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9年第五届国际暨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学术会议
2009年第五届国际暨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学术会议

2009年第五届国际暨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福州
  • 出版时间: 2009-03-20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会议文集:2009年第五届国际暨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生物微胶囊技术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固定化技术,目前已在异体组织细胞移植、药物控制释放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本实验考察了利用生物反应器进行微囊化细胞规模化培养的可行性,并且考察了间歇培养和连续培养时微囊化重组CHO细胞生长、代谢和重组蛋白表达的规律。实验结果显示,间歇培养时最大活细胞密度达到2.66×107 cells/mL,microcapsule,培养结束时内皮抑素浓度达到891.3ng/mL。连续培养时在第15天时活细胞密度最大,为8.77×107eells/mL microcapsule,然后微囊内的活细胞密度稳定在8.4×107cells/mL microcapsule左右。培养液内内皮抑素浓度在第16天时最高,为1142.2 ng/mL。因此,微囊化细胞适合在生物反应器中规模化培养,在培养过程中细胞活性保持良好,并且连续培养由于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及移去代谢副产物更有利于细胞生长和重组蛋白表达。
  • 摘要:各种原因所致肝衰竭和肝功能不全合并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目前尚缺乏特异有效的药物,其中肝衰竭患者临床病死率高达60%~80%。人工肝作为治疗重症肝病的重要手段,已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和肯定。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和血浆,血液吸附灌流(plasma perfusion/hemoperfusion,PP/HP)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人工肝治疗方法。但是目前血浆供应短缺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的血浆置换的开展。而血浆/血液吸附灌流由于不补充新鲜血浆,并且非特异性吸附或损耗少量凝血因子等有益物质,对凝血功能较差的肝衰竭患者较少单独使用。因此,许多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常常得不到人工肝的及时治疗。本文开展了血浆胆红素吸附联合使用少量血浆的血浆置换治疗方法,治疗51例、66例次肝衰竭和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并以同期进行的36例、79例次普通血浆置换做对照,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 摘要:血浆置换是目前治疗重型肝炎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结合内科综合治疗明显提高重型肝炎治愈及好转率,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本院开展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156例,取得一定疗效,现对临床资料、治疗方法与治疗结果进行了简述,发现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血清球蛋白下降,考虑与血浆分离器有关。是否可以通过换用小膜孔的血浆分离器,减少球蛋白的下降。球蛋白下降非常明显的患者是否可以术前或后输注球蛋白,需要进一步探讨。
  • 摘要: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时的不良反应,探讨其相应的防治措施。rn 方法:通过记录、分析我院2001年3月1日~2008年12月31日近8年间住院的137例各型重型肝炎患者208次应用血浆置换疗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资料,探讨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及处理方法。rn 结果:本组208例次应用血浆置换疗法过程中,累计发生不良反应202例次,(97.12%),其中过敏反应198例次(95.2%),最为常见,1例次发生过敏性休克(0.48%)。其余依次为低血钙样表现178例次(85.58%);血压下降21例次(10.1%);穿刺部位渗血19例次(9.14%),其中经桡动脉或股静脉穿刺者为15例次(11.54%),78例次改为锁骨下静脉穿刺,穿刺部位加8字型缝合后,仅4例次(5.13%)有局部轻微渗血;导管感染4例次(1.93%)。rn 结论:运用血浆置换疗法治疗重型肝炎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较高,但在操作过程中如能密切观察,妥加应对,可使治疗顺利完成,对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临床疗效无不良影响。
  • 摘要:本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法(PE)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60人,共153次。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电解质和肾功能,发现治疗前后血清电解质及尿素肌酐含量无明显变化,提示PE法对血清电解质无明显影响,不会造成内环境的紊乱,同时也提示对原电解质紊乱和肝肾综合症的患者疗效不明显。这可能与小分子物质在血管内外的弥散有关,提示对这类患者加用血液透析疗法可能效果会更好。
  •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致肝衰竭的特点,探讨人工肝治疗药物性肝衰竭的疗效。rn 方法:对45例中药致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观察其临床表现、生化指标;根据是否接受人工肝治疗分为治疗组(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支持治疗),对照组(内科综合治疗),比较其治愈好转率和并发症发生率。rn 结果:药物性肝衰竭总治愈有效率68.9%(31/45),治疗组80.6%(25/31),对照组42.9%(6/14),P=0.02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中药引起的肝衰竭,中药引起的肝衰竭,涉及中药种类繁多,预后不良,内科基础治疗联合人工肝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 摘要:重型肝炎患者黄疸深,并有极高的病死率,高胆红素会持续对组织损害。因此,必须尽快清除体内过高的胆红素,缓解其毒性作用。但常规的药物治疗作用缓慢,基于这一治疗考虑,珠海丽珠医用生物材料有限公司通过对吸附材料的优化筛选,研发出选择性血浆净化器,使其具备吸附胆红素的性能,从而达到治疗各种病因所致的高胆红素血症。本文观察了选择性血浆净化器对患者胆红素吸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 摘要:目的:观察HB-H-6树脂血浆灌流对重型肝炎的治疗效果。rn 方法:重度黄疸患者61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9例,年龄44~71岁,平均55岁。均为急慢性肝功能衰竭、重型肝炎造成的肝细胞性黄疸。采用一次性使用的HB-H-6树脂吸附胆红素血浆灌流器进行治疗。分别于灌流前和灌流2 h取血测定血浆胆红素、蛋白质、电解质和血常规,并观察病人血压、心率、呼吸和体温变化。rn 结果:灌流至2h结束,病人血浆总胆红素下降29%,直接胆红素下降26%,间接胆红素下降31%(P<0.05);总蛋白下降7%,白蛋白下降9%,球蛋白下降4%(P<0.05);灌流对血浆电解质钾、钠、氯、钙、镁和磷均无明显影响(P>0.05)。灌流前后相比,白细胞升高2%,红细胞下降1%,血小板下降6%(P>0.05)。灌流过程中,患者血压、心率、呼吸和体温等均无明显变化。rn 结论:HB-H-6树脂血浆灌流治疗重度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摘要:非生物型人工肝已作为临床重症肝病患者体外人工肝支持的主要方法,但对于肝脏之外的影响的相关报道较少,而这些方面对人工肝的不断改进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非生物型人工肝对肾功能、血细胞、凝血系统、细胞因子、生存期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rn 人工肝支持治疗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system,ALSS)是借助体外机械、化学或生物性材料来暂时或部分替代肝脏功能的血液净化技术。临床常用于治疗肝功能不全(liver dysfunction)或肝衰竭(liver failure,LF),其目的是促使患者自身肝功能恢复,争取肝脏移植待肝时间,维持严重肝病患者生命。非生物型人工肝(non-bioartifial liver,NBAL)以解毒功能为主,主要包括血浆置换(plasmaexchange,PE)、血液(浆)灌流(hemoperfusion,HP)、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血液滤过(hemofiltration,HF)及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olecularadsorbent recycling system,MARS)等。大量临床资料证实,NBAL可有效吸附胆红素和胆汁酸,去除血氨,降低转氨酶,改善机体内环境,缓解临床症状。目前,尤其在我国NBAL已是体外人工肝支持的主要手段并取得很大进展,此类综述很多,主要集中总结应用经验和治疗效果,但对肝外及全身影响的综述未见报道,而这些方面对ALSS的进一步研制和不断改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NBAL的应用对肝外和全身影响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 摘要: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术中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rn 方法:分析人工肝支持系统对893例肝衰竭患者所做3213次治疗中出现351次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影响因素。rn 结果: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9%(351/3213),其中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发生率为1.4%(5/3213)。rn 结论:周密的护理观察是及时发现并防治血浆置换中不良反应的关键措施之一。
  • 摘要:为了加强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方法我院对感染联络员进行的多次培训通过对我院感染联络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能力完善并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再由感染联络员对科室工作人员进行指导学习,有效的杜绝了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外流,强有力的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管理科室测试了全院工作人员有关医院感染的知识理论,考试合格率达到100%,现场查看技术操作正确率达到99%。结果通过学习,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 摘要:妊娠急性脂肪肝(acute fatty liver of pregnancy,AFLP)是发生于妊娠晚期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起病急骤,病情凶险,主要表现为肝脏微泡性脂肪变性,进展为肝功能衰竭以及脑病,围产期以及孕妇死亡率较高,早期诊断以及干预能改善母婴预后。近年来,国内的死亡率仍较高,与此同时国外的死亡率已明显下降。进一步认识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本文介绍了妊娠急性脂肪肝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等内容,提出应注意AFLP的早期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的特点,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及及时终止妊娠并加强支持治疗可明显改善母儿预后。
  • 摘要:感染科医务人员由于其职业特殊性,在工作中面临着职业感染的危险,如接触各种病原体及传染病,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时接触血液、体液,被各种锐器刺伤等。而种种污染的针头刺伤是传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的重要途径。据中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的原因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血液性针刺伤。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被HIV阳性病人针刺伤后获得HIV的可能性是0.2%~0.4%;受刺伤感染HBV的可能性是19%~40%;受针刺伤感染HCV的可能性是0.2%~6.0%。rn 据国内几家医院调查资料显示,大约有78.4%~81.9%的医务人员工作中有被锐器刺伤的历史,针刺伤5次以上者达17.9%。rn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家,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因此,医务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如何使医务人员有效避免获得职业性感染,加强医护人员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主动防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防护,并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 摘要:目的:研究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HBV DNA载量动态变化及相关因素对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rn 方法:130例乙型ACLF患者进行拉米夫定治疗,应用单或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患者病死率的因素。rn 结果:MELD积分30-40的拉米夫定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6.1%(x2=23.319,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病死率与年龄(P=0.005)、MELD积分(P=0.009)、治疗方法(P=0.000)、治疗前HBV DNA载量(P=0.000)、治疗过程中HBV DNA下降幅度(P=0.006)和肝性脑病(P=0.007)相关。多因素分析中,MELD积分30-40时,治疗方法(P=0.004)、治疗前HBV DNA载量(P=0.009)、治疗过程中HBV DNA下降幅度(P=0.014)和肝性脑病(P=0.019)是预测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当MELD积分>40时,只有MELD积分(P=0.015)是患者病死率的预测因素。rn 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可降低MELD分值在30-40患者的3个月的病死率,治疗前低病毒载量和治疗过程中HBV DNA载量的快速下降是抗病毒治疗预后良好的预测因素。rn 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一组以肝脏的解毒、合成和代谢调节功能不同程度损害的综合征,患者病情凶险,发展迅速,病死率高。拉米夫定通过降低.HBV DNA载量,减轻肝脏炎症反应阻止乙肝肝功能衰竭的发生和进展。作者先前的研究表明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系统的分值与ACLF患者的预后相关。本文应用MELD评分系统研究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HBV DNA载量动态变化及相关因素对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 摘要: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HB-H-7树脂吸附内毒素及炎性细胞因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n 方法:静态吸附实验:树脂与内毒素阳性病人血浆按1:10比例(体积比)混合,置37℃恒温水浴震荡2小时,震荡前后测定血浆内毒素、炎性细胞因子、蛋白质和电解质浓度,计算吸附率;动态吸附实验:将HB-H-7树脂5ml置入一自制灌流器中,取内毒素阳性病人血浆50ml,以输液泵控制血浆流速为4ml/min进行血浆灌流,灌流时间为2小时,灌流前及灌流30min、60min和120min取样测定血浆内毒素浓度,计算吸附率并与静态吸附实验进行比较。rn 结果:HB-H-7树脂吸附后,血浆中的内毒素和炎性细胞因子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浆中的蛋白质、电解质无显著变化(P>0.05),动态较静态吸附率有明显提高(P>0.05)。rn 结论:HB-H-7树脂对内毒素及炎性细胞因子有明显吸附效果,对蛋白质和电解质无明显影响,可以进行下一步体内研究。
  • 摘要:生物人工肝从技术层面看,它是在非生物人工肝基础上增加了具有肝脏代谢分泌功能的生物反应器,因此涉及它使用的材料,除了非生物人工肝使用的材料外,还涉及到具有肝脏代谢、分泌功能的生物反应器所使用的活体(细胞)与非活体材料。本文从生物人工肝的分类着手,分析了各类生物人工肝细胞的聚集状态及其对种子细胞、基质材料的要求。按反应器基本结构单元的性状来分类,目前生物人工肝可分为基质细胞型,微囊细胞型和毛细管细胞型三种类型。
  • 摘要:目前批准的抗病毒治疗包括干扰素类(Interferons)和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由于干扰素具有免疫促进作用,可以诱发和加重HBV感染的肝细胞免疫病理,加重肝细胞凋亡和坏死,因此禁用于乙型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核苷(酸)类似物是常用于乙型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的抗病毒药物。目前已获国内外批准的核苷(酸)类似物有拉米夫定(Lamivudine)、阿德福韦(Adefovir)、恩替卡韦(Entecavir)和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由于核苷(酸)类似物具有抑制HBV复制作用强、不良反应轻,安全性好、使用方便可以口服,已广泛用于抗病毒治疗。但可发生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本文主要介绍了急性(亚急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慢性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等内容。
  • 摘要: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只有进行抗病毒治疗,清除或持续抑制HBV,才能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由于目前抗HBV治疗的药物和方案尚不能彻底清除病毒,达到抗病毒治疗目标需要通过长期治疗来实现。因此,有必要纳入全程管理的观念,根据对患者的全面评估与沟通,从长期治疗角度出发,选择合理的治疗药物和方案。现有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药物主要是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具体的方案应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进行个体化选择。本文介绍了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自然病程与治疗目标,并对其抗病毒治疗的全程管理、药物、方案的选择及联合治疗等内容进行了简述。
  • 摘要: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临床上以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充血、麻疹粘膜斑和全身红色斑丘疹为特征,多见于小儿,自1965年广泛应用我国自制麻疹减毒活疫苗以来,发病率明显下降,目前已基本控制了麻疹流行,但在执行计划免疫较差的农村,仍有局部小流行。麻疹病人是唯一传染源。传染期为出疹前后各5天,有并发症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麻疹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传播,间接传播少见。本病儿童多见,以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病后可获持久免疫,但近两年来,成人的发病率也在上升。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多见。本文对麻疹病人的护理与预防措施进行了简述。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