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抗真菌治疗

抗真菌治疗

抗真菌治疗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2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4篇、会议论文42篇、专利文献327894篇;相关期刊135种,包括中国真菌学杂志、医药与保健、中国社区医师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2014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第十三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等;抗真菌治疗的相关文献由668位作者贡献,包括吕晓菊、王明贵、乔立辉等。

抗真菌治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4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4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27894 占比:99.93%

总计:328120篇

抗真菌治疗—发文趋势图

抗真菌治疗

-研究学者

  • 吕晓菊
  • 王明贵
  • 乔立辉
  • 冯爱平
  • 冯秀娟
  • 刘开彦
  • 刘晓华
  • 刘玄勇
  • 刘维达
  • 刘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解沛涛; 董利森; 刘俊保; 田宜玄; 苏长海
    • 摘要: 念珠菌为酵母型真菌,分为白念珠菌和非白念珠菌,在临床中以白念珠菌多见。非白念珠菌包括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葡萄牙念珠菌等,其中葡萄牙念珠菌分离率仅为0.3%[1]。念珠菌骨髓炎发病率低,早期很难识别并进行有效治疗,该类疾病多以慢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症状可持续数个月[2],该类型骨髓炎多以个案报道为主,其中白念珠菌报道居多,非白念珠菌相对少见,葡萄牙念珠菌引起的骨髓炎较罕见。本文报道1例葡萄牙念珠菌导致的右足慢性骨髓炎。1临床资料患者男,49岁,因“右足感染2个月余”入院。2个月前,患者因负重、劳累行走后右足第五跖骨处出现“米粒”大小水泡,自行针刺破5 d后出现全身发热症状,在当地医院予头孢呋辛(1.5 g,每8小时1次)治疗1个月后效果欠佳,第五跖骨针刺破处逐渐出现窦道,继而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伴活动性出血,窦道处流出死骨,遂以“右足骨髓炎,糖尿病”收治入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骨科。
    • 张婷婷; 孙玲洁; 冯四洲
    • 摘要: 艾沙康唑(isavuconazole)是一种新型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于2015年在美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IA)和毛霉病(invasive mucormycosis,IM)[1]。艾沙康唑有口服和静脉注射两种剂型,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体内半衰期长、抗菌谱广、安全性好等优势。研究表明,艾沙康唑口服制剂作为预防用药,可替代泊沙康唑用于高危血液病患者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的预防[2]。
    • 谷永杰; 吴红科; 陈楠
    • 摘要: 目的 探讨药师在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诊疗过程及用药分析中的药学监护作用。方法 通过对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的抗真菌药物选择、剂型及给药剂量、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患者用药指导及教育等进行监护,为药师对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进行药学监护提供切入点。结果 研究发现,药师可从抗真菌药物选择、药物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的判断及处理等多个方面参与药学监护,从而为医师工作提供证据支持,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结论 药师通过与医师积极沟通,可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用药指导,保证治疗药物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合理性。
    • 李琰冰; 陆旻雅; 肖盟; 王瑶; 张丽; 徐英春
    •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免疫缺陷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多,侵袭性真菌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我国缺乏大规模真菌监测数据,临床多以经验性治疗为主,这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药物暴露和治疗失败风险。在此背景下,2009年北京协和医院牵头成立中国医院侵袭性真菌病监测网(CHIF-NET),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组建了全国真菌病监测网(CFDSS)。从不同角度逐步形成了覆盖全国各个层次的真菌监测网络,为临床侵袭性真菌病治疗提供参考。基于此,本文回顾了近几年中国临床重要真菌监测的工作进展。
    • 李艺; 郭佳; 王竟爽; 印苏培; 赵景宏; 黄云剑
    • 摘要: 目的 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真菌性腹膜炎(FP)发生率、致病菌、治疗情况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腹膜透析中心发生的18例FP,选择与同期收治非真菌性腹膜炎113例比较,记录所有FP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 和转归,分析FP发生的易感因素和结局.结果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共389例次,FP 18例次,占4.6%.其中白念珠菌6例(33.3%)、近平滑念珠菌5例(27.8%)、无名念珠菌3例(16.7%)、光滑念珠菌2例(11.1%)、热带念珠菌1例(5.6%)和克柔念珠菌(5.6%)1例.与非真菌性腹膜炎相比较,FP组腹透时间更长(P<0.001)、既往抗生素使用率高(P<0.001)、血浆白蛋白(ALB)更低(P<0.001)、C反应蛋白(CRP)更高(P<0.001)、甲状旁腺激素(PTH)和血磷(P)水平更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腹透时间越长、1个月内使用抗生素、低ALB和高CRP是发生FP的危险因素(P<0.05).18例次FP中,14例患者拔管转血透(77.8%),4例患者死亡(22.2%),FP组腹膜透析技术失败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BP组.结论 腹透时间越长、既往使用抗生素、低ALB和高CRP是FP的易感因素.FP是腹膜透析的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技术失败的主要原因,确诊后早期拔管可降低死亡率.
    • 张春梅; 赵婷; 何晓莉; 彭雷
    • 摘要: 目的 分析真菌性食管炎患者接受抗真菌治疗期间血常规及免疫功能动态变化的特征.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42例真菌性食管炎患者纳入实验组,给予患者氟康唑联合克霉唑抗真菌治疗;同期收治的42例反流性食管炎纳入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两组分别于入院时、治疗1 d、3 d、5 d、7 d及14 d,动态开展血常规检查及免疫功能指标监测.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期间,实验组白细胞计数呈下降趋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则呈上升趋势;对照组白细胞计数呈下降趋势,中性粒细胞无明显变化.治疗1 d、3 d、5 d、7 d、14 d,组间白细胞计数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对照组CRP均呈下降趋势,治疗1 d、3 d、5 d、7 d、14 d CRP水平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照组食管炎患者IgM及IgG均呈升高趋势,治疗1 d、3 d、5 d、7 d、14 d对比,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真菌性食管炎患者多伴明显免疫功能下降、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治疗期间,血常规检查、免疫功能的动态监测可为真菌性食管炎患者的疗效评估提供临床依据.
    • 梁官钊; 刘维达
    • 摘要: 毛霉菌病具有破坏性并进展迅速,须紧急干预.自2013年欧洲毛霉诊疗指南制定以来,近年又有诸多研究进展,需要进一步更新.2019年欧洲医学真菌学联合会(ECMM)与真菌病研究小组教育与研究联合会(MSG ERC)联合发布最新毛霉病全球诊疗指南,提供了有益的诊疗策略及具体信息,但临床工作更应兼顾个体差异及国情.该文对最新指南的诊疗信息进行解读,并对比旧版诊疗指南改变以启示医学同道,思考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疗策略.
    • 王月乔; 郭智; 李淑娈; 谢晶; 刘玄勇; 陈丽娜; 蓝晓凤; 蓝东媚; 金川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在实体恶性肿瘤与血液肿瘤患者中的发病率、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抗真菌治疗结果,从而提高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实体恶性肿瘤或血液肿瘤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并进行抗真菌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两组间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抗真菌治疗缓解率、用药中位时间差异.结果:实体恶性肿瘤患者合并IPFI 30例,发病率0.42%;血液肿瘤患者合并IPFI 228例,发病率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体恶性肿瘤组和血液肿瘤组男性比例分别为33.3%(10/30)和61.4%(140/228),多因素分析粒缺状态、有类固醇激素治疗、糖尿病史、慢性肺部疾病史、有咳嗽咳痰症状、G/GM试验阳性率、微生物培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年龄≥65岁、发热、呼吸困难、肺部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方面无明显差异.血液肿瘤组中联合抗真菌治疗比例为35.1%(80/228),实体恶性肿瘤组无,两组患者治疗中位时间为(17.89±7.738)天和(13.55±5.176)天,总有效率为61.5%(91/148)和75%(6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在血液肿瘤患者中发病率更高,血液肿瘤联合抗真菌治疗疗效确切且安全,值得在实体恶性肿瘤临床进一步应用.
    • 王战芳; 高帆; 姚贝; 田磊; 万伟; 胡凯
    • 摘要: 目的:探讨在高危肺侵袭性真菌感染风险的血液病患者诊断驱动治疗中,半乳甘露聚糖(GM)值对疗效及预后的临床意义,为GM试验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自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0日,对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的104例行诊断驱动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患者GM值、最高体温、年龄与治疗结局相关.GM值≥2 μg/L与GM值<2 μg/L的病死率分别为44.83%、22.67%(P=0.025).接受广谱三唑类一线治疗与接受棘白菌素类一线治疗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16.9%、58.3%(P = 0.000 16).结论:在肺侵袭性真菌感染高危血液病患者诊断驱动治疗中,高GM检测值提示预后不良,以2 μg/L作为GM试验的界值指导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采用广谱三唑类抗真菌治疗可能有更好的疗效.
    • 顾文政
    • 摘要: 曲霉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一类常见的条件致病菌。肺曲霉菌病常见于免疫功能障碍患者群体,诸如白血病、器官移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粒细胞减少症及肿瘤化疗、大剂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患者。近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曲霉菌病的情况并不少见,但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痰检阳性率极低、不同类型肺曲霉菌病的高危因素、临床特征区别较大,COPD患者又难以耐受有创检查,对该病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的曲霉菌抗体以及曲霉菌定量PCR检测在国内医疗机构未常规开展,故很多肺曲霉菌病患者诊治不及时。笔者近期收治一例COPD患者,发现肺部占位性病变,最终诊断为肺曲霉菌病,给予抗真菌治疗后病情好转。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