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局灶性脑缺血

局灶性脑缺血

局灶性脑缺血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761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0篇、会议论文62篇、专利文献464345篇;相关期刊278种,包括针刺研究、中国中医急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等; 相关会议49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次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学术交流会、2013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等;局灶性脑缺血的相关文献由2271位作者贡献,包括等、魏尔清、卢岩等。

局灶性脑缺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0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6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64345 占比:99.84%

总计:465097篇

局灶性脑缺血—发文趋势图

局灶性脑缺血

-研究学者

  • 魏尔清
  • 卢岩
  • 晋光荣
  • 王世军
  • 王舒
  • 周东
  • 王军
  • 符荣
  • 许能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蒋雯; 梅松; 李海江; 蒋国梁; 黄丹
    • 摘要: 目的研究意向性运动干预治疗对大脑局部缺血大鼠行为学及梗死灶周围组织中GluA2和Ncadherin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鱼线栓堵法将大鼠制成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共144只,随机分成模型(MCAO)组、生活环境变化(environment modification,EM)组、普通康复训练(control rehabilitstion,CR)组和意向性运动干预(willed movement,WM)组,每组根据术后时间划分为7 d、15 d、30 d 3个亚组。对各组研究对象的行为变化进行观察分析,通过免疫组化技术研究脑梗死灶周围组织中GluA2和N-cadherin蛋白水平。结果再灌7 d、15 d、30 d,意向性运动干预组的攀爬频率显著高于EM及CR组(P<0.01);再灌30 d,和MCAO组相比,意向性运动干预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更低(P<0.05);而其缺血半暗带区域GLUA2、N-cadherin蛋白表达量都更高(P<0.05)。结论对于大脑局部缺血所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意向性运动干预治疗可促进其恢复,这可能是因为该运动可激活缺血半暗带中GLUA2和N-cadherin的表达,提高突触可塑性。
    • 侯芳芳; 李向斌
    • 摘要: 目的 观察牡荆素对局灶性脑缺血(MCAO)模型大鼠脑组织炎症及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并通过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牡荆素低剂量组(5 mg/kg)、牡荆素高剂量组(10 mg/kg),以尼莫地平为阳性对照药物(12 mg/kg)。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MCAO模型。连续灌胃治疗14 d后,采用Longa评分法评价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观察脑梗死体积;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神经元损伤程度;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海马组织中NF-κB p65、NF-κB抑制蛋白(IκB-α)α、NF-κB抑制蛋白激酶β(IκK-β)的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神经功能缺陷,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海马区可见神经元损伤明显,血清中IL-6、IL-1β及TNF-α水平明显升高,海马组织中NF-κB p65、IκK-β的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增加,IκB-α的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牡荆素能明显改善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脑组织含水量及脑梗死体积,改善海马区神经元损伤,降低血清IL-6、IL-1β及TNF-α水平,减少海马组织中NF-κB p65、IκK-β的蛋白及mRNA表达,增加IκB-α的蛋白及mRNA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牡荆素能够明显改善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神经元损伤,其作用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关。
    • 陈俊; 周赤忠; 张玲; 乔木
    • 摘要: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TUG1)调控微小RNA(miR)-137参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损伤的作用。方法双荧光素酶鉴定miR-137与TUG1的靶向位点;Longa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si-NC组(10μL si-NC)、si-TUG1组(10μL si-TUG1)、si-TUG1+anti-miR-NC组(si-TUG1和anti-miR-NC各10μL)、si-TUG1+anti-miR-137组(si-TUG1和anti-miR-137各10μL),每组12只。另取12只设为假手术组。5 d 1次,注射3次,第16天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海马区TUG1、miR-137水平情况;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脑梗死情况;苏木精-伊红(HE)、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海马区蛋白酪氨酸激酶1(JAK1)、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1(STAT1)、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水平。结果Starbase分析发现miR-137与TUG1存在互补的结合位点,并经双荧光素酶验证。模型组海马区神经元层次紊乱,神经元数量减少、间隙变大、部分出现神经元胞核固缩或溶解、核仁消失等现象,尼氏体数量减少;si-TUG1组神经元数量有所增加、神经元形态有所恢复,尼氏体数量增多;si-TUG1+anti-miR-137组相较于si-TUG1组神经元形态破坏严重,间隙变大、数量减少。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si-NC组海马区TUG1水平、JAK1、STAT1、BAX、caspase3蛋白水平,脑梗死体积升高(P<0.05),海马区miR-137水平、BCL2蛋白水平降低(P<0.05);分别与模型组、si-NC组相比,si-TUG1组、si-TUG1+anti-miR-NC组海马区TUG1水平、JAK1、STAT1、BAX、caspase3蛋白水平,脑梗死体积降低(P<0.05),海马区miR-137水平、BCL2蛋白水平升高(P<0.05);分别与si-TUG1组、si-TUG1+anti-miR-NC组相比,si-TUG1+anti-miR-137组海马区TUG1水平、JAK1、STAT1、BAX、caspase3蛋白水平,脑梗死体积升高(P<0.05),海马区miR-137水平、BCL2蛋白水平降低(P<0.05)。结论干扰TUG1可上调miR-137实现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元形态及凋亡的缓解,从而实现对神经损伤的保护。
    • 薛玉梅; 李献军; 张桂玲; 曹献国; 回新更; 李晓兵
    • 摘要: 目的 观察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在槐定碱发挥抗炎保护大鼠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低、中、高剂量实验组,每组14只.低、中、高剂量实验组均按1.0 mL·kg-1的剂量腹腔注射浓度分别为2.5,5.0和10.0 mg·mL-1的槐定碱溶液;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给予腹腔注射等体积0.9%NaCl.5组大鼠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5d.模型组和实验组在第5天给药后立即构建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pMCAO)模型.用比色法检测大鼠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6的含量,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缺血皮质磷酸化PI3 K(p-PI3 K)和磷酸化Akt(p-Akt)的表达水平.结果 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低、高剂量实验组的MPO含量分别为(0.15±0.03),(0.45±0.09),(0.37±0.12)和(0.21±0.09)U·g-1 Pro,TNF-α分别为(131.92±19.83),(246.95±41.42),(212.07±33.90)和(157.53±34.11)pg·mL-1,IL-1β分别为(87.91±13.91),(145.33±16.88),(126.01±23.36)和(103.57±17.78)pg·mL-1,IL-6分别为(65.40±9.80),(137.11±19.48),(126.87±19.03)和(81.46±19.19)pg·mL-1,p-PI3K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50±0.08,0.26±0.12,0.46±0.06和0.55±0.09,p-Akt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92±0.09,0.49±0.13,0.63±0.13和0.90±0.16.高剂量实验组的MPO、IL-6、TNF-α、IL-1β、p-PI3K和p-Akt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槐定碱可能通过PI3 K/Akt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进而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王琮; 陈宇; 张阿龙; 俞浩
    • 摘要: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我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危害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治疗手段单一并且无法有效治疗病患.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局灶性脑缺血最为多见,其治疗窗口相对较短,因此预防和治疗局灶性脑缺血需要充分了解脑缺血发病机制.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是脑缺血发病机制研究及新药开发的必备工具,方便后人在解决脑缺血相关研究问题时,可以更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实验内容,选择适合的实验动物以及造模方法.本文分析总结了目前实验研究中应用的常用实验动物以及其品系的选择,详细阐述了常用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方法的优缺点;明确了大鼠是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最为常用的实验动物,制作模型一般采用健康、雄性、体重在250~300 g之间的大鼠;在各种方法中,线栓法是最常用的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方法,并指出了制作模型时需关注的问题.
    • 田鑫悦; 谢露; 王文艳; 邹鑫森; 赵高阳; 袁张莉; 莫燕资; 张波; 陈蒙华
    • 摘要: 目的:探讨柚子皮挥发油(PPVO)对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40只健康雄性大鼠按随机分为假手术(SH)组、模型(NS)组、甘油溶剂组(GL)组、低剂量(LP)组(10 mg/kg)和高剂量(HP)组(30 mg/kg),n=8/组.SH组仅行手术操作,余各组均建立短暂性大脑中动脉堵塞/再灌注(tMCAO/R)模型,并于再灌注时立即腹腔注射药物.观察再灌注24 h后神经功能学评分,通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梗死面积,HE染色、尼氏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酸性胶质纤维蛋白(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离子钙接头蛋白1(Iba 1)的表达情况.结果:再灌注24 h后,与NS组相比,HP组大鼠NDS明显下降,梗死面积显著减小,病理损伤改善,正常神经元明显增多,胶质细胞激活减少(P<0.05).结论:PPVO(30mg/kg)可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后病理损伤,减少梗死面积,并抑制星形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
    • 王辉; 宋爽; 赵建传
    • 摘要: 目的 研究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SIRT1/HIF-1α/VEGF)信号通路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等量生理盐水)、模型组(等量生理盐水)、尼莫地平组(16.2 mg·kg-1)、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低(1.3 mg·kg-1)、中(2.6 mg·kg-1)、高(5.2 mg·kg-1)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低、中、高组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只分离颈总动脉及颈内、颈外动脉.术后24 h用药干预,每天1次,连续7 d.评估术后24 h、7 d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脑含水量及脑梗死率,采用免疫印迹(WB)法检测缺血侧脑组织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突触素(SYN)及SIRT1、HIF-1α、VEGF蛋白表达量.结果 术后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含水量、脑梗死率显著增加(P<0.05),脑组织SIRT1、HIF-1α、VEGF、PSD-95、SYN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尼莫地平组、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低、中、高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含水量、脑梗死率显著降低(P<0.05),脑组织SIRT1、HIF-1α、VEGF、PSD-95、SYN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其中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中、高组依次优于尼莫地平组(P<0.05).结论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可对抗局灶性脑缺血,改善大鼠神经功能,可能与促进SIRT1/HIF-1α/VEGF信号通路激活及脑缺血后突触可塑性形成有关.
    • 康军; 苟芸; 叶琦; 梁晓珊; 石琳然; 王萌; 李可; 张绪梅
    • 摘要: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干预通过DNA甲基化途径对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大脑皮质区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 将36只健康雄性成年清洁级Sprague Dawley(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组(MCAO组)、Hcy+MCAO组,每组12只.在MCAO建模手术之前的7 d内,假手术组与MCAO组腹腔注射等渗盐水[5 ml/(kg·d)],Hcy+MCAO组注射2%Hcy溶液[5 ml/(kg·d)].采用改良Longa法构建MCAO模型.在MCAO模型建立后第5天开始,连续3 d注射5-溴-2-脱氧尿嘧啶[BrdU,50 mg/(kg·d)]标记新生成的神经细胞.MCAO手术后7 d,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大脑皮质区的病理变化.分别在手术后7 d和14 d采用免疫荧光双标双皮质素(DCX)/BrdU、神经元核蛋白(NeuN)/BrdU检测内源性NSCs的增殖和分化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双标DCX/5-甲基胞嘧啶(5mC)和NeuN/5mC检测大脑皮质DNA甲基化水平.结果 3组大鼠大脑皮质区正常神经细胞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55,P<0.01),MCAO组正常神经细胞数量[(54±10)个/视野]明显少于假手术组[(99±13)个/视野],Hcy+MCAO组正常神经细胞数量[(32±8)个/视野]明显少于MCA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CAO组皮质区DCX+/BrdU+、NeuN+/BrdU+、DCX+/5mC+和NeuN+/5mC+数量[分别为(7.8±1.1)、(9.3±0.9)、(8.3±0.5)和(9.7±1.8)个/mm2]较假手术组均增多[分别为(0.5±0.5)、(0.5±0.5)、(1.8±0.7)、(2.2±0.7)个/mm2;均P<0.05],Hcy+MCAO组上述阳性细胞数量[分别为(3.7±0.8)、(2.8±0.7)、(2.5±0.5)和(2.5±1.0)个/mm2]均较MCAO组少(均P<0.05).结论 Hcy水平升高可能降低MCAO大鼠大脑皮质区DNA甲基化水平并抑制其神经发生.
    • 张明菊; 魏运兰; 李建建; 王炳旭
    • 摘要: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Long non-coding RNA taurine upregulation gene 1,LncRNA TUG1)调控微小RNA(MicroRNA,miR)-137参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过表达LncRNA TUG1组、敲低LncRNA TUG1组、空质粒(NC)组;Longa法评估大鼠神经功能;大鼠脑组织称重,计算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观察脑梗死情况;脑组织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受损情况;比色法检测脑组织中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ysteing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脑组织中LncRNA TUG1和miR-137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法检测TUG1和miR-137靶向关系;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脑组织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活蛋白激酶2(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2,MK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NC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脑梗死占比、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LncRNA TUG1以及MK2,TNF-α,IL-6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miR-137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过表达LncRNA TUG1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脑梗死占比、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LncRNA TUG1以及MK2,TNF-α,IL-6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miR-137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敲低LncRNA TUG1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脑梗死占比、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LncRNA TUG1以及MK2,TNF-α,IL-6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miR-137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Ln-cRNA TUG1通过抑制miR-137表达来调控MK2介导的炎症反应,从而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损伤.
    • 徐琼; 刘建浩; 王天磊; 谭春凤
    • 摘要: 目的 探究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突触可塑性及小胶质细胞极化,并检测miR-2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表达情况.方法 颈外动脉远端用细线双重结扎60 min构建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模型制备情况,模型成功大鼠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尼莫地平组,同时假手术组对照处理.治疗3周结束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估各组大鼠脑损伤程度;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测定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电镜观察脑皮层突触超微结构并行形态计量学分析;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脑皮层小胶质细胞极化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测定各组大鼠脑皮层中miR-21水平;蛋白印迹法测定各组大鼠脑皮层中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JAK2)、p-JAK2、STAT3、p-STAT3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脑皮层区M1型小胶质细胞数量、miR-21、p-STAT3、p-JAK2水平显著升高(P<0.05),脑皮层区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突触面数密度(Nv)、突触体密度(Vv)、突触连接带面密度(Sv)、突触后致密物质(PSD)、突触界面曲面率、突触间隙宽度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尼莫地平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M1型小胶质细胞数量、miR-21、p-STAT3、p-JAK2水平显著降低(P<0.05),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Nv、Vv、Sv、PSD、突触界面曲面率、突触间隙宽度显著升高(P<0.05).结论 电针可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突触重建,诱导小胶质细胞由M1向M2型极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