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转化
催化转化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232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5篇、会议论文45篇、专利文献219775篇;相关期刊188种,包括林产化学与工业、石油化工、石油炼制与化工等;
相关会议36种,包括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第九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等;催化转化的相关文献由327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久顺、谢朝钢、许友好等。
催化转化—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19775篇
占比:99.84%
总计:220125篇
催化转化
-研究学者
- 张久顺
- 谢朝钢
- 许友好
- 崔守业
- 龙军
- 龚剑洪
- 魏晓丽
- 朱根权
- 张执刚
- 毛安国
- 汪燮卿
- 程从礼
- 石宝珍
- 马建国
- 刘四威
- 舒兴田
- 唐津莲
- 刘守军
- 陈昀
- 李晓红
- 高永灿
- 杨轶男
- 齐国祯
- 陈学峰
- 张涛
- 李正
- 李荻
- 王爱琴
- 付升
- 何鸣元
- 戎永波
- 陈培华
- 袁起民
- 达志坚
- 刘宪龙
- 庞纪峰
- 李兵
- 罗一斌
- 郑明远
- 侯典国
- 徐杰
- 田辉平
- 王洪涛
- 常学良
- 成晓洁
- 杨超
- 苗虹
- 钟思青
- 钱旺木
- 高进
-
-
-
-
摘要:
近日,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首次报道在H-ZSM-5分子筛催化剂上,通过CH_(3)Cl和CO的偶联反应,进行基于甲烷的催化转化,实现了特别高的芳烃选择性(82.2%),其中BTX(苯-甲苯-二甲苯混合物)的选择性达到60%。
-
-
赵晓飞;
杨晓宇;
刘雅文
-
-
摘要:
随着我国“30·60”目标的提出,二氧化碳综合利用也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二氧化碳的利用方向大致上可以分为油藏利用、化学利用以及生物利用。其中的化学利用主要是将二氧化碳催化转化成清洁能源和精细化学品。该过程一方面能够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能够提供新的能源以及其他精细化学品,是一种绿色的可持续的路线。
-
-
王晓星;
段永鸿;
张俊峰;
谭猗生
-
-
摘要:
将CO_(2)作为可利用的碳资源催化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或液体燃料对于节能减排和碳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CO_(2)分子的化学惰性及高的C–C键耦合能垒,导致CO_(2)的选择性活化及可控转化极具挑战。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串联催化体系的构建,世界各国研究者在CO_(2)催化加氢制备高附加值烃类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进展。然而,在串联催化过程中,Fe基催化剂或金属氧化物与分子筛间的协同匹配、活性组分间的组装方式、分子筛的孔道结构及酸性、以及反应条件及气氛均对CO_(2)加氢的产物分布影响显著。有鉴于此,本综述针对CO_(2)加氢制备高附加值烃(低碳烯烃、异构烷烃、汽油及芳烃)的串联催化反应体系,重点介绍串联催化剂上影响CO_(2)活化、转化及目标产物生成的关键因素以及串联催化剂的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对CO_(2)催化加氢的未来和前景进行总结和展望。
-
-
-
-
摘要:
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系统而深刻的能源革命是必经之路,从高碳到低碳甚至零碳的能源转型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为主,为实现低碳、零碳排放过程,急需开发绿色可持续的新能源体系,以及高效的能源催化转化体系。因此,大力发展先进储能材料和催化材料是实现我国双碳战略的有效支撑。
-
-
-
-
摘要:
近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公布首批全国建材行业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揭榜单位。由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牵头,联合天津建材院、天津大学、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以及北京金隅北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为揭榜单位,以刘凤东院长为挂帅负责人,承担了“水泥窑炉烟气二氧化碳催化转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
-
盛伟明;
张肖垒;
胡扬俊;
许进;
黄伟
-
-
摘要:
鉴于日益增长的大气反应活性总氮化合物(NOy)在线监测的需求,自主研制了基于催化转化技术与化学发光法技术的大气NOy在线分析仪。性能测试结果显示该分析仪检出限≤1ppb,在0~500ppb内线性相关性R2接近1,转化率≥96%且比较稳定,能满足大气NOy在线监测需求。此外,将该仪器与API T200U NOy仪器进行了7天的室外比对测试,两者测试结果一致性较好,相关系数R2达到0.938。结果表明该仪器具有较好的运行稳定性和准确性,适用于大气NOy的在线监测。
-
-
陈霞;
周江奇;
肖子纯;
韩婷婷;
周亚男;
陈启明;
唐伟
-
-
摘要:
锂硫(Li-S)电池被认为是下一代具有潜力的高能量存储设备。然而,多硫化锂(LiPSs)的穿梭效应及其在电解液中的溶解,以及使穿梭效应更加严重的LiPSs迟滞的转化动力学等问题严重制约了Li-S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基于此,本文采用了将具有Co−N_(x)配位结构的聚酞菁钴(CoPPc)原位转化为嵌入碳基体中的钴纳米颗粒(Co NPs),同时将其单分散在石墨烯片层上的策略来解决上述问题。其中,Co纳米颗粒可以提供丰富的吸附和催化位点,石墨烯片层可以作为良好的LiPSs传输和电子传导平台。由于这些优点,将其用于锂硫电池正极时(硫含量高达70 wt%),LiPSs的反应动力学得到显著增强;在0.2C时能提供高的初始容量(1048 mA·h/g)及在2C时可达399 mA·h/g的良好倍率性能。
-
-
周浩;
景亚轩;
王艳芹
-
-
摘要:
生物质作为自然界中唯一可持续的有机碳来源,在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创建一个碳中和的社会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木质生物质是由具有C―O/C―C键的基本结构单元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活化、断裂这些C―O/C―C键是生物质高值化利用的关键,因此在过去十年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首先简要综述了生物质转化中C―O/C―C键催化断裂的现状,主要关注C―O/C―C键断裂的关键挑战和现有策略。我们的目标不是全面概述C―O/C―C键活化断裂的现况,而是提出与C―O/C―C键断裂相关的核心问题并且对未来的研究作出展望。我们选择了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中几种具有代表性的C―O/C―C键来讨论它们在不同情况下协同催化断裂的机理,然后对未来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
-
-
甄文龙;
赵建军;
吕功煊
-
-
摘要:
等离子体电离活化能够在较为温和的条件下活化反应物分子,经过活化的底物分子在催化剂上进一步转化为目标产物。这种耦合过程有望克服一些反应过程温度高、能耗高、低反应效率的问题。近些年等离子体电离耦合催化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展现出一些独特的优势。本文详细总结了等离子电离耦合催化转化在甲烷氧化偶联、脱氢偶联、挥发性有机物氧化、CO_(2)电离耦合催化转化以及合成氨等反应中的进展,并对电离耦合催化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
程孟浩;
颜睿;
李爽;
程冲;
赵长生
-
-
摘要:
锂硫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多硫化物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缓慢的现象,导致多硫化锂穿梭效应严重、电池容量衰减等问题。因此,需要高性能的电催化剂来加速锂硫电池中多硫化物的可逆转化。文中以金属配位聚合物为前驱体合成了多孔碳球负载的钴掺杂二硫化钼(pcs-Co@MoS_(2))材料作为多硫化物催化转化的催化剂,极大地提升了锂硫电池的循环性能。以pcs-Co@MoS_(2)为电极材料的电池在充电和放电过程都展现了较低的Tafel斜率(55.47 mV/dec和27.57 mV/dec),表明其较快的反应动力学。恒压放电测试表明,pcs-Co@MoS_(2)组装的电池具有较高的Li2S沉积容量(155.07 mAh/g),体现出其更高的硫利用率。0.5 C倍率下的充放电测试时,pcs-Co@MoS_(2)的初始放电比容量达到了796 mAh/g;在1 C高倍率的循环测试中,电池容量在200圈后保持率为80%,每圈衰减率仅为0.09%。
-
-
谷成
- 《第一届全国环境化学青年学者论坛》
| 2018年
-
摘要:
黏土矿物是土壤及大气颗粒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环境中分布广泛.由于晶体内部的同晶置换作用(isomorphous substitution),黏土矿物一般带负电性,而这些负电荷往往被黏土中间层的正离子所中和.黏土矿物通常具有非常大的比表面积,能够通过吸附过程显著影响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然而,黏土表面对污染物的催化转化研究较少.
-
-
张凯;
杨桂花;
薛玉;
陈嘉川
- 《华东七省市造纸学会第三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山东造纸2018年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为实现木质纤维原料的高值化利用,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本论文以纤维素为原料,采用绿色环保的含钨杂多酸和加氢催化剂,通过水热一步法催化转化纤维素制备乙二醇研究.结果表明:在催化纤维素制备乙二醇反应过程中,含钨杂多酸中的磷钨酸比硅钨酸的选择性高;在加氢催化剂中,钌碳比钯碳或铂碳的反应活性高;磷钨酸结合钌碳催化剂催化转化纤维素制备乙二醇具有很好的活性,在250°C水热条件和6MPa氢气下,当磷钨酸用量为0.03wt%,反应时间为50min,纤维素完全转化,乙二醇得率达53.1%.
-
-
Lu Yi;
卢怡;
Zheng Zhi-feng;
郑志锋;
Huang Yuan-bo;
黄元波
- 《第二届云南省生物质能源发展论坛》
| 2016年
-
摘要:
随着化石资源的不断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纤维素、半纤维素作为生物质的主要组分,对其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其中,将纤维素及半纤维素催化转化合成呋喃基化学品是当今生物质化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围绕5-羟甲基糠醛和糠醛这两个平台分子,以纤维素、半纤维素为原料,从催化转化角度出发,综述了5-羟甲基糠醛和糠醛的制备路线和催化合成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5-羟甲基糠醛、糠醛的主要呋喃基衍生物进行概述,以期为呋喃基化学品的进一步研究利用提供思路和参考.
-
-
罗蒙蒙;
张会岩;
肖睿
- 《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通过液相化学沉积法(CLD)对HZSM-5催化剂进行改性研究,探讨了改性催化剂在生物质热解模化物(呋喃)催化转化中的催化性能,重点考察了不同沉积时间、温度及二氧化硅沉积量对催化剂的抗结焦性能及催化热解中烯烃和芳香烃产率和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沉积时间为6h,处理温度为20°C,二氧化硅沉积量为4wt%改性下的催化剂对呋喃转化的抗结焦性能最好,结焦率由未处理时的44.1%降低到33.1%;二氧化硅沉积量为2wt%时,烯烃和芳香烃的产率最高,分别由9.8%和18.8%增加到13.6%和27.9%,同时具有较高价值的丙烯及甲苯的选择性亦明显升高.
-
-
-
-
-
-
杨超;
李正;
谢朝钢
- 《第六届(2012)北京国际炼油技术进展交流会》
| 2012年
-
摘要:
在小型固定流化床装置上,考察了费托合成油在不同类型催化剂上催化转化生产低碳烯烃的性能,并与大庆常压渣油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择形分子筛催化剂有利于生产低碳烯烃,如果要考虑汽油的品质需添加部分USY分子筛.对于不同沸程的费托合成油,随着沸程的升高低碳烯烃产率增加.费托蜡在常规催化裂解条件下表现出出色地裂解性能,低碳烯烃产率高达55%以上、其中丙烯产率高达27.19%,适宜作为生产低碳烯烃的原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