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侵袭性真菌感染

侵袭性真菌感染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82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0篇、会议论文53篇、专利文献461893篇;相关期刊317种,包括中国真菌学杂志、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等; 相关会议41种,包括《中医杂志》特邀心血管专家学术座谈会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疾病临床经验会议、河南省第二十六次儿科学术年会、第十七届全国小儿血液病学术会议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相关文献由2396位作者贡献,包括黄晓军、冯四洲、沈银忠等。

侵袭性真菌感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0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5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61893 占比:99.82%

总计:462716篇

侵袭性真菌感染—发文趋势图

侵袭性真菌感染

-研究学者

  • 黄晓军
  • 冯四洲
  • 沈银忠
  • 周新
  • 孟凡义
  • 张涛
  • 付岭
  • 刘代红
  • 卢洪洲
  • 李若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志忠
    • 摘要: 目的对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使用卡泊芬净与伏立康唑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3月山东省夏津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8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64例。对照组患者单用伏立康唑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应用卡泊芬净联合伏立康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细菌清除率、住院时间和治疗前后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水平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CT、WBC和CRP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PCT、WBC和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应用卡泊芬净联合伏立康唑治疗的效果较佳,该治疗方案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还有助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改善各项观察指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王慧; 冯四洲
    • 摘要: 由于放/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抑制剂等广泛应用于血液系统肿瘤(hematological malignancy,HM)患者的治疗,使得这些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呈上升趋势。IFI通常起病隐匿、进展迅速、诊断困难,是威胁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泊沙康唑属于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抗菌谱较广,被广泛用于血液系统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的预防,极大地减少了患者IFD的发生。由于多种因素可影响泊沙康唑口服悬液的吸收、分布、和代谢和清除,导致泊沙康唑血药浓度不能达到预防目标浓度,故仍常有患者发生真菌突破感染。如何预防和治疗泊沙康唑口服悬液预防后突破性真菌感染,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统一共识,本文拟对泊沙康唑口服悬液预防后真菌突破的发生及防治策略做一综述。
    • 黄日昇; 彭云娟; 李轶春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1,3)-β-D-glucan,BDG]测定(G试验)反应主试剂溶解方式不同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12月北海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肺病科及肿瘤科拟诊侵袭性真菌感染(IFI)住院患者126例,按照IFI确诊标准分成感染组60例和未感染组66例,比较两组G试验反应主试剂手工振荡溶解与仪器振荡溶解实验检测的标准差、敏感度、特异度、室内质控数据分析及仪器振荡溶解时间推测,统计学分析两种溶解方式不同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G试验反应主试剂仪器振荡溶解方法较手工振荡溶解方法有较低的标准差,且两组两种溶解方法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试验(光度法)反应主试剂仪器振荡(振荡10 s即可)较手工振荡溶解方法能降低标准差,提高敏感度与特异度。
    • 陈丽娟; 张家友; 韩少玲; 吴晶; 陈园园; 代明辉
    • 摘要: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和淋巴细胞亚群[T淋巴细胞(CD3^(+))、B淋巴细胞(CD19^(+))、NK淋巴细胞(CD16^(+)56^(+))]水平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MM合并IFI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选择MM未合并IFI的患者98例作为对照组。将观察组按照Durie-Salmon分期(DS分期)分为Ⅰ~Ⅱ期46例,Ⅲ期59例。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LMR、CD3^(+)、CD19^(+)和CD16^(+)56^(+)水平。分析其在MM合并IFI患者中上述各参数水平及其与DS分期的关系,按照患者三年内的随访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不同预后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及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上述参数对MM合并IFI患者DS分期的诊断价值和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①观察组患者外周血LMR和CD19^(+)、CD16^(+)56^(+)较对照组均降低,且CD3^(+)较对照组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DS分期Ⅲ期患者LMR和CD19^(+)和CD16^(+)56^(+)均较Ⅰ~Ⅱ期降低,CD3^(+)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③外周血LMR、CD19^(+)和CD16^(+)56^(+)水平与MM合并IFI患者DS分期呈负相关(rs=-0.686、-0.659、-0.661,P<0.01,CD3^(+)与DS分期呈正相关(rs=0.551,P<0.05)。④外周血LMR、CD3^(+)、CD19^(+)和CD16^(+)56^(+)水平指导MM合并IFI患者DS分期Ⅰ~Ⅱ期与Ⅲ期均有较高效能,LMR≤6.14时诊断MM合并IFI患者DS分期为Ⅲ期的效能最高,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53%和89.13%。⑤死亡组外周血LMR、CD19^(+)和CD16^(+)56^(+)水平均显著低于存活组,CD3^(+)水平高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LMR、CD3^(+)、CD19^(+)和CD16^(+)56^(+)水平指导MM合并IFI患者预后均有较高效能,LMR≤4.02时预测MM合并IFI患者不良预后的效能较高,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56%和88.42%。结论:多发性骨髓瘤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外周血LMR和CD19^(+)和CD16^(+)56^(+)降低,CD3^(+)升高,其与疾病进展及预后均存在关联,可以指导鉴别MM合并IFI患者的DS分期,可作为辅助评估MM合并IFI病情变化及预后的依据。
    • 张莎莎; 李金纯; 张雪丽; 葛宁; 王慧
    •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新生儿实施药学服务的方法和意义。方法:临床药师参与2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新生儿的药物治疗,协助医师遴选适宜的抗真菌药物,确定给药剂量,监测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为患儿提供全程药学服务。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推荐方案进行治疗,患儿病情稳定好转,未出现明显药品不良反应,随访转归良好。结论:临床药师关注特定人群、特定病种的专科用药,选取恰当的药学服务切入点,可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药学服务,保障其用药安全有效。
    • 桂明珠; 李静; 谢晓恬; 李志玲
    • 摘要: 目的探索伏立康唑治疗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剂量、血药浓度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使用伏立康唑治疗的68例儿童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病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伏立康唑的血药谷浓度,统计分析伏立康唑的不同剂量与血药浓度和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检测显示不同给药剂量的血药谷浓度分别为:7.0 mg/kg(18例),谷浓度在1.46~12.45μg/ml(r=0.584,P5.5μg/ml组6例,有效4例(66.7%),无效2例。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60,P=0.039)。10例出现不良反应(14.7%),主要为轻度肝功能损伤,不影响治疗,保肝治疗后可恢复。结论研究显示伏立康唑治疗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总体安全有效,且存在明显的剂量-血药浓度与疗效的相关性。因此,进一步开展药动学与疗效相关研究,有利于实现理想的个体化治疗。
    • 苏倩; 张莉; 夏玲玲; 郜玉峰; 李家斌
    • 摘要: 目的研究人工肝治疗重症肝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病率、临床特征、治疗方案等。方法回顾性分析重症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IFI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根据诊断标准将观察组分为临床诊断组和拟诊组,比较各组临床特征。结果228例患者纳入研究,观察组22例,对照组206例。两组住院天数、使用糖皮质激素>7 d、白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I发生率为9.65%(22/228),临床诊断组12例,拟诊组10例,常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22,100%)。结论伏立康唑治疗重症肝病并发IFI安全有效。存在IFI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出现不能用基础疾病解释的TBil回升,应警惕并发IFI。
    • 张银滟(综述); 唐雪梅(审校)
    • 摘要: 真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真核微生物,在数以万计的真菌中,目前已知可致病的真菌约400余种。真菌侵入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感染性疾病称为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常发生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包括新生儿、血液系统恶性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后、实体器官移植后.
    • 徐贝雪(综述); 刘泉波(审校)
    • 摘要: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器官移植、有创操作增多,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对临床的危害较大,成为导致患者病情严重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药物按作用机制分为4类,可选择的药物较多,但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真菌的耐药性,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关于抗真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及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究逐渐增多。该文对近几年国内外系统性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进展及新型抗真菌药物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医生提供帮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