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六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
第六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

第六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唐山
  • 出版时间: 2010-09-01

主办单位: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

会议文集:第六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生态文明是一种人类积极维护生态健康的高级文明发展形态,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由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三个系统的建设组成,要求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实现生态化重构,并积极促进生态系统朝安全健康方向发展,应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阶段性特征,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应突出以环境保护和促进生态健康为核心。要大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生活模式,深度推进节约资源减排污染,逐步建立并完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建立健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鼓励政策,培育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尽快建立生态健康评价体系。
  • 摘要: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经济,本文提出要有三个目标。一是社会要生态化,二是文化要生态化,三是经济要低碳化。提出低碳化的发展道路有五大路径、三大保障。五大路径即低碳的产业、低碳的能源、低碳的城市、低碳的消费和高额的碳汇。三大保障,有技术保障,制度保障,市场机制。
  • 摘要: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生态型城市(城镇)建设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实现一个目标——即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点新要求。转变两种模式——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二是转变社会发展模式。强化三大功能——一是优化生态环境,二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资源,三是强化循环经济能力建设。构建四个体系——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城镇基础设施体系,生态环保体系,社会事业体系。搞好五项设计——规划设计,环境设计,住区设计,产业设计,景观设计。
  • 摘要:在当前转方式、调结构的大背景下,德州作为经济后发地区,主动选择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路径和做法更具有时代和现实意义。要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引领低碳经济科学有序发展,培育低碳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搞好节能减排,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打造服务平台,创优发展环境,广泛宣传发动,大力倡导低碳生产生活。
  • 摘要:阐述了天津市生态宜居城市的定义和内涵,提出了天津市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天津市生态宜居城市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社会安定和谐、经济优化增长、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科学文化繁荣五大领域,五大领域共含15项分项指标和若干具体指标.对一些主要指标作出了解释,并就天津市实现生态宜居城市目标提出了具体建议,要加强湿地保护与建设,营造亲水、自然的湿地生态系统,改善交通出行环境,全面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保持与恢复自然海岸线,建设森林绿地。
  • 摘要:河北省海洋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差,尤其是历史上忽视地处沿海区位优势,缺乏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意识,造成的无序、无度和粗放式开发利用,致使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面临严峻压力和挑战。要树立可持续科学利用和管理海洋资源的意识,提升沿海融入环渤海经济区和京津冀都市圈定位,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培训宣传教育及人才引进,构筑海域综合整治和海洋灾害防御体系。
  • 摘要:本研究拟重点分析和讨论城市适宜人口规模确定与其外部物质、能量的关系,考虑现代城市发展越来越明显的全球化趋势,以我国对外依赖性很高的消费型城市澳门为例,构建基于全球生态流过程的适宜城市人口承载力确定方法。研究首先分析了1977至2004年间澳门生态占用的时间序列动态,作者引入了根据全球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和地区生产总值的空间分异特征所计算的占用/GDP指数(EF/US $ 1000)来构建城市人口规模的确定方法,按照不同的占用/GDP指数等级采用不同的计算参数来分别估计城市的承载力(生态容量)。然后,作者选取了全球范围内的几个代表性城市,在不同承载力概念下对其城市规模现状和适宜人口规模进行了比较分析,进一步还对这些城市的可持续状况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本研究案例城市澳门是一个弱可持续城市,所提出的基于全球生态流过程的适宜城市人口承载力确定方法是一种有很大应用前景的分析方法。
  • 摘要:生态城市既是可持续城市.生态学者认为,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应该是:①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②更多地利用可更新能源;③限制对空气、水系的污染;④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土地,以达到创造一个健康的人居社区和美好的自然环境.为了城市的可持续性,人类应该推行各种低碳政策、经济和规划设计,改变我们的生活理念、方式和模式.本文介绍美国盖岭堡城作为美国旅游重镇成功的发展经验、经济模式和生活理念,可作为承德未来打造国际旅游都市、避暑山庄的借鉴。盖岭堡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借鉴可以归纳为:①生态修复和自然保护是盖岭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②生态服务多功能开发是盖岭堡旅游业发展的保障;③以家庭为主体,老幼皆宜是盖岭堡旅游业繁荣的核心;④动态、互动、参与是盖岭堡旅游业成功的秘诀;⑤盖岭堡是美国田纳西东部山区的一个旅游城镇,也是美国的旅游重镇。盖岭堡的景观与承德相似,它山峦起伏,四季分明。尤其是,盖岭堡着落在美国四大国家公园之一的大烟山国家公园的东北部,自然环境、区位优势不言而喻。就像承德是北京的后花园、避暑山庄,盖岭堡与田纳西第一大城市诺斯维尔仅距离80公里,是大烟山国家公园的东北大门,也是南北穿梭大烟山国家公园的必经之路。每年的游客可达2000万人次,居美国国家公园之首。
  • 摘要:在我国已进入快速城市化进程和建设生态文明国家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如何通过集约系统化的城市建设,构建可持续发展城市,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目标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广州大学城集约化建设及节能、环保、数字技术的集成应用为例进行探讨.阐述了广州大学城全面贯彻集约型、节约型的理念,注重投资效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尝试在一个相当于中等城市规模尺度的用地上全面实施可持续建设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创新性地实施了资源效益导向型的城市规划,实现了城市级分布式能源系统、区域供冷、城市供热、数字化城市、综合管沟、分质供水等先进技术应用,营造了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它的成功对探索集约系统化的城市可持续建设之路有着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 摘要:包括水资源、垃圾污染在内的环境循环系统是生态理念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体现,是城市生态良性循环的重要保障.现有城市规划尚缺乏对生态循环系统、全面的认识和解决途径,尤其是目前还没有一套对城市生态循环系统进行整体构建的模式和实现途径.本文以中瑞曹妃甸国际生态城为例,探讨了包括水、固体废弃物等子系统在内的城市生态循环模式及具体技术途径,并提出建立资源管理中心是解决城市生态循环的合理模式.
  • 摘要: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是2010上海世博公园的主要组成部分,场地为污染严重的工业棕地.设计将景观作为生命系统,用当代景观设计手法,在垃圾遍地、污染严重的原工业棕地上,建成了具有水体净化和雨洪调蓄、生物生产、生物多样性保育、审美启智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公园.后滩公园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的生态净化模式;同时,通过生态设计途径,创立了新的公园建造和管理模式,它吸取农业文明的造田和灌田智慧,再用和再生场地内的工业建筑和材料,建成后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护,而是让自然做功,形成低碳和负碳城市景观,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它生动地注解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
  • 摘要:“生态养生”即是在遵循生物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治理、管理或者调整的全过程,应包含如下内容:一是对人体自身内环境变化的调养和调整,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对疾病的诊治与康复管理;三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生活、工作环境的适应以及和谐共处;四是人与自然环境、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和谐共处与良性互动。同时,生态养生还注重防治结合,颐养天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易也,这朴素的话语,展现出智慧的祖先对宇宙、人生深邃地理解,顺应自然,强身健体,防病与未病是最积极的健康之道。凉茶也在防未病的精神指引下,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凉茶具有防未病的神奇功效也越来越广泛地为人们所认知,随着时代的发展,凉茶也就成为一种时尚的保健饮料,为神州乃至世界的消费者所青睐。它是健康的朋友,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骄傲。生态健康养生的理念源于祖国传统的养生文化,与《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一脉相承。生态养生必须是整体的、全方位的综合养生,单独的某一方面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养生的目的。关键是在于掌握养生之道,调摄得当。
  • 摘要:利用2007年广东某市所有助产机构围产保健数据库,获得新生儿出生病例资料,从广东某市气象局获得气象资料,大气污染资料来源于广东某市环境监测站.采用Poisson广义可加模型进行广东某市大气污染与新生儿低体重出生率的回归分析,同时控制气象因素、时间趋势、工作日效应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东某市大气NO2、PM10、SO2污染对新生儿低体重出生率具有潜在的影响.
  • 摘要:中国经过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损害的后果已经进入集中爆发期,近几年发生的各种重金属污染危害人体健康事件即是一个明显的标志.同时,环境污染导致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环境污染损害健康事件,一方面给当地的百姓健康带来了实际的危害和潜在的长期威胁,另一方面也使当地政府的公信力面临严峻的考验.本文提出,导致此问题的原因在于评价机制缺失,法律制度落后,信息公开缺失等。要完善各项法律法规,树立环境保护必须以人体健康为核心的理念,将科学发展落到实处。应启动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修订程序,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健康风险监管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统一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机制,完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加快环境保护法治建设步伐。
  • 摘要: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形成了数量众多的煤炭城市.煤炭城市为我国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能源,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我国煤炭城市大多分布在生态脆弱地区,煤炭开采、加工和运输等环节引起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如大面积的土地塌陷、河流水系破坏、植被和景观破坏、环境污染等.我国煤炭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有关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但由于资金、技术、管理等各种原因,煤炭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本文以河南省永城市为例,探讨煤炭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煤炭城市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煤炭城市生态环境保育的有关对策,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意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生态产业体系,加强法规与制度建设,加强环境保护的机构和能力建设,广开资金渠道,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推广先进技术。
  • 摘要:国家将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列入同样重要地位.特殊膳食、营养强化食品与膳食补充剂、保健食品等作为具备特定功能的功能性食品将在重大慢性疾病的预防控制中发挥特殊作用。针对重大疾病的前期膳食干预的特殊膳食,优先开展功效成分高效提纯与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建立调节胃肠功能和代谢综合症功能循证和科学配伍技术,在明确构效关系、量效关系与作用机制基础上开发出多机制、多靶点、多组分协同作用的功能高效产品;对我国销量大的保健食品及营养强化食品升级改造,重点在生物利用度研究基础上建立食品营养与功能物质资源库,利用我国特有中药资源优势探索新的生物活性物质,建立功效成分及其原料生产示范线和质量安全标准化技术创新体系,实现产品多元化。
  • 摘要:回眸人类发展的生态足迹,可以看到,人类的发展曾经是依附自然,为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要来创造环境的,当时人们所遵循的是尊重自然的审美原则。曾几何时,人类改变了其发展的路径,开始依赖对化石资源的开发和对自然之源的掠取,以寻求利益最大化为其发展目标,机械审美成为了创造环境的美学追求。可以看出,不同的路径给人们的生态环境留下了完全不同的生态足迹。2010上海世博会给了人们什么启示?在世博可以看到非常多带有先进理念的展馆,通过这些会馆在传递一种新的发展观念:依托创意+和谐与福社+生态审美的适宜性发展逻辑。那么最后要说,要生态人居、要生态美。希望以后的城市发展,正像这个口号一样的:不是城市让人们生活的更美好,而是要更好的城市才能够让人们生活的更美好!未来人类的生态足迹将会证明生态有大美。
  • 摘要:为了便于对生态文明的发展过程进行定量描述,需要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分为生态基础设施(文明支撑体系)、生态人居环境(文明彰显体系)、生态代谢网络(文明运作体系)和生态能力建设(文明保障体系)四大体系的建设并结合国内外城市生态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测度指标与建设标准的建议与管理方法。生态城市不同于传统城市的主要特点在于其竞生、共生、再生、自生机制的生态藕合,在于其从链到网、从物到人、从优到适、从量到序的生态管理方法的转型。生态城市建设需要通过生态规划、生态工程、生态管理、生态教育和生态监督的科学手段系统推进生态文明的能力建设。
  • 摘要:应该加大滨海新区北翼唐山湾地区的开放改革力度,统筹区域规划、建设和管理,给予该地区一定的政策、体制和机制扶持。可以预期,在唐山湾地区将会出现以绿色发展为主要标志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循环经济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模式,将成为环渤海崛起的核心发动机之一,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会更加显现,使之成为今后10~20年拉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树立中国绿色经济增长,和谐社会、城市宜居、环保生态的新样板。要设立国家级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示范区,在唐山湾曹妃甸开展综合配套改革,创新机制体制,加强唐山湾地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京津唐一体化,进一步加大对唐山湾曹妃甸生态城建设的支持力度,设立唐山湾曹妃甸综合保税区。
  • 摘要:环境宜居是城市宜居性评价的重要组成.环境宜居指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宜居指数的重要衡量尺度.本文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城市环境宜居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权重赋值、环境宜居指数编制方法.结合全国35个大中型重点城市,完成了2007年城市环境宜居指数的评价.评价表明,总体上城市的环境宜居指数在过去10年都有较大的上升,环境宜居性最好的城市为福州、宁波、南京、昆明等5个城市.
  • 摘要:要实现一个城市人口的均衡型发展,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首先要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人口总量要在本地区各种资源的承载范围内,同时能给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稳定、可持续的劳动力,并且人口总体出生、死亡保持稳定,从数量上能实现长期均衡发展。其次,人口素质要高,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等,有人力资源优势。再者,人口结构要合理,包括人口性别比例要平衡,尤其是出生性别比不能偏离正常范围;人口老龄化适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宜;人口总体要偏年轻型,以保持可持续性。其次要与城市周边的人口有合理的流动。要有一定规模的人能流动到城市外,需要时能吸引城市外的人口流动进来,形成良性交流机制。既要有总量的观念,也要有人均的观念,既要重视人口数量,也要重视人口素质,既要规划调整总量,也要规划调整结构,既要规划人口自身分布,也要规划人口地理分布,既要考虑生态城市自身的人口,也要兼顾周边的人口。
  •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重要成果,是人类新的文明形式之一.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新亮点.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文章在结合我国环境差、底子薄、人口多、残疾人口众多特性突出、社会老龄化的国情基础上,围绕城市生态化趋势及意义,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城市必备的三个理念:和谐理念、节约理念、绿色消费,我国如何建设生态城市三个问题进行探讨,以倡导生态文明,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生态文明提出是以生态学为代表的人类科学发展为支撑的.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生态文明的提出,使得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丰富.与长期以来所提倡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概念相比,生态文明概念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塑具有更鲜明、更广泛的导向性.通过变革经济领域的生产、消费、贸易方式,转变精神领域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创新政治领域权力运作方式,生态文明将多层次、多角度地指引中国实现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这必将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生态理念进入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新的生态经济观、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政治观.生态城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生态城市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城市,首先需要转变思想,提高环保和生态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出制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建设,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中心,重点加强无障碍设施 建设,进行城市生态建设规划,实现生态城市发展目标.如果逐步实现思想的转变、意识提高、观念更新、理论深化、标准统一,就有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再通过实施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协调监控、推进市场、公众参与、营造风尚、城区合作等有力措施,生态城市建设将会稳健有序的进行.
  • 摘要:据专家预测,第四产业对人类、生态环境的影响比第三产业要大得多。第三次浪潮主要是通过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第四次浪潮主要是影响人类自身的健康与生存环境,会使环境更加优美、使人类更加长寿,这也是符合低碳的概念。发展生物经济,我国有制度优势,市场优势,人才优势,国家政策优势,经费优势,生物资源优势,同时,要保障生物安全。建议在战略产业的选择上,集中力量,选中目标,拿下一些新兴产业战略制高点,发展高产出、低排放的新兴产业,对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腾出更多的空间。
  • 摘要:生态健康,是指城乡居民的衣食住行环境,以及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的代谢过程和服务功能的健康程度,其中包括居民的生理和心理生态,健康生产和消费系统物质能量代谢过程的健康程度,也包括景观、区域生态系统格局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健康,以及人们生态意识、理念、伦理和文化的健康等.陕西应借落实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历史契机,将生态健康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设计、重点计划、重点落实.要努力推进“生态卫生”的规划与建设,努力实现产业生态转型,努力实现生态文明。
  • 摘要:《生态补偿条例》已被国家纳入列入国务院2010年立法计划.各方面对生态补偿予以高度关注.但是,各部门和各地方的观点不尽一致,因此,对该条例的起草进行全方位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针对《生态补偿条例》的立法名称、立法定位、适用范围、基本原则以及生态补偿机制等问题进行探讨.《生态补偿条例》起草时应该协调好其与自然遗产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和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的关系,要考虑目前正在进行的主体生态功能区的建设问题,把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机制和主体生态功能区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机制结合起来。
  •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已成为近年来、特别是哥本哈根2009"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后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科学家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IPCC(2001)第3版评价报告表明,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6±0.2℃,使得20世纪成为全球近几个世纪以来增温最为明显的一个世纪.全球气候变化将会导致海水变暖和膨胀,加速极地冰川和冻土的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等等,对整个人类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生态后果,影响到人类健康、城市发展、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水资源、海岸带、农业生产等,海拔降低的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rn 河口城市具有独特的区位,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化对该区域的影响也最直接和最为严峻,开展其气候脆弱性区划及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对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及世界主要河口城市应对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河口城市的概念、内涵、运行模式以及河口城市上海在全球变化影响下的气候脆弱性生态区划对策,上海案例的研究也可为全球同类型城市提供借鉴.
  • 摘要:在分析环境友好型城市内涵的基础上,探讨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框架、主要内容和目标评估体系,从生产、生活、还原、调控四个方面反映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核心理念,搭建相应的目标评估体系,为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 摘要:衡量一个城市是否人居环境是否生态健康的要素很多,经济、文化、交通、生态人居、旅游资源、城市设施配套、国际影响力乃至市民修养等,都可作为参考值.本文以探讨人居环境转型为立足点,主要从国际旅游城市建设、人居环境、绿色建筑三大方面进行剖析,提出科技在人居环境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具体结合海南的特征与现状,提出"因地制宜"观点,运用实例充实理论.
  • 摘要:中共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虽然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作为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引起重视,但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远远滞后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本文简要地描述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和主要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成因的主要因素,呼吁从"征服自然"向"尊重自然,崇敬自然"转变.本文提出了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要尽快建立科学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健全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法规政策体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依靠科技,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严格农村科学合理的发展与建设规划等,是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加强我国农村环境保护体制建设刻不容缓.
  • 摘要:综合国力日趋强盛、人民生活日渐富庶的今天,健康,正在迅速衍变成为人们的首要需求,本文主要论述健康、健康管理的概念以及健康产业、健康管理产业之间的关系,论述健康产业国内外的趋势,健康管理与旅游经济与房地产结合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顺应体验经济时代设计健康管理产品.
  • 摘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目标是最大限度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文章通过我国对我国正在创建的生态工业园2006一2009年物质减量与循环和污染控制指标达标情况,分析了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的绩效。结果表明,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节能、降耗和减排指标总体上率呈现出上升的态势,表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预期成果。由于生态工业园绩效考核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相关的支撑数据还需进一步细化,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绩效的评估方法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工业的高速发展主要依靠矿物炼制.近年来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环境容量限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寻找替代资源成为全世界共同的当务之急.可再生的生物质和废物资源逐渐受到广泛关注,相对应的生物炼制和废物炼制模式正在逐步发展并成形.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矿物炼制、废物炼制和生物炼制将构成世界工业生产体系的共同支撑.旨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态工业对三种炼制中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从资源可获得量、资源再生周期、资源的空间分布、物质代谢情况、工业系统结构等方面入手,比较了三种炼制各自的特点,分析了其生态工业模式的影响因素,为设计适合各自特点的产业发展和组织模式提供基础.
  • 摘要:全球气温变化越来越快的趋势让整个世界意识到采取必要措施减少碳排放、提供能源利用率的迫切性。低碳模式发展成为新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透过居民的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低碳交通、低碳工业等角度,证明了在曹妃甸发展道路上,只要经过合理的规划和有意识地选择,低碳战略在曹妃甸都是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如果沿着这个模式发展下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唐山湾可以看到一座工业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行不悖的一座低碳新城。
  •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居民在饮食及其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合理饮食,要做到:食物要多样,以谷类为主,常吃杂粮,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和豆制品,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食量和体力活动要平衡,适当运动,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少糖的膳食,建议不抽烟、不喝酒,如要喝一定要限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同时,要加强加强食品安全,建立食品安全专门机构,负责协调各主管部门对食品安全的,主管,并为政府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提供建议,从完善机构体系、健全信息收集、建立预设方案等几个方面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建立统一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科技水平,自我完善,积极认证,同时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认证行为,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工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