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体积
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61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3905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中国农村卫生、中国社区医师、环球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2006年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五届组稿会等;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文献由58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尊敬、刘运海、杨期东等。
脑梗死体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905篇
占比:98.86%
总计:14065篇
脑梗死体积
-研究学者
- 刘尊敬
- 刘运海
- 杨期东
- 张江
- 耿德勤
- 丁兆日
- 侯郁青
- 刘重琪
- 孙琛琛
- 张利军
- 张曦华
- 李中康
- 李宗敏
- 李承晏
- 杨惠民
- 王建平
- 王爱红
- 王辛
- 白宇
- 赵瑞波
- 陆蕴菊
- 马茜
- 于文涛
- 任秀君
- 俞坤强
- 冯建利
- 刘恒方
- 刘慧珍
- 刘敬花
- 吉训明
- 商娜
- 喻文莉
- 孙世晓
- 孙圣刚
- 孙继才
- 孙芸
- 崔元孝
- 庞涛
- 张勇
- 张宁
- 张延军
- 张敏
- 张晓曼
- 张桂茹
- 张清华
- 张营
- 徐少锋
- 徐文艳
- 徐爱华
- 朱洁
-
-
朱彤
-
-
摘要: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凝血功能的影响,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治疗)和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治疗),各45例,均持续治疗3周。对所有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脑梗死体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脑钠肽(BN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以及凝血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2.22%;治疗后两组患者脑梗死体积均较治疗前缩小,观察组小于对照组;ADL评分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和血清BNP、NSE、S100β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治疗前比均延长,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延长(均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凝血功能进行改善,并缩小患者的脑梗死体积,改善机体微循环,同时可减轻疾病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提高临床疗效。
-
-
孙佩辉
-
-
摘要:
目的分析血浆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0例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梗死体积不同分为大梗死组(20例)、中梗死组(30例)和小梗死组(30例);选择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检测血浆CysC、Hcy、D-D及hs-CRP水平。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浆CysC、Hcy、D-D及hs-CRP水平;不同梗死体积组血浆CysC、Hcy、D-D及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浆CysC、Hcy、D-D及hs-CRP水平分别为(1.63±0.44)mg/L、(21.28±5.43)μmol/L、(2.36±0.45)mg/L、(18.31±2.26)mg/L,均高于对照组的(0.82±0.15)mg/L、(10.42±3.52)μmol/L、(0.81±0.35)mg/L、(2.21±1.49)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梗死组血浆CysC、Hcy、D-D及hs-CRP水平高于中梗死组、小梗死组,中梗死组高于小梗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浆CysC、Hcy、D-D及hs-CRP检测急性脑梗死,可以对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通过联合检测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
黄红丽;
陈建;
王化强;
林炜
-
-
摘要: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Toll样受体4(TLR4)变化及其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该院收治的186例ACI患者(研究组)和45例健康人员(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依据脑梗死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预后情况进行分组。对比各组血浆HMGB1、TLR4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其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间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在预后预测中的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浆HMGB1、TLR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中、小梗死组血浆HMGB1、TLR4水平依次递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中、轻度损伤组血浆HMGB1、TLR4水平依次递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血浆HMGB1、TLR4水平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ACI患者的血浆HMGB1、TLR4水平与脑梗死体积、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ROC结果显示,HMGB1、TLR4用于ACI患者预后的AUC值分别为0.892、0.870。结论 ACI患者血浆HMGB1、TLR4水平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相关;可用于预测ACI患者的预后。
-
-
杨延雯;
胡帅;
杨炘谕;
孙原;
石秋艳
-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丝轻链蛋白(sNfL)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以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及神经重症科收治的133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收集其基础资料、入院时脑卒中量表评分(NIHSS),计算脑梗死体积、检测第7d时sNfL水平。随访3个月,评估第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与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5)。结果预后良好组sNfL水平低于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NfL水平与入院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308、P<0.001,r=0.703、P<0.001)。sNfL是AI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5.133,P=0.033),其预测脑梗死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64,灵敏度为0.763,特异度为0.683。结论sNfL是AI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后不良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
-
张朋
-
-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微小RNA-181c(micro RNA-181c,miR-181c)、血清微小RNA-146a(micro RNA-146a,miR-146a)水平与病灶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将2020年3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92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68例来我院体检的老年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检测血清miR-181c、miR-146a水平,观察组均行头颅磁共振检查和神经功能评定,通过对上述获得资料的分析,寻求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R-181c、miR-146a水平与病灶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miR-181c高于对照组,miR-146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iR-181c水平与病灶体积呈正相关,血清miR-146a水平与病灶体积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iR-181c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清miR-146a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急性梗死患者中,血清miR-181c呈高度表达,血清miR-146a呈低度表达,与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诊断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
-
陈将;
陈丽金;
林鹏星
-
-
摘要:
目的:对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梗死体积、预后早期血管事件复发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将2020年2月—2021年7月医院收治的124例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梗死体积、预后早期是否存在血管事件复发分组,比较各组血清25(OH)D、LP-PLA2水平;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患者预后早期血管事件复发与血清25(OH)D、LP-PLA2水平的关系。结果:梗死体积越大患者血清25(OH)D水平越低,LP-PLA2水平越高(P<0.05);未复发组患者25(OH)D水平较复发组高,LP-PLA2水平较复发组低(P<0.05);复发组营养风险比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hs-CRP、营养风险与25(OH)D、LP-PLA2为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早期血管事件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25(OH)D、LP-PLA2水平与梗死体积、早期预后血管事件复发率有关,血清25(OH)D、LP-PLA2水平是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早期血管事件复发的影响因素,值得临床重视。
-
-
徐文武;
汪昆
-
-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白介素-15(IL-15)抑制剂对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健康SPF级SD大鼠20只,制备ARDS模型后随机分为IL-15抑制剂组和对照组,抑制剂组经脑室注射IL-15中和抗体,再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测量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评分,观察脑梗死区域内炎症反应情况.结果 抑制剂组脑梗死体积(P=0.01)、MAP2阴性脑组织相对面积(P=0.03)低于对照组,但2组神经功能评分(mNSS)无明显差异(P=0.09).结论 ARDS背景下IL-15抑制剂可以降低脑梗死体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但未发现改善神经功能评分.
-
-
张勇;
谭守文;
严兴亚;
吕鸿燕;
徐文
-
-
摘要: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前循环脑梗死临床预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安徽省六安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前循环脑梗死病人117例,其中单纯脑梗死75例设为对照组,TIA后脑梗死42例设为TIA组,并将同期体检健康人群50名设为健康组.比较对照组和TIA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发生率、脑梗死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同时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3组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水平.结果 TIA组END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IA组出院时NIHSS评分、m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TIA组入院后第2天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IA组随访1 d、3 d、7 d及14 d时NF-κB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TIA组随访1 d、3 d时NF-κB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结论 TIA可有效降低前循环脑梗死病人END发生风险,改善远期预后,这一作用可能与其能够更有效拮抗NF-κB介导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
-
陈梅鹃;
王滔;
刘乐梅;
文雯;
王利
-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梗死体积及颈内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乐山市人民医院诊治的2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颈部血管彩超结果分为颈内动脉正常组69例和颈内动脉狭窄组131例.根据梗死病灶体积大小将患者分为小体积组(梗死病灶体积≤1 cm3)108例、中体积组(1 cm3<梗死病灶体积<20 cm3)48例和大体积组(梗死病灶体积≥20 cm3)44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脑梗死体积以及颈内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与颈内动脉狭窄率和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结果 颈内动脉狭窄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颈内动脉正常组,而25(OH)D水平明显低于颈内动脉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25(OH)D是其保护因素(P<0.05);大体积组患者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中体积组和小体积组,而25(OH)D水平明显低于中体积组和小体积组,中体积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小体积组,而25(OH)D水平明显低于小体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梗死体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25(OH)D是其保护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25(OH)D水平与颈内动脉狭窄率和脑梗死体积均呈负相关性(r=-0.593、-0.562,P<0.05).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以及脑梗死体积较大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下降,且25(OH)D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梗死体积与颈内动脉狭窄的保护因素,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
-
梁军丽;
刘塞兵;
杨荣军;
黄冬;
刘维
-
-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半乳凝集素-3蛋白(Galectin-3)与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根据患者脑梗死体积的大小将其分为大梗死组(n=38)、中梗死组(n=45)和小梗死组(n=37),根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将其分为重度组(n=36)、中度组(n=43)和轻度组(n=41).比较大梗死组、中梗死组与小梗死组,重度组、中度组与轻度组的一般资料,对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Pearson法分析患者血清S100-β、Galectin-3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大梗死组、中梗死组和小梗死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冠心病史、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心率(HR)、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梗死组血清S100-β、Galectin-3高水平患者占比(32/38,33/38)大于中梗死组(22/45,24/45)与小梗死组(11/37,1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的血清S100-β、Galectin-3高水平患者占比(34/36,32/36)大于中度组(21/43,23/43)与轻度组(10/41,12/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100-β、Galectin-3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独立影响因素(OR=1.042、1.413、2.280、2.307,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100-β、Galectin-3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明显相关性(r=0.038、0.238、0.729、0.675,P<0.05).结论 血清S100-β、Galectin-3水平的高低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且其水平越高,患者的脑梗死体积越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
-
-
-
许铁;
庞涛;
纵雪梅;
梁高永;
王志萍;
耿德勤;
燕宪亮;
王厚清
- 《2006年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五届组稿会》
| 2006年
-
摘要: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14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东莨菪碱组和盐酸戊乙奎醚组.采用改良三动脉阻断法建立全脑缺血模型,缺血前40min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东莨菪碱(0.01mg/kg)和盐酸戊乙奎醚(0.01mg/kg).于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测定其行为学,并取材测定海马CAI区存活神经元数量、凋亡神经元数量、bcl-2和bax蛋白表达以及脑梗死体积. 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盐酸戊乙奎醚组和东莨菪碱组海马CA1区凋亡神经元数目减少,Bcl-2提前并延长表达,盐酸戊乙奎醚组bax表达下降.盐酸戊乙奎醚组和东莨菪碱组脑梗死体积减小,并且行为学检测指标改善.盐酸戊乙奎醚组的作用较东莨菪碱组更加明显. 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具有脑保护作用,并且优于东莨菪碱.改变bcl-2/bax的比例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
-
-
-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公开公告日期:2023.01.03
-
摘要:
本发明属于医学图像识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应用在临床实践上的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脑梗死MRI图像识别方法。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采集明确具有脑梗死疾病的脑部MRI图像;数据预处理,对标注好的原始图像进行缩放和裁剪处理;构建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总深度为11层,卷积核大小为3*3,第2、4、7层步长为2,其余层步长为1;训练神经网络;测试模型;诊断测试;输出模型和整理结果。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使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头部MRI图像识别,相比于传统方法,准确率更高,诊断过程更加智能化,且可以应用于除头部MRI识别外的其他应用场景。本发明使用全卷积网络作为基础网络结构,保留局部信息,使得学习到的特征更易被可视化和理解。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