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颈内动脉狭窄

颈内动脉狭窄

颈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23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6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5961篇;相关期刊187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5年安徽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学术年会、2014`中国脑卒中大会、2013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等;颈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文献由988位作者贡献,包括凌锋、勇强、华扬等。

颈内动脉狭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6 占比:1.88%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15961 占比:98.02%

总计:16284篇

颈内动脉狭窄—发文趋势图

颈内动脉狭窄

-研究学者

  • 凌锋
  • 勇强
  • 华扬
  • 孟忻
  • 汪军
  • 缪中荣
  • 郭佳
  • 安立春
  • 张丽
  • 惠品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小喜; 是明启; 成红学; 孙军
    • 摘要: 目的探讨以认知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颈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减少误诊,漏诊。方法收集2018-01—2020-06在焦煤集团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13例以认知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为记忆力下降13例(100%),精神症状5例(38.5%),定向障碍7例(53.8%),计算力下降9例(69.2%),社交能力下降11例(84.6%)。13例颈部彩超显示颈动脉狭窄;10例头颈CTA显示单侧颈内动脉狭窄,3例头颈CTA显示双侧颈内动脉狭窄;10例DSA显示单侧颈内动脉狭窄,3例DSA显示双侧颈内动脉狭窄,其中1例DSA显示双侧颈内动脉狭窄合并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6例行保护伞下颈内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7例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双抗治疗。13例中6例基本痊愈,2例明显好转,4例遗留不同程度认知障碍,1例进展性脑梗死死亡。结论以认知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颈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低,容易误诊,漏诊,颈部彩超、CTA、DSA确诊率高。一旦确诊及时给予双抗治疗或支架植入可显著改善预后。
    • 黄晓东; 罗伟良; 梁素琴; 何艳
    • 摘要: 目的研究无症状性中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方法40例无症状性中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期经检查确认无颈内动脉狭窄40例作为对照组,均使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同时收集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及低密度脂蛋白、血肌酐、谷丙转氨酶等基线资料。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吸烟病史的比例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高(P0.05)。结论无症状性中重度颈内动脉狭窄存在认知功能障碍,MoCA和MMSE两种评分对认知功能障碍的检出率并无明显差异。而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吸烟史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 李平; 王鸿礼; 孙晓江; 王伟亮
    • 摘要: 目的:对脑CT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两种方式应用于诊断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时的效果进行比对分析。方法:将苏州市立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内科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60例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首先接受常规CT检测和一次CT灌注成像检测,对照组额外接受1次CT灌注成像检测,观察组额外接受CT血管成像检测。比对两组颈内动脉斑块检出情况,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①观察组斑块总检出数为39个,多于对照组的27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灌注成像对应层面上,60例患者共检出66个斑块病灶。但灌注图像显像结果与常规C T检测成像结果(常规CT检测仅仅检测出43个板块病灶)相比,病灶面积不仅更大,细节的清晰度也更高。③共对观察组30例患者进行60支颈动脉CT血管成像检测,基于SSD和MIP,二维成像观察到12支颈动脉闭塞以及16支颈动脉狭窄。此外,CT血管成像能够清晰观察到患者颈动脉壁的斑块形态,清晰度高于CT灌注图像。结论:相较于常规CT检测,脑CT灌注成像以及CT血管成像检测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两种检测方式对比,CT血管成像的清晰度更高。
    • 罗永睿; 刘冰月
    • 摘要: 目的分析老年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同型半胱氨酸(Hcy)、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水平与颈内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我院收治的125例老年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根据有无颈内动脉狭窄分为颈动脉狭窄组(n=70)和无颈动脉狭窄组(n=55),再将颈动脉狭窄组分为轻度狭窄组(n=28)、中度狭窄组(n=25)和重度狭窄组(n=17),检测血浆LP-PLA2、Hcy及IMA水平;分析老年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血浆LP-PLA2、Hcy及IMA水平对颈内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纤维蛋白原(FIB)、载脂蛋白B(APOB)、C反应蛋白(CRP)、LP-PLA2、Hcy及IM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TG、HDL-C、FIB、APOB、CRP、LP-PLA2、Hcy及IMA为老年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浆LP-PLA2、Hcy及IMA水平联合预测老年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94.30%,AUC为0.852,均高于单独检测(P<0.05)。重度狭窄组血浆LP-PLA2、Hcy及IMA水平高于中度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血浆LP-PLA2、Hcy及IMA水平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结论血浆LP-PLA2、Hcy、IMA水平随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加重而升高,对预测颈内动脉狭窄的价值较高,并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 陈艳芳; 贾贺; 李富慧; 黄景贺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头颈部CT血管造影结果分为狭窄组(93例)与无狭窄组(168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比较狭窄组颈内动脉不同狭窄程度、不同预后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上述指标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及预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本组患者中颈内动脉狭窄93例(35.6%),无狭窄168例(64.4%)。狭窄组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均显著高于无狭窄组(P<0.05)。随着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显著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颈内动脉狭窄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明显升高,且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预后关系密切,可作为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及预后的预测评估指标。
    • 伍颖光; 梁宝琳; 汤隆; 郭建源; 毛军英
    • 摘要: 目的:研究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选取梧州市中医医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1月接诊的80例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CEA组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组(40例/组)。为CEA组患者采用CEA进行治疗,为CAS组患者采用CAS进行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CEA组患者病变颈内动脉相应供血区域脑组织的血流平均通过时间、脑灌注达峰时间均短于CAS组患者,其病变颈内动脉相应供血区域脑组织的局部脑血容量、局部脑血流量均大于CAS组患者,其简易神经状态检查量表的评分高于CAS组患者,P0.05。结论:与采用CAS相比,用CEA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的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脑血流灌注,促进其认知功能的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 刘辉明; 胡高智
    • 摘要: 本研究探讨临床上应用经颅多普勒(TCD)定量评价颈内动脉(ICA)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建立及神经功能康复效果的价值。选取经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单侧ICA狭窄或闭塞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TCD检查,以DSA作为金标准,评估TCD诊断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价值;TCD诊断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眼动脉的侧支循环开放与DSA的符合率分别为91.53%、90.91%、86.05%;诊断单侧ICA狭窄或闭塞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的诊断灵敏度为89.88%、特异度为90.65%;138例单侧ICA狭窄或闭塞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侧支循环良好的患者有60例、侧支循不良的患者有78例,良好组患者的TCD量化评分显著高于不良组(P<0.05);且脑CBF、CBV值均显著大于不良组(P<0.05),而脑MTT、TTP值均显著小于不良组(P<0.05)。临床上采用TCD诊断与定量评估ICA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可以通过TCD量化评估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恢复情况进行判断。
    • 杜利娟; 王山林
    • 摘要: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与Willis环变异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于北京市密云区中医医院经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发现单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70%的患者83例,根据患者有无脑缺血症状分为症状组(45例)、无症状组(38例)。观察Willis环及组成血管的变异情况,分析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与Willis环变异的关系。结果:症状组患者Willis环变异率高于无症状组,症状组前、后循环变异率均高于无症状组,症状组A1段变异率高于无症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是否出现脑缺血症状与Willis环变异关系密切。
    • 孙翠梅; 王莹; 姜宏; 刘建强; 孙铄; 李强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活性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采用CTA检查133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颈内动脉狭窄的程度,将其分为轻-中度狭窄组及重度狭窄组.收集133例患者及70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并采用速率法检测血浆Lp-PLA2活性.结果 重度狭窄组高血压、糖尿病比率显著高于轻-中度狭窄组(P=0.039,P<0.001)及正常对照组(P=0.016,P<0.001).轻-中度狭窄组高血压、糖尿病比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4,P=0.003).与重度狭窄组比较,轻-中度狭窄组(P=0.022,P=0.009,P=0.008)及正常对照组(P=0.012,P=0.007,P=0.001)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Lp-PLA2活性显著降低,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p-PLA2活性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独立相关(P<0.05).结论 Lp-PLA2活性可以作为预测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的指标,较高的Lp-PLA2活性一定程度上提示重度动脉狭窄的存在.
    • 陈梅鹃; 王滔; 刘乐梅; 文雯; 王利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梗死体积及颈内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乐山市人民医院诊治的2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颈部血管彩超结果分为颈内动脉正常组69例和颈内动脉狭窄组131例.根据梗死病灶体积大小将患者分为小体积组(梗死病灶体积≤1 cm3)108例、中体积组(1 cm3<梗死病灶体积<20 cm3)48例和大体积组(梗死病灶体积≥20 cm3)44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脑梗死体积以及颈内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与颈内动脉狭窄率和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结果 颈内动脉狭窄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颈内动脉正常组,而25(OH)D水平明显低于颈内动脉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25(OH)D是其保护因素(P<0.05);大体积组患者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中体积组和小体积组,而25(OH)D水平明显低于中体积组和小体积组,中体积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小体积组,而25(OH)D水平明显低于小体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梗死体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25(OH)D是其保护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25(OH)D水平与颈内动脉狭窄率和脑梗死体积均呈负相关性(r=-0.593、-0.562,P<0.05).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以及脑梗死体积较大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下降,且25(OH)D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梗死体积与颈内动脉狭窄的保护因素,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