、CAAD、建筑模式语言,20世纪80年代的生成设计、参数化设计。目前,计算机技术与建筑设计结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型的生成、模拟分析、数字建造、协同技术和建筑信息模型体系建立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的逻辑关系:有了建筑雏形后可以进行视觉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和性能分析(建筑物理环境等),对于非线性复杂形态的建筑如何建造的问题可以归为数字建造,对于建筑行业内的不同企业(如设计、施工、制造)、同一企业不同的专业和同一专业不同的分工如何高效地协调的问题可以归类为今天建筑行业的协同技术要研究的内容,协同技术的核心内容是数据问题,也就是今天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建筑信息模型问题。计算机技术与建筑设计的研究将成为未来10年内建筑学科关注的重要研究方向。
  • 摘要:本文浅析参数化设计的现状,提出基于目前对参数化技术认知的局限性在建筑设计行业和建筑师群体里引发的可卡因效应,并剖析这一认知和运用的误区存在的根源--参数化设计及技术与建筑设计实践的脱节在于对纯粹的技术开发的误导和形式主义创新的片面追求.借以引用世界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和西萨·佩里(Cesar Pelli)的建筑观来强调探索一种能系统性地解决更全面的设计问题的参数化设计方法的必要性,同时通过本文作者的两个不同类型的以参数化设计技术为支持的实践案例来佐证其可行性。
  • 摘要:关于集群智能(Swarm Intelligence)算法系统的研究最早开始于计算机科学领域,而它的研究与发展,也必将会为人类社会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全新的角度和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集群智能的特点、论述了其遵循的邻近原则、品质原则、多样性反应原则、稳定性原则及适应性原则。并对其分支发展蚁群优化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了梳理,其次通过集群智能机器人实验的形式总结了集群智能系统的行为模式与底层机制特征,并希望以此为之后进行的一系列研究性设计探索和参数化建筑设计教学提供基本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 摘要:作为生态建设重要内容的园林绿化建设,在未来的城市竞争和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将进一步加强.因此,将计算机模拟技术引入到园林生态设计中来,用全新的技术手段诠释园林生态设计是计算机模拟软件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更有效地发展园林生态设计的重要尝试.本文通过利用Ecotect Analysis和FLUENT这两款软件对园林景观热环境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建立模型模拟分析的技术手段来表达具体空间和景观,将抽象的气象因素太阳辐射和风速等所能带给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影响具体到相应的图像或数据表达方面,通过分析使设计中模糊的判断转变为精准的科学依据,为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提供数据支持,达到场地信息量化的效果,从而让设计方案更准确、更有据可依.以园林景观的计算机模拟分析为题,初步探讨了计算机模拟软件在园林景观模拟分析上的应用,对将园林景观设计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协同起来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 摘要:本文对当今设计的大背景和中国建筑设计的现状进行了大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符号学原理,以及相关拓扑学等原理,从当代中国建筑创作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出发,提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非线性建筑设计策略.策略在语构层面上大致分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抽离符号、符号的逻辑演化、符号的进一步逻辑演化和调整、X因素作用四个过程,并逐个进行展开分析并且通过犀牛、Grasshop-per等软件的相关建筑空间、表皮设计来对策略的展开 进行详细的阐述。通过运用犀牛、Grasshopper软件,在几个项目中 运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非线性建筑设计策略的设计实践来验证策略的可行性,并且总结了一些设计心得,使建筑策略更加完善。
  • 摘要:本文以华中科技大学的数字建筑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为例,探讨数字建筑教学的可行性及方法,对其数字建筑教学推进的效果调查和分析,得出华中科技大学的数字建筑教学的改革和实践起步较早,得到了院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提供了良好的改革实验条件。并且依托“Hust-Autodesk可持续建筑设计教学实验班”的平台,方便开展工作,在长期坚持不懈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筑信息模型的思想和概念已经普遍被接受,并且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推广应用。从调查结果看出,在建筑学工程的全流程上,在建筑设计这一端,设计者(和学习设计者)更有兴趣的并不是建筑信息模型,而是类似参数化设计的范畴,怎样将建筑信息模型和设计结合,这是当前应用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调查,学生中一直存在一个稳定的需求人群,坚持要求进行传统软件的教学,各个学校的生源不同,学校定位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所以传统软件的教学会有长期存在的客观需求。数字建筑教学的改革要与时俱进。
  •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化技术开始逐渐被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学科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促使学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在人们对建筑学专业传统教学模式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建筑学专业教学数字化越来越受到各高校建筑院系的关注和重视.文中通过分析传统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和当前数字化技术在建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指出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建筑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价值;并结合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在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途径,为促进学生深层次地了解、认识建筑和提高建筑学专业教学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改革方向。
  • 摘要:作为数字媒介与建筑设计的学科交叉系列课题之一,东南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中的"数字影像建筑"课题,要求对特定基地对象(校园/城市)中的信息发布、处理和交流状况和相关场所进行调查研究,策划设计具有交流、展览和服务功能的,临时性或永久性装置、设施或建筑.通过学习应用数字影像媒介,进行概念性解决方案的设计发展和综合表达,让学生从数字影像媒介对设计工具的拓展和转换角度,练习和体会当代空间环境在影像媒介中呈现的新的设计生成程序和叙事表现逻辑.本文结合近年来"数字影像建筑"课题的代表性设计作业案例,对设计过程和相关教学环节进行了总结.设计研究往往从环境场地的调研和设计问题的发掘开始。课题通过一系列相关知识讲座和案例解析,探讨数字媒介,尤其是数字影像媒介,对信息展陈、交流方式和内容的拓展和变化,及其与建筑的相互影响,帮助学生了解当代数字媒介与建筑空间的关联,理解当代建筑的影像逻辑,学习影像媒介的主要特点和处理手法,进而初步掌握影像空间的建构、体验和表达。在现场调研及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演练的基础上,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和选址,从历史、文化和社会等角度进行概念策划和方案的初步设计。最后论述了对“数字影像建筑”设计课题的教学反思。与传统设计课题中方案设计作为最终成果不同,数字影像建筑课题中影像表达本身也是作为设计阶段的重要步骤和内容之一。方案初步确定之后,影像建筑短片的脚本和故事板,也是需要结合方案进行构思、推敲和不断修订的。影像,而不只是建筑,也是方案设计的一部分。
  • 摘要:本文回顾了曲面形态建筑的发展历程并归纳了当前复杂建筑探索的几个方向.然后引出了建筑几何学这一新兴领域的概念,其专门针对复杂曲面的分析、优化和建造而提出并在许多项目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计算几何理论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文章首先研究了传统曲面以及自由曲面的几何建构逻辑,以作为合理曲面设计的理论基础.然后提出了几何、数学、物理以及性能的曲面优化策略以使得设计符合受力及建造逻辑.最后文章通过分析大量现有案例归纳出了几种曲面表面及结构的建造方法。
  • 摘要:本文在分析整理近年eCAADe和ASCAAD等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CAAD)国际会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介绍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的发展根源和含义,并通过"设计生成"、"信息结构化"和"表达模拟"三个方面将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前沿技术总结归纳为"基于机器学习"、"基于知识"和"参数化设计"等九大策略,力图展示一个全面的数字化设计研究图景,使读者更加客观地认识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的本源:通过逻辑实现形式综合,并展望未来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 摘要:在21世纪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进程中,数字技术的兴起带动了建筑产业的信息化变革.大型公共建筑设计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信息量大、系统性和综合性强,因此公共建筑设计创新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撑.本文以普利茨克建筑奖为例,结合国内外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实践,分析论述建筑实体模型构思、建筑形体结构确定、建筑物理环境模拟、建筑工程施工等设计阶段的数字化设计技术策略,寻找适合的建筑设计模式,为促进与之相关的数字技术应用和实现建筑设计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 摘要:本文以深圳北站站房为具体实例,针对高大空间气流组织和工况条件复杂的特点,探讨多软件工具协同实现建筑能耗精细化模拟的技术路径.研究首先确定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表现,采用Ecotect模拟外遮阳对太阳辐射的影响.以此作为初始条件,利用CFD软件模拟了高大空间在空调工况下的室内气流和温度场,进行空调送风方式的多方案比较,确定节能的末端形式,以及空调工况条件下的温度垂直梯度分布.最终,采用DEST计算各空调分区的制冷能耗.以上方法在深圳北站站房的节能设计中得到应用,模拟计算结果符合深圳气象条件和建筑实际需要。
  • 摘要:如今,在信息社会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以数字技术为平台的参数化建筑设计已日趋成熟,由最初对形式的过分强调逐渐转向了对设计方法和过程的探讨,这对于激发新的设计灵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参数化建筑设计过程为研究对象,对参数化设计的概念及其一般过程进行了归纳描述,同时结合B.I.G.提出的"是即是多"的建筑进化理论,对其建筑实例的设计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阐述并总结了具体理论指导下参数化建筑设计过程中参数和生形规则的确立方法,即在相同建筑原型的基础上,由于其参数及设计规则的选择和确定不同,生成的建筑形式也会千差万别。而建筑进化论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则是:从政治、经济、功能、文化、结构、环境和社会利益等诸多矛盾冲突中得到养分,并创造性地将之整合并达到“共识”,抽象数据化后即可得到控制参数;同时,根据背景因素将各种关系进行再生、变异或杂交,并结合其特征选择相应的规则,套用到参数化建筑设计过程中所需的各个阶段,从而完成建筑设计生成过程的关键环节。
  • 摘要:在当今时代,建筑模拟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当中变得日益重要,并被业内人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设计当中.本文作者通过对现阶段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内数字模拟具体应用的总结研究,论述了数字模拟技术在建筑设计当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建筑设计的直观性、对于复杂问题的求解优势、数字模型的精准性等方面。但是凡事都具有两面性。数字模拟技术在设计和教学当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数字技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局限性。而且数字化模拟软件的也存在着潜在隐患。对于建筑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及其相关方面和领域的应用,既有其可喜的成果,同时也存在其自身的不足。数字技术还要继续发展,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前进,数字模拟技术已是成为当今建筑设计不可或缺的手段,并将在未来的建筑设计领域越来越重要。
  • 摘要:本文介绍了清华大学研究生一年级下学期国际联合设计studio课程设计作业--漂浮城市的具体设计思路及方法.设计采用了参数化设计方法,通过对多种计算机算法进行研究及选取,试图将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与自下而上的建筑生成利用不同的算法结合起来形成整个城市系统.设计中,不仅对数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多方面进行一定的了解和借鉴,同时,对于如何能够合理的运用逻辑关系生成形体及如何将场地中的环境因素、人们的需求与建筑的生成产生联系也作了相应的实验与探索。最后,对于建筑的细部、结构以及构造的相应设计可以更好地去对参数化建筑的实际建造问题进行了思考。
  • 摘要:数字技术往往被视为建筑设计的新工具和新手段,其美学方面的意义易被忽视.本文从社会学意义上的建筑美、物质形态的建筑美、理想中的建筑美三个层面阐述数字技术给建筑美学带来的影响.社会意义方面,探讨基于环境行为学的设计(互动美学),数字技术将对建筑私密性、领域感、安全性等重新诠释,机器感知、远程控制等拓展了人的"感觉",促成建筑与人互动;物质形态方面,探讨理性控制替代主观想象的设计(过程美学),虚拟现实技术将引入时间、质感、声音等诸多要素,体现四维之美;理想形态方面,探讨综合性而非还原性的设计(整体之美).复杂性思维实现了建筑形式的跃迁.数字建筑作为一种风格,与“生态建筑”、“仿生建筑”等一样带有着与生俱来的美学含义,人作为主导因素在设计中被强化,关注互动之美、过程之美和整体之美,乐观地预计建筑空间真正变成“人的空间”,建筑终会进入人本主义的新的阶段。
  • 摘要:减少资源消耗、优化生活方式的可持续性设计是建筑业界共同的追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伴随其新的工作理念将带来建设行业的全面升级.当它与可持续性设计方法相结合时,将成为在新一时期实现全生命周期绿色建筑必不可缺的一环.本文将结合我国建筑设计现状,从可持续发展及绿色建筑设计现状、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简介、建筑信息模型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三方面展开论述,为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理论及现实基础.
  • 摘要:通过对蚁群算法发展历程的研究,阐述算法思想与建筑设计理论的交接点集群智能理论,总结其研究现状,综合蚁群算法的特点,得出该算法应用在参数化设计中的两条可能研究路线和实现途径,辅助寻常的项目研究一算法规则制定设计路线,从算法作为设计的开始进行研究,为设计者提供蚁群算法应用理论基础,推广蚁群算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范围.通过对算法的研究,将跨学科的技术引入建筑设计领域,形成新的建筑设计技术,是相对于穷尽现有建模软件的建模能力,编写软件的程序命令的另一种展现无限生机的创新方式。国内的北京参数化设计研究机构(LCD)通过讲授基于算法的设计理念和建模技术,来拓展算法的应用。但算法作为参数化设计底层的规则,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只能成为设计中的一个特别的辅助手段。基于算法本身的研究以及其应用的探讨,作为项目研究一算法规则制定这条参数化设计路线的辅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摘要:现阶段数字技术在建筑外环境设计中的运用远不及建筑设计领域,制约了建筑外环境设计和施工技术水平的发展,具体包括:无法控制未来的景观效果,无法很好地适应使用者的需求,忽视设计与建造之间的关系.本文将阐述数字技术参与建筑外环境设计的意义,并对数字技术在小尺度景观设计领域的应用进行系统梳理,初步探讨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运用数字技术对景观要素进行模拟与仿真,并建立数据库进行监测和管理;从环境行为学的视角考察室外环境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建筑信息模型系统对建筑外环境设计的影响。
  • 摘要:在体育场建筑设计中,坐席设计一直是影响建筑使用与体验的至关因素.随着参数化设计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参数化设计正以其统筹布局、关联互动的设计方法,给建筑设计带来巨大革新.本文拟对影响体育场坐席设计的主要参数进行深入的解析、挖掘,依照体育场坐席生成规律,分别对场地四心圆、首排坐席定位、视线升起剖面、坐席实体模型等设计要素与系统进行参数化建构研究.通过寻找参数、建立关联、统筹整合等参数化设计方法,建立体育场坐席参数化算法模型体系.最终使设计师能够通过对关键参数的简单调节,就可以对坐席模型进行连动式动态推演,实现合理、准确、快速地解决体育场坐席设计矛盾。
  • 摘要: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逐步开始对一些重要指标进行量化.在方案设计阶段,判断能否达到这些标准的方法,除了进行模型实验(如风洞实验)外,还可以进行计算机模拟.本文以建筑环境模拟为例,介绍了绿色建筑设计中室外风场、热岛效应、室内热湿环境、光环境、声环境、自然通风潜力、结露风险预测、排烟与污染扩散、热气流短路等的计算机模拟应用. 绿色建筑设计本身就是多专业、多技术的集成,需要建筑、规划、暖通、给水排水、照明、材料、园林等专业在设计阶段的相互配合。基地条件的复杂变化和绿色建筑与自然的协调理念,决定了绿色建筑的构建过程,必须建立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决策是绿色建筑理念得以保证的根本。通过计算机模拟来实现的不同阶段动态信息反馈是整个设计方案调整的依据。建筑性能阶段性模拟的成果,为设计方案的决策提供了真实的证明。各专业的协作和模拟软件的采用使建筑设计摆脱了繁重的数据处理工作,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
  •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促使建筑学科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建筑教育需要积极适应这一变化,积极将生态城市和绿色建筑的相关内容融入原有的教学体系.本文总结了不同类型的建筑性能模拟软件的各自特点与适用范围,指出运用数字技术可以为绿色建筑设计提供技术支撑;在建筑学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应该将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逐渐融入建筑设计课程的现有框架,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可持续性的资源和环境观念,具备完整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知识,掌握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了解相关技术和评价指标。构建完整的绿色建筑设计教学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模式,整合各个相关专业的知识,要从根本上实现绿色建筑教育方法的转变和绿色建筑体系的构建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院校间的交流,吸收先进经验,在实践中逐步构建出完善的绿色建筑教育体系。
  • 摘要:南京大学建筑学人才培养采用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衔接的新模式,而通常的CAAD教学理念和方法难以适应这样新的教学体系.一方面,该体系以通识课程为基础,以设计课程为主干的宽基础、模块化复合课程体系取代传统的线性教学体系,而本科CAAD教学作为学科通识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处理好与建筑设计主干课程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南京大学建筑学本科为四年学制,课程设置十分紧凑,这就要求CAAD课程必须承栽更多知识点的传授.针对以上要求,对本科CAAD课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其中心任务是将课程重点从以往的重点讲述怎样使用绘图软件,向真正的辅助设计转变--即如何借助计算机工具画出符合建筑设计要求的图纸,强调计算机绘图在推动设计中的作用以及图纸对设计意图的最终表达效果.CAAD课程在融合了建筑设计入门阶段必须的多种建筑表达知识技巧的同时,其进度设置、案例选择和课后练习均与同时期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相衔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摘要:建筑植根于环境中,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变着周边的环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学界对环境性能模拟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建筑性能验证评估阶段的软件应用,鲜有利用环境模拟技术促进设计方案深化的探讨.本文以Ecotect环境性能模拟软件为技术平台,围绕性能模拟分析结果的解读及其在方案优化中的推动作用这两个关键问题展开论述,结合不同气候区的两组实践案例,阐述如何通过对环境分析数据的研究对比,选择适当的建筑形态、功能、空间模式等,从而实现建筑方案整体优化和进一步深入的目的,进而提出基于环境性能模拟技术的建筑方案优化方法,为设计方案向更加科学、理性的方向深化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实用方法指导.
  • 摘要:本文介绍在住区生成设计课题中的程序尝试,通过Java(融合数控的思想)实现对位图(jpg)的识别,得到相关的矢量数据,并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生成所需的建筑形体(如立面).在这次住区生成设计中探索了通过计算机程序解决建筑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主要实现的方面包括:对诸如光照、间距、容积率等建筑学概念的分析模拟,并通过相应返回参数影响、控制形体;探索相关最短路径算法和视线分析,为住区道路及景观生成提供思路;结合住区的特殊性,通过建立和调用立面库的方式生成立面,探索图像和立面转换的可能。通过“创造工具”体会程序的优势和生成设计的特点。这次探索不仅仅为了得到一个最终的成果或可能的优选方案,更试图基于建筑学规则本身,运用计算几何等相关算法,构建建筑设计的程序平台,得到一个可行的设计工具。建筑生成技术将为建筑学提供探索、实验的新思路,这个全新的建筑设计领域也将会对建筑学学科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 摘要:本文意在研究建筑信息模型在体育场馆设计中的运用,探讨建筑信息模型对体育场馆整个生命周期产生的积极效应.在对建筑信息模型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借鉴运用建筑信息模型的体育场馆成功例子,针对我国体育场馆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体育场馆的特定建筑性格让其与环境的呼应、形象、结构、施工、耗能、人流疏散、后期利用等方面成为关注点,在探讨建筑信息模型在体育场馆的运用的过程中,必须掌握体育场馆建设的这些要点。建筑信息模型的运用为体育场馆的整个生命周期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建筑师的构想得到淋漓尽致的实现,其可视化设计以及各类软件的分析能够直观便捷地比较筛选方案,改善了建筑工程的易建性,减少了工程项目中的冲突,降低了运营成本,为建筑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业主都带来可观的收益。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建筑行业的基本现状,该构件库的建筑构件具有很好的定制性,可以调整参数,适应多种情况,易于采用.建筑行业需要中国建筑信息模型框架(CBIMS)等行业建筑信息模型标准。它是中国现阶段的客观要求。有效的标准可以大大降低设计和建造的成本。设计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建筑信息模型构件库,首先要了解当前的设计市场。设计行业所需要的构件库应该以提高效率为主要目标。”构件化”是最近的建筑信息模型软件的总的特点,从建筑历史上看,它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并不能完全符合建筑师的要求。构件应该用参数化的方式实现,提高其扩展性。建筑信息模型的构件库应该有三个特点:简单、操作方便、适应性强。结合Revit中的实际使用情况,将中国制图标准涉及的模板制作任务分为三大部分:需要在Revit中制作符号族,包括轴网、标高、各种注释标记、图纸等族。符号族是二维图元,在建筑设计中主要起辅助作用。需要在Revit中制作构件族,包括门、窗、植物等族。这类族是建筑中的实体构件。构件族是三维图元,制作要求是构件在二维图纸上的显示需要符合中国制图标准,注意这有别于构件在平面上的直接投影。针对制图标准对项目样板进行定制,如线样式、填充样式等,以及其他选项的调整。
  • 摘要:数字化建模是数字化建筑设计的第一步,它是人类设计思维与计算机表达的纽带.数字化建筑模型的生成方法、效率,以及方法工具与图形模型之间的协同都直接影响建筑方案的构思、实现、数字化设计效率及数字化建筑设计软件的应用.在现有数字化建筑设计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思维生成与重构技术,提出传统式空间生成法、逻辑构筑法、空间立体构成法、技术主导法、繁殖生长法、游离依附法及DNA引导约束法等模型空间生成方法.通过对思维表达、空间转换、程序实现、协同传递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利用文中建立的简化的数字化模型生成方法对比评价系统,针对各种模型生成方法进行了对比.根据各指标量化结果,一方面表明每一种生成方法的适应性;另一方面也为综合性的建筑模型生成方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建筑模型信息化的角度出发,也提出了一种信息的获取和继承模式,简化了信息化实现过程.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