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角接触球轴承

角接触球轴承

角接触球轴承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1612篇,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3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286622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数控机床市场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中国航空学会第八届航空发动机可靠性学术交流会 、中国航空学会第九届轻型燃气轮机学术交流会、第11届全国转子动力学学术讨论会等;角接触球轴承的相关文献由280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东峰、姜韶峰、张振强等。

角接触球轴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03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86622 占比:99.78%

总计:287248篇

角接触球轴承—发文趋势图

角接触球轴承

-研究学者

  • 王东峰
  • 姜韶峰
  • 张振强
  • 杨浩亮
  • 刘胜超
  • 王彦成
  • 邓四二
  • 尹延经
  • 王冰
  • 赵荣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立海; 谭奥; 杨丽秀
    • 摘要: 针对角接触球轴承内外圈同时发生故障情况下故障大小难以评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评估角接触球轴承内外圈复合故障尺寸的方法。建立了角接触球轴承内外圈复合故障的动力学模型,获得了复合故障振动信号对复合故障信号进行分解与重构,得到与复合故障对应的单点故障信号。基于单点故障信号,研究了故障尺寸与振动信号统计特征(均方根、峭度和电平通过率)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相比均方根和峭度,电平通过率与故障尺寸之间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最小R^(2)为0.991 3,可以用来评估轴承复合故障尺寸的变化。
    • 王毅鹏; 薛进学; 赵国强; 吕宽宽
    • 摘要: 在角接触球轴承沟道磨削加工过程中,为了对其表面谐波源问题进行辨识,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分解和重构与功率谱密度法(PSD)、相关性分析的频谱分析方法。首先,采用表面轮廓仪采集了磨削试验中的7006C球轴承内沟的实际截面轮廓信息,再用小波分解的“db5”小波基对其进行了5层分解,并根据圆度误差、波纹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分界指标,将经过小波分解后得到的5层信号重构为低频、中频和高频信号;然后,采用功率谱密度法(PSD)分析了重构信号的各频段信号,并对主要谐波源频率特性进行了辨识;最后,提取了其误差源频率,分析了误差源与加工表面谐波的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电机转子不平衡、油膜半速涡动和电磁无心夹具调整不当等因素,在磨削试验加工的7006C内沟表面,由砂轮主轴振动导致的谐波占比大;该方法可以作为寻找角接触球轴承沟道磨削表面谐波源和比较谐波源关联度原有方法的一种补充。
    • 刘乐平; 李慧敏; 陈金华; 涂文兵; 袁林中
    • 摘要: 基于赫兹接触理论分析了在旋转飞行器发射中2种典型高过载冲击工况下旋转隔离装置轴承内部载荷分布情况,并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轴承静、动态承载特性,得到了轴承零件的应力变化曲线,结果表明轴承最大接触应力在球上与内沟道接触区域。
    • 陈明东; 许涛; 冯育龙; 吕欢; 麻爱松
    • 摘要: 为研究角接触球轴承在不同转速下温度及位移变化,基于Palmgren摩擦生热理论,综合考虑轴向载荷、切向摩擦和法向摩擦等边界条件,在ABAQUS软件中建立了轴承完全热力耦合模型。对轴承外圈施加固定的轴向载荷,并对内圈加载不同的转速,使用显示求解器求解轴承在不同转速下各部件温度和轴承内圈位移变化。仿真分析表明,该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轴承的温升以及轴承内圈位移情况,为轴承选取合适工作转速区间提供理论支撑。
    • 李心怡; 李正美; 安琦
    • 摘要: 对汽车发动机风扇转子及其支承轴承进行受力分析,采用改进的传递矩阵法对转子系统结构进行分析,建立风扇悬臂转子动力学模型,采用数值迭代法求解。并以某汽车风扇发动机悬臂转子为研究对象,分析轴承间距、带轮张紧力、悬臂长度、转速对风扇悬臂转子临界转速和不平衡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子系统1阶临界转速随轴承间距和带轮张紧力变化不明显,2阶临界转速随轴承间距增大而增大,随带轮张紧力增大而减小;1阶与2阶临界转速随悬臂长度增大而明显减小;转子系统的不平衡响应振幅随轴承间距增大而减小,随带轮张紧力增大而增大;转子系统最大振幅随悬臂长度增大而增大,随转速增大而减小。
    • 郝大庆; 李鸿亮; 郑艳伟; 韩涛; 徐润润
    • 摘要: 针对某航空飞行器轴承工作转速120000 r/min,30次循环启停,寿命50 h的设计要求,开发了超高速角接触球轴承。通过动力学模型得到该轴承最大接触应力为2200 MPa,钢球最大旋滚比为0.5,保持架最大碰撞力为18 N,保持架最大打滑率为8%,轴承疲劳寿命为55 h。试验表明该轴承振动加速度不高于19.6 m/s^(2),最高温度不高于100°C。动力学分析和试验结果均说明轴承满足设计要求。
    • 赵雁; 夏玉磊; 廖辉; 谢鹏飞; 张致远
    • 摘要: 基于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含一对角接触球轴承的精密轴系仿真分析模型,分析了径、轴向载荷比对轴承载荷分布、钢球旋滚比以及轴承摩擦力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载荷比增大,钢球最小接触载荷减小,钢球旋滚比增大,轴承摩擦力矩减小;精密轴系最优径、轴向载荷比为1.25~2.00。采用直流无刷电动机驱动精密轴系,通过电动机电流间接反映轴承摩擦力矩变化及其波动,验证了仿真分析的正确性。
    • 聂傲男; 李迎春; 夏维华; 邱明; 黄昆
    • 摘要: 以立式磁悬浮轴承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转子跌落过程的碰撞模型和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转子跌落时的动力学响应和不同初始转速、碰撞面摩擦因数对转子跌落到保护轴承上产生最大碰撞力的影响规律,并进行转子跌落试验,以评价保护轴承的抗跌落性能。结果表明:随着转子初始转速从0增加至30000 r/min,最大径向碰撞力从0增加至2344 N,最大轴向碰撞力基本不变;随着碰撞面摩擦因数的增大,最大径向碰撞力随之增大,而最大轴向碰撞力基本不变;最大轴向碰撞力均发生在首次碰撞,保护轴承的最大接触应力均远小于许用应力;导致保护轴承失效的最主要原因是碰撞面间的滑动摩擦生热,为应对摩擦热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保护轴承的抗跌落性能,可对保护轴承的碰撞面进行表面处理。
    • 黄波
    • 摘要: 由于角接触球轴承可同时承受径向负荷和轴向负荷,能在较高的转速下工作,故精密的旋转主轴多数采用的是角接触轴承。为了能在高精密运转条件下的场合使用,在轴承及关联部件配合安装后,使用一定的措施来进行预紧力干预,对内外套圈的位置进行调节,来实现轴承游隙的调整,使得轴承工作时的游隙值为零或负值,于此保证高精密运转下轴承平稳的运转。相对于深沟球轴承,角接触球轴承安装较复杂,使用于主轴上时,都是配对使用,分前端与后端,并需加以预加载荷。轴承存在较大间隙时,载荷将集中作用于受力方向上的个别滚珠上,另轴承刚度下降,承载能力降低,旋转精度差。将轴承进行适当预紧,使滚珠与内外圈滚道在接触处产生预变形,承载后承载的滚珠数量增多,受力趋向均匀,使承载能力和刚度提高,有利于减少主轴回转轴线的位移,提高了旋转精度。过盈量太大,轴承的摩擦磨损加剧,承载力将显著下降。安装中不但需要考虑隔圈的长度尺寸控制,也就是预加负载的控制,还要考虑内外径的尺寸把握,避免高速旋转中出现重心偏置产生离心力,影响轴承精度输出。故需要对内外隔圈各尺寸进行精密测量和重点把控才能有效保证轴承安装精度。
    • 赵贵强; 邓松; 吴敏
    • 摘要: 综合考虑弹流润滑、表面粗糙度及钢球滑动对钢球与沟道微观接触区润滑状态的影响,建立了基于弹流润滑的高速球轴承拟动力学模型,获得了钢球的运动参数和轴承的功率损失。将拟动力学模型的输出作为边界条件,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分析软件ANSYS FLUENT建立轴承热流耦合模型,研究载荷、转速及喷嘴位置对轴承腔内两相流动和传热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轴向载荷会改变钢球自转的姿态角,进而影响腔内油气的流动规律;腔内油相体积分数的峰值会沿着轴承公转方向偏移;内外沟道的温度分布与油相体积分数的分布成负相关关系,且温度分布的不均性会随轴向载荷和转速的增大而加剧;在径、轴向联合载荷工况下,将喷嘴置于承载区有利于改善轴承腔内油气流动以及换热条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