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二届全国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
第二届全国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

第二届全国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07-03-15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感染症学分会;中国菌物学会

会议文集:第二届全国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治疗侵袭性肺曲霉菌病,卡泊芬净和两性霉素B同样有效。伏立康唑单药治疗失败的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用卡泊芬净治疗可能仍然有效。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治疗周期较长。卡泊芬净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即使长期用药患者也能耐受。
  • 摘要:在2006年4月至6月间,本院应用伊曲康哇注射剂治疗了两例伴有陈旧性肺结核的肺侵袭性真菌感染rn患者,现将诊断、治疗情况做出报告。
  • 摘要:目的:探讨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Progressive DisseminatedHistoplasmosis, PDH)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及其转归等。rn 方法:对华西医院2001年-2006年由骨髓涂片确诊的6例PDH,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rn 结果:PDH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肝脾大,白细胞降低等。6例PDH均由骨髓涂片确诊,主要使用两性霉素B等抗真菌药物治疗。6例治疗后,3例痊愈,2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而失访。rn 结论: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临床表现多样,诊断以病理学检查较有价值,治疗使用两性霉素B等抗真菌药物有效。
  • 摘要:伏立康唑作为第二代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具有更广的抗菌谱,在移植后真菌感染的治疗作用正日益为医师所认识,本文就近两年来伏立康唑在移植后真菌感染的应用、不良反应、药物的相互作用及治疗药物监测等作一综述。
  • 摘要:对广西38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主要来自广西中部地区,春季发病数多;38例中26例为HIV感染者,住院期间死亡9例。临床表现以发热、贫血最常见,水肿性脐窝状丘疹常见;血和骨髓真菌学检出出马尔尼菲青霉菌阳性率分别为87%和81%。随访HIV阴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患者示病情易复发,机体免疫受损及肺部病变难以完全消退可能为复发的原因,脾肿大提示预后不良。
  • 摘要:目的:初步建立一种诊断深部白念珠菌病的新方法。rn 方法:以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测定白念珠菌系统感染患者血清中芽管抗体的滴度,并与常规真菌检验及菌株磷脂酶的活性相比较。rn 结果:血清芽管抗体与常规检测方法两者阳性率比较,有较好的一致性(p<0.001);磷脂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感染组患者分离株较定植组的Pz值[Pz值表示磷脂酶活力,Pz值=菌落直径/总直径(菌落+沉淀圈)]有显著意义的差异(p<0.05);磷脂酶的活性与芽管抗体滴度具有相关性,R<'2>=0.575(p<0.001)。rn 结论:检测白念珠菌芽管抗体在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诊断中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联合抗氟康唑诱导产生的耐药稳定白念珠菌的作用。rn 方法:采用多步诱导法,在YEPD培养基中,利用氟康唑诱导白念珠菌敏感株产生耐药稳定菌株。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标准委员会(NCCLS)提出的标准,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测定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对耐药稳定菌株的联合药敏试验,并对诱导耐药稳定菌株ERG11基因的编码区序列进行DNA测序。rn 结果: 临床敏感菌株和标准敏感菌株能被诱导形成耐药菌株,但大部分不稳定,诱导耐药稳定株ERG11基因的编码区DNA测序有突变点存在,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联用对诱导耐药稳定株可产生协同作用。rn 结论: 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联合应用对基因突变?哪鸵┲暧行?可阻止或延迟FCZ诱导的耐药性白念珠菌菌株的产生。
  • 摘要:目的:对真菌血症的临床及微生物特征进行分析,为临床提供参考。rn 方法:收集2004年8月-2005年12月期间我院31例真菌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rn 结果:超过80%的真菌血症患者患有两种及其以上的基础疾病。半数以上的患者均有导管留置,而且83.9%的患者在血培养采样前一周内均不同程度使用抗菌药物。31例真菌血症中,绝大多数(77.4%)与念珠菌有关,但仅3例由白色念珠菌引起,念珠菌血症患者的病死率为45.8%。不同的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率。rn 结论:真菌血症多发生于基础疾病严重者,由非白色念珠菌导致的败血症在真菌血症中占很大比例;部分真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产生耐药。
  • 摘要:目的:了解重型肝炎合并肺曲霉感染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rn 方法;回顾性调查2002年8月至2006年8月我院住院重型肝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对临床确诊有肺曲霉感染者进行分析。rn 结果:465例重型肝炎患者中合并肺曲霉感染者13例,临床类型均为侵袭性肺曲霉病,表现为发热、咳嗽、咯血痰,血像升高,胸片表现为一或双侧斑片状阴影或团块状结节影。12例死亡,1例经序贯使用伊曲康唑治疗后好转。rn 结论:重型肝炎患者是肺曲霉感染的高危人群,伊曲康唑是治疗重型肝炎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的首选药物之一,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早期诊治能降低重型肝炎肺曲霉感染率及其死亡率。
  • 摘要:目的:通过构建烟曲霉ERG6基因额外拷贝株,研究该基因对烟曲霉生长速度、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rn 方法:在烟曲霉基因组找出烟曲霉可能的ERG6基因的开放读码框(ORF), PCR扩增ERG6的ORF连同其上下游各约1kb的DNA片段,利用DNA重组的方法将该片段克隆到载体pRG-AMAl-NotⅠ。用重组后的质粒转化烟曲霉尿嘧啶营养缺陷株AF293.1。在MM和YAG培养基上观察转化子的生长速度。采用纸片扩散法和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转化子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rn 结果:烟曲霉基因组中存在一个拷贝的ERG6基因,ORF大小为1256bp。其编码的蛋白与白念珠菌、酿酒酵母固醇甲基转移酶(Erg6p)的氨基酸相同率分别为57%和50%,相似率分别为70%和63%。烟曲霉中ERG6基因被成功克隆到了pRG-AMAl-NotⅠ,产生了质粒pERG6。用pERG6和空载体pRG-AMAl-NotⅠ转化AF293.1后,分别得到转化子AF-pERG6和AF-empty。AF-pERG6在MM和YAG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均比AF-empty慢。AF-pERG6和AF-empty对伊曲康唑、伏力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灰黄霉素的敏感性没有差异。rn 结论:ERG6基因额外拷贝不影响烟曲霉对伊曲康唑、伏力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灰黄霉素的敏感性,但是能使烟曲霉的生长速度减慢。
  •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住院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rn 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0月1日珠江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8例诊断为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方法对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rn 结果:108例患者肺部真菌感染与机械通气时间及抗生素的使用密切相关,OR值分别为7.599和4.391。在感染的真菌感染类型中,以白色念珠菌最多,占61.11%。rn 结论:机械通气时间≥7d和抗生素使用≥14d是造成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通过对25例艾滋病(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分析,提高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认识。rn 方法:对本院2000年8月~2006年2月收治的25例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 25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均为AIDS晚期患者,T细胞亚群检测11例:CD<,4><50/mm<'3>9例,CD<,4>50~100/mm<'3>2例;平均26.18/mm<'3>。在确诊时已合并多种机会感染。rn 结论:AIDS患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情重,预后差,实验室病原学检查结果是诊断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主要依据。
  • 摘要:目的:研究血浆置换(PE)后重型肝炎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易感因素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rn 方法:对PE后重型肝炎合并真菌感染的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真菌感染和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rn 结果:PE患者真菌感染率为31.0%,感染部位为口腔(61.3%),肺(32.3%),肠道(19.4%),泌尿系统(9.7%),腹腔(6.5%),血液(6.5%)和留置导管(3.2%)。真菌感染种类为白色念珠菌(58.1%),热带念珠菌(12.9%),未分类酵母菌(6.5%),曲霉菌(12.9%),毛霉菌(9.7%)。PE后真菌感染与激素(P=0.023),抗生素(P=0.005),中性粒细胞低(P<0.001),细菌感染(P=0.008),MELD积分(P<0.001),PE次数(P=0.002)有关,而与性别(P=0.795),年龄(P=0.959),低蛋白血症(P=0.482)无关。PE治疗后真菌感染组的病死率为80.6%。多因素分析显示二重感染(P=0.012),MELD积分(P=0.021),多部位真菌感染(P=0.004)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rn 结论:PE治疗增加重型肝炎患者真菌感染机率,发生真菌感染后增加患者病死率,患者预后与二重感染,MELD积分和多部位真菌感染有关。
  • 摘要: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因化疗药物、广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当中性粒细胞缺乏时,容易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侵袭性真菌感染经常累及肺部,而男性外生殖器感染也不少见。本文总结了本院2005年4月-2006年7月的5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合并男性外生殖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
  • 摘要:目的:通过对深部真菌感染高危患者体内分离的念珠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了解氟康唑预防用药对其药物敏感性的影响。rn 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152株分离自血液科、重症监护病房和老年科病房住院患者的痰、尿、便和支气管灌洗液的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对氟康唑预防用药组和未预防用药组两组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93.4%(142/152)的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氟康唑预防用药组和非预防用药组非白念珠菌分离率分别为41.4%(12/29)和25.3%(21/83),两者相比,采用x<'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67,P>0.05)。氟康唑预防用药组和非预防用药组MIC>8μg/ml的菌株数分别为7株(24.1%)和3株(3.6%),两者相比,采用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5,P<0.05)。氟康唑预防用药会导致念珠菌MIC值的提高。rn 结论:从深部真菌感染高危患者体内分离的大部分念珠菌菌株对氟康唑敏感。氟康唑预防用药可能会导致对氟康唑不敏感的念珠菌菌株感染的出现。
  • 摘要:目的:对临床分离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予以分析,为更加合理有效预防和治疗血液病人的真菌感染提供实验室依据。rn 方法:VITEK-IMS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真菌鉴定;药物敏感MIC测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购自天津金章新技术研究所)。rn 结果:2003年-2006年9月除血液标本以外的各种标本共检出真菌3104株。以白色假丝酵母、曲霉菌、热带假丝酵母、克柔假丝酵母及光滑球拟假丝酵母等5种菌为主。血液病人血流感染中真菌占所有分离菌的2.4%。其中主要以热带假丝酵母为主(86%)。52%(13/25)的血培养热带假丝酵母菌阳性病人在同期分别可以从上呼吸道(10/13)、下呼吸道(2/13)、上消化道(1/13)和肛周、会阴(4/13)等部位分离到该菌。首次分离该菌与血培养分离该菌的时间间隔分别为血培养前3周至同1周不等。白色假丝酵母、热带假丝酵母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及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均不超过1.4%。氟康唑对热带假丝酵母的MIC<,50>、MIC<,90>值分别为白色假丝酵母2(0.25/0.12)倍和16倍(4/0.25)。rn 结论:白色假丝酵母、曲霉菌、热带假丝酵母、克柔假丝酵母及光滑球拟假丝酵母等5种菌为我院血液病人临床分离主要真菌,可能也是外源性和内源性真菌感染的主要菌种。对所分离的曲霉菌评价需要临床与实验室有效的沟通以明确其临床意义。呼吸道可能是热带假丝酵母菌入血引起血液病人播散性全身真菌感染的主要途径。应重视血液病人在气道中分离到的热带假丝酵母菌。氟康唑、伊曲康唑及5-氟胞嘧啶应作为治疗白色假丝酵母、热带假丝酵母感染经验性治疗的首选药物。克柔假丝酵母对氟康唑天然耐药不主张氟康唑用于治疗克柔假丝酵母造成的感染。我院分离的热带假丝酵母菌株对氟康唑的耐受变化幅度高于伊曲康唑原因可能与临床普遍使用氟康唑所致热带假丝酵母CtMDR1的过量表达有关。热带假丝酵母对氟康唑的耐受性明显高于白色假丝酵母,可能是血液标本中热带假丝酵母分离高的原因。
  • 摘要: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有关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marneffei)的研究概况。由于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各种获得性免疫缺乏症易感人群数量的扩大;以及在东南亚及南中国等马尔尼菲青霉疫源地的经济发展和国际人员交流日益增大的情况下,使这个急性传染性的致死性条件真菌病有可能出现更大范围的疫情发生。rn 目前,全球艾滋病患者的马尔尼菲青霉条件性感染已成为判断HIV感染的临床征象(继肺结核和隐球菌病之后),其在HIV感染者中的带菌(发病)率高达10-25%左右。所以,有必要对这种区域性高致病性真菌病原和其条件性感染病症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制定系统防治的措施。现从马尔尼菲青霉的菌学特点、双相形态转换的基因特性、临床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菌种鉴定及临床诊治等方面来扼要阐述这些内容;同时,也将展示一些新近的研究方向。
  • 摘要:为了克服抗真菌药一两性霉素B(AmB)无法通过血脑屏障的缺点,选择聚乳酸/聚乙二醇(PLA/PEG)作为载体,采用改良的相分离法制备出携载AmB的聚乳酸/聚乙二醇纳米粒(AmB-PLA/PEG-NP),并以聚山梨酯80(T-80)进行表面。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检测小鼠脑组织及其他脏器中的AmB药物浓度,并与AmB粉针剂和脂质体制剂进行比较,评价纳米制剂的主动脑靶向作用。结果显示:AmB组小鼠给药后一直未能在脑内检测出药物浓度,AmB-L组于3h后测得微量浓度,而AmB-PLA/PEG-NP组小鼠给药30min后即在脑内测得可观浓度,12h最高达160.4ng/g。本研究证明,PLA/PEG可作为AmB的脑靶向载体,用于隐球菌性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真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 摘要:目的:初步评价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浓度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A)的诊断价值。rn 方法:采用上述方法测定46例患者的167份血清样本的GM浓度,根据我国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评价GM试验前后诊断的变化,并计算该诊断试验的各项评价指标。rn 结果:按照试验中测定的界值,该诊断试验的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93.3%,阳性预测值为90.0%,阴性预测值为87.5%,GM试验阳性为15例,GM试验阴性为31例,通过GM试验临床诊断IA者由11例增加至19例,且GM浓度与患者疾病的预后具有相关性。rn 结论:通过ELISA方法进行血清GM检测可以为早期诊断和治疗IA提供有力证据,是一项快速、较灵敏的诊断试验。
  • 摘要:目的:了解新型抗真菌药物米卡芬净(micafungin,MFG)对分离自中国的念珠菌和曲霉临床株的体外抑菌活性。rn 方法:参照CLSI制定的M27-A2和M38-A方案测定85株念珠菌和35株曲霉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最低有效浓度(MEC)。rn 结果:MFG对大多数念珠菌属和曲霉属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对念珠菌属的MIC90从高到低依次为:氟康唑(FLC)敏感的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为0.125μg/ml,FLC耐药和剂量依赖敏感株为0.25μg/ml,克柔念珠菌为0.5μg/ml,近平滑念菌8μg/ml,季也蒙念珠菌>16μg/ml。MFG对烟曲霉的MEC90为≤0.03μg/ml,对非烟曲霉的曲霉属MEC90为0.06μg/ml。MFG与唑类药物、两性霉素B(AMB)不存在交叉耐药,对FLC耐药的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的曲霉、AMB不敏感的曲霉的曲霉均有较好的抑菌活性。rn 结论:MFG对多数念珠菌属和曲霉属(包括对唑类耐药和AMB有敏感的菌株)有好的体外抑菌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温度、pH值、盐浓度对马尔尼菲青霉(PM)生长及双相转换的影响。rn 方法:观察11株PM在不同温度、pH值及不同NaCl、CaCl<,2>浓度下生长的速度,菌落及镜下形态特点。并比较这些因素对该菌双相转换的影响。rn 结果:11株PM均可在8-39.8℃的范围内生长,但温度升至40℃后生长受到抑制。菌丝相开始向酵母相转换的温度为32℃,但不同菌株向酵母相转换的能力有差异。所有PM菌株的菌丝相及酵母相在酸性(pH5,6)及中性pH条件下生长较碱性(pH8-10)条件好。PM不能耐受高浓度(8%)的NaCl、CaCl<,2>。rn 结论:温度、pH值、盐浓度对PM的生长及双相转换有重要的影响。对这些生理学特性的研究,对今后寻找PM的环境来源,以及揭示其体内致病机制均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报告1例由阿萨希丝孢酵母所致的毛孢子菌病,探讨其发病原因,皮损特征及早期诊断方法。rn 方法:全面记录患者府隋,仔细观察其皮损的临床特征,反复取溃疡组织做病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给予适当处理及探讨抗真菌治疗。rn 结果:确诊为阿萨希丝孢酵母所致坏疽性脓皮病样毛孢子菌病继发细菌感染。外阴大面积深溃疡,残毁性组织缺损、畸形。经抗生素治疗后,再次取溃疡组织培养结果细菌为阴性但仍有阿萨希丝孢酵母生长。rn 结论:本例为外源性感染,反复三次外伤,长期应用多种抗生素和外用糖皮质激素,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为阿萨希丝孢酵母菌的植入、生长、繁殖、致病提供了有利条件;又未能及时确诊而延误抗真菌治疗,造成病情进行性加重,溃疡如此严重。本例需与坏死性脓皮病、鳞状细胞癌等病相鉴别。
  • 摘要:目的:调查卡泊芬净治疗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rn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了解卡泊芬净治疗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RICU)中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rn 结果:18例疗效评价病例中,44.4%(8/18)出现治疗应答,其中完全应答和部分应答各4例。10例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中,有6例对卡泊芬净取得治疗应答。9例卡泊芬净疗程大于10天者中,8例获得了治疗应答;而9例疗程小于7天的患者均未取得治疗应答。2例首选卡泊芬净患者都获得治疗应答,14例将卡泊芬净作为挽救治疗者中,仅4例取得治疗应答,其中3例为侵袭性肺曲霉病。所有纳入安全性评价的12例患者均未出现临床和实验室的不良反应。rn 结论:卡泊芬净是治疗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安全有效药物。其作为一线抗真菌药物对患者的预后及生存率似乎更有益。
  • 摘要:目的:利用真菌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学分析来研究新生隐球菌上海变种的地位及变种间ITS序列的差异。rn 方法: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对12株新生隐球菌不同变种标准株的ITS片断进行PCR扩增和测序,结合GenBank等数据库中11株新生隐球菌标准株的ITS序列,用CLUSTAL w1.83软件多重比对分析序列的差别,MEGA3.1软件处理数据绘制系统进化树。rn 结果:新生隐球菌变种之间ITS序列存在明显差异,存在6种亚型;gattii变种ITS序列存在4种亚型;我国发现的新生隐球菌上海变种S8012与gattii变种在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均存在显著的差异,但仍属于变种内差异,归入gattii变种的ITS C型;gattii变种RV20186归入gattii变种的ITS F型;新生隐球菌尿素酶阴性株D<'2>Y系─grubii变种突变菌株。rn 结论:我国发现的上海变种S8012归入gattii变种的ITS C型;原gattii变种RV20186归入gattii变种的ITS F型。
  • 摘要:目的:对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治疗真菌感染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经济性进行评估,为临床医生提供两性霉素B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有价值的信息。rn 方法:回顾性分析两性霉素B优化生产工艺前后两年时间内共113例患者的资料。rn 结果:低钾血症(总发生率为33.6%)、肾功能异常(肌酐、尿素氮─过性升高发生率分别为29.0%和27.4%)、发热等即刻反应(总发生率为15%)是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的主要不良反应;未发现归因于两性霉素B不良反应导致的死亡和不可逆的肾功能损害。生产工艺改进后,过敏等即刻反应明显下降(发生率由28%降至7.2%)。在临床适应症选择方面,隐球菌感染(43例)、曲霉菌感染(34例)、念珠菌感染(19例),其它真菌感染(17例);有效率为75%以上。以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隐球菌脑膜炎等疾病为例,按多数治疗指南推荐的12周标准疗程和常规剂量静脉注射计算费用,两性霉素B的治疗费用约为4600元,氟康唑(进口)为38000元,伊曲康唑为99100元,两性霉素B脂质体为190000元,伏立康唑为250000元,醋酸卡泊芬净为270000元。rn 结论:两性霉素B仍是目前抗真菌药物中疗效最佳者;生产工艺改进后发热等即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减少;给药方案合理化、注意监测血钾并积极纠正低钾血症、给药前预防性抗过敏治疗、定期监测血尿素氮和肌酐,发现异常及时调整剂量,绝大部分患者可以完成治疗,获得治愈;在众多抗真菌药物中,其明显的药效─经济学优势在一些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 摘要:目的:了解院内深部真菌感染高危患者中念珠菌的分离情况以及深部念珠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rn 方法: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对血液科、老年科和ICU病房2004年5月到2005年4月入院的所有患者进行为期6周,每周1次的便、尿、口咽部混合唾液或拭子真菌培养,对临床怀疑深部真菌感染者进行血、痰或无菌体液、活体组织的真菌培养检查。对出现深部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和未出现深部念珠菌感染的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深部念珠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rn 结果:共入组440例患者,其中152名患者分离到426株念珠菌,白念珠菌占67.4%,其他念珠菌为32.6%。共61名患者出现定植,主要为白念珠菌。对193名患者进行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种及2种以上广谱抗生素应用(OR=16.204;95%可信区间,2.005到130.980),念珠菌菌落定植(10.636;3.743到30.222)和应用尿管(4.285;1.399到13.127)是深部念珠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rn 结论:深部真菌感染高危患者体内分离的念珠菌中白念珠菌仍居首位。2种及2种以上广谱抗生素应用,念珠菌菌落定植和应用尿管是深部念珠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广谱抗生素应用的应用影响最大,其次为念珠菌菌落定植,应用尿管位于第三。
  • 摘要: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不如细菌性脑膜炎典型,起病常隐匿,表现为慢性或亚急性过程。从发病至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要在4周以上,有的甚至可持续数年,但亦有部分患者可急性起病,尤其是在严重免疫低下时。患者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但颅内压增高症随病情进展更为突出,此外,病情常呈波动性,有时仅对症处理后,也会出现病情缓解的假象,但这种改善往往只能短期维持。本文论述了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
  • 摘要:近二十年来侵袭性机会真菌感染显著增多,同时其发病和病死率也增多。主要的机会真菌感染为白念珠菌、新型隐球菌和烟曲霉所引起;但近年来其他机会真菌也日益受到临床重视,如非白念珠菌属、除烟曲霉外的其他曲霉属、毛孢子菌属、红酵母属、接合菌属、镰刀霉属、赛多孢子菌属及各种暗色真菌等。本文介绍了实验诊断标准及治疗药物。
  • 摘要:目的:调查北京协和医院1999~2005年临床分离的真菌的种属分类和分布。rn 方法:录入北京协和医院1999~2005年临床分离的真菌,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rn 结果:1999~2005年临床送检真菌标本量从1727升高到8533例,菌株检测阳性数从554升高到2848株,阳性菌株数占送检标本比例为25.3%~41.5%。白念株菌占40%~60%,光滑念珠菌占7.7%~17.8%,热带念珠菌为9.5%~16.8%,克柔念珠菌为0.9%~4.4%,近平滑念珠菌为0.2%~1.3%。烟曲霉比例由1999年的2.7%升高到2005年的6.8%,黄曲霉比例由1999年的0.3%升高到2005年的3.6%。克柔念珠菌2002检出量为59株,在这几年中所占比例最高为4.4%。不同标本来源分离的菌株分布如下:血液标本分离的白念株菌占最多,依次为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等,肺泡灌洗液标本分离的白念株菌最多,其次烟曲霉、青霉、光滑念珠菌和黄曲霉;尿、咽拭子、生殖道标本分离的自念株菌最多,其次为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脑脊液标本分离的新型隐球菌最多,其次白念株菌和热带念珠菌。血培养阳性菌株总计462(226)株。血中鉴定的真菌阳性标本患者例数从1999年的11例上升到2005年的106例。rn 结论:北京协和医院1999~2005年临床分离的真菌仍以白念株菌所占比例最大,其次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曲霉菌所占比例有所增高。不同标本分离的菌株所占比例不同。血源念珠菌感染危险因素有手术治疗,中心静脉插管,抗生素治疗等。
  • 摘要:目前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的诊断标准一直存在争议,为给IFI下一个标准化的定义,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经反复讨论,并参照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EORTC/IFICG)和美国真菌病研究组(MSG)有关标准,对癌症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IFI的定义及诊断标准达成共识。定义由宿主因素、临床标准及微生物标准所组成。诊断分3个级别:确诊、临床诊断及拟诊。本文介绍了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 摘要:目的:为探讨老年人群患卡氏肺孢子菌(PC)肺炎(P)诊断和治疗。rn 方法:对一例93岁高龄,男性患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长期住院(25个月),此间,被诊断为PCP并且分别用SMZco和卡泊芬净治疗,进行临床讨论。rn 结果:PCP是由临床、放射学异常改变和痰涂片姆萨特殊染色PC(+)或PCR(+)而确定诊断,治疗中SMZco为首选药,当SMZco治疗无效或毒副反应而被迫停用时,可用卡泊芬净治疗。在本例患者卡泊芬净治疗有效、无副反应。rn 结论:PCP是老年人长期住院,MV肺部机会性病原体感染之一,它的确诊是经痰涂片姬姆萨染色找到PC或PCR阳性,还得与其它机会菌肺炎相鉴别。通常用SMZco治疗有特效,在用SMZco欠满意或有毒副反应时,可改用卡泊芬净治疗安全、有效,特别适合老年患者。
  •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隐球菌对鼠小胶质细胞(N9)蛋白质组的影响。rn 方法:分别提取正常N9细胞以及其与新生隐球菌(ATCC32609)作用后的N9细胞的蛋白样品,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对部分差异的蛋白点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测定其肽质量指纹图谱,在网上蛋白质数据库检索鉴定差异蛋白。rn 结果:获得较好的双向电泳图像,图像分析显示:在与新生隐球菌作用前后检测到N9细胞的蛋白点分别是701±29个,980±20个,对表达差异的18个蛋白质点进行肽质量指纹图谱分析,经数据库检索后,鉴定出3个涉及小胶质细胞细胞骨架的蛋白质:Anillin, Pericentrin 2, Nucleosidediphosphate kinase A (NDP kinase A, NDPKA)。rn 结论:新生隐球菌对小胶质细胞的细胞骨架蛋白造成影响,这有助于我们在分子水平理解隐球菌脑膜炎的发病机制。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对于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疗效。rn 方法:84例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选取44例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采用中药合剂治疗,并采用妇阴洁洗剂治疗40例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rn 结果:中药合剂组治愈率为84%,妇阴洁组为75%。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rn 结论:中药合剂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有显著疗效。
  • 摘要:目的:评价外阴阴道白念珠菌对联苯苄唑与制霉菌素联合作用的敏感性,探讨两药物之间相互的作用方式。rn 方法:参照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 M27方案(1997)推荐的棋盘微量稀释法,检测了22株分离自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白念珠菌对联苯苄唑、制霉菌素以及两药物联合的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rn 结果:联合用药时,联苯苄唑MIC值的几何均数从1.3278μg/mL显著降低到0.2738μg/mL,制霉菌素MIC值的几何均数从2.0640μg/mL显著降低到0.5160μg/mL,59.1%(13/22)受试菌表现为协同作用方式,40.9%(9/22)的受试菌株表现为相加作用方式,0%(0/22)受试菌株表现为无关作用方式,未观察到拮抗作用的出现。测定不同浓度下药物单独和联合作用的一株菌的菌落形成单位(cfu/mL),联合用药组合都较单独用药有显著减少。rn 结论:联苯苄唑与制霉菌素联合应用可增强体外抗白念珠菌的作用。
  • 摘要:目的:对医院内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标本进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了解患者真菌性医院感染现状,为临床感染性疾病提供病原学诊断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依据。rn 方法:按常规方法培养,采用念珠菌显色培养基进行鉴定,对于少见的念珠菌采用PCR技术鉴定。对真菌(丝状菌)用棉蓝染色直接镜检和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rn 结果:450株真菌标本中,念珠菌396株,占88.0%;真菌(丝状菌)54株,占12.0%。分离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分别为氟康唑90.15%,两性霉素B 97.98%,伊曲康唑91.67%,氟胞嘧啶89.1%。rn 结论:院内真菌感染以念珠菌最为多见,特别是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近年来曲霉菌感染呈上升趋势,且临床死亡率高,应引起足够重视。药敏结果显示氟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氟胞嘧啶、沃尔康唑均有较高的抗菌活性,但氟康唑对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有较高的耐药性。对送检标本及时进行真菌培养和药敏实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和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特别是耐药菌株感染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了解申克孢子丝菌的基因学特征,探索其基因型特征与临床表现型的关系。rn 方法:收集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分离株并提取DNA,再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方法(RAPD)进行PCR扩增。rn 结果:①共选用10个随机引物进行扩增,筛选出4个具有较好扩增片段的引物。②不同菌株同一引物扩增均见一共有DNA片段。③不同临床型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分离株带型有差异。rn 结论:随机扩增DNA多态性研究发现申克孢子丝菌具有一定的种内差异,其DNA带型与菌株的临床型有关。
  • 摘要:目的:提高对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的认识,探讨隐脑的最佳诊断方法。rn 方法:对我院1988-2006年间收治的40例经病原学证实的隐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1988年至1998年10年间我院共收治隐脑患者12例;1999年至2006年仅8年时间我院就收治隐脑患者28例,而且仅2006年我院就收治了3例隐脑患者合并艾滋病。入院前有26例患者被误诊,其中误诊结核性脑膜炎(结脑)18例。采用涂片墨汁染色法,脑脊液细胞学MGG染色法,阿利新兰染色法检出隐球菌的阳性率分别为64.86%,88.57%,90.48%。应用乳胶凝集试验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的阳性率分别为91.67%,100%。rn 结论:近年来,隐脑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而且隐脑伴发艾滋病的现象有所增加,应引起医务界的高度警惕。隐脑的误诊率很高。采用多种检测方法,多次反复送检,可以提高隐脑的早期诊断率。
  • 摘要:目的:了解重症肝病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rn 方法:对1985年以来住院重症肝病并发真菌感染患者48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抗真菌感染治疗后的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rn 结果:男356例,女124例,平均年龄48.2±10.9岁。临床诊断急、亚急和慢性重症肝炎267例,肝硬化213例。平均住院时间45.2±44.7天。真菌感染属院内感染患者为412例(79.1%)。真菌感染前3周内应用过抗菌素的患者290例,平均应用时间为16.0±22.2天;感染前应用过激素的患者289例,平均应用时间为23.0±33.8天。患者出院时治愈5例(1.0%),好转153例(31.9%),无效139例(29.0%),死亡183例(38.1%)。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在主要诊断、病情转归、感染部位和菌种分布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有效组感染前抗菌素及激素应用时间均低于无效组(p均<0.05)。多因素分析,菌种分布是预测真菌治疗效果的唯一预测因素。rn 结论:基础肝病、不合理抗菌素和激素的应用及感染真菌的部位影响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真菌治疗效果与病情转归显著相关。了解肝病并发真菌感染影响预后的因素对临床对其预防、早期诊断、治疗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对分离自疑似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肺泡灌洗液的黄曲霉,进行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测定。rn 方法:经过形态学,对分离自疑似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肺泡灌洗液的病原真菌进行菌种鉴定;然后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颁布的关于丝状真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案M38-A,测定常用抗真菌药物对该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并测定各自的最低杀菌浓度;同时以E-test法亦测定该菌对二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的敏感性。rn 结果:微量液基稀释法显示,二性霉素B对该菌的MIC值为4ug/ml, MFC值为16ug/ml;制霉菌素的MIC值为4ug/ml, MFC值为16ug/ml;伊曲康唑的MIC值为0.5ug/ml, MFC值为2ug/ml;特比萘芬的MIC为0.03ug/ml, MFC为0.03ug/ml,均在敏感范围;而且E-test法结果亦显示,该菌对伊曲康唑敏感,而对二性霉素B耐药。rn 结论:临床上可以分离到对多烯类抗真菌药物特异性耐药的黄曲霉,应该引起重视。
  • 摘要:目的:总结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的临床资料,提高对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的认识,以提高护理质量。rn 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2005年11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3例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护理及预后。rn 结果:3例患者中2例治愈,1例死亡。rn 结论:本病确诊困难,易误诊、误治,检查项目多,病程长、病情重,治疗药物副作用大,费用高,加强病情观察,做好药物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对本病的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摘要:随着免疫受损宿主如肿瘤、自身免疫病、器官移植、糖尿病、艾滋病等患者的不断增多,临床上真菌感染呈持续上升趋势。同时,真菌病原菌的种类也在不断变化,新的机会性致病菌不断增多,给临床正确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本文对1984年以来收集的耳鼻咽喉及深部真菌感染病例进行了报道。
  • 摘要:本实验为了测定常用抗真菌药物对致病性镰刀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了解镰刀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41例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1-2006.10)41例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免疫学检查、病理及抗真菌治疗疗效。rn 结果:rn (1)41例肺隐球菌病,男28例,女13例,有基础疾病者18例,有临床症状者22例,影像学表现为结节肿块型27例,肺炎型8例,混合型6例。rn (2)有基础疾病的18例患者中:有临床症状者15例;影像学表现为肺炎型8例,混合型4例,结节肿块型6例;并发隐球菌脑膜炎2例,其中一例为术后并发,后查HIV阳性,死亡。无基础疾病患者23例,多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较轻,多表现为结节肿块型(21例),无并发症,预后较好。rn (3)抗真菌药物治疗36例(有效率100%),治愈34例,好转2例,无效0例,恶化0例,死亡0例。
  •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真菌感染的状况、病原菌分布、危险因素及耐药情况。rn 方法:对184例医院真菌感染患者进行了分析。rn 结果:医院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64.1%、热带假丝酵母菌13.0%、光滑假丝酵母菌10.3%为主;CCU、ICU、术后病房呼吸体统感染率较高,感染率分别为30.4%、27.7%、25.5%,其中冠心病患者感染率40.2%最高;危险因素为广谱抗生素广泛应用、留置导尿管、静脉插管、气管插管及切开、手术治疗、住院时间长等;真菌感染对两性霉素、制霉菌素、氟康唑和5-氟胞嘧啶的敏感性较高,对酮康唑的耐药性较高。rn 结论:采用有效的防范措施,重视消除诱发因素,合理运用抗生素,早期诊断和治疗刻不容缓。
  • 摘要:目的:本试验探讨特比奈芬和伊曲康唑单独及联合应用对54株暗色真菌的体外相互作用。rn 方法:应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的M38-A方案。菌悬液终浓度为(0.4-5)×10<'6>cfu/ml,孵育温度35℃,培养时间5-7d。各药单独和联合应用时的MIC值均为与对照孔相比100%生长抑制的最低药物浓度;药物间相互作用用分数抑菌浓度(FIC值)表示;FIC<1认为有协同作用,1≤FIC<2认为有相加作用,FIC=2认为无相关性,FIC>2认为有拮抗作用。rn 结果:单独用药时特比萘芬在紧密着色霉、裴氏着色霉、卡氏支孢霉和疣状瓶霉组中MIC的几何均数分别为0.198μg/ml,0.372μg/ml,0.215μg/ml,0.456μg/ml,伊曲康唑在紧密着色霉、裴氏着色霉、卡氏支孢霉和疣状瓶霉组中MIC的几何均数分别为0.232μg/ml,0.323μg/ml,0.186μg/ml和0.315μg/ml。体外联合用药时特比奈芬和伊曲康唑的MIC几何均数低于二者单独应用时的MIC值。在54株受试菌中,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联合应用时,协同作用占29.6%(16/54),相加作用占68.5%(37/54),拮抗作用占1.9%(1/54)。rn 结论: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联合应用时表现以协同和相加作用为主,很少菌株表现拮抗现象。
  •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菌种、临床特点及治疗。rn 方法:对我院2002年-2006年期间治疗的25例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病前相关诱因、真菌种类、临床特点、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25例感染病人的真菌种类包括:念珠菌12例,其中白色念珠菌5例,热带念珠菌4例,近平滑念珠菌2例,光滑念珠菌1例,丝状真菌1例。曲霉菌6例,其中烟曲霉菌3例。镰刀菌1例,影像学诊断5例。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17例,占68%。其次为真菌血症、皮肤、胸腹联合感染、口鼻腔、颅内。对其易感因素包括化疗药物使用时间,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抗生素使用时间及种类,免疫功能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发现它们是有显著性差异的。治疗:静点大扶康治疗5例,死亡5例。静点二性霉素B治疗8例,死亡5例。单独应用伊曲康唑静点7例,死亡1例。伊曲康唑联合用药4例,死亡1例。脂质体二性霉素B治疗1例。总体死亡率48%。rn 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与化疗药使用的累计时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广谱抗生素联合使用时间和种类、患者免疫功能相关,菌种以念珠菌和曲霉菌最常见,感染部位以肺部最常见。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因此主张早期经验性治疗以提高患者存活率,伊曲康唑具有良好疗效。
  • 摘要:目的:分离某皮肤病医院工作环境中真菌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为医源性真菌感染、真菌性变应原、真菌毒素引起疾病的防治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rn 方法:选择两种样品采集法对某医院Ⅲ类区不同部位空气和物体表面进行真菌检测及菌种鉴定。rn 结果:平板暴露法室内空气真菌浓度均(4.95±2.41)×10<'3>cfu/m<'3>。对353株菌株鉴定,链格孢属占45.3%;青霉属13.6%;曲霉属14.4%;毛霉属11.9%;念珠菌属12.4%;其他3.4%。物体表面真菌浓度均(3.24±2.37)×10<'3>cfu/cm<'2>。对857株菌株鉴定,念珠菌属占49.3%;青霉属13.3%;曲霉属9.5%;链格孢属5.9%;毛霉属3.8%;镰刀菌0.7%。rn 结论:医院内不同采集方法的分离株种属较集中,分布较广,以链格孢属、青霉属、曲霉属、毛霉属、念珠菌属等的比例相对较高。
  • 摘要:目的:了解长海医院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情况。rn 方法:对2000年-2004年间在长海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的深部真菌感染进行调查和分析。rn 结果:近5年来,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上升明显,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部位是呼吸道和泌尿道,主要的致病菌为念珠菌。rn 结论:院内深部真菌感染近年呈上升趋势。白念珠菌仍是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 摘要:目的:了解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卡泊芬净的钵外敏感性。rn 方法:采用标准微量稀释法测定上述4种抗真菌药物对20株新生隐球菌的悬浮状态与生物膜状态的最低抑菌浓度(MIC),MIC结果判定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XTT,2,3-bis(2-methoxy-4-nitro-5-sulfophenyl)-2H-tetrazolium-5-carboxanilide inner salt]-降解法。rn 结果:悬浮新生隐球菌20株均对两性霉素B敏感(<1μg/ml),3株对氟康唑耐药(>64μg/ml);1株对伊曲康唑耐药;20株均对卡泊芬净耐药。而生物膜新生隐球菌显示:在20株中,除4株对两性霉素B敏感外,其余各株均对两性霉素B耐药。20株菌均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耐药,远远高于耐药浓度。对卡泊芬净,均高于其耐药浓度。rn 结论:标准微量稀释法结合四甲基偶氮唑盐(XTT)-降解法测定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其结果具有可重复性和一致性的特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的明显降低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 摘要:目的: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transplantation, HSCT)后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fungal infection, IFI)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rn 方法:选择2003年6月至2004年9月于我所进行HSCT的患者148例,按照我国IFI的诊断标准及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诊断IFI的患者共52例,其中确诊者35例,拟诊者17例。其发生时间为移植后+2天至+400天,中位时间为+62天。确诊IFI在移植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5.6%、42.5%和48.9%。根据多因素分析,早期IFI的危险因素为:Ⅲ~Ⅳ度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及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晚期IFI的危险因素为:广泛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和激素的长期应用。rn 结论:具有较多危险因素的HSCT受者更易发生IFI,而避免或减少上述危险因素,是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报告1例阿萨希丝孢酵母菌血症──播散性消化系统及皮肤感染,探讨诊断和治疗方法。rn 方法:全面综合分析2年多的病史及其就诊的多家医院诊治资料,反复取多个部位溃疡坏死组织分别做真菌直接镜检、培养,组织病理检查,并行PAS、嗜银染色和抗酸染色等;取血、尿、便真菌培养;并作体外药物敏感试验;作腹部B超、肝胆核磁共振平扫+增强及ERCP等检查。及时联合应用足量的抗真菌药物系统治疗和局部治疗。rn 结果:坏死组织压片镜下发现大量菌丝、桶状关节孢子、芽生孢子。血液和多处溃疡组织培养均为阿萨希丝孢酵母生长。溃疡坏死组织及十二指肠乳头部炎性肉芽组织内均有菌丝、关节孢子。影像学检查及ERCP检查发现肝内外胆管炎、慢性胰腺炎、十二指肠乳头炎。确诊为阿萨希丝孢酵母菌血症──播散性毛孢子菌病。据药敏试验予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0.4/日)联合治疗,后改为伊曲康唑(0.4/日)取得理想疗效。rn 结论:在诊断复杂的疑难病例时,特别是在按结核、结节病等久治无效反而加重时,应考虑深部真菌病。本例为阿萨希丝孢酵母内源性感染、血循播散,致消化系统多脏器感染,以胆管病变最为突出;皮损广泛且深达皮下组织累及软骨,引起坏死脱落、残缺、毁容,如此严重较为罕见。坚持综合治疗,抗真菌药物应早期足量、联合用药;待血培养转阴,皮损基本消退后改口服;皮损痊愈,十二指肠炎和胰腺炎消退后渐渐减量,直至肝胆炎症痊愈时才停药观察。抗真菌治疗长达半年,不仅疗效非常理想而且安全。
  • 摘要:目的:研究新型隐球菌与肺泡上皮细胞的体外相互作用,探讨隐球菌肺部感染的发病机制。rn 方法:体外培养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549(ATCC CCL-185),检测新型隐球菌两种变种对细胞的时间/浓度粘附率,通透率;检测新型隐球菌对细胞的损伤作用;透射电镜观察相互作用的超微结构。rn 结果:两种变种的新型隐球菌可以对A549细胞产生粘附与侵袭,粘附率与侵袭率呈现时间依赖性;同时还可以使A549细胞调亡率升高,对其造成损伤,这与菌体的活力相关。超微结构可见隐球菌与肺泡上皮细胞的粘附与侵袭过程。两种变种之间在粘附率,通过率及对细胞的损伤作用差异不显著。rn 结论:活的隐球菌粘附与侵袭肺泡上皮细胞是隐球菌感染肺部的重要条件,不同变种对肺部的易感性可能不存在差异。进一步明确二者的作用机制对隐球菌的发病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结构基因g6341在新生隐球菌基因分型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利用针对新生隐球菌小卫星核心序列的引物M13进行PCR指纹分型。分析结构基因g6341在不同基因型间的序列信息,设计通用引物,选择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PCR-RFLP分析,对各型的扩增序列进行测序后,采用MEGA3.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各基因型间的系统发育与进化关系。rn 结果:针对结构基因g6341的PCR-RFLP分型方法与PCR指纹法结果一致。rn 结论:PCR-RFLP方法是新生隐球菌基因分型研究中的重要分子生物学工具。
  • 摘要:目的:研究重症监护(ICU)及移植病房环境中真菌的浓度,菌种分布类型,并分析其与季节、温湿度、通风状况以及病房内活动人员的关系,为医院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rn 方法:2005年11月4日至2006年10月24日,对西南医院肝移植病房、脑外ICU病房和中心ICU病房空气、物表、水源以及外界空气等环境标本进行每月两次的分离培养。rn 结果:肝移植病房、脑外ICU病房、中心ICU病房及外界空气真菌浓度分别为123.63cfu/m<'3>、139.90cfu/m<'3>、7cfu/m<'3>和217.71cfu/m<'3>,曲霉浓度分别12cfu/m<'3>、10.75cfu/m<'3>、0cfu/m<'3>和20cfu/m<'3>。空气和物表中常见的五种真菌为青霉、枝孢霉、链格孢霉、曲霉和酵母菌;水源中常见真菌主要为酵母菌、念珠菌、曲霉、青霉、红酵母;医院环境中五种常见的曲霉为黄曲霉、烟曲霉、黑曲霉、杂色曲霉和棒曲霉。肝移植和脑外ICU病房空气真菌浓度与病房温度、湿度具有相关性;而与活动人员不具有相关性。rn 结论:真菌广泛存在医院环境中,空气中真菌全年均有分布,且5-6月、9-10月为2个高峰期,室内外峰期基本一致。空气中真菌浓度在夏季和秋季较高,而冬季较低。病房温度和相对湿度与病房空气真菌浓度具有相关性,而与活动人员不具有相关性。
  •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rn 方法:对53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rn 结果: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以颅内高压、脑膜刺激征为主。有基础性疾病者30例(占56.6%)。发病前有鸽子、禽类接触史者例。脑脊液压力升高51例,其中超过200mmH<,2>o 49例。30例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结合治疗。53例患者治愈4例,好转23例,死亡5例,自动出院18例。rn 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进行性颅内压升高。对进行性颅内压升高、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反复进行脑脊液墨汁染色查新型隐球菌,有助于减少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误诊和误治。二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静滴治疗隐球菌脑膜炎仍然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其诊治提供参考。rn 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rn 结果:85例艾滋病患者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35例,感染率为41.2%,感染部位以消化道为主,占44.4%,致病菌以白念珠菌为主,占57.4%,侵袭性真菌感染病例主要发生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的患者,占71.8%。35例病人中27例治愈,8例死亡。rn 结论:侵袭性真菌感染是艾滋病患者主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其发生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密切相关,临床上以消化道真菌感染多见,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死率高。
  • 摘要:由于深部真菌多发生于机体免疫力低下,器官功能障碍的病人,常常侵犯心、肺、肾、脑、血液、肝、脾、胃肠及骨骼等多系统器官,合并或导致严重的全身感染(Severe Sepsis),而且治疗手段有限,预后差,死亡率高,因此已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特别是危重症医学医师的关注和重视。深部真菌感染的出现,往往代表着在机体与致病微生物斗争的炎症反应过程中,抵抗炎症的一方的力量已处于劣势,此时器官功能损伤已达到了极其危重的阶段,必须全力支持和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扶正祛邪",及时而合理地控制和消除致病真菌,以挽救病人的生命。rn 由于ICU中病人多有包括深静脉插管在内的各种导管,而导管相关性的真菌感染,特别是念珠菌的感染,在过去的10年里已跃居全部导管相关性感染致病微生物的第2位,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病原微生物的第4位。本文论述了ICU重症病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防治。
  • 摘要:肺孢子菌于1909年和1910年由Chagas和Carini在锥虫感染的豚鼠和大鼠肺组织中首先被发现,被认为是锥虫的一种类型。有学者将之与其他38种真菌的分子进化树进行比较,证实PC为真菌中独立的一属,同源性介于子囊菌和担子菌之间。此后PC多种功能蛋白编码基因相继被克隆,核苷酸序列分析均显示其与真菌非常接近。所以现在一致同意PC归宿真菌。rn 目前尚无孢子菌的体外培养技术,病原学诊断的标准方法是咳(导)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E)和各种肺活检标本藉助特殊染色(姬姆萨、哥氏银染、甲苯胺兰等)镜检寻找病原体。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是正在发展中的方法,近年来研究表明PCR技术可能是最有前途的诊断技术,而且可以用于治疗监测和流行病学研究。rn 本文还介绍了肺孢子菌肺炎预防和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摘要:引起人类放线菌病常见的病原菌主要是放线菌属中的以色列放线菌、牛型放线菌和赖氏放线菌,还有蛛网膜菌属的丙酸蛛网菌和双歧杆菌属的艾氏双歧杆菌。由于放线菌可产生菌丝和孢子,很象真菌,因此,按传统的习惯和临床需要,将放线菌病放在真菌病学中叙述。本文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
  • 摘要:毛霉菌病是由毛霉目真菌引起的一类条件致病性真菌病,可引起易感人群鼻、脑、胃肠道、皮肤等多部位的感染。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渐有升高之势,国内外对该病的研究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本文对毛霉菌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面进行了综述。毛霉菌病(mucormycosis)又称接合菌病(zygomycosis),藻菌病(phycomycosis),是由毛霉目真菌引起的一类条件致病性真菌病。首例毛霉菌病是德国人Kurchenmeister于1855年报道的肺癌患者合并毛霉菌感染。之后Paultauf于1885年报道了一例由伞状犁头霉引起的全身播散性毛霉菌病。纵观毛霉菌病的历史,从报道第一例到1955年Harris报道的一例存活病人,该病在诊断与治疗预后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近年来,旅游业的全球化以及人类聚居地的扩大,使得一些古老的真菌疾病感染率再次上升,毛霉菌病的发病率渐有升高之势,因此在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有了一些新的研究。现将近年来有关毛霉菌病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