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鳗弧菌

鳗弧菌

鳗弧菌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82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8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2118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科学、海洋与湖沼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4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微生物实用技术生态环境应用学术研讨会、2009’江苏省水产学术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等;鳗弧菌的相关文献由710位作者贡献,包括莫照兰、张元兴、张培军等。

鳗弧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8 占比:8.91%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39%

专利文献>

论文:2118 占比:90.71%

总计:2335篇

鳗弧菌—发文趋势图

鳗弧菌

-研究学者

  • 莫照兰
  • 张元兴
  • 张培军
  • 徐永立
  • 邹玉霞
  • 陈吉祥
  • 马悦
  • 李杰
  • 李筠
  • 潘宝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宋欢欢; 张羽; 张佩; 李雨晴; 赵寿聪; 李超; 傅强
    • 摘要: 为了研究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中趋化因子(Chenokine)的特征及其在大菱鲆免疫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设计了本文中的实验.本实验从大菱鲆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库中鉴定了一个硬骨鱼特有的趋化因子CC亚家族成员—CCL34,并选取大菱鲆的8个健康组织以及2种细菌感染后的肠道和皮肤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其表达特征进行研究.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趋化因子全长mRNA包含1个327 bp的5'非编码区(UTR),1个246 bp的3'非编码区,和1个编码103个氨基酸残基长度为312 bp的开放阅读框(ORF).此CCL34基因含有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共线性分析,将该大菱鲆趋化因子命名为CCL34.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CCL34在大菱鲆健康组织中普遍表达,尤其在肾脏、肝脏、皮肤中有高水平表达.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和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感染后,肠道组织CCL34基因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性上调(p<0.05),这表明CCL34可能在大菱鲆的肠道粘膜免疫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为趋化因子家族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增强鱼类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 朱兴华; 王金龙; 袁廷柱; 冯艳微; 李赞; 徐晓辉; 王卫军; 孙国华; 杨建敏
    • 摘要: 为探究鳗弧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对短蛸肝脏菌群结构的影响,从烟台附近海域采集短蛸样品,取对照组、注射迟钝爱德华氏菌组、注射鳗弧菌组短蛸的肝脏组织,提取DNA后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与比较样品间的菌群结构,并利用PICRUSt软件对菌群的功能进行预测。3组样品测序后共获得217287条有效序列,迟钝爱德华氏菌组与对照组共有的运算分类单元(OTU)为373个,鳗弧菌组与对照组共有的运算分类单元为166个;Alpha指数显示,对照组肝脏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最高,鳗弧菌组最低;门水平上,对照组中的优势菌群是变形菌门(46.2%)、拟杆菌门(13.32%)等,迟钝爱德华氏菌组的核心菌门为变形菌门(43.33%)、软壁菌门(31.33%)等,而鳗弧菌组核心菌门软壁菌门比例高达95.95%;属水平上,对照组的核心菌属由支原体属(9.01%)、短波单胞菌属(5.74%)、Gp4(5.16%)等构成,迟钝爱德华氏菌组丰度最高的4个属依次为支原体属(31.28%)、乳球菌属(9.49%)、肠杆菌属(6.07%)和单胞菌属(3.71%),鳗弧菌组丰度最高的为支原体属(95.94%);聚类热图显示,对照组与迟钝爱德华氏菌组聚为一支,鳗弧菌组单独聚为一支,对照组与迟钝爱德华氏菌组菌群分布较类似;PICRUSt预测结果显示,短蛸肝脏菌群主要功能与新陈代谢类功能有关,注射病菌后,代谢类和细胞通路类功能丰度变低。试验结果显示:短蛸肝脏具有稳定的菌群结构,维持短蛸正常的免疫和代谢活动;注射病菌后肝脏菌群的多样性与丰度发生变化,其中鳗弧菌组变化较大,表明鳗弧菌对短蛸肝脏菌群产生了较大影响。试验结果可为短蛸养殖过程中细菌性疾病的准确诊断与防控提供基础资料。
    • 王羽; 李新雨; 王敏; 傅强; 宋琳
    • 摘要: 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是非常重要的病原体模式识别受体,它通过识别微生物特异性分子模式来控制针对病原体的宿主免疫应答,在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迄今为止,已经在动物中发现脊椎动物TLR的22个主要家族成员.尽管以前的研究已经鉴定了几个大菱鲆的Toll样受体基因(tlr2,tlr8,tlr9),但大菱鲆Toll样受体的深入研究可能会为检测大菱鲆适应性免疫应答反应提供有力依据.从之前的高通量测序数据库中可获得大菱鲆tlr3基因序列,但对其结构特征及其在黏膜免疫应答中的表达特征的研究依然欠缺.为更好地了解大菱鲆tlr3,本文鉴定其基因结构,预测蛋白质结构特征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研究其在不同病原菌侵染黏膜屏障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大菱鲆Tlr3包括13个亮氨酸富集的重复序列(LRR,leucine-rich repeats)和一个Toll样白介素-1受体(TIR),与牙鲆Tlr3同源性最高.进化树分析表明,大菱鲆Tlr3与牙鲆亲缘关系最接近.大菱鲆tlr3基因在健康组织中普遍表达,但是表达水平在8种检测组织中差异较大.大菱鲆tlr3在鳗弧菌和海豚链球菌侵染后的黏膜组织中均有表达上调的趋势.这些发现表明大菱鲆tlr3在受到包括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在内的广谱病原体感染的免疫应答中可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下一步可应用细菌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一步研究黏膜组织上的主要细菌入侵位点,并确定侵染后大菱鲆TLRs的配体特异性.
    • 王小鹿; 李杰; 李贵阳; 唐磊; 杨慧超; 莫照兰
    • 摘要: 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的合成和分泌是六型分泌系统(T6SS)行使功能的重要特征.RNA聚合酶的σ亚基RpoS参与调节细菌的生长和应激反应.为了探究RpoS对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T6SS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构建了MHK3?rpoS突变株,检测了部分表型特征的变化;利用lacZ半乳糖苷酶报告基因检测了突变株hcp1和hcp2在转录水平的变化;进行Western blot并定量分析突变株Hcp在翻译水平的变化;并通过细菌拮抗实验检测了突变株杀菌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MHK3?rpoS突变株的生长情况、泳动性、明胶酶活性及酪蛋白酶活性与MHK3野生株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平台早期的菌膜形成能力有显著上升(P<0.05);在各生长时期,MHK3?rpoS的hcp1和hcp2在转录水平的表达量均较MHK3有显著上升(P<0.01),最高时分别为MHK3的1.79倍和1.94倍;在翻译水平上,MHK3?rpoS在胞内和胞外Hcp的分泌均有显著升高(P<0.05),最高时分别为MHK3的1.59倍和1.31倍;同时,MHK3?rpoS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5的杀菌能力约为MHK3的1%.研究表明,rpoS对鳗弧菌MHK3株的生长情况、泳动性、明胶酶活性及酪蛋白酶活性均无显著调控作用,但对平台早期的菌膜形成能力具有一定的负调控作用,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也负调控Hcp的表达.而在杀菌能力上,rpoS发挥一定的正调控作用.说明菌株的杀菌能力强弱并非直接与Hcp的表达和分泌量正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T6SS的调控机制及其介导的杀菌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并丰富了其理论基础.
    • 徐镇; 江宁锦; 何锦锋; 台宗光; 朱全刚; 王有基; 胡梦红
    • 摘要: 以鲎血为主要原料制备鲎试剂是我国鲎资源开发的关键产业链.我国鲎种群数量逐年下降,为实现鲎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开展对中国鲎造血作用机理的相关研究刻不容缓.实验向中国鲎体内注射N-乙酰半胱氨酸(NAC)和灭活鳗弧菌(V),比较注射后0、6、12、24、48h时中国鲎的血淋巴细胞总数、活性氧含量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注射NAC后血淋巴细胞总数(THC)、活性氧(ROS)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有下降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酶(T-AOC)、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有升高趋势.NAC与不同浓度V共同刺激下,THC、ROS、MDA含量相对仅注射NAC的下降有所减缓,其他酶活性有所升高.而血蓝蛋白(HC)在整个实验中无明显变化.6~48h,NAC组的THC、ROS与V组、NAC和V共刺激组相比呈降低趋势,共同刺激下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48h,NAC、V及共刺激下CAT、T-AOC组间无显著差异,但均高于对照组.NAC+106V的MDA含量在48h时最低,AKP活性在12~48 h呈升高趋势,而NAC组的LZM活性在48h最高.注射NAC可降低THC、ROS,共刺激可缓和下降,V组THC、ROS升高,但其余血淋巴参数均提高.研究表明,NAC和V均能刺激中国鲎血淋巴细胞的免疫机能;机体内的ROS含量对中国鲎血淋巴细胞增殖及再生起着重要作用.
    • 许净; 刘慧敏; 林筱钧; 郑江; 江兴龙; 鄢庆枇; 范云庭; 汤学敏
    • 摘要: 核酸适配体是采用分子进化技术从随机寡核苷酸文库中筛选得到的对靶目标有较高亲和力的寡核苷酸序列.研究核酸适配体筛选过程中高频序列的进化多样性,对于提高筛选效率,掌握核酸适配体的进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研究了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核酸适配体筛选产物中高频序列的进化多样性,结果表明,随着筛选进行,高频序列的种类数、丰富度、多样性、优势度和均匀度在前六轮都呈现较为剧烈的波动,之后种类数、丰富度、多样性、优势度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而均匀度则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说明竞争力强的序列在筛选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其种类数量不断增加;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对高频序列进行了计算分析,根据IRI值可将高频序列分为5类:优势序列,重要序列,常见序列,一般序列和少见序列,其中前三种序列是筛选进化中的相对优势种群;最后对IRI较高的7种核酸适配体进行了二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其二级结构中存在着大小、数量不等的环状结构,这些环的大小数量可能与其结合位点相关.相关研究结果对于鳗弧菌的病害防控及核酸适配体的筛选都具有重要意义.
    • 张玲玲; 余莉; 李长红; 苗亮; 陈炯
    • 摘要: CC趋化因子受体3(CCR3)是CC型趋化因子的受体,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GPCRs)家族成员,与过敏等多种炎性疾病密切相关.为探讨香鱼CCR3 (PaCCR3)在响应鳗弧菌感染时的表达变化,从转录组测序数据中获得了PaCCR3基因全长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PaCCR3具有7次跨膜结构,与胡瓜鱼CCR3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84.6%).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哺乳类、两栖类和鱼类CCR3单独成簇,鱼类CCR3形成一个大簇;PaCCR3与胡瓜鱼CCR3进化相关性最高.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aCCR3基因mRNA在单核/巨噬细胞(MO/MΦ)中表达量最高;鳗弧菌感染后肝、脾和头肾中PaCCR3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上调;且香鱼MO/MΦ经鳗弧菌体外刺激后,PaCCR3基因mRNA的表达量显著上调.Western blot分析表明经鳗弧菌体外刺激后,香鱼MO/MΦ中PaCCR3蛋白的表达量也显著增加.综上,PaCCR3基因mRNA及其编码蛋白响应于病原体感染而被诱导表达.研究结果首次揭示了香鱼CCR3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响应于鳗弧菌侵染,它可能通过介导MO/MΦ的功能活性参与免疫应答,可为深入探究鱼类CCR3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提供新的切入点.
    • 段鹏飞; 鲁秀萍; 李凤梅
    • 摘要: 组织蛋白酶B作为一种溶酶体半胱氨酸样蛋白酶,在中华绒螯蟹的抗病原体感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克隆了EsCatB基因序列,并对其多态性进行了鉴定.从60个个体中鉴定出19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均为同义突变.通过对抗性组和易感组中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差异进行统计分析,表明EsCatB编码区1个SNP(852 C/T)与中华绒螯蟹对鳗弧菌的抗性显著相关(P<0.01).SNP(852 C/T)位点的基因型频率(P=0.003)和等位基因频率(P=0)在易感组和抗性组间差异显著.具有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的中华绒螯蟹对鳗弧菌具有较高的抗性.因此,EsCatB编码序列中的SNP位点(852 C/T)可作为一种分子标记,促进中华绒螯蟹抗鳗弧菌的选择选育.
    • 王惠; 王书建; 卞汉中; 谢国兴; 周阳
    • 摘要: 从具有明显出血症状且濒临死亡的草鱼的肝脏和脾脏中分离到一株细菌,开展16S rDNA测序和序列比对,并对该菌株进行了药敏试验和耐药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菌为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命名为w7株;基于16S rDNA序列,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w7株与V. anguillarum 775株亲缘关系最近;最小抑菌浓度检测结果表明,w7株对氟甲喹具抗性,对恩诺沙星、盐酸多西环素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较为敏感。在对由于细菌感染引起出血症状的草鱼进行治疗前,应先进行分离菌的药敏试验和耐药性分析,最终选择敏感性药物进行治疗。
    • 李倩; 李贵阳; 李杰; 莫照兰
    • 摘要: 为了寻找影响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表型变化的基因,本研究使用转座子mini-Tn10(pLOF/Kana)构建了鳗弧菌M3突变株文库,筛选影响表型变化的菌株及相关基因,证明这些表型变化的突变子与毒力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对M3突变文库的1152突变子进行筛选,获得泳动能力改变的突变子1个(编号为6G_1),酪蛋白酶活性发生改变的突变子3个(编号为5A_11、7B_12和7E_12),明胶酶活性发生改变的突变子1个(编号为7H_1),以及菌膜形成能力发生显著变化的突变子3个(编号为5E_2、6A_2和6E_12).对转座子插入位点进一步分析显示,一个磷酸二酯酶相关基因突变引起泳动能力增强(P<0.05),leuD、rseB和thiQ突变引起酪蛋白酶活性显著减弱(P<0.05),potD突变引起明胶蛋白酶活性显著减弱(P<0.05),leuO、ilvH和grpB的突变引起菌膜形成能力明显减弱(P<0.05).对这些表型变化的突变子进行毒力感染,发现野生型M3是6G_1突变子的半数致死剂量(Lethal dose 50%,LD50)的2.04倍,该突变子毒力相对增强.5A_11、7B_12和7E_12的突变子LD50分别为野生型M3的2.96、3.25和3.36倍.7H_1的LD50是野生型M3的1.25倍,5E_2、6A_2和6E_12的LD50分别为野生型M3的3.34、4.08和1.84倍,这些突变子毒力相对减弱.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鳗弧菌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