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传递路径分析

传递路径分析

传递路径分析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201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一般工业技术、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4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228296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福建质量管理、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噪声与振动控制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2年LMS中国用户大会、2010年LMS中国用户大会、2008年LMS中国用户大会等;传递路径分析的相关文献由592位作者贡献,包括周鋐、张磊、成玮等。

传递路径分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4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28296 占比:99.93%

总计:228459篇

传递路径分析—发文趋势图

传递路径分析

-研究学者

  • 周鋐
  • 张磊
  • 成玮
  • 莫愁
  • 褚亚鹏
  • 陆建涛
  • 兰凤崇
  • 史文库
  • 张志飞
  • 曹宏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峰; 吕和平; 葛卫国; 公冶祥玉; 黄林
    • 摘要: 随着汽车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户越来越关注乘坐舒适性。座椅振动是汽车乘坐舒适性的关键指标,直接影响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影响座椅振动的因素众多,其中传动轴动不平衡激励引起的座椅振动占据主要地位,工程当中很难对其进行有效控制。文章阐述了后驱商用车传动轴动不平衡引起的高速座椅抖动问题的产生原因,对传动轴动不平衡激励产生的机理进行了详细说明。针对该问题,分别从激励源和传递路径进行分析。通过对传动轴和后桥系统动平衡量控制,从而减小动不平衡激励力,降低高速座椅抖动。同时利用传递路径分析法对座椅抖动问题进行分析,建立该问题传递路径分析模型。通过计算分析,确定关键传递路径,制定有效的优化方案。通过实车验证,确定方案有效性。
    • 潘公宇; 王功强; 陈清爽; 朱瑞; 李东
    • 摘要: 针对某前置前驱乘用车发动机悬置系统所产生的怠速抖动问题,基于传递路径分析(transfer path analysis,TPA)模型的悬置系统优化设计结果,对悬置系统进行样件试制.通过弹性体试验机试验得出了样件静刚度曲线.选定怠速开空调和怠速关空调2种测试工况进行了试验,通过布置三向加速度传感器测取悬置主动端、被动端和目标响应点的振动信号,验证悬置的隔振效果和整车的振动性能,并提出了完善的主观评价测试内容以及评价方法.结果表明:新开发的悬置系统的隔振率以及车内各关注点的振动响应量满足优化前所定的目标;新开发的悬置系统对整车所带来的乘坐品质和驾驶特性较好.
    • 杨星瑶; 卢炽华; 刘志恩; 杨忠礼; 朱亚伟
    • 摘要: 在传递路径分析理论研究中,经典传递路径分析要求在传递函数测量时拆卸激励源,为了减少工作量,设计一套面向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研究的实验系统。以简化发动机模型作为激励源,真实汽车发动机悬置作为传递路径,简化车身内的响应为目标响应,建立一套完整的传递路径分析模型。在保留主要激励特征情况下简化发动机机体结构,将NI Compact RIO作为控制核心,激振器作为激励施加装置,以缸压信号和机体振动信号为激励信号对机体加载,实现发动机激励特征的模拟。最终验证该实验系统可模拟出发动机的结构噪声,采集信号中阶次成分明显,主要噪声频段基本吻合,可从阶次信号中提取对应转速信息。整个实验系统结构简单,可作为载体用于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的研究。
    • 张鑫; 沈林邦; 王子龙; 叶方标
    • 摘要: 汽车通过噪声具有频带范围宽、随车速变化快、来源众多、产生机理复杂等特点。基于麦克风阵列的波束形成和声全息方法及基于“源-路径-响应”的传递路径分析方法适合于汽车通过噪声这类非稳态工况的噪声源识别。文章概述三种方法在汽车通过噪声识别领域的发展历程及应用情况,分析其特点,最后展望其发展方向,为高效准确识别汽车通过噪声源提供参考。
    • 张志飞; 尹奇彪; 陈钊; 蒲弘杰; 李云; 张健
    • 摘要: 以某乘用车怠速工况下的车内噪声为研究对象,建立内饰车身的声-固耦合有限元模型,施加实测的加速度激励预测车内噪声响应。通过有限元模型获取系统传递函数,结合实测加速度激励建立传递路径分析模型,分析怠速工况下驾驶员右耳位置121 Hz频率处各路径的声学噪声贡献情况,以贡献量较大的路径为板件贡献量分析的激励输入位置,确定后地板为铺设阻尼的目标板件。以121 Hz处驾驶员右耳声压最小为目标,建立拓扑优化模型,对后地板阻尼进行布局优化。结果表明,怠速工况下121 Hz峰值频率处驾驶员右耳声压级下降5.59 dB(A),传递路径分析对阻尼结构优化设计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 黄泽好; 刘琳; 刘子谦; 张杨; 陈家乐; 严生辉
    • 摘要: 针对国产某型乘用车二档匀加速工况的变速器啸叫问题,采用OPAX方法进行路径贡献量分析。通过试验测得系统频响函数与工况数据,建立参数化模型进行载荷识别并计算每条路径贡献量,分析出该变速箱啸叫噪声的主要贡献量路径为左悬置;考虑到提高结构刚度可使其避开共振频率,提出在悬置安装点局部区域加筋的优化方案,结合有限元模态分析,使局部模态得到优化;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结构消除或减弱共振频率的效果明显,该档位啸叫特征显著降低。
    • 丁杰
    • 摘要: 针对某列车网络监控系统显示器广播时出现屏幕闪动问题,文章开展了显示器的振动测试研究,从声音与振动的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查找故障原因,开展了显示器的锤击响应分析和振动传递路径分析,并提出了减隔振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扬声器处的振动能量主要集中在800~1600 Hz,低频120~220 Hz、330~400 Hz等存在明显的峰值;显示器所有部位的振动均来自于扬声器声音激发,且低频振动在传递过程中存在放大现象;以120 Hz作为减振目标频率的减隔振方案,可以解决该显示器的扬声器声音导致的屏幕闪动问题,为列车网络监控系统显示器的可靠应用提供了支持。
    • 胡显能; 彭荣; 李军; 徐高新; 陈慈龙; 钟秤平
    • 摘要: 针对某轻型客车开发过程中存在加速轰鸣噪声问题,对整车传递路径以及响应进行分析,确定轰鸣噪声由车身前保横梁的约束模态与发动机二阶激励共振引起。运用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仿真软件对车身前保横梁进行分析,提出局部加强的优化方案,并结合动力吸振器弱化问题频率的能量,实现对加速轰鸣问题的优化,基于优化方案进行整车验证。结果表明,加速过程中轰鸣噪声得到显著的优化,有效提升车内加速噪声的主观感受。
    • 王少华; 谭博欢; 张邦基; 黎志鹏; 曾梦媛
    • 摘要: 汽车电动化使动力总成的振动噪声特性发生很大变化,带来了新的NVH问题,作为短途客运主要运输工具的纯电动客车尤为明显.针对某纯电动客车在行驶中存在振动较大的问题,结合实车试验与理论仿真,研究其振动传递特性及隔振优化.首先,基于LMS Test.lab振动噪声测试平台,采集了车内地板与底盘关键点的振动信号进行振动试验分析,根据车内地板振动响应特性对18条振动传递路径进行振动贡献量分析,求解出各个传递路径对车内目标点振动的贡献量,确定振动的主要贡献路径.其次,根据传递路径分析结果,针对主要贡献路径上的减振关键环节(动力总成悬置)进行隔振性能分析,结果显示电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较差的隔振性能是引起车内振动过大的主要原因.为此,进一步建立了六自由度动力总成优化模型,采用多岛遗传优化方法对悬置系统参数进行优化匹配设计.结果表明,悬置系统的隔振性能获得了显著提升,车内振动过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 张磊; 李彬; 杨自春; 陆英栋
    • 摘要: 为有效实现水下圆柱舱段模型耦合振动噪声源识别及空间声场定位,本文首先给出离散化柱面近场声全息(NAH)的频域计算方法,重建任意声场空间的声压或振速,并剖析该方法存在无法实现单个振源的声场重建等不足;然后,提出基于系统辨识(SI)思想的工况传递路径分析(OTPA)方法(即SIOTPA法)解决振源间的交叉耦合问题,并实现耦合振动噪声源及其传递路径识别;随后,将柱面NAH方法与SIOTPA法进行有效的集成和融合,形成一种适用于耦合声源识别、声场可视化定位和预报的SIOTPA-NAH方法;最后,以水下圆柱舱段模型振动-声辐射数值仿真分析和消声水池试验为基础,验证了给出的SIOTPA-NAH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水下圆柱舱段模型内部耦合振动源识别、振源贡献量排序及声场可视化定位,并能准确实现单个振源的空间声场预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