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本
初中语文课本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1年内共计240篇,主要集中在汉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0篇、专利文献4352篇;相关期刊128种,包括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高校教育管理、语文学习等;
初中语文课本的相关文献由230位作者贡献,包括梁杞林、王垂基、邓辉麟等。
初中语文课本
-研究学者
- 梁杞林
- 王垂基
- 邓辉麟
- 冯志纯
- 周照明
- 孙绍振
- 张绍诚
- 水绍韩
- 王宗祥
- 王芳
- 邢磊
- 于怀岸
- 付永锋
- 何春元
- 余华昌
- 余堂海
- 倪宝元
- 倪文琴
- 傅惠钧
- 储德华
- 冯娟
- 冯慧敏
- 冯汝汉
- 冷江
- 刘万里
- 刘丽琴
- 刘云卿
- 刘元元
- 刘勇
- 刘天才
- 刘婷
- 刘志云
- 刘慧慧
- 刘星
- 刘景泰
- 刘祖义
- 刘贞福
- 卞德高
- 卞有勇
- 卢传福
- 史一丁
- 史宗武
- 叶永年
- 叶苍岑
- 吕文斌
- 吕文锋
- 吕耀传
- 吴秀兰
- 周伟川
- 周树华
-
-
程森
-
-
摘要: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文字简练朴素、笔墨清新淡雅,是山水小品文的典范之作,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但读者对"余挐一小舟"中"挐"的读音一直有争议。人教版语文课本第1版将"挐"字注为:"nu",撑船;第2版又改为:通"桡",读作"rao",船桨;统编教材又将"挐"字注为:"na",撑(船)。
-
-
王芳
-
-
摘要:
【导读】夏目漱石,日本明治时代小说家。出生于官吏家庭,原名金之助,别号漱石。他曾留学英国,回国后在大学任教。他的作品多着眼于现实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困境,富有讽刺意味和批判精神。其主要作品有《我是猫》《三四郎》《心》等。部编初中语文课本九年级下册推荐了《我是猫》这部名著。
-
-
卞有勇
-
-
摘要:
朱熹在《论读书诗》中提出:“读书切忌在惜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涵咏”指的是在阅读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通过反复体会的方式领悟其中的滋味。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不少散文作品,散文的特点是语言优美、意境深邃,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由于散文结构形式比较灵活,语言风格也比较多样化,有不少隐晦的语义,所以给学生的阅读造成了不少影响。
-
-
江玲林
-
-
摘要:
《老王》是杨绛先生所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被选入统编版初中语文课本。“愧怍”作为文本的“道德之眼”,解读这一情感是教学中实现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以此为出发点探究“愧怍”中的道德呼唤。希望能为各位学者和教师提供解读《老王》的新思路。
-
-
刘元元
-
-
摘要:
近年来,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古诗词所占比重,呈现逐步增加趋势。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素养的作用,充分借助古诗词的育人功能,来影响学生人格的塑造。一、学习古诗词的现实意义(一)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
-
冷江
-
-
摘要:
五千年中国看山西,五千年山西看晋祠。晋祠的美,就像深山里的一湾湖水,安静、羞涩,小心翼翼与都市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在无言的守候里自带清幽而澄澈的光芒。我与晋祠最早的相遇,是在初中语文课本里,是在梁衡先生的那篇《晋祠》中。
-
-
庄冬梅
-
-
摘要: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不少精彩的古诗词作品,古诗词有着凝练的语言和优美的形式,还包含丰富的意蕴和深刻的情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让学生拓展知识面,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还能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陶冶情操,促使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古诗词,通过各种方式展开审美赏析,进而提升自己的解读能力。
-
-
刘慧慧
-
-
摘要: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不少经典的古诗文作品,在教授这些诗文的时,教师常常只是关注学生是否能背诵,是否正确理解了古诗词的内容和主旨,但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关注不够多,同时也常常忽略学生对古诗词作品的个性化理解。
-
-
王芳
-
-
摘要:
[导读]王树增,当代著名作家,以创作纪实文学作品见长,著有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随笔《1901》《1911》。其代表作《长征》出版后,迅速引起轰动,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图书奖。部编初中语文课本中推荐了这部名著。《长征》以宏大的叙事结构、细腻的笔触,记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惊人壮举,全景式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本书以长征的时间推进和地域转换为主要线索,从1934年10月红军自贵州甘溪突围写起,一直写到1936年11月红军在西北胜利大会师。
-
-
赵同生
-
-
摘要:
《我的叔叔于勒》作为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经典小说,赏析文章汗牛充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常读常新”,找到新的阅读方法,开辟新的阅读路径,形成新的阅读体验,理应成为教学的头等大事。如果罔顾其经典特征,只带着学生在“环境、情节、人物”的陈述性知识中低效循环,那么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是无法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