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免疫调节
神经免疫调节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3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中国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74050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中国针灸、生理科学进展、中国免疫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北京畜牧兽医学会成立五十周年庆典暨北京畜牧兽医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学术研讨会、2000海内外中青年学者神经科学研讨会等;神经免疫调节的相关文献由435位作者贡献,包括邱一华、彭聿平、刘树民等。
神经免疫调节—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74050篇
占比:99.97%
总计:574213篇
神经免疫调节
-研究学者
- 邱一华
- 彭聿平
- 刘树民
- 李炳源
- 白泉阳
- 程纯
- 陈国英
- 丁桂凤
- 何焱玲
- 库宝善
- 张清泉
- 戴丽
- 曹蓓蓓
- 李树新
- 杨志军
- 王威
- 王百忍
- 王阿敬
- 祝瑾
- 程宏
- 纪祥瑞
- 鞠躬
- 高扬
- 黄慧伟
- 刘书畅
- 刘伟宏
- 周晓霞
- 周纬武
- 姜建兰
- 孟云霄
- 尉军
- 廖圣宝
- 张玉生
- 怀惠英
- 李沙
- 杨佐君
- 杨渝珍
- 柳巨雄
- 樊卫文
- 王云霞
- 王健鹤
- 王宪
- 王玲
- 田亚平
- 穆祥
- 胡建楠
- 胡格
- 胡谋先
- 范少光
- 蒋春雷
-
-
郑翊君;
刘怀存;
王君
-
-
摘要:
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CIPNP)是以铂类和紫杉烷类为代表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在使用有神经毒性化疗药物后30%~40%的病人会出现CIPNP,进而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在引起CIPNP的诸多可能机制中,单核/巨噬细胞的作用在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与之相关的受体、细胞因子和细胞分泌物都可能参与CIPNP的发生。本文从巨噬细胞表面受体的异常活化、免疫细胞的迁移和免疫活性物质的分泌几个角度总结并讨论了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在CIPNP中已知的可能作用机制及最新进展,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下游通路和开发靶向药物。
-
-
金汤明;
邵征洋;
詹璐
-
-
摘要: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以认知问题为特征的常见儿童精神障碍,对患儿身心健康、学业和甚至在以后工作产生明显影响。2018年有Meta分析显示儿童ADHD患病率为5.6%[1]。ADH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近年研究发现,ADHD与儿童支气管哮喘有共病现象。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国内有Mete分析显示2011—2018年中国儿童哮喘患病率为3.3%(95%CI=2.7%~4.0%),与以往研究结果比较,患病率有所增长[2]。哮喘给患儿的学习、社交、情绪产生不良影响。虽有研究表明,哮喘与ADHD关系密切,但仍有争议。从临床研究角度看,了解这两种疾病的关联有助于更好地了解ADHD病因,并为ADHD早期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哮喘引起的儿童认知和行为问题。现就国内外儿童哮喘与ADHD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可能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
胡建楠;
刘书畅;
马涛
-
-
摘要:
胆碱能抗炎通路(CAP)是经迷走神经传出、脾神经中继支配脾脏,由脾脏T细胞将肾上腺素能刺激转换为胆碱能信号作用于巨噬细胞等,发挥抗炎效应,保持机体炎症反应平衡的重要神经免疫调节机制。由于促炎与抗炎反应失衡在脓毒症病生理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调节CAP活性成为目前脓毒症治疗研究的重要着眼点。基于对CAP的认识,目前迷走神经刺激、药物激动剂模拟胆碱能信号和针刺等被应用于脓毒症治疗的研究探索中。本文对近年来有关CAP机制、生物学效应及其在脓毒症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行综述。
-
-
胡建楠;
刘书畅;
马涛
-
-
摘要:
胆碱能抗炎通路(CAP)是经迷走神经传出、脾神经中继支配脾脏,由脾脏T细胞将肾上腺素能刺激转换为胆碱能信号作用于巨噬细胞等,发挥抗炎效应,保持机体炎症反应平衡的重要神经免疫调节机制.由于促炎与抗炎反应失衡在脓毒症病生理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调节CAP活性成为目前脓毒症治疗研究的重要着眼点.基于对CAP的认识,目前迷走神经刺激、药物激动剂模拟胆碱能信号和针刺等被应用于脓毒症治疗的研究探索中.本文对近年来有关CAP机制、生物学效应及其在脓毒症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行综述.
-
-
邢艳;
张彦妹;
刘亚婷;
郑乃智
-
-
摘要:
卒中后抑郁是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功能康复,增高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和残疾率.关于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内源性学说强调与生物学机制密切相关,反应性学说则认为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目前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炎症、免疫反应、应激、神经再生、脑网络、生物节律紊乱、睡眠障碍、褪黑素等方面.文章就卒中后抑郁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及及针对发病机制的相关治疗进行了综述.
-
-
周卿云;
夏天娇;
刘甜甜;
顾小萍
-
-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的病理表现为脑中β淀粉样蛋白(Aβ)形成的老年斑,以及微管相关蛋白Tau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AD的发生机制众多,其中神经炎症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免疫细胞是神经炎症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AD的发生、发展过程.本文旨在对参与调控AD的免疫细胞进行综述,为防治AD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
Donnelly CR;
Jiang C;
Andriessen AS;
刘风雨(译)
-
-
摘要:
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属于天然免疫调节剂,是免疫和肿瘤领域的明星分子,其在神经系统的功能却尚不明确。研究者发现,外周感觉神经元中STING通过IFN-I信号通路调控疼痛。结果如下:(1)在正常小鼠鞘内注射STING激动剂可明显提高痛阈,产生镇痛作用,但不影响运动。在慢性疼痛模型(包括骨癌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激活STING通路同样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并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如耐受和运动障碍);(2)激活STING可以引起DRG组INF-I的增加。这种现象在STING-gKO和STING-cKO(Sting1fl/fl;Nav1.8-cre)小鼠不存在。IFN-I的受体IFNAR1在感觉神经元中大量表达。IFN-I可以直接减弱伤害感受神经元的兴奋性,最终实现镇痛。由此可以得出,STING激动剂的镇痛作用是通过IFN-I来实现的;(3)研究者在非人灵长类动物-猕猴上也验证了STING激动剂的镇痛作用。猕猴鞘内注射ADU-S100可以显著提高痛阈、并增加脑脊液IFN-I的水平。IFN-I可以明显降低DRG神经元的兴奋性。因此,该研究揭示了STING/INF-I信号通路的镇痛作用,将为神经免疫调节和镇痛,尤其为既有抗癌又有缓解癌痛药物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
-
-
郭简宁;
齐聪;
李萍;
王燕
-
-
摘要:
神经免疫调节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为银屑病等精神免疫类疾病带来新的研究思路.精神心理因素可诱发、加重银屑病,并影响其缓解及治愈,心理治疗和精神类药物对银屑病有一定缓解作用.研究发现,紧张焦虑及应激等精神心理问题,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分泌增加,通过灰质后角中间神经元与外周感觉神经连接,导致皮肤感觉神经纤维分泌的神经递质增加,而切断周围神经,银屑病相关免疫细胞功能恢复正常、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下降,皮损症状随之改善,因此神经-免疫系统间的作用在银屑病的发病环节中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银屑病发病中神经免疫调节的深入研究,发现神经系统分泌的神经递质,以及伤害感受器等,可与免疫细胞等相互作用,影响银屑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将围绕神经免疫调节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
何伟;
石啸双;
张知云;
宿杨帅;
万红叶;
王毅;
喻晓春;
朱兵;
景向红
-
-
摘要:
回顾针灸对呼吸系统和全身免疫炎性反应调控的影响,探讨神经免疫调控对控制炎性反应的可能作用途径以及通过胆碱能抗炎通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作用途径.针灸可能通过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等途径对新冠肺炎发挥局部和全身抗炎效应.与体液抗炎通路相比,神经抗炎通路启动早、作用迅速、更局限化,在炎性反应的初始关键阶段起着更重要的作用,这可能是新冠肺炎早期进行针灸干预的重要依据.除了胆碱能抗炎通路,针灸还可能通过激活交感神经、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神经抗炎通路发挥抗炎效应.针灸在炎性反应的不同时期如何通过躯体刺激激活迷走和交感神经等通路来发挥作用,是否依赖于穴位的选择、刺激的方式等,这将是针灸基础向临床转化研究的方向.
-
-
蒋春雷;
王云霞
- 《2000海内外中青年学者神经科学研讨会》
| 2000年
-
摘要:
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近20年来的研究揭示了神经与免疫系统间极为复杂的网络关系,两大系统均能产生细胞因子、神经肽和激素,它们作为共用的化学语言或信息分子在这一双向关系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神经与免疫系统间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已成为神经科学乃至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
-
-
-
-
-
-
-
-
-
- 浅间化成株式会社
- 公开公告日期:2000-09-27
-
摘要:
提供免疫调节剂,在所述免疫调节剂中DNA可经口或皮肤给予,而不是注射给予,或者可以象食品一样每日摄食;或者提供免疫调节剂食品或免疫调节剂饲料。将得自诸如枯草芽胞杆菌、乳酸菌、氨基酸生产菌和大肠杆菌的原核生物细胞的DNA加入到食品或者模制成能够经口、皮肤或粘膜给予的DNA免疫调节剂,或者制成食品、饲料或者诸如此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