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镇痛机制

镇痛机制

镇痛机制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50篇、专利文献25394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中国针灸、实用疼痛学杂志、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8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次中医推拿学术年会、第一届青年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七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等;镇痛机制的相关文献由448位作者贡献,包括郭长青、孙红梅、李忠等。

镇痛机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50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25394 占比:99.43%

总计:25539篇

镇痛机制—发文趋势图

镇痛机制

-研究学者

  • 郭长青
  • 孙红梅
  • 李忠
  • 王希斌
  • 白桦
  • 付伟涛
  • 刘华钢
  • 崔成俊
  • 张丽萍
  • 朴起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希斌; 李卉; 万瑞融
    • 摘要: 黄酮类化合物也称之为类黄酮或者生物类黄酮,是一类天然多酚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各类天然植物中,依据其结构不同,可将黄酮类化合物分为黄酮醇类、黄酮类、二氢黄酮、查尔酮类、花色素类、橙酮类等。各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包括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炎、镇痛等[1~2],基于以上优点,从植物黄酮中寻找新的镇痛药物,是当前研究镇痛新药的热点。现对具有镇痛活性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的镇痛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镇痛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 江啸; 魏巍; 吴亚琪; 刘雪琴; 张颖; 刘晓辉
    • 摘要: 本文对耳穴压豆镇痛的机制进行了归纳分析。主要从耳穴压豆的镇痛临床应用进展和镇痛机制2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主要内容包括耳穴压豆的中医理论依据和现代医学理论依据。文章最后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分析,以进一步明确耳穴压豆的作用机制,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庞瑞康; 范郁山
    • 摘要: 目的:评估壮医药线点灸结合针刺在急性期带状疱疹治疗方面的效果,并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选取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72例,依照就诊次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给予壮医药线点灸结合针刺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疗法,共治疗10天。比较两组证候改善情况(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P物质(substance P,SP)的含量,以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神经后遗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明显短于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血清IL-6、IL-8及SP含量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4.29%(33/35)]高于对照组[74.28%(26/35)](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治疗后第1、2、3个月PHN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带状疱疹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PHN发生率,其镇痛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因子IL-6、IL-8及SP含量有关。
    • 王淼; 雷静; 尤浩军
    • 摘要: 褪黑素作为神经内分泌激素可调节机体生命活动。早在20世纪80年代,Lakin等[1]观察小鼠血清褪黑素水平变化,发现夜晚褪黑素分泌达到高峰,而此时小鼠疼痛阈值最高,据此初步揭示了褪黑素具有抗伤害作用。临床疼痛治疗中,褪黑素镇痛效果较好,且成瘾性较低。褪黑素可通过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和5-羟色胺能系统协同发挥镇痛作用[2-3]。除此之外,褪黑素亦可与δ-阿片受体结合,协同阿片肽进行镇痛;也可促进β-内啡肽释放,增强阿片类药物镇痛效果[4-7]。本文将简要综述褪黑素合成分泌、神经调控通路、镇痛不同表现及相关机制。
    • 羊璞; 惠建荣
    • 摘要: 夹脊穴电针与脊髓电刺激是临床上常用于疼痛的非药物治疗方式,二者在镇痛治疗上均以电刺激为手段,在脉冲电流、刺激频率与波宽有重合之处,同时受疼痛门控理论的影响,且刺激量大小可根据病情调节.夹脊穴电针与脊髓电刺激植入刺激部位相同,但两种方法植入的方式不同;具有部分类似的镇痛机制,如5-羟色胺、γ-氨基丁酸和乙酰胆碱的介导,镇痛机制的区别是脊髓电刺激可调节脊柱-脑干-脊髓环发挥作用;夹脊穴电针镇痛机制为调节疼痛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调控信号通路.此外,夹脊穴与脊髓神经节段有对应关系,二者作用的靶器官存在联系.
    • 冯银豪; 罗建
    • 摘要: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一直困扰人类的医学难题,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分析近年来有关推拿镇痛的实验研究,总结推拿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机制.认为今后应详细深入研究推拿前后患者体内的相关代谢物质及各级信号通路分子的变化,进一步明确推拿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
    • 张辰希; 严鹭慧; 骆斌; 眭明红; 盛佑祥
    • 摘要: 针灸镇痛机制十分复杂,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整合过程,与微循环密切相关.血流动力学变化反映了生物组织代谢与生理功能的状态,临床上可通过测量局部组织血流动力学来反应其微循环功能状态.本文整理概括针灸镇痛改善微循环的血流成像技术,从电子显微学技术、超声多普勒成像、激光多普勒成像、激光散斑成像、近红外光成像技术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针灸镇痛与微循环的关系以及上述检测技术的应用价值.
    • 张威; 马保新
    • 摘要: cqvip:目前公认的经典大麻素受体至少有CB1和CB2两种.CB1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的镇痛机制,却也介导了大麻素的精神副作用[1],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中表达.CB2主要表达于外周免疫细胞上[2].CB2作为CB1的另外一种镇痛选择,在组织或者神经损伤后表达上调,能够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而不会引起精神副作用,但是CB2的组织分布细胞亚型以及介导的镇痛机制仍然是具有争议的.这将直接影响其临床应用前景,作者将对以上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 邱露
    • 摘要: 目的:探讨曲马多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LDH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洛索洛芬治疗,研究组曲马多治疗,比较两组镇痛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LLPS评分、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曲马多用于LDH的镇痛效果良好.
    • Donnelly CR; Jiang C; Andriessen AS; 刘风雨(译)
    • 摘要: 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属于天然免疫调节剂,是免疫和肿瘤领域的明星分子,其在神经系统的功能却尚不明确。研究者发现,外周感觉神经元中STING通过IFN-I信号通路调控疼痛。结果如下:(1)在正常小鼠鞘内注射STING激动剂可明显提高痛阈,产生镇痛作用,但不影响运动。在慢性疼痛模型(包括骨癌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激活STING通路同样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并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如耐受和运动障碍);(2)激活STING可以引起DRG组INF-I的增加。这种现象在STING-gKO和STING-cKO(Sting1fl/fl;Nav1.8-cre)小鼠不存在。IFN-I的受体IFNAR1在感觉神经元中大量表达。IFN-I可以直接减弱伤害感受神经元的兴奋性,最终实现镇痛。由此可以得出,STING激动剂的镇痛作用是通过IFN-I来实现的;(3)研究者在非人灵长类动物-猕猴上也验证了STING激动剂的镇痛作用。猕猴鞘内注射ADU-S100可以显著提高痛阈、并增加脑脊液IFN-I的水平。IFN-I可以明显降低DRG神经元的兴奋性。因此,该研究揭示了STING/INF-I信号通路的镇痛作用,将为神经免疫调节和镇痛,尤其为既有抗癌又有缓解癌痛药物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