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复合凝胶

复合凝胶

复合凝胶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85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640247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济宁医学院学报、武汉工程大学学报、材料导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暨产品展示会、2015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2012年钻井基础理论研究与前沿技术开发新进展学术研讨会等;复合凝胶的相关文献由231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亮、喻湘华、庞杰等。

复合凝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0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40247 占比:99.98%

总计:640377篇

复合凝胶—发文趋势图

复合凝胶

-研究学者

  • 李亮
  • 喻湘华
  • 庞杰
  • 杨子浩
  • 林梅钦
  • 董朝霞
  • 刘玉兰
  • 张娟
  • 王海波
  • 张志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蒋浩然; 高健明; 林万程; 李婷; 李获; 王鹏; 冯靖; 孟昊业; 彭江; 丁立祥
    • 摘要: 背景:软骨损伤的微创治疗对于微载体的要求较高,需要其有较高的细胞相容性、较强的细胞黏附力、较好的力学性能与低免疫原性。同时,临床使用条件相比实验室更加苛刻,在微创或注射使用微载体时液态微载体要明显优于固态微载体。目的:制备一种全新的高分子有机微载体,以用于修复软骨缺损。方法:通过明胶与液体石蜡(W/O)混合搅拌的化学乳化法制备浓度为6%的明胶微球,冻干后用无水乙醇处理固定,再使用紫外交联法固定,电镜观察微球形态。配置浓度为7%的海藻酸钠凝胶,与明胶微球混合孵育2 h,制备明胶-海藻酸盐复合凝胶。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滴入明胶-海藻酸盐复合凝胶中孵育24 h,滴入5%CaCl2溶液中充分交联,制备含细胞明胶-海藻酸盐复合微球。采用CCK-8法检测无细胞明胶-海藻酸盐复合微球浸提液的细胞毒性;利用死活染色观察含细胞明胶-海藻酸盐复合微球的细胞活性;将约1 mL明胶-海藻酸盐复合凝胶吸入10 mL针管进行注射,对未注射与注射1,3次的凝胶进行光镜观察。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镜下可见,明胶微球孔隙相对均一且表面有层次感,微球粒径大多分布在180-500μm之间;②死活染色显示,培养24 h含细胞明胶-海藻酸盐复合微球中的细胞生长良好,携带细胞数量多且分布均匀,培养1,3,7 d后的细胞活性均在90%以上;③CCK-8检测显示,无细胞明胶-海藻酸盐复合微球浸提液无明显的细胞毒性;④与未注射时相比,注射1,3次后明胶-海藻酸盐复合凝胶中的明胶微球形态无变化,显示明胶-海藻酸盐复合凝胶体力学性能良好;⑤结果表明,联合使用含细胞明胶-海藻酸盐复合微球及含细胞明胶-海藻酸盐复合凝胶可使凝胶发挥组织胶的作用,利于材料紧贴目标区域。
    • 蒋浩然; 丁立祥; 高健明; 林万程; 李婷; 李获; 王鹏; 冯靖; 孟昊业; 彭江
    • 摘要: 背景:软骨损伤的微创治疗对于微载体的要求较高,需要其有较高的细胞相容性、较强的细胞黏附力、较好的力学性能与低免疫原性.同时,临床使用条件相比实验室更加苛刻,在微创或注射使用微载体时液态微载体要明显优于固态微载体.目的:制备一种全新的高分子有机微载体,以用于修复软骨缺损.方法:通过明胶与液体石蜡(W/O)混合搅拌的化学乳化法制备浓度为6%的明胶微球,冻干后用无水乙醇处理固定,再使用紫外交联法固定,电镜观察微球形态.配置浓度为7%的海藻酸钠凝胶,与明胶微球混合孵育2 h,制备明胶-海藻酸盐复合凝胶.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滴入明胶-海藻酸盐复合凝胶中孵育24 h,滴入5%CaCl2溶液中充分交联,制备含细胞明胶-海藻酸盐复合微球.采用CCK-8法检测无细胞明胶-海藻酸盐复合微球浸提液的细胞毒性;利用死活染色观察含细胞明胶-海藻酸盐复合微球的细胞活性;将约1 mL明胶-海藻酸盐复合凝胶吸入10 mL针管进行注射,对未注射与注射1,3次的凝胶进行光镜观察.结果 与结论:①扫描电镜下可见,明胶微球孔隙相对均一且表面有层次感,微球粒径大多分布在180-500μm之间;②死活染色显示,培养24 h含细胞明胶-海藻酸盐复合微球中的细胞生长良好,携带细胞数量多且分布均匀,培养1,3,7 d后的细胞活性均在90%以上;③CCK-8检测显示,无细胞明胶-海藻酸盐复合微球浸提液无明显的细胞毒性;④与未注射时相比,注射1,3次后明胶-海藻酸盐复合凝胶中的明胶微球形态无变化,显示明胶-海藻酸盐复合凝胶体力学性能良好;⑤结果表明,联合使用含细胞明胶-海藻酸盐复合微球及含细胞明胶-海藻酸盐复合凝胶可使凝胶发挥组织胶的作用,利于材料紧贴目标区域.
    • 汤回花; 陈骏飞; 刘毕琴; 王馨蕊; 史巧; 李宏
    • 摘要: 为研究乳酸菌右旋糖酐对蚕豆蛋白食品相关性质的影响,采用哈克流变仪和质构仪等测定了添加不同浓度右旋糖酐时GDL诱导的酸致蚕豆蛋白复合凝胶质构和流变特性等指标。结果表明:添加右旋糖酐能显著增加蚕豆蛋白凝胶保水性,空白组蚕豆蛋白凝胶保水性为60.38%,1%右旋糖酐与蚕豆蛋白形成的复合凝胶保水性为70.08%(p0.99),具有假塑性流体的特性;应变扫描的弹性模量G’均高于黏性模量G’,说明右旋糖酐/蚕豆蛋白复合凝胶的弹性占主导;频率扫描结果显示添加右旋糖酐可软化蚕豆蛋白凝胶,使凝胶G’、G’降低,更易于加工。在蚕豆食品中添加右旋糖酐可改善蚕豆蛋白的质构和流变特性,为拓展其应用范围提供参考。
    • 贾巍
    • 摘要: 矿井火灾一直是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灾害之一,在诸多防灭火措施中,注浆防灭火的应用十分广泛。矿用CMC复合防灭火凝胶从原料配比和防灭火特性分析,结合实验室的测试印证发现对易燃煤层有良好的效果。CMC复合凝胶胶体制备简单快捷,凝结迅速,在口前煤矿4101工作面采空区使用取得良好效果。
    • 徐佳伟; 郭泽江; 王振宇; 范珍; 程合丽; 谢益民
    • 摘要: 利用玉米芯半纤维素和壳聚糖在碱/尿素/水体系中制备了半纤维素/壳聚糖复合凝胶,探讨了壳聚糖用量对复合凝胶的溶胀行为及压缩强度的影响,并考察了复合凝胶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复合凝胶内部呈均匀的多孔结构,孔径大小200μm左右。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半纤维素、壳聚糖与环氧氯丙烷之间通过化学交联形成凝胶的网络结构。随壳聚糖用量的增加,复合凝胶在去离子水中的溶胀比逐渐减小,压缩强度逐渐增大,当壳聚糖用量为4%时,压缩强度达325 kPa。
    • 姜海鑫; 黄叶群; 郑萍云; 赵建波; 段孟霞; 庞杰; 吴春华
    • 摘要: 研究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与不同质量分数的表面脱乙酰甲壳素纳米纤维(surface deacetylated chitin nanofiber,S-ChNF)制成的复合凝胶的微观结构及性能变化。结果表明,KGM/S-ChNF复合凝胶均呈现剪切稀化现象,符合幂定律模型,是一种假塑性流体;且随着S-ChNF添加量的增加,凝胶的黏度增加,剪切应力降低,稠度系数由23.174 Pa·s^(n)增大至29.950 Pa·s^(n),而流动指数则由0.436 63降低至0.413 08,表明其假塑性能提高。动态黏弹性分析表明,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均表现出对角频率的依赖性,且随着S-ChNF添加量的增加,两者呈现上升趋势。此外,交叉点由6.77 s^(-1)向低角频率方向移动至3.77 s^(-1),表明分子间氢键作用力增强,增大了KGM分子链移动的阻力,松弛时间变长,凝胶倾向于呈现弹性特征。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及热重分析结果显示,随着S-ChNF含量的增加复合体系内分子间相互作用增强,形成具有稳定网络结构的体系,从而改善复合凝胶的流变性特并且提高了复合凝胶的热稳定性。
    • 蔡梦思; 谢勇; 周勇军; 张盛林; 李耀; 刘雄
    • 摘要: 为改善β-葡聚糖的凝胶性质,拓宽其在食品生产领域的应用范围,将魔芋葡甘露聚糖与燕麦β-葡聚糖复配制备复合凝胶,采用流变、质构、红外及扫描电镜等技术对复合凝胶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添加约1%(质量分数)魔芋葡甘露聚糖能显著增强β-葡聚糖复合凝胶的流动性、持水性、黏度、弹性、内聚性及贮藏稳定性,明显降低β-葡聚糖凝胶的硬度;结构分析显示魔芋葡甘露聚糖与β-葡聚糖的相互作用主要通过氢键吸附和包埋β-葡聚糖分子,这种相互作用使得凝胶结构由交联网络状向规律片层状结构转变,从而改善了β-葡聚糖凝胶硬度大、持水性和贮藏稳定性差等缺陷。因此,添加适量魔芋葡甘露聚糖可增加β-葡聚糖在涂抹性食品中的应用潜力。
    • 刘杰; 窦国兰; 赵云锋; 宣德全; 董永利; 简赫达; 仲晓星
    • 摘要: 针对水玻璃凝胶失水开裂粉化、成胶时间不可控、抗压强度差以及有机凝胶流动性差、渗透范围小及成本高等问题,结合膨润土、粉煤灰胶体可塑性强,不开裂的特点;以钠基膨润土为主体原料,引入粉煤灰凝胶和水玻璃凝胶,采用一步混合法,制备了复合凝胶;通过凝胶成胶时间、抗压强度和黏度测试,探究了复合凝胶的最佳配比。复合凝胶的成胶时间在30 s~15 min之间可控,且固水比适应范围为1∶8~1∶16,具有宽固水比的特征,抗压强度最大达到25 MPa,在此基础上采用扫描电镜对复合凝胶防灭火材料的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了胶体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复合凝胶的微观结构中存在Al-O-Si三维网状结构与水化硅酸钙(C-S-H)和水化硅酸铝(A-S-H)等胶凝性产物相互交联而形成的网络结构,据此,提出了该复合凝胶的成胶机理。
    • 陈汝盼; 李云龙; 欧阳娜; 吕明旭
    • 摘要: 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为单体,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备P(AMPS-co-DMAA)凝胶.再以该凝胶为模板,通过原位还原法成功制备了纳米复合凝胶AgNPs@Gel,并对AgNPs@Gel进行结构表征和催化性能测试.SEM和XRD分析表明,纳米银粒子在AgNPs@Gel中分散较均匀,粒径尺寸在100~200 nm之间.AgNO 3浓度、凝胶用量、电场、反应温度均能影响AgNPs@Gel的催化性能,当AgNO 3浓度为0.03 mol/L,凝胶用量为50 mg,电压为0 V,反应温度为20°C时,AgNPs@Gel对4-NP的催化反应平衡时间为120 min,催化转化率为96.30%,催化速率常数值为2.75×10^(-2) min^(-1).AgNPs@Gel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能,在第5次催化转化率仍达到86.62%.
    • 于凌云; 孙策; 张晓东
    • 摘要: 为了克服琼脂凝胶脆性大和载药性能较差的问题,探究了琼脂-瓜尔胶复合凝胶的理化性能,评价了其载药和缓释性能。结果表明:瓜尔胶使得复合凝胶网络结构致密;凝胶硬度、回复性和耐咀性变小,内聚性变大;凝胶温度和再融温度均减小,热滞后效应减弱。复合凝胶可作为盐酸二甲双胍(MET)的缓释载体,在凝胶质量分数 2.0%、琼脂与瓜尔胶的质量比为 25/75、MET 质量分数 4 mg·g^(-1)条件下,T高达 378.4 min。随着复合凝胶体系内瓜尔胶质量比的增加,药物释放机理由 Fick’s 扩散转变为由 Fick’s 扩散与骨架溶蚀协同释放机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