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闻语篇

新闻语篇

新闻语篇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485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语言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5篇、专利文献4315篇;相关期刊299种,包括青春岁月、新闻研究导刊、文教资料等; 新闻语篇的相关文献由51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蕾、胡婷婷、刘旺余等。

新闻语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5 占比:10.10%

专利文献>

论文:4315 占比:89.90%

总计:4800篇

新闻语篇—发文趋势图

新闻语篇

-研究学者

  • 张蕾
  • 胡婷婷
  • 刘旺余
  • 韦忠生
  • 刘成科
  • 姚晓菊
  • 娄开阳
  • 张倩
  • 李俊
  • 李杰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江逸
    • 摘要: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系统,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的重要工具,可以用来揭示语言、权力、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新闻作为一种传播媒介,虽然客观再现事实,但话语背后往往也隐藏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倾向。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框架,从及物性的视角分析《纽约时报》中关于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报道,探讨文本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和立场,以及如何通过及物性系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影响。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对中国疫情的报道主题复杂多元,主要聚焦负面信息。在物质过程的选择上多选择消极词汇,将隐藏的意识形态嵌入语篇;言语过程主要聚焦、放大了负面的声音,在关系过程中情绪化表达胜于理性分析,旨在营造一个扭曲、刻板的中国形象,心理过程的描述散布了悲观的情绪,企图煽动公众对中国政府的责难。这种消极形象的塑造与其价值观、政治体制和中美关系的变化紧密相关。
    • 司显柱; 薛英英
    • 摘要: 借助费尔克劳的三维分析模式,从批评话语的角度出发,对《纽约时报》对中意两国封城抗疫的行动报道进行分析,通过词语层描述、句段层解释及篇章层阐释对该媒体的用词及语篇进行互文性分析。结果显示,《纽约时报》报道中国相关事件时多带有偏见,对于别国与中国持双重评价标准,公然违反新闻公正原则。读者应以批判的态度,深入思考其传播背后的意识形态。
    • 唐颖聪
    • 摘要: 翻译在外语学习及应用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大部分的外语专业学习者在就业时涉及翻译的情况也比较多,韩国语学习者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也要进行汉韩—韩汉互译。韩国新闻是获取韩国信息最常见的手段,而韩国语新闻语篇中汉字词比固有词和外来词出现的频率高,因此汉字词的翻译也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实例分析阐述了韩国语新闻语篇中汉字词翻译的影响因素及翻译策略。
    • 焦元
    • 摘要: 2020年初的突发公共事件使人民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中国政府迅速采取措施,成效显著,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恢复。各大媒体在关注事件和影响的同时,也偶有偏见和负面态度。媒体报道在社会上具有显著的社会影响力和代表性,学术界对相关研究成果也十分可观,所以其报道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研究媒体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对民生话题的相关报道,以费尔克拉夫的批评话语分析为研究方法,通过文本分析看媒体是如何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报道运用。
    • 彭赫; 娄琦; 李雪娇
    • 摘要: 心理空间是言语者在交际过程中处理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多用于语言认知研究,传统的心理空间模型为概念整合理论中的由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组成的模型。但这种模型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新闻语篇叙事的分析。鉴于此,本文基于Kobie Van Krieken的新闻叙事心理空间模型,通过对灾难新闻语篇进行叙事分析,探索英汉灾难叙事新闻语篇的心理空间建构。研究表明,英语灾难叙事新闻语篇通过新闻叙事空间和中介空间的相互映射,使读者了解到灾难的严重性。汉语灾难叙事新闻语篇通过现实空间—新闻叙事空间—中介空间的循环映射,让读者感受到灾难中的温暖。英汉语灾难叙事新闻语篇均表现出了人类面对灾难的共同体思想,通过构建心理空间使语篇在保持真实性的基础上增加生动性,让读者产生共鸣。
    • 彭赫; 娄琦
    • 摘要: 隐喻是人们用某一较为熟知的具体的领域的概念去理解和表达另一个陌生抽象领域概念的语言现象,多用于认知研究。基于此,运用概念隐喻理论,选取英语和汉语“三牛精神”新闻报道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分析英汉“三牛精神”新闻语篇中“牛”的隐喻,探索“牛”在“三牛精神”新闻语篇中产生的隐喻义,并基于此分析动物隐喻在新闻报道中的隐喻特点,旨在更深刻地理解语言表达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 陈琳琳
    • 摘要: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框架理论,探讨新闻批评话语分析的新路径。首先阐明认识语言学介入批评话语分析的重要性和局限;其次厘清了认知语言学中的框架理论和新闻传播学中框架理论的区别和联系;最后明晰了“框架”概念并建立了基于认知框架理论的新闻话语分析模式。
    • 张敏
    • 摘要: 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拓展,主要研究表达人际意义的语言资源。本研究选取《中国日报(国际版)》中有关经济的英语新闻为研究语料,基于Martin的评价理论,从态度子系统对所选语料进行话语分析,探寻其在情感、判断、鉴赏的评价资源的分布情况,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评价机制,理解新闻报道背后隐藏的态度含义。
    • 陈丽萍; 李莉华
    • 摘要: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出发,对国内新冠疫情类新闻语篇的情态进行研究。从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日报》中选取30篇相关报道,采用语料库的方法,从情态类型,情态量值和情态取向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探索其情态特点和人际意义。研究发现,在国内新冠疫情类新闻语篇中可能性情态词和义务情态词占大多数,且多使用中低量值情态词,以隐性主观和隐性客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在具体语境下这些情态词可以保证新闻准确性与客观性,增强新闻说服力和可信度,达到礼貌原则和新闻工作者的自我保护的目的。
    • 何影
    • 摘要: 文章以语料库检索为依据,建立中国英语新闻和本族语者英语新闻语料库,并对其立场标记语的使用特点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两者在立场标记语使用上的异同之处。研究发现,无论是中国英语新闻还是本族语者英语新闻,都较多地使用确定型和言据型立场标记语,模糊型、情感型和评价型使用频率较低。这一特点表明了新闻语篇力求信息准确性,具有言之有据的语言特点。积极情感与评价意义词汇hAppily,successfully与主题词COVID-19传递的信息联系较弱,使用频率极低。通过对数释然率对比分析发现,中国英语新闻语篇中立场标记语的使用频率显著低于本族语者,这一结果与以往相关研究表现出了一致性,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英语新闻撰写者与本族语者之间的语言使用差异,这一结果可帮助中国英语学习者更好地认识并学习立场标记语在新闻语篇中的使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