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狂欢化

狂欢化

狂欢化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78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2篇、专利文献556534篇;相关期刊446种,包括新闻研究导刊、文学教育、安徽文学(下半月)等; 狂欢化的相关文献由78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承云、王传满、田俊武等。

狂欢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2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556534 占比:99.86%

总计:557316篇

狂欢化—发文趋势图

狂欢化

-研究学者

  • 刘承云
  • 王传满
  • 田俊武
  • 何岳球
  • 刘思佳
  • 卢慧
  • 周全星
  • 徐薇
  • 李丽娜
  • 柴玉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梁冬梅; 黄也平
    • 摘要: 在狂欢文化的助推下,伴随着视听表现技术的进步,“狂欢化”成为当下喜剧电影的主要特征之一。新世纪国产喜剧电影狂欢化不仅体现于狭义狂欢场景与广义狂欢语境的构建上,还体现在借助脱冕与加冕促成的人物与情节的狂欢化上,其最主要的表现是隐性“讲述者”的狂欢情绪诱导。新世纪国产喜剧电影“第一文本”的狂欢感召效果明显增强,但是如果过度追求商业化的狂欢快感,也存在浅层狂欢趋向的隐忧。
    • 戴旋
    • 摘要: “感于物而后动”,因现实的事物感动主体心灵促使艺术的发生,这同样适用于当代喜剧电影生产。当代喜剧电影的发生机制大体有如下几类模式:康德“心理效应”式、黑格尔“矛盾冲突”式、苏珊·朗格“生存感受”式、巴赫金“狂欢化”式,不同的喜剧模式包含一定的审美观,展现了各自的审美蕴含和审美价值。这些模式抓住了观众消费心理需求,共同创造了一个欢声笑语的当代喜剧电影世界,彰显了中国喜剧电影的文化特色。
    • 倪金艳
    • 摘要: 民间文学中的孟姜女传说通过讲述者(又称表演者)的讲述而遍布国内多个省份。表演者会自觉地沿用民间传说的套路作为开篇,通过“求助传统”与勾连传统相结合,拓展孟姜女传说的内容,并且借助人物行为的“重复”,提升听众的理解。孟姜女传说的“民间性”突出,它代表着民间叙事立场,以平民思维模式歌颂平民道德,对朝野人物进行道德审视,进而宣扬民间信奉的伦理道德。孟姜女传说在表演时,为增强表演效果,采用狂欢化的语言,塑造了带有狂欢色彩的人物形象。
    • 蔡文孟
    • 摘要: 《石榴树上结樱桃》是李洱继《花腔》之后的另一部长篇巨作。不同于李洱之前的作品,该小说并没有把视野的焦点聚集在知识分子身上,而是把目光投到了正在发生变革的中国农村。《石榴树上结樱桃》作为一部在近些年来被翻译到国外,并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小说,其对人性进行了非常深刻的揭示。在李洱塑造的乡村权力场中,人们在面对着权力的诱惑时,道德与良知都在备受考验。小说中刻画的人物,看起来似乎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很遥远,但是仔细想想又仿佛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周围。本文将通过分析小说中丰富的文本内涵与作者高超的叙事艺术来对《石榴树上结樱桃》这部小说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并借以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有更全面的认识。
    • 姜帅杰; 晓苏
    • 摘要: 从故事诗学的角度对“撵城隍”型故事进行分析,考察明清时期民间城隍信仰与官方政治背景下底层大众的心灵状态。论文深入故事文本内部,探讨故事叙述的狂欢化结构,以期内外结合勾勒出撵城隍故事讲述的文学语境。撵城隍故事以城隍信仰的官方化、封建官僚体系的腐朽化为背景,大胆地描绘出底层民众反抗神权,把神降格、脱冕的狂欢化情节。故事蕴含着狂欢化诗学的双重结构:加冕与脱冕一体的狂欢形象、赌咒与祝福并存的狂欢语言。同时,文本深刻的对话性潜藏于故事的三种狂欢式结构中:人本狂欢是人与自我的对话,人神狂欢是官方与民间的对话,人群狂欢是民间大众之中人与人的对话。撵城隍故事追求自由平等,颂扬亵渎神灵,讴歌离经叛道,是民众生命力的释放。故事的狂欢化是民间社会底层民众在封建官方的重压之下通过故事讲述寻求心灵休憩的艺术化表达。
    • 徐德荣; 孙明双
    • 摘要: 儿童小说中的狂欢化叙事具有独特的表现机制和精神实质。以大卫·威廉姆斯的作品为例,从情节、人物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探究其儿童小说的狂欢化叙事机制。狂欢化叙事的精神实质是解放儿童、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创作思想,具体表现在对社会等级秩序的颠覆、对成人权威的反叛和对发声权利的追求三个方面。儿童小说中的狂欢化叙事实现了表现手法与精神实质的辩证统一,对于儿童文学中价值观念的传达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体现出狂欢化儿童文学尊重儿童独有生命形态,实现儿童本位创作的本质诉求。
    • 尉恒维
    • 摘要: 古装喜剧电影《李茂扮太子》以致敬港片的无厘头喜剧风格讲述了一个“一人双面”的故事,基于草根捕快与当朝太子长相一样的设定为戏剧性叙事提供了可能,并在二人身份互换的过程中重构了个体的自我认同。同时,始终存在的阶级差异在狂欢化叙事情境中借由“加冕与废黜”的仪式进行冲突性表达。影片通过将个体与他所属的阶级身份相剥离再予以重新组合的方式,在“一人双面”的叙事过程中触碰到了喜剧类型的悲剧内核。
    • 许丹丹
    • 摘要: 巴赫金狂欢化文学理论认为狂欢节中笑谑地给狂欢国王加冕与随后的脱冕是狂欢式中最重要的节庆仪式,它体现了一种民间的狂欢精神,强调颠覆等级、未完成性和变易性。余华在其多年的创作历程中,十分注重发掘民众的谐笑精神与颠覆意识,其每个阶段的作品都充满了狂欢化的艺术特征。在他的多数文本中都存在着加冕–脱冕型结构,体现出了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精神内核,余华更是对于狂欢仪式加入了自身的创造性成分,构成了仪式的变体。其文本中的狂欢化仪式大概可以分为三种:八十年代的暴力狂欢、九十年代的笑谑狂欢和新世纪的欲望狂欢,这种对于狂欢化仪式性的追求体现出作家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且它们之间具有相通的精神气质。
    • 王菲
    • 摘要: 后现代伦理叙事是后现代伦理思想在文学领域的体现,主张消解作者权威和文本叙事中心,重建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承认差异、尊重他者,宣告了追求同一性、宏大叙事和元话语的传统叙事在急遽变化的后现代社会语境中的失效。美国当代本土裔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的《拉罗斯》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手法,采用多线程、多视角的叙事技法构成了一幅多语合弦的后现代小说图景。在小说中,厄德里克综合运用了平行结构、复调叙事、狂欢化叙事等后现代伦理的叙事手法,拓展了文本叙事的空间性和现实指涉性。小说围绕着北达科他州展现了印第安族裔在当下语境中的伦理正义问题和创伤记忆,凸显了其印第安族裔特质。
    • 佟宝慧
    • 摘要: 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基于加冕—脱冕结构、两重性、狂欢化语言、狂欢化民间文化和颠覆性,比较分析了《范进中举》与《外套》这两篇小说中狂欢化特征的异同,探索了《范进中举》与《外套》两部中、俄讽刺著作的狂欢化意味。认为两篇小说不仅展现出两位作家对当时腐朽的封建制不同程度的嘲讽和颠覆,而且揭示出两位作家在创作思想上各自具有的矛盾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