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鸭乙型肝炎病毒

鸭乙型肝炎病毒

鸭乙型肝炎病毒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63916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中药药理与临床、实用肝脏病杂志、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分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5次学术研讨会、世界中联第四届肝病国际学术大会暨海峡两岸中医肝病研讨会、第九届中南地区实验动物科技交流会等;鸭乙型肝炎病毒的相关文献由363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压西、郭树华、黄仁彬等。

鸭乙型肝炎病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63916 占比:99.83%

总计:64026篇

鸭乙型肝炎病毒—发文趋势图

鸭乙型肝炎病毒

-研究学者

  • 陈压西
  • 郭树华
  • 黄仁彬
  • 齐珍元
  • 张士军
  • 汪铭书
  • 程安春
  • 徐大为
  • 陈宗艳
  • 李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苏惠萍; 韦朋海; 覃彬; 黄斯梅; 蒙明虑; 熊国林; 谢志春
    • 摘要: 目的:探讨荔仁总皂苷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感染及其护肝作用。方法:在建立鸭乙肝动物模型后,选取DHBV感染阳性幼鸭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喂蒸馏水)、阿昔洛韦阳性对照组(ACV组)和荔仁总皂苷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2只),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14 d,同时分别在给药前、给药后7 d、14 d及停药后5 d,抽取鸭子血液,检测每组鸭子血清样本中的鸭HBV DNA(DHBV-DNA)拷贝量、鸭乙肝表面抗原(DHBsAg)和鸭乙肝病毒e抗原(DHBeAg)的OD值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的变化。实验结束时取肝脏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观察其病理学改变。结果:荔仁总皂苷高、中、低剂量组均可有效抑制DHBV-DNA的复制并呈量效关系(P<0.01);同时荔仁总皂苷高剂量组能够抑制停药后的病毒反跳,其抑制效果优于ACV组。另外,荔仁总皂苷高剂量组还能降低AST活性(P<0.05)。肝脏病理检查显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荔仁总皂苷高、中剂量组能减轻鸭子感染病毒后肝脏内的炎性病变,有效改善肝组织病理损害。结论:荔仁总皂苷具有一定的抗鸭乙肝病毒、降酶以及改善肝脏病理的作用。
    • 王云; 鞠建明; 李振华; 刘克冕; 汪露露; 彭蕴茹; 刘超
    • 摘要: 目的 研究复方虎杖方体内外抗乙肝病毒作用.方法 体外实验采用CCK-8染色法检测复方虎杖方水提物、醇提物对HepG2.2.15细胞株的抗增殖活性,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测定HBsAg、HBeAg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含量;体内实验采用血清斑点杂交法(Dot blot)测定给药5、10 d后及停药3 d后鸭血清中的DHBV-DNA含量.结果 体外结果显示,复方虎杖方水提物、醇提物能有效抑制HepG2.2.15细胞增殖活性,IC50分别为51.28 mg/mL和46.78 mg/mL;复方虎杖方能有效抑制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醇提物对HBeAg分泌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水提物;复方虎杖方醇提物能有效抑制HepG2.2.15细胞HBV-DNA复制,但水提物效果不明显.体内结果显示,复方虎杖方能有效抑制鸭血清中DHBV-DNA复制,且能显著抑制停药后的病毒反跳.结论 复方虎杖方体内和体外均有一定的抗乙肝病毒作用,研究为该方的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 盛媛; 马秀丽; 黄兵; 朱蕴暖; 刘娜; 刘存霞; 于可响; 胡峰; 郭效珍; 李玉峰; 刘丽萍
    • 摘要: 本研究根据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基因组C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一种快速检测DHBV的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方法.该方法在7.8×102 copies/μL~7.8×108 copies/μL模板量时,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9.利用该方法对来自山东不同地区的95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特异性好,临床样品检测阳性率与常规PCR方法的符合率为97.9%,且灵敏度高于普通PCR约100倍.将该方法应用于DHBV感染雏鸭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DHBV感染雏鸭11 d时病毒含量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该方法的建立不仅为临床提供一种对DHBV的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也为药物有效评价时间点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 唐爱存; 卢秋玉; 韦燕飞; 谢海源; 刘喜华
    • 摘要: 目的 考察葫芦茶苷对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体内抑制作用及其保肝作用.方法 以广西麻鸭为实验动物,建立感染鸭乙肝病毒的鸭乙肝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拉米夫定阳性对照组和葫芦茶苷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14天,模型组每天灌服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采用ELISA法检测鸭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DHBsAg)和鸭血清乙型肝炎E抗原(DHBeAg)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鸭血清鸭乙肝病毒DNA的含量.并检测鸭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变化,检测肝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的含量.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鸭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葫芦茶苷各剂量组能显著降低血清DHBsAg和DHBeAg的滴度以及DHBV DNA的含量(P< 0.05或P<0.01).而且能降低鸭血清ALT、AST活性和MDA含量,增加肝组织SOD、GSH-PX活性和GSH含量.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葫芦茶苷能显著减轻肝细胞损伤程度.结论 葫芦茶苷对鸭乙型肝炎病毒具有体内抑制作用,对DHBV引起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王静; 许鑫; 李宛玉; 王雪雨; 吴倩倩; 姚伦广; 阚云超; 冀君
    • 摘要: 对河南南阳、安徽亳州、湖北潜江三地鸭血清样本用PCR进行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检测,并从三地经检测为DHBV阳性的样本中各挑选1份进行DHBV全基因的扩增、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河南南阳、安徽亳州、湖北潜江三地的鸭乙型肝炎自然感染率分别为17.6%、13.6%、16.1%,差异不显著(P>0.05).河南南阳、安徽亳州、湖北潜江3株DHBV基因组全长分别为3024、3027、3024 bp,均含有编码P、S和C蛋白的3个开放阅读框.通过各开放阅读框氨基酸同源性比较,发现编码P蛋白的区域差异较大.全基因序列分析显示,3株DHBV核苷酸同源性为95.1%~97.4%,与选取的25株参考株同源性为90.3%~96.2%.遗传进化分析及P蛋白关键位点分析结果表明,3株均为类中国基因型,湖北潜江的DHBV毒株P蛋白3位-345位关键氨基酸残基位点与中国毒株基因型相同,在367位-771位关键氨基酸残基位点与西方毒株基因型相同,推测其产生了重组.结果表明,成功克隆了华中地区的3株鸭DHBV全基因序列,为DHBV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参考.
    • 施伟; 顾红梅; 杨玲; 徐宏江; 张亚琦; 宋伟; 葛兴枫; 卢丹丹; 汪纪楠; 王晓金; 张寅生; 张喜全
    • 摘要: 目的 探讨雏鸭的日龄对鸭乙型肝炎病毒的自然感染率、人工感染率、感染后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以及病毒载量的影响.并应用鸭乙型肝炎动物模型评价恩替卡韦的抗病毒效果.方法 将不同日龄雏鸭分为4组(4日龄,7日龄,10日龄,20日龄)并采集血浆,用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鸭乙型肝炎病毒DNA拷贝数,计算自然感染率.选用未经自然感染的雏鸭人工接种鸭乙型肝炎病毒并检测阳性率.监测各组雏鸭体内的鸭乙肝病毒DNA拷贝数随感染天数的变化.使用人工感染的7日龄雏鸭作为动物模型评价恩替卡韦的抗病毒效果.结果 雏鸭的日龄对自然感染率无显著影响,但对人工感染率影响较大.4日龄,7日龄,10日龄组雏鸭人工感染鸭乙肝病毒7d后,血浆中病毒载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至42d仍可维持相对稳定水平.而20日龄组雏鸭的感染成功率降低,且血浆中病毒载量也低于其余各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恩替卡韦可剂量依赖性降低雏鸭血浆病毒DNA含量(P<0.01).停药3d后,病毒载量有反弹,但病毒载量仍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停药7d后,病毒载量明显反弹.结论 幼龄雏鸭可用于建立鸭乙肝动物模型,而超过20日龄则感染成功率和病毒载量均降低,因此不适用于抗病毒研究.恩替卡韦可降低模型动物体内病毒载量,但停药后会出现反弹.
    • 刘舒凌; 吴燕春; 钟振国; 朱茂强; 庞家楠
    • 摘要: 目的:研究饿蚂蝗总黄酮对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方法:采用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血清感染1日龄广西麻鸭.感染7d后采用PCR法筛选出DHBV DNA强阳性鸭,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阳性药拉米夫定组(50mg/kg)、饿蚂蝗总黄酮组(300,150,75 mg/kg),每组10只.另设正常对照组(经PCR筛选出的未造模DHBV阴性鸭)10只.各组从造模后第14d开始给药,每天灌胃给药1次,持续给药14d.每组动物分别于给药前0天(T0)、给药后7天(T7)、给药后14天(T14)、停药后3天(P3)自颈静脉采血,检测血清中鸭乙型肝炎病毒DNA(DHBV DNA)、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DHBsAg)和鸭乙型肝炎e抗原(DHBeAg)的水平,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白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y)的含量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在T14时,饿蚂蝗总黄酮300、150、75 mg/kg剂量组能够降低T14时鸭血清DHBV DNA载量以及ALT和AST含量,升高IL-2和IFN-γy水平;在P3时,饿蚂蝗总黄酮300、150mg/kg剂量组对鸭血清DHBV DNA载量以及ALT和AST含量的抑制仍然明显,停药后无反跳.结论:饿蚂蝗总黄酮具有抗鸭乙型病毒性肝炎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病毒复制、保肝降酶、调节免疫功能有关.
    • 王成丽; 戴国俊; 陶建平; 邢华; 谢恺舟
    • 摘要: 为了研究泰诺福韦特戊酸酯(PMPA)治疗鸭乙型肝炎的疗效.试验以无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雏鸭为阴性对照组,将人工感染DHBV的雏鸭随机分成5组,其中2组分别为阳性和阳性药物药物拉米夫对照组,其余3组为不同剂量的PMPA治疗组.用PCR方法检测血清中的鸭乙型肝炎病毒,ELISA法检测血清中DHBV的OD值以及甲胎蛋白浓度.研究成功构建了DHBV阳性模型,用药后第2和第3周,PMPA中剂量治疗组OD值极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P<0.01),且用药后第2周中剂量组OD值下降,但仍显著高于阳性药物拉米夫定组(P<0.05);经PMPA治疗后,阳性鸭DHBV个体全部转为阴性,但停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弹.结果表明泰诺福韦特戊酸酯对DHBV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和疗效.
    • 容明智; 庞勇军; 李勇文; 庞文箫; 李丽; 林浩南; 李薇; 韦冰华
    • 摘要: 目的:研究甲基阿魏酸(Methyl ferulic acid,MFA)对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复制的抑制作用与保肝的作用.方法:将鸭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的广西麻鸭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甲基阿魏酸200、100、50 mg/kg(MFAH、MFAM、MFAL)剂量组,模型组和拉米夫定(3TC)组.于用药前、用药后7天、14天、21天及停药后三天分别采血,检测血清中鸭乙型肝炎病毒DNA的拷贝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含量.实验结束时,取肝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甲基阿魏酸200、100、50 mg/kg剂量组用药21天后血清鸭乙型肝炎病毒DNA拷贝数显著降低,分别为0.57±0.52、0.73±0.58、0.82±0.54.停药三天后,甲基阿魏酸各剂量组鸭乙型肝炎病毒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仍在较低水平而拉米夫定则有明显回升现象;镜下观察各组肝脏组织切片,与模型组比较甲基阿魏酸200、100、50 mg/kg剂量组肝脏的病理改变有明显改善.结论:甲基阿魏酸有一定的抗乙肝病毒和保肝的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