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花鲈

花鲈

花鲈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395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0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33929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与湖沼、水生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鱼类种子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科技论坛、首届饲料酶制剂应用技术论坛暨饲料酶制剂大会、2008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等;花鲈的相关文献由822位作者贡献,包括温海深、邱丽华、张美昭等。

花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0 占比:0.93%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3929 占比:99.04%

总计:34257篇

花鲈—发文趋势图

花鲈

-研究学者

  • 温海深
  • 邱丽华
  • 张美昭
  • 李昀
  • 王鹏飞
  • 闫路路
  • 赵超
  • 李吉方
  • 范嗣刚
  • 薛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雍许坤; 邱丽华; 李勇; 闫路路; 范嗣刚; 赵超; 刘勇; 黄皓; 王鹏飞
    • 摘要: 【目的】筛选出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各生长阶段对体质量有显著影响的主要生长性状,为开展花鲈选育工作时不同阶段应采取何种筛选标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外池塘养殖模式对花鲈(平均体质量12.29~599.33 g)开展为期250 d的养殖试验,每隔50 d随机采样测量其表型性状,包括体质量、全长、体长、眼径、头高、头长、上颌长、躯干长、尾鳍长、体高、尾长、尾柄高和吻长,并对不同生长阶段的表型性状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以及构建多元回归方程。【结果】在测定的13项花鲈表型性状中,除吻长外,其余性状均随养殖时间的延长而呈增长趋势。其中,花鲈的体质量从12.29±2.87 g增长至599.33±116.50 g,体长由86.73±7.75 mm增长至328.12±21.10 mm。花鲈体质量和体长的变异系数波动变化均不明显,分别为19.44%~24.74%和6.43%~9.09%。不同生长阶段与花鲈体质量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生长性状分别是:养殖第1 d为全长;养殖第50 d为体长、头高和吻长;养殖第100 d为体长和体高;养殖第150 d为体长、眼径、上颌长和体高;养殖第200 d为体长、躯干长和体高;养殖第250 d为体长和头高。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养殖第1 d以全长对花鲈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为0.894);养殖第50 d、第100 d、第150 d和第250 d均以体长对花鲈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分别为0.531、0.663、0.403和0.686;养殖第200 d则以体高对花鲈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为0.511)。【结论】在不同生长阶段与花鲈体质量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生长性状也各不相同。花鲈平均体质量为12.29 g时全长与体质量的相关性最大,平均体质量在70.25~599.33 g时体长与体质量的相关性较大;花鲈的体质量还与其体高和头高有相关性。因此,在花鲈选育过程中建议以体长为主要选育性状,同时辅以体高、全长和头高。
    • 林基亮; 于朝磊; 曹学彬; 郑龙华; 盛宝利; 牛志兵
    • 摘要: 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隶属鲈形目(Perciforms),[鱼旨]科(Serranidae),花鲈属[1],又称中国花鲈、海鲈、七星鲈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品种。花鲈是一种广温、广盐的浅海肉食性鱼类,在海水、半咸水、淡水或河口地区均可以存活,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生长速度较快,在我国南北方均占有广阔的市场[2]。目前,我国的花鲈从种质资源来看,黄海、渤海的花鲈比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要好。由于花鲈自然产卵的时间在9—11月,而北方海区花鲈苗种培育越冬的成本较高,且受珠海淡水花鲈的价格打压,导致北方花鲈苗种生产规模与水平也受限于南方花鲈的繁育企业。
    • 符兵; 伏枥龙; 曹俊明; 王国霞; 彭凯; 朱喜锋; 赵红霞; 陈冰
    • 摘要: 试验旨在研究低鱼粉饲料中添加4种添加剂(包膜赖氨酸+包膜蛋氨酸、复合核苷酸、植酸酶、复合芽孢杆菌)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养殖水体理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3.50±0.06)g的花鲈40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以含28%鱼粉的饲料作为基础饲料(对照组,G0组),在G0组基础上分别添加0.71%包膜赖氨酸和1.30%包膜蛋氨酸(G1组)、0.04%复合核苷酸(G2组)、0.04%植酸酶(G3组)、0.10%复合芽孢杆菌(G4组)配制4种试验饲料。饲养周期56 d。结果表明:与G0组相比,G2组和G3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G3组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G0组(P0.05)。由此可见,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植酸酶或复合核苷酸能显著提高花鲈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增强花鲈对植物蛋白的利用率,其中植酸酶作用效果最明显;此外,添加植酸酶可降低花鲈养殖水体总磷含量,提高花鲈对饲料磷的利用率。
    • 黄皓; 范嗣刚; 王鹏飞; 陈佳; 赵超; 闫路路; 邱丽华; 潘滢
    • 摘要: 为了解中国不同地理群体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的遗传结构,从花鲈基因组序列中筛选出11个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对中国沿海地区(天津、长岛、青岛、上海、厦门和北海) 6个花鲈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11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57个等位基因,7个微卫星位点具有高度多态性。6个群体的等位基因数(N;)为3.909 1~4.636 4,有效等位基因数(N;)为2.293 4~2.773 5,观测杂合度(H;)为0.391 3~0.456 8,期望杂合度(H;)为0.505 1~0.566 2,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88 8~0.518 9。青岛、上海和北海群体具有高度多态性,其余群体为中度多态性。上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长岛群体和厦门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低。6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为0.022 6~0.055 2,其中天津群体和北海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最大,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低。基因流(N;)为4.276 6~11.220 8,6个群体间的基因交流频繁;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群体内变异占总变异的91%,群体间变异占9%。基于个体归类的聚类分析显示6个群体的花鲈个体均被划分到2个基因型类群中,无独立的基因型类群。UPMGA聚类树显示6个群体分为两支。
    • 范嗣刚; 黄皓; 王鹏飞; 闫路路; 赵超; 张博; 邱丽华
    • 摘要: 【目的】利用细胞色素C氧化酶1基因(cox1)序列片段研究中国6个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方法】用PCR方法获得花鲈个体的cox1序列,测序后,用MEGA X、DnaSP 6.12和Arlequin 3.01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与结论】在6个花鲈群体229个样品共检测到48个多态性位点和50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799~0.888,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6~0.0027。6个花鲈群体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081~0.1767。分子方差分析显示,遗传分化90.98%来自群体内,9.02%来自群体间。邻接系统进化树显示6个花鲈群体分为两大支。单倍型邻接树和单倍型网络关系图结果表明,未检测到有地理谱系结构的单倍型。中性检验显示,花鲈群体可能经历过种群扩张。
    • 欧建国
    • 摘要: 海鲈(日本真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又称花鲈或七星鲈,在分类学上属鲈形目,科。海鲈自然分布于温水性的近海地区,属中下层鱼类。其时常也进入淡水流域栖息,具有适盐性广、冷暖洄游等特性。海鲈是肉食性凶猛的鱼类,生长快,抗病能力强,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最早在广东近海地区开始海鲈的池塘网箱养殖。
    • 曹实; 杨霖坤; 鲁康乐; 张春晓; 王玲; 李学山; 宋凯
    •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酶解大豆分离蛋白替代鱼粉对花鲈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脂肪代谢的影响。选择225尾初始体重为(9.0±0.5) g的花鲈,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3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各组分别饲喂以酶解大豆分离蛋白替代饲料中0(FM组)、25%(ESPI25组)、50%(ESPI50组)鱼粉的等氮(粗蛋白质水平为44%)等脂(粗脂肪水平为11%)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 FM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摄食量(FI)显著高于ESPI50组(P<0.05)。2)FM组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EPSI50组(P<0.05)。3) ESPI25组和ESPI50组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低于FM组(P<0.05)。4)ESPI50组的肝脏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FM组(P<0.05)。5)ESPI25组和ESPI50组的肝脏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脂肪酸合成酶(FAS)、固醇调节原件结合蛋白-1c (SREBP-1c)、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hREBP)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FM组(P<0.05)。ESPI25组和ESPI50组的肝脏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FM组(P<0.05)。综上所述,高比例酶解大豆分离蛋白替代鱼粉会导致花鲈的摄食量降低,从而抑制其生长性能。但饲料中酶解大豆分离蛋白替代鱼粉可以通过降低血清和肝脏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抑制脂肪合成基因的表达,从而减少花鲈机体脂肪的沉积。
    • 胡建美; 王宝屯; 冯娟; 许新; 苏友禄
    • 摘要: 【目的】探究60种单方中草药和4种复方中草药水提液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源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首先采用平板打孔法判断中草药有无抑菌作用,然后使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具有抑菌效果的14种中药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并选择其中部分中药组合,进行复方评价。【结果】苏木(Caesalpinia sappan)的抑菌圈直径可达到约22 mm;分心木(Semen juglandis)、石榴皮(Punica granatum)和番石榴叶(Psidium guajava)的抑菌圈直径均大于15 mm;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和石榴皮的MIC为15.625 mg/mL,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和乌梅(Fructus mume)的MBC为31.25 mg/mL。在复方试验中,苏木+半枝莲和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乌梅的抑菌效果良好,其中苏木+半枝莲效果最佳,抑菌圈直径可达20.13 mm,MIC为31.25 mg/mL,MBC为125 mg/mL;4种复方中草药的联和抑菌指数(Fraction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I)显示,联合用药的两种中草药的作用效应均为拮抗。【结论】单方中草药半枝莲、石榴皮、乌梅和蒲公英对杀鱼爱德华氏菌有较强的体外抑菌和杀菌作用。
    • 杨文燕; 赵超; 闫路路; 张博; 邱丽华; 王鹏飞
    • 摘要: 2020年我国海水养殖鱼类产量为174.98万吨,其中花鲈产量约19万吨,是我国第二大海水养殖鱼类。花鲈为长寿命周期鱼类,通常出售的商品鱼体长25cm~40cm,最长可达到100cm。当亲鱼鱼体达到60cm左右时,性腺开始成熟。黄渤海海区花鲈群体9-11月产卵,绝对怀卵量为30万~220万粒,产卵水温为18°C~20°C。
    • 李俊杰; 于朋; 李昀; 田源; 张凯强; 王海亮; 齐鑫; 温海深
    • 摘要: Claudin(cldn)是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的重要功能和结构组件,通过控制细胞旁通路通透性参与渗透压平衡的调节。本研究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cldns基因家族进行了系统的鉴定分析,结果表明:花鲈cldns基因家族共包含55个成员,分布于16条染色体上,其中34个cldns基因在哺乳动物体内有对应直系同源基因,其余21个cldns是硬骨鱼所特有。选择压力分析显示预测的花鲈cldns蛋白的跨膜区域存在14个受正选择作用的氨基酸位点,这些正选择位点可能与家族内基因的多样性和功能分化有关。此外,基于花鲈鳃转录组的基因表达结果表明,至少有24个cldns基因在鳃中表达,其中cldn8c、cldn10b、cldn10c、cldn10d、cldn27a和cldn30b在不同环境盐度处理后表达差异显著,表明其可能是花鲈鳃组织中调节渗透压平衡的候选功能基因。本研究成果为研究花鲈及其他广盐性鱼类cldns基因家族成员的渗透调节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