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克雷伯氏菌

克雷伯氏菌

克雷伯氏菌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434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化学工业、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4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92790篇;相关期刊138种,包括生物工程学报、生物加工过程、生物技术通报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2015中国化工学会学术年会、中国化工学会2014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等;克雷伯氏菌的相关文献由1268位作者贡献,包括诸葛斌、修志龙、宗红等。

克雷伯氏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4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92790 占比:99.79%

总计:92988篇

克雷伯氏菌—发文趋势图

克雷伯氏菌

-研究学者

  • 诸葛斌
  • 修志龙
  • 宗红
  • 陆信曜
  • 宋健
  • 方慧英
  • 郝健
  • 刘海军
  • 张小燕
  • 王瑞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杨; 潘泽群; 张金鹏; 张浩
    • 摘要: [目的]研究吉林克雷伯氏菌2N3菌株对噻吩磺隆的降解特性及其对土壤的修复效果,为2N3菌株实际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HPLC和振荡培养法,研究噻吩磺隆初始质量浓度、接菌量、温度、pH、NaCl体积分数以及土壤是否灭菌情况下,克雷伯氏菌2N3对噻吩磺隆的降解效果.[结果]在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2N3降解噻吩磺隆的最优条件为:噻吩磺隆初始质量浓度50 mg/L,2N3接菌量为5%(体积分数),pH 7.0,NaCl体积分数为0.3%.在此条件下于30 °C、150 r/min恒温振荡培养24 h,噻吩磺隆的降解率可达90.41%.在土壤中,2N3对噻吩磺隆最高降解率可达96.03%.在未灭菌土壤中,2N3对噻吩磺隆的降解速率较灭菌土壤快,说明其能协助土壤微生物共同降解噻吩磺隆.[结论]吉林克雷伯氏菌2N3菌株能有效降解噻吩磺隆,并对噻吩磺隆污染土壤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 王雪; 阳建春; 贾仲昕; 李俊保; 鞠厚斌; 王承民; 季芳; 秦建华; 赵佳男; 刘智慧; 张立敏; 常晗; 秦姣; 朱云芸; 胡国成; 胡诗佳
    • 摘要: [目的]研究克雷伯氏菌与多复制子抗性质粒间的关系,分析细菌携带多复制子质粒对抗生素环境的响应机制.[方法]以2018-2020年分离的56株不同来源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分离株为研究对象,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评估其多重耐药表型,对分离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WGS),通过细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BGWAS)技术和比较基因组学方法深入解析多复制子抗性质粒形成的机制.[结果]耐药表型分析发现野生动物来源的菌株具有更广的耐药谱系,总体Klebsiella sp.对氨苄西林表现出很高的耐药率(80.36%),尤其是马来穿山甲来源菌株对头孢类抗生素高度耐受,同时对氯霉素、左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等药物耐受,基因组分析发现这些菌株携带了抗性质粒和更多的抗生素抗性基因.进一步对69个质粒序列分析,发现有28个质粒为多复制子质粒,主要携带blaCTX-M-15、 blaCTX-M-14、blaCTX-M-55、blaoXA-1和blaTEM-1等β-内酰胺酶基因.细菌携带质粒类型分析认为Klebsiella pneumoniae可能是多复制子质粒的重要宿主,质粒骨架与结构分析发现多复制子质粒多由2个或2个以上单个质粒融合而成,携带此类质粒的菌株不仅获得了更广的耐药表型,而且在全球传播扩散分布逐年增加,因此产生对抗生素环境更强的适应性.[结论]多重耐药性细菌呈现的表型与携带的多复制子质粒有关,相比较下多复制子质粒比非多复制子质粒有更强的抗性基因携带能力,或许是细菌在强大的抗生素压力下产生的重要响应机制.本研究对于未来探索细菌抗性基因的传播扩散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曹子敬; 张智超; 高明; 杜文涛; 张继冉; 张世敏; 吴坤; 徐淑霞
    • 摘要: 为了探究微生物还原Cr(Ⅵ)的细胞定位以及还原过程中相关蛋白的功能,以嗜碱性Cr(Ⅵ)高效还原细菌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Z3为研究对象,结合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能量色散X射线谱(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以及双向电泳联合质谱,考察了铬(Cr)在菌株Z3内的分布特征、细胞各组分对Cr(Ⅵ)的还原能力以及Cr胁迫条件下菌株Z3的全细胞蛋白表达差异.结果表明,100 mg·L-1 Cr(Ⅵ)处理组,菌体胞外多聚物、细胞膜、细胞壁和细胞质的总Cr质量浓度分别为8.00、1.49、1.84和3.05 mg·L-1.细胞各组分的还原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胞外多聚物>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SEM结果表明,菌体还原Cr(Ⅵ)的主要位置为胞外多聚物.还原过程及还原结束菌体细胞的EDS检测结果进一步证明,Cr(Ⅵ)的还原过程发生在胞外.XPS分析表明,Cr(Ⅵ)被还原为Cr(Ⅲ),产生的蓝灰色沉淀为Cr(OH)3.双向电泳联合质谱对相关功能蛋白的鉴定结果表明,Cr(Ⅵ)胁迫条件下,菌株Z3有23个蛋白的表达量上调1.5倍以上,功能上分别聚类于蛋白质合成、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胁迫应答、免疫应答、信号传导和脂肪酸代谢共7大类.
    • 贺亚斐; 张来星; 曹子敬; 吴坤; 张继冉; 徐淑霞
    • 摘要: 为了降低残留在农田中的二氯喹啉酸的影响,从河南省某农药厂附近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二氯喹啉酸降解菌,经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试以及16S rDNA同源性分析,确定该菌株为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命名为WK1.菌株WK1能以二氯喹啉酸作为唯一碳源生长,通过正交优化试验确定了菌株降解二氯喹啉酸的最适接种量为6%,最适温度为35°C,最适pH值为8,此时对初始质量浓度90 mg·L-1二氯喹啉酸的降解率为42%.通过SDS-PAGE检测了在二氯喹啉酸胁迫条件下,WK1胞内和胞外蛋白的表达呈现出差异性.胞内蛋白的差异主要在30.0 kD与56.0 kD处,而胞外蛋白差异主要在31.0 kD处.
    • 李玉石; 刘郁青; 杨程雨; 陆信曜; 宗红; 诸葛斌
    • 摘要: [背景]D-1,2,4-丁三醇(D-1,2,4-butanetriol,BT)是一种重要的四碳多元醇,应用范围广,以木糖为底物的四步生化反应是目前最高效的BT生物合成路线.但大肠杆菌宿主存在严重的碳代谢抑制,限制了工程菌在木糖葡萄糖混合糖下的生长和BT合成.然而克雷伯氏菌具有生长速度更快、葡萄糖木糖混合糖利用效果好等优点.[目的]在碳代谢抑制效应较弱的克雷伯氏菌中构建以木糖为底物的BT合成途径,以提高混合糖下BT合成能力.[方法]将来源于Clostridium crescenti的木糖脱氢酶基因xdh和来源于Lactococcus lactis的2-酮异戊酸脱羧酶基因kivD及来源于Escherichia coli W3110的木糖酸脱水酶基因yjhG克隆至Klebsiella pneumoniae ZG25,得到重组菌K.pneumoniaeZG25-BT,对重组菌进行培养条件和培养基优化,进一步敲除xylA以提高BT产量.[结果]在37°C、200 r/min、接种量1%、诱导时间2h、添加10.0 g/L CaCO3控制pH条件下,敲除xylA的重组菌在1.5倍LB培养基中以30.0 g/L木糖和10.0 g/L葡萄糖为底物,BT的产量达到4.52 g/L,摩尔转化率为0.21 mol/mol,收率为15%,较优化前分别提高150%、62%和67%.[结论]实现了BT在K.pneumoniae ZG25中的发酵生产,同时通过培养条件和培养基的优化及xylA的敲除提高了BT合成能力,为进一步实验奠定了基础.
    • 谢梦梦; 胡会涛; 陆信曜; 宗红; 诸葛斌
    • 摘要: 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代谢甘油合成1,3-丙二醇(1,3-propanediol,1,3-PDO)的过程中,存在乙酸溢流、TCA循环活性低的问题,影响1,3-PDO合成.该研究对K.pneumoniae中乙醛酸循环抑制因子iclR进行敲除,并过表达TCA循环中琥珀酸脱氢酶基因sdhC和苹果酸脱氢酶基因mdh,缓解乙酰辅酶A节点的碳流溢出.结果表明,敲除iclR后乙酸积累量降低了41%,1,3-PDO产量提高了8%.在K.p Lric中单独过表达sdhC或mdh基因,2,3-丁二醇产量分别降低了47%和52%,1,3-PDO产量分别提高了7%和8%.共表达sdhC和mdh基因后,菌株的甘油利用能力增强,1,3-PDO产量比K.p Lric提高了11%.5 L发酵罐分批补料发酵结果表明,K.p Lric-sdhC-mdh的生物量明显提高,1,3-PDO产量达77.2 g/L,摩尔转化率为0.69 mol/mol.以上结果表明,敲除iclR激活乙醛酸循环、过表达sdhC和mdh强化TCA循环可以弱化乙酸溢流,增强菌株的甘油利用能力,促进合成1,3-PDO.
    • 刘攀攀; 崔志勇; 王子坤; 张琴
    • 摘要: 为研究7株克雷伯氏菌发酵棉秆水解糖液产丁二酸的关键途径及其竞争支路的代谢流分布,实现对菌株高效发酵棉秆水解糖液产丁二酸过程的有效调控.采用7株克雷伯氏菌发酵棉秆水解糖液,监测了各菌株在6、12、18、24、30和36 h的丁二酸含量、葡萄糖和木糖含量、琥珀酸脱氢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及胞内外丙酮酸和乳酸浓度,阐明了这些菌株发酵产丁二酸的代谢特性.结果表明,7株克雷伯氏菌在6~36 h内均能有效发酵棉秆水解糖液产丁二酸,且其发酵产丁二酸的时间集中于6~12 h,菌株WL1309和WL1312在发酵6 h即获得了较高的丁二酸产量(>42 g/L),其余5株细菌在发酵12 h的丁二酸含量均达峰值.至发酵结束(36 h),这7株菌的葡萄糖利用率均高于85%,木糖利用率均高于90%.各菌株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均较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主要在发酵6~12 h及24~36 h对丁二酸合成的影响较强.丙酮酸节点可能在发酵中后期(24~36 h)加速了丁二酸的转化,引起丁二酸合成支路代谢流分布的降低,而乳酸对其代谢流分布的影响较弱.因此,这7株克雷伯氏菌都具有高效发酵棉秆水解糖液产丁二酸的潜力,在其发酵过程中,对其关键酶和主要节点代谢物进行调控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丁二酸的高产.
    • 刁欢; 张娟娟; 赵红; 贺真真
    • 摘要: 多糖铁配合物具有易吸收、无肠道刺激、定向吸收等优点.该研究通过对克雷伯氏菌胞外多糖螯合铁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以期实现微生物胞外多糖与铁的有效螯合,制得一种新型补铁剂.克雷伯氏菌胞外多糖和三氯化铁螯合后得到胞外多糖铁螯合物,采用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柠檬酸三钠、螯合温度、螯合时间和溶液pH值对多糖铁中铁含量的影响,再用正交试验确定最佳的螯合条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发现,在克雷伯氏菌胞外多糖与柠檬酸三钠的质量比为3:1、螯合时间为0.5 h、温度为60°C、溶液pH值为7的条件下,所得螯合物中含铁量最高达2.88%.
    • 李仁民
    • 摘要: 药物敏感度测试报告表明:溶血性巴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对氟苯尼考药物高度敏感;链球菌、耐甲矾霉素的痢疾志贺氏菌、伤寒沙门氏菌、克雷伯氏菌、大肠杆菌也对氟苯尼考敏感。经临床试验证实,信鸽内服氟苯尼考药物后,吸收迅速,肌体内血药浓度高、组织分布广泛,药物在信鸽肌体内的半衰期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