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动刚度

动刚度

动刚度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978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机械、仪表工业、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99篇、会议论文49篇、专利文献125348篇;相关期刊329种,包括噪声与振动控制、机械设计与制造、汽车零部件等; 相关会议42种,包括第十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 、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节能净化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十一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等;动刚度的相关文献由2307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洁、贺劼、卢立新等。

动刚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99 占比:0.48%

会议论文>

论文:49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25348 占比:99.49%

总计:125996篇

动刚度—发文趋势图

动刚度

-研究学者

  • 杨洁
  • 贺劼
  • 卢立新
  • 段芳
  • 王军
  • 韦凯
  • 刘建磊
  • 刘海笑
  • 熊万里
  • 王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林智宏; 吴明忠
    • 摘要: 设计一种动刚度和阻尼可调的磁流变液可控多流道悬置.首先,建立多惯性通道液压悬置模型,数值仿真不同的流道数量对悬置动刚度和滞后角的影响;然后,建立磁流变液可控多流道悬置模型,通过实验验证可控多流道可以控制流道的开闭;最后,分析磁流变液可控多流道悬置不同流道开闭的动态特性变化.结果表明:对不同的流道分别施加磁场作用可使悬置的动刚度、阻尼可调和力的传递率最小;已知激励频率,根据可控区域实时控制流道数量,可获得最佳隔振性能.
    • 严文根
    • 摘要: 燃机电厂在软土地区建筑物多采用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以下简称“PHC桩”),为给设计提供桩基动力特性参数,完成多个项目的动刚度试验。介绍试验的设备、过程及两个燃机项目的实测结果,讨论阻尼比、抗压刚度等参数的计算和取值,对动、静刚度作对比分析,论证以模型基础实测动刚度的必要性,提出无条件实测时计算抗压刚度的思路。
    • 李旭伟; 牛治慧; 杨东绩
    • 摘要: 汽车衬套的刚度特性对汽车底盘悬架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通过对衬套静刚度和动刚度的试验测量是目前获得衬套刚度特性的主要方法。考虑到一些衬套具有特殊的结构形状,介绍了一种试验工装的设计方法,能够实现衬套试验过程的快速安装,并且满足衬套不同方向的动静刚度以及角刚度的试验要求。结果表明:工装自身刚度高变形小,在动刚度试验过程中未出现共振抖动等影响试验结果的现象发生,满足衬套刚度试验的需求,为异形衬套的工装开发提供了设计思路。
    • 罗忠; 刘家希; 刘凯宁; 孙凯
    • 摘要: 针对用于航空发动机转子系统中的弹性环式支承结构刚度特性问题,开展其动刚度分析和实验测试以及其对转子系统固有特性影响分析研究.首先,建立弹性环式支承结构有限元模型,对其动刚度进行计算,并进行动刚度测试与验证,经实验所得测试结果与仿真计算的结果趋势一致,证明了对弹性环式支承结构的动刚度分析方法的有效性.然后,建立了带弹性环式支承结构的转子系统有限元模型,研究了转子系统在静刚度和动刚度条件下对临界转速的影响.结果表明,弹性环式支承结构动刚度对临界转速的影响较为明显,其中一阶临界转速降低了26%,且产生了新的共振频率,因此分析转子系统固有特性时应充分考虑支承结构的动刚度影响.
    • 柳泽田; 尹辉俊
    • 摘要: 排气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多自由度振动系统,一端连接于发动机冷端,另一端通过挂钩悬挂于车身底盘,其悬挂位置和挂钩动刚度是汽车NVH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在Hypermesh软件中建立排气系统有限元模型,在Nastran软件中计算自由模态并结合平均驱动自由度位移法(ADDOFD)以确定悬挂位置,在上述基础上对排气系统进行约束模态分析、预载荷分析并引入机械阻抗与加速度导纳理论进行频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悬挂位置符合标准,有效的避开了发动机共振频段,挂钩动刚度较好的满足了隔振性能需求,系统振动响应在合理范围之内。
    • 李沁逸; 李俊泓; 刘嘉林; 李有通; 赵海波
    • 摘要: 减速器是电动汽车电驱动总成的关键部件,是电动汽车的主要噪声来源之一。减速器噪声水平直接关系电动汽车整车噪声(Noise)、振动(Vibration)、声振粗糙度(Harshness)(简称NVH)性能和乘客舒适性。以某款减速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减速器振动噪声产生机理。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评估减速器NVH的4个仿真指标:减速器传递误差、接触斑点、轴承座动刚度和模态。从这4个指标出发,分别进行了仿真研究和试验对标。结果说明,仿真和试验结果一致性较好。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判定该减速器二级齿轮的传递误差和接触斑点需要优化。通过加强轮辐结构和轮齿修形等优化手段,结果显示,二级齿轮仿真传递误差和接触斑点得到改善;优化方案装车试验测试的噪声也得到了改善。
    • 黄武; 金志扬; 李美
    • 摘要: 连接空气弹簧主附加气室的塑性连接管结构参数对弹簧工作特性影响较大,为明晰塑性连接管结构参数对弹簧工作特性的影响机理,以塑性连接管的主要结构尺寸(连接管长度L,外径C、内径D)作为设计变量,以连接管进/出口端流量差值S和弹簧动刚度值T为目标函数,基于仿真软件,选用最优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和响应面法来完成对塑性连接管内气体流场的自动化建模及气体流场的仿真分析,从而获得设计变量对目标函数的影响贡献度,同时建立了表征目标函数的响应面近似模型.最后,运用遗传算法对近似模型展开了寻优求解以完善塑性连接管的使用性能.结果表明:设计变量L、C对目标函数S为负贡献度,设计变量D对目标函数S为正贡献度;设计变量L、D对目标函数T为负贡献度,设计变量C对目标函数T为正贡献度,优化后的塑型连接管有利于提高空气弹簧的减振性能.
    • 李健; 李美; 谭偲龙; 张少波
    • 摘要: 以车用膜式空气弹簧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弹性材料的非线性本构关系,考虑空气弹簧的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和接触非线性等问题,应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空气弹簧垂向、横向和复合向有限元模型,并分别计算其动刚度,对比了垂向动刚度仿真与试验结果,计算值与试验值比较吻合。结果表明:激振频率在1~10 Hz变化,空气弹簧动刚度变化很大;相同频率下,初始内压越大,空气弹簧动刚度越大;相同初始内压下,激振频率越大,空气弹簧动刚度越大。
    • 王文军; 张健; 欧世声
    • 摘要: MPV车型因对内部空间的需求,无法像SUV及轿车一样布置完整的C环结构,造成后轮罩区域刚度偏弱,由于后减震器布置与后轮罩区域,该区域刚度及动刚度的不足直接影响整车NVH效果,对乘客的体验产生直接影响。本文介绍一种改善MPV车型后排乘坐空间同时兼顾后减震器动刚度的车身结构。
    • 闫子权
    • 摘要: 为确定服役状态下的轨道扣件动刚度,将钢轨视为置于连续弹性基础上的简支梁,推导扣件动刚度计算式,提出基于连续弹性基础梁模型的扣件动刚度测试方法,对某服役状态下的高铁线路轨道扣件动刚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扣件动刚度由钢轨1阶弯曲振动的频率和参振长度、钢轨的单位长度质量和抗弯刚度以及扣件的支承间距决定,当轨道结构确定时扣件动刚度可通过测试钢轨1阶弯曲振动频率求得,其计算式在振动频率小于450 Hz时计算结果的误差小于10%;某高铁线路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服役状态下的扣件动刚度为36.5kN·mm^(-1),约为垫板静刚度的1.62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