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感染模型

感染模型

感染模型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176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基础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62131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微生物学通报、中国实验动物学报、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5年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全国皮肤病与性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等;感染模型的相关文献由73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文贵、王佑春、佘锐萍等。

感染模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2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2131 占比:99.92%

总计:162254篇

感染模型—发文趋势图

感染模型

-研究学者

  • 李文贵
  • 王佑春
  • 佘锐萍
  • 尤华
  • 张志辉
  • 张桂娟
  • 毛晶晶
  • 秦建华
  • 陆佃杰
  • 陈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金龙; 全桦红; 王静成; 张佩; 张家乐; 陈鹏涛; 梁远
    • 摘要: 背景:硫化铜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抗菌及促进创面愈合效果,但其在伤口不易存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目的:探讨温敏性水凝胶Pluronic F127载硫化铜纳米颗粒对大鼠感染性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分别制备硫化铜纳米颗粒、温敏性水凝胶Pluronic F127及温敏性水凝胶Pluronic F127载硫化铜纳米颗粒。取24只雄性Wistar大鼠,建立背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性创面模型,1 d后随机分3组,对照组创面注射PBS,水凝胶组创面覆盖温敏性水凝胶Pluronic F127,纳米颗粒组创面覆盖温敏性水凝胶Pluronic F127载硫化铜纳米颗粒,每组8只。创面处理后第3天,进行创面细菌学检测;创面处理后第14天,测量创面面积,采血检测大鼠肝肾功能,观察创面及主要脏器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结论:①创面处理第3天,纳米颗粒组大鼠创面组织菌落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水凝胶组(P0.05),主要脏器心、肝、脾、肺、肾等未见明显的病理组织学改变;⑤结果表明,温敏性水凝胶Pluronic F127载硫化铜纳米颗粒可以明显抑制细菌的生长,促进感染性创面的愈合。
    • 文一伊; 禹娜
    • 摘要: 系统思维是一种应用系统科学方法解决复杂动态问题的认知能力[1],它在认识系统的整体性、分析复杂因果关系、解决复杂问题等方面有重要作用[2]。站在整体性和结构化的视角观察复杂的自然现象,以培养学生的系统性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必要。研究发现,建模可以帮助学生以物理或图表等形式表达科学思想。
    • 唐定; 张瑞安; 卢佳; 李新国
    • 摘要: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SARS-CoV-2)发病机制、功能结构、相关疫苗和药物的研究步伐迅速加快,动物感染模型对SARS-CoV-2的相关研究不可或缺,非人灵长类动物在生理上与人类非常相似,因此新冠病毒非人灵长类动物感染模型是新冠病毒研究中最重要的动物模型之一。然而,基于伦理道德、研究资质和成本等条件限制,新冠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感染模型数量相对较少,所以保证每次动物试验结果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关键。本文结合现已发表的新冠病毒动物感染模型相关文献和人类患者临床数据对新冠病毒非人灵长类动物感染模型的评价指标进行总结分析,包括临床表现指标、影像学诊断、血液学指标、病原学指标、病理学指标、免疫学指标等,为新冠病毒非人灵长类动物感染模型的成功建立提供参考。
    • 宋姗姗; 杨艾华; 周艳萌; 许译文; 贤浩; 李成玉; 王微微
    • 摘要: 为了研究火炭母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体内外抑菌活性,本试验采用传统水煎法制备火炭母水煎液,分别用牛津杯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火炭母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通过建立秀丽隐杆线虫——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模型,测定不同浓度火炭母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线虫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火炭母水煎液浓度为1 000 mg/mL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7.5±0.1)mm, MIC值为15.63 mg/mL,MBC值为31.25 mg/mL;在800~1 000 mg/mL浓度下,火炭母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线虫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火炭母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抑菌活性,为发现新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 程雪婷; 陈妍灵; 黄晓东
    • 摘要: 空肠弯曲杆菌主要导致食源性胃肠疾病,对人类健康有重要影响,然而相关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是该致病菌研究的难点.本文综述了影响空肠弯曲杆菌感染模型建立的关键因素,包括菌株的毒力因子、小鼠的品系、免疫功能、肠道菌群、饮食组成、宿主适应等因素,以期为成功建立合适的小鼠感染模型提供参考.
    • 张雨琪; 郑海香; 丁明珠; 施佳健; 王星
    • 摘要: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尽管过去30年人们对HBV及HBV感染相关性肝细胞癌已有了相当深入的认识,但仍有大量关于HBV生命周期和病毒发病机制的问题亟待解决.由于缺乏HBV感染背景下可广泛使用的模式动物模型,所以制约了HBV研究的快速发展.本研究全面梳理了现有HBV小鼠模型在病毒学特征和致病性方面的不同侧重点.以HBV关键病毒学行为如病毒复制、共价闭合环状DNA的形成和持续性感染为关键词,建立不同处理手段与模型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便于选择正确模型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并基于此筛查有效治疗方案.
    • 侯博; 王晨燕; 邵国青
    • 摘要: [背景]自2010年以来,我国鸡群中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的感染率不断增高,目前MS已广泛存在于我国不同的鸡群中,包括蛋鸡、种鸡、白羽肉鸡和地方品种鸡等,其血清阳性率已超过40%,严重危害我国养鸡业,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的]系统比较MS以不同感染途径对56日龄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鸡的致病力.[方法]采用MS强毒FZ株以点眼、爪垫注射、胸部皮下注射、单次气管注射、连续3次气管注射等不同途径感染56日龄SPF鸡,观察感染后临床症状和解剖病理变化,检测感染后血清中的MS抗体,并且对气管组织进行病原再分离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MS的FZ株以不同途径感染SPF鸡后临床表现和发病率差异较大,爪垫注射和胸部皮下注射可导致100%的鸡发生爪垫肿大或胸部囊肿,而单次或连续3次气管注射可引起33%-50%的鸡发生严重气囊炎,点眼感染途径基本不能引起临床病理变化;爪垫肿大主要为肉芽组织增生和出现大量的黄色干酪样块状物质,胸部囊肿在囊肿部位有大量的血红色样液体和黄色干酪样块状物质;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连续3次气管注射方式感染更易对气管造成损伤,表现为气管黏膜固有层/黏膜下层发生轻微至轻度灶性炎细胞浸润,而爪垫肿大和胸部囊肿组织有大量的纤维组织和血管增生,同时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点眼和气管注射途径的气管MS病原再分离率可达100%,而胸部皮下注射或脚垫注射也可从气管中分离到MS病原;爪垫注射途径更易引起MS抗体转阳.[结论]系统比较了MS以不同感染途径对56日龄SPF鸡的致病性,并筛选出了相应的评价指征,成功建立了MS人工感染8周龄SPF鸡的发病模型,其中点眼感染途径和气管注射途径以气管病原再分离作为主要指征,辅以气囊炎进行评价,而胸部皮下注射和爪垫注射途径分别以胸部囊肿和爪垫肿胀作为主要病理指征进行评价.
    • 蒋小武; 朱乐欣; 艾莎珍
    • 摘要: 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感染引发的基孔肯雅热是一种主要经伊蚊叮咬而传播的虫媒传染病,近些年已在100多个国家流行或暴发,成为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虫媒病毒性传染病.CHIKV感染后可以引起急性发热、皮疹、肌肉疼痛以及慢性关节炎、腱鞘炎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发生病毒性脑炎.小鼠模型作为CHIKV最常用的动物感染模型,在病毒感染机理、宿主抗感染免疫机制以及相关疫苗或药物研发等方面应用广泛.本文拟就国内外关于基孔肯雅病毒小鼠感染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赵伟; 王扬眉; 潘迎捷; 赵勇; 刘海泉
    • 摘要: 探究食源性致病菌在人体胃肠道环境中的异质性以及与肠道菌群间的相互作用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控制和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工模拟胃肠道模型基于人体胃肠道的生理过程,在体外条件下模拟体内的消化吸收情况,可以部分或完全替代活体实验,是研究食源性致病菌异质性以及致病机理的一种重要工具.本文系统综述应用人工模拟胃肠道模型研究食源性致病菌在胃肠道中的耐受、耐药异质性,为研究食源性致病菌在人体胃肠道中的异质性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将其与食源性致病菌动物感染模型(体内胃肠道模型)进行比较,综合评价人工模拟胃肠道模型在食源性致病菌异质性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构建更加全面、科学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提供一定指导.
    • 杨碧; 刘翔; 张明山; 田询; 江银辉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曲霉感染大蜡螟幼虫模型的构建及曲霉毒力的鉴定.方法 取烟曲霉ygy和黄曲霉LD-F菌株接种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30°C培养5 d,分别收集曲霉孢子并配制1×108 CFU/L(低剂量)、1×109 CFU/L(中剂量)及1×1010 CFU/L(高剂量)孢子悬液;取大蜡螟幼虫60条随机均分为6组,分别注射上述2种曲霉孢子悬液高、中、低剂量各10μL,同时再取大蜡螟60条幼虫随机均分为6组,对应2种曲霉各设置3种形式对照,即空白对照(UTC)组(不做任何处理)、穿刺(PC)组[微量注射器穿刺但不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及PBS组(注射接种PBS 10μL),各组大蜡螟幼虫于37°C黑暗环境培养5 d,每日监测各组大蜡螟幼虫的体表颜色、应对刺激反馈及存活情况,采用生存曲线评价2种曲霉的毒力强弱;取2种曲霉孢子悬液高剂量组大蜡螟幼虫感染48 h后死亡幼虫和同时点的UTC组大蜡螟幼虫,采用苏木精和曙红(HE)染色检测幼虫虫体组织的病理学特征,采用六铵银染色检测幼虫体腔内菌丝形成情况,二者结合判断幼虫感染曲霉是否成功.结果 烟曲霉和黄曲霉感染幼虫后,幼虫黑化,其黑化程度与感染孢子悬液质量浓度无相关性,但其毒力有质量浓度依赖性(P<0.0001);组织病理检查可见幼虫体腔结构破坏,真菌菌丝在幼虫体内定植,表明曲霉感染模型构建成功.结论 成功构建曲霉感染的大蜡螟幼虫模型,烟曲霉毒力高于黄曲霉,相同曲霉菌株毒力有质量浓度依赖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