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骨癌痛

骨癌痛

骨癌痛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289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中国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2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2737篇;相关期刊122种,包括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一届青年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论坛、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2014浙江省针灸学会学术年会等;骨癌痛的相关文献由820位作者贡献,包括马正良、顾小萍、申文等。

骨癌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2 占比:8.68%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66%

专利文献>

论文:2737 占比:90.66%

总计:3019篇

骨癌痛—发文趋势图

骨癌痛

-研究学者

  • 马正良
  • 顾小萍
  • 申文
  • 杨建平
  • 王丽娜
  • 严继贵
  • 张娟
  • 房军帆
  • 杜俊英
  • 梁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萍萍; 黄莹; 王婷婷
    • 摘要: 目的探讨骨癌痛患者采用多学科联合护理方案的效果,分析患者生活质量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骨癌痛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多学科联合护理方式。观察干预前后2组患者骨癌痛、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研究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2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学科联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减轻骨癌痛患者疼痛度,显著改善患者负性心理状态,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显著临床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 徐金; 黄莹; 王婷婷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罗伊适应模式的护理干预对骨癌痛患者疼痛控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疼痛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88例骨癌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罗伊适应模式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疼痛缓解情况、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及适应性。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疼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干预前,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生活质量量表评分高于干预前,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适应性优于干预前,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对骨癌痛患者实施基于罗伊适应模式的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疼痛,消除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和适应性,值得推广实施。
    • 刘小旦
    • 摘要: 目的:通过乳腺癌和肺腺癌表达数据分析,筛选出骨癌痛潜在的致痛基因。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TCGA数据库中乳腺癌和肺腺癌的基因表达数据,并通过与人类分泌组蛋白基因比对,获得乳腺癌和肺腺癌中表达趋势一致的分泌组蛋白差异基因。随后通过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这些差异基因的所在通路。结果:和正常样本相比,乳腺癌样本中有1422个基因表达上调,2124个基因表达下调;肺腺癌中1106个基因表达上调,3133个基因表达下调。其中,86个分泌组蛋白对应基因在乳腺癌和肺腺癌中一致上调,而244个分泌组蛋白对应基因在乳腺癌和肺腺癌中一致下调。对这330个差异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发现了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20条通路具有显著差异。随后,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细胞因子CXCL、IL-6及TNF-α等与骨癌痛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本研究中发现的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多个成员表达明显上调,这些蛋白对于肿瘤的骨转移以及骨质破坏和重塑发挥着重要作用,间接参与了骨癌痛的发生。结论:通过肿瘤表达数据挖掘,本研究筛选出了数百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多个基因已有报道参与了骨癌痛的发生和维持,其余可能是潜在的致痛基因。
    • 高哲健祎; 谢开宇; 徐义勇; 闫宇辉
    • 摘要: 目的:探讨蛇床子素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选取8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32只大鼠通过左后肢胫骨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悬液的方法建立骨癌痛模型。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蛇床子素低剂量组、蛇床子素高剂量组及盐酸曲马多组,每组8只。术后第7天开始腹腔注射相应药物,1次/d,连续7 d。X摄片观测各组大鼠胫骨病理学改变;观察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机械痛阈值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脊髓背角处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的活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脊髓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脊髓中TLR4、NF-κB及p-NF-κB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质损伤严重,机械痛阈值明显降低(P<0.01),脊髓背角处小胶质细胞活化数量增加,炎症因子TNF-α、IL-1β及IL-6的释放增加(P<0.01),TLR4及p-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蛇床子素可改善骨质损伤,升高骨癌痛大鼠机械痛阈值(P<0.05或P<0.01),抑制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处小胶质细胞的活化(P<0.05或P<0.01),并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1β及IL-6的释放;蛇床子素还能抑制大鼠脊髓中TLR4及p-NF-κB蛋白表达(P<0.05或P<0.01)。结论:蛇床子素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及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缓解乳腺癌转型诱导的骨癌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有关。
    • 陈海韶; 刘震; 李俊达; 宁星; 赵璐; 李华道; 潘灵辉
    • 摘要: 目的探讨芋螺多肽AuIB在骨癌痛小鼠中的镇痛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骨癌痛组(BCP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低剂量(0.6 mg/kg)AuIB给药组(AuIB1组)、中剂量(1.2 mg/kg)AuIB给药组(AuIB2组)和高剂量(2.4 mg/kg)AuIB给药组(AuIB3组)。术后第14天利用X影像和HE染色观察小鼠股骨病理学变化情况;分别于癌细胞接种前1 d以及接种后3 d、5 d、7 d、11 d和14 d时检测机械缩足阈值;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L4-L5段背根神经节和大脑皮层组织中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术后14 d BCP组的X影像提示骨质破坏,HE染色提示癌细胞浸润;与SHAM组相比,术后第7天起BCP组的机械缩足阈值明显降低(P<0.05);与BCP组相比,AuIB1组、AuIB2组和AuIB3组分别在术后第14 d、11 d和7 d出现机械缩足阈值明显升高(均P<0.05);与BCP组相比,AuIB3组背根神经节和大脑皮层组织p-PI3K/PI3K、p-AKT/AKT比例显著减少(均P<0.05)。结论芋螺多肽AuIB可减轻骨癌痛小鼠的机械痛行为,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 张生茂; 李娜; 包娜日素; 苏楠; 云乐天; 赵智慧
    • 摘要: 目的探讨盐酸氢吗啡酮对骨癌痛患者的镇痛效果及镇痛机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骨癌痛患者。依据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静脉镇痛泵给予帕米磷酸二钠治疗,观察组采用静脉镇痛泵给予盐酸氢吗啡酮治疗。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2、3个月血清疼痛介质[5-羟色胺(5-HT)、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E(PGE_(2))]和应激激素[皮质醇(Cor)、生长激素(GH)、泌乳素(PRL)]表达水平;分析盐酸氢吗啡酮镇痛效果与骨癌痛患者血清疼痛介质及应激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5-HT、NO、PGE_(2)、Cor、GH、PRL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2、3个月,两组5-HT、NO、PGE_(2)、Cor、GH、PRL水平低于治疗后1个月(P<0.05)。治疗后1、2、3个月,观察组5-HT、NO、PGE_(2)、Cor、GH、PR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与血清5-HT、NO、PGE_(2)、Cor、GH、PRL水平呈负相关(r=-0.903、-0.675、-0.748、-0.706、-0.901、-0.621,P<0.05);KPS评分与血清5-HT、NO、PGE_(2)、Cor、GH、PRL水平呈负相关(r=-0.801、-0.696、-0.738、-0.629、-0.752、-0.763,P<0.05)。结论盐酸氢吗啡酮对骨癌痛患者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镇痛药物,镇痛机制与抑制疼痛介质及应激激素水平有关。
    • 于明良; 李鹏; 余丹; 尹平平; 彭晓红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在大鼠骨癌痛形成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雌性SD大鼠40只,分为假手术组(S组)、骨癌痛组(BCP组)、骨癌痛+生理盐水组(NS组)、骨癌痛+CL-82198组(CL组)。BCP组、NS组、CL组均采用胫骨髓腔内注射等量Walker-256乳腺癌细胞的方法建立大鼠胫骨癌痛模型,术后第7天NS组和CL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CL-82198(MMP-13特异性抑制剂)。各组分别于术前1 d、术后7、11、14、21 d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痛阈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脊髓和胫骨组织,采用Western blot和qRT-PCR法测定肿瘤组织MMP-13的蛋白及mRNA表达,qRT-PCR法检测胫骨肿瘤组织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及骨保护素(OPG)mRNA表达情况。结果 与S组比较,BCP组、NS组、CL组术后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均P<0.05),与S组相比,BCP组MMP-13蛋白及mRNA水平明显升高,RANK、RANKL表达升高,OPG表达降低(均P<0.05);与NS组比较,CL组术后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升高(均P<0.05),MMP-13蛋白及mRNA水平明显降低,RANK、RANKL表达降低,OPG表达升高(均P<0.05)。结论 MMP-13参与调控大鼠骨癌痛,其机制可能与下调OPG/RANKL/RANK信号通路中RANKL、RANK表达,上调OPG表达及OPG/RANKL比值有关。
    • 曹媛媛; 杨荷雨; 朱海丽
    • 摘要: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机制。方法:将骨癌痛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以及葛根素给药组;采用胫骨骨髓腔注入乳腺癌细胞的方法建立骨癌痛模型,鞘内注射葛根素进行给药;记录大鼠痛觉行为及运动能力变化;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动物脊髓组织炎症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乳腺癌细胞注射胫骨14d后的大鼠自发缩足次数增加,机械痛阈值下降,运动能力受损,核因子κB(NF-κB)、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星形胶质细细胞标记物GFAP和白介素1β(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葛根素鞘内给药后减少大鼠自发缩足次数,增加机械痛阈值,转棒停留时间及运动距离增长,NF-κB、NLRP3、Caspase-1、GFAP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缓解CIBP大鼠痛觉行为并改善运动能力,其机制与抑制脊髓NF-κB/NLRP3/Caspase-1炎症信号有关。
    • 张文杰; 杨成伟; 韩明明; 康芳; 李娟; 黄祥
    • 摘要: 目的 探究鞘内注射钩吻素子对骨癌痛(BCP)小鼠行为学和脊髓背角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实验一:选择雄性SPF级C57BL/6小鼠36只,4~6周龄,体重18~22 g。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小鼠分为两组:假手术1组(S_(1)组)和BCP_(1)组,每组18只。S_(1)组向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注入PBS溶液10μl,BCP_(1)组向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接种含有2×10~5个Lewis肺癌细胞的PBS溶液10μl建立BCP模型。于建模前1 d、建模后4、7、10、14、21 d每组随机取6只小鼠测定含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于建模后7、14、21 d完成行为学测试后每组随机处死6只小鼠,取小鼠脊髓腰膨大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标记蛋白(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记蛋白(Iba-1)含量。取小鼠右侧股骨行HE染色进行骨组织病理学检查。实验二:选择雄性SPF级C57BL/6小鼠54只,4~6周龄,体重18~22 g。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小鼠分为三组:假手术2组(S_(2)组)、BCP_(2)组和BCP+钩吻素子组(K组),每组18只。S_(2)组和BCP_(2)组处理同S_(1)组和BCP_(1)组,K组向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接种含有2×10~5个Lewis肺癌细胞的PBS溶液10μl建立BCP模型,建模后14 d向小鼠L_(4-5)或L_(5-6)间隙缓慢鞘内注射含钩吻素子30μg的20%DMSO溶液5μl。给药前1 h、给药后1、2、3 h每组随机取6只小鼠测定MWT和TWL。给药后1 h时每组随机处死12只小鼠,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GFAP和Iba-1蛋白含量,ELISA法检测脊髓IL-6、IL-1β和TNF-α浓度。结果 实验一:与S_(1)组比较,BCP_(1)组建模后7、10、14、21 d MWT明显降低、TWL明显缩短(P<0.05),建模后7、14、21 d脊髓GFAP和Iba-1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HE染色示S_(1)组无骨质破坏,骨髓腔内为正常骨髓细胞;BCP_(1)组骨质遭破坏,骨小梁、骨髓腔和周围软组织内大量Lewis肺癌细胞浸润。实验二:与S_(2)组比较,BCP_(2)组给药前1 h、给药后1、2、3 h MWT均明显降低、TWL均明显缩短(P<0.05),给药后1 h脊髓GFAP、Iba-1蛋白含量、脊髓IL-6、IL-1β和TNF-α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K组给药前1 h、给药后3 h时MWT明显降低(P<0.05)、TWL明显缩短(P<0.05)。与BCP_(2)组比较,K组给药后1、2 h时MWT均明显升高(P<0.05)、TWL均明显延长(P<0.05),给药后1 h脊髓GFAP、Iba-1蛋白含量、脊髓IL-6、IL-1β和TNF-α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给药后1 h S_(2)组和K组脊髓GFAP和Iba-1蛋白含量、脊髓IL-6、IL-1β和TNF-α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鞘内注射钩吻素子通过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活化可减轻神经炎症反应,缓解骨癌痛小鼠疼痛。
    • 周芳; 林涛; 代月娥; 周勤; 蒋蓉
    • 摘要: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白藜芦醇对骨癌痛模型大鼠痛觉及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RANK)/RANK配体(RANK-L)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经鞘内置管处理后的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白藜芦醇低、中、高剂量组(0.25、1、2 mg/kg),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右后肢胫骨注射乳腺癌Walker256细胞悬液以复制骨癌痛模型。造模12 d后,白藜芦醇各剂量组大鼠鞘内注射相应药物,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注射等体积二甲基亚砜,注射量为10μL,每天1次,连续5 d。检测大鼠给药后第3、5天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检测大鼠末次给药后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β、趋化因子配体2(CCL2)水平,以及胫骨中RANK、RANK-L、OPG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术后第12天,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均显著降低(P<0.05)。给药后第3、5天,与模型组相比,白藜芦醇中、高剂量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均显著升高(P<0.05)。给药后第5天,与模型组相比,白藜芦醇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6、IL-1β、CCL2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白藜芦醇低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白藜芦醇中剂量组大鼠胫骨中RANK、RANK-L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OPG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鞘内注射白藜芦醇可缓解大鼠骨癌痛引起的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OPG/RANK/RANK-L信号通路活性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