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对话性

对话性

对话性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2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语言学、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39964篇;相关期刊398种,包括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山东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2015年专题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跨界视野中的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等;对话性的相关文献由541位作者贡献,包括朱晓媛、廖慈惠、张杨静等。

对话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0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9964 占比:99.88%

总计:440487篇

对话性—发文趋势图

对话性

-研究学者

  • 朱晓媛
  • 廖慈惠
  • 张杨静
  • 李曙光
  • 董杰
  • 袁园
  • 余朝开
  • 刘宇红
  • 刘震军
  • 刘露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储修友
    • 摘要: 《林肯在中阴》这部具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历史小说,巧妙运用了叙事拼贴、互文等艺术手法,使其文本的组织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成功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活的人物。本文通过文本细读,从小说文本与历史文本的互文、小说文本与佛教哲学的互文两个方面,对这一长篇小说的艺术性及审美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林肯在中阴》以文本组织方式之奇、人物形象特征之奇等特点,可以称得上是美国后现代派小说中一部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作品。
    • 张骐
    • 摘要: 裁判文书的对话性,是说裁判文书是一种对话,裁判文书具有对话的性质。裁判文书的对话性,旨在从对话的角度看待裁判文书。对话是一种更重视裁判文书受众的说理。裁判文书对话性包含三个维度:对话的对象,对话的方式,对话的内容。加强裁判文书的对话性,是进一步加强裁判文书说理性、提高裁判文书质量,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的一个重要抓手;加强裁判文书的对话性,对于更好发挥裁判文书的三种功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以及人民法院有效回应社会情势,具有重要作用。实现裁判文书的对话性要求:一方面,裁判文书应当清晰、一致、有根据、有针对性;另一方面,法官要有同理心、对话应符合常理常情。实现裁判文书对话性需要四个制度条件,并需要法官具有人文关怀立场。
    • 宋圭忠
    • 摘要: 教学本就是一项“对话”的艺术。巴西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弗莱雷说“教育应该具有对话性。”“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话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其中蕴含着一系列教学行为和方式的改变。
    • 朱瑞华
    • 摘要: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记录载体,是我国丰厚的文化沉淀,有着极其深远的文化影响,能够为读者反复阅读、欣赏。在高中教习文言文不仅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文言文这一文体形式,还要让学生学会欣赏文言文的审美艺术,文言文与接受美学间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具体表现在文言文的召唤性、审美主体的开放性及接受过程的对话性
    • 孟娜
    • 摘要: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如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寻找新的教学范式,其显著特征就是“深度学习”,更重视学习的“主体性”“对话性”和“协同性”。“主体性”即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变教师被动地灌输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对话性”学习重视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发现问题,思考用怎样的方法探究更合适,在反复的思考与对话中发现与解决问题;“协同性”即重视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深化和推动学习。
    • 赖良涛; 苏树苗
    • 摘要: 学界对于文学作品的对话性十分熟悉,而对文学史话语中的对话性却鲜有关注。本研究基于介入系统,选取《剑桥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史》中的代表性语篇,通过分析其中的介入资源分布来揭示文学史话语的对话性。研究发现:文学史话语使用大量否认性资源引入各种与己方相异的声音观点后再加以排斥,借助少量声明资源引入并凸显所欲肯定的观点,由此建立起适度收缩的对话空间来建构自己的声音立场;同时使用一定数量的承认资源和少数疏远资源转述其他声音,偶尔使用引发资源暗示可能存在的其他声音,由此适当拓展对话空间避免己方立场的武断性。从声音来源来看,文学史作者既通过各种资源隐晦地暗示与己方声音相互依存的各种声音立场并与之对话,同时也显性地引入作家、理论家、批评家、作品人物和其他域外主体的他者声音并与之对话。单声介入资源则被用来陈述有关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以及作家作品事实,为多声对话构筑相关场景。由此,文学史话语得以建构并适度控制对话空间,在建立自己声音立场的同时最大限度与预期读者结盟,呈现出浓厚的对话性
    • 伍晓明
    • 摘要: 本文尝试通过对《论语》中一个简短文本的叙事分析,表明通常被认为非叙事文本的中国经典如何不仅包含生动的叙事,而且可以通过叙事分析得到不同的或更好的理解。本文分析了一段只有28字的《论语》文本的诸个叙事方面,包括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叙述方式与视点、情节、反讽、元叙事、阅读代码,以及所叙之事作为人物的诞生之地。本文最后一部分则集中于这一文本所展示的对话性及其所蕴含的哲学意义。
    • 摘要: 探寻意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融合于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探索之中,沉淀出各种各样的形式结构。当探索意义的行为转向自身,意义的意义问题浮现,符号学方法便在广泛的领域之中激起回响。本辑的多个研究版块都体现了这样的进程:“哲学符号学”中,伍晓明从《论语》文本的叙述分析深入至其中的对话性及哲学意蕴,蒋世强对维特根斯坦的符号学思想及其贡献进行了梳理,陈文斌讨论了货币作为一种符号的意义逻辑,郝娟则探讨了拉康性别理论中的身体维度。
    • 董环环
    • 摘要: 一般来说,演讲稿的话题性很强,往往带有发言者强烈的观点。但其作为典型的“交际语境写作样式”,它带有鲜明的交际功能。作为公众场合的宣讲性文体,演说稿特别注重其演说对象,也就是“交际语境”写作要素中的“读者”及“读者”所处的具体情境。不同的情境,决定了演说对象的构成特性,也会决定主体角色的定位和言语方式。
    • 曹韵之
    • 摘要: 外宣翻译的成功主要取决于自我与他者的对话成功与否。自我与他者对话性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认知思维模式、以及话语体系等方面。对话是为了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走进去、传下去。在全球化文化趋同的形式下,还要引进来。保持文化的异质性,保持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实现全球文化共生共荣的和谐美景。对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充分了解西方文化、价值观及其话语体系等,这样更有利于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自我价值观与他者价值观、自我思维模式与他者思维模式、自我话语体系与他者话语体系之间的对话。当然,对话不一定总是一帆风顺,其路径大致分为自我与他者的相约——自我与他者的竞争——自我与他者的言欢。对话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中国在西方视域下的形象建构,知己知彼,往来愉快。最后,以亲善包容之态面对世界,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促进世界的发展与繁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