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神经内分泌激素

神经内分泌激素

神经内分泌激素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5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94931篇;相关期刊108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医急症、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全国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07年学术研讨会、首届西部胸腔微创外科手术研讨会等;神经内分泌激素的相关文献由454位作者贡献,包括乐岭、于海燕、仝识非等。

神经内分泌激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0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4931 占比:99.85%

总计:95076篇

神经内分泌激素—发文趋势图

神经内分泌激素

-研究学者

  • 乐岭
  • 于海燕
  • 仝识非
  • 佟天琦
  • 冉擘力
  • 刘建平
  • 别自东
  • 向光大
  • 吕信鹏
  • 安荣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方凌燕; 李日行; 王琎; 宋天宇
    • 摘要: 目的观察诺欣妥联合伊伐布雷定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及对神经内分泌激素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8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伊伐布雷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诺欣妥代替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内分泌激素活性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去甲肾上腺素、醛固酮、AngⅡ、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诺欣妥联合伊伐布雷定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 何琦
    • 摘要: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力衰竭(HF)患者给予心通口服液和依诺肝素钠联合治疗的效果,分析对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心肌肌钙蛋白(cTnT)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AMI后HF患者10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52例。两组在HF常规纠正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依诺肝素钠治疗,观察组加用心通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CK-MB和cTnT,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测定超声心电图水平[心排血量(CO)、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每搏输出量(SV)],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统计用药30d心源性再入院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CK-MB、cTnT以及PRA、NT-proBNP、NE均下降,CO、LVEF和SV均升高,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30d后心源性再入院率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AMI后HF患者给予心通口服液和依诺肝素钠联合治疗后,CK-MB和cTnT水平显著降低,心功能改善,血浆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降低,心源性再入院和不良反应减少,安全性高。
    • 李旭(综述); 刘文玲(审校)
    • 摘要: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最常见的晕厥类型,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系列研究发现,神经内分泌激素在VVS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儿茶酚胺类、血管加压素、腺苷、神经肽、肾上腺髓质素、心房利钠肽、内皮素-1等均可能涉及其中。本文对神经内分泌激素在VVS发生中作用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VVS临床有效诊治提供依据。
    • 龚晟; 张强; 马蓉
    • 摘要: 目的观察β-受体阻滞剂对瓣膜置换术后病人心脏功能、心脏结构及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0月我院成功完成瓣膜置换术的病人10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强心、利尿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周、4周、8周及16周心脏功能及结构指标[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神经内分泌激素[心房利钠肽(AN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醛固酮(ALD)]变化。结果两组术前LAD、LVEDD、LVEF、ANP、AngⅡ及AL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4周、8周及16周,两组LAD、LVEDD、ANP、AngⅡ及ALD均低于术前(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可促进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下降,改善心脏功能及心脏结构。
    • 谢美莎; 何海霞; 文瑞丽
    • 摘要: 目的探讨环磷腺苷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所致急性左心衰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ACS所致急性左心衰患者90例,根据患者临床用药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5例。均给予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等标准治疗方案,常规组在标准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继续给予环磷腺苷。两组患者连续用药2周,比较治疗前后心功能和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LVEF水平高于常规组,LVESV和LVEDV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Ⅱ和血浆肾素活性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ACS所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采用环磷腺苷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 王淼; 雷静; 尤浩军
    • 摘要: 褪黑素作为神经内分泌激素可调节机体生命活动。早在20世纪80年代,Lakin等[1]观察小鼠血清褪黑素水平变化,发现夜晚褪黑素分泌达到高峰,而此时小鼠疼痛阈值最高,据此初步揭示了褪黑素具有抗伤害作用。临床疼痛治疗中,褪黑素镇痛效果较好,且成瘾性较低。褪黑素可通过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和5-羟色胺能系统协同发挥镇痛作用[2-3]。除此之外,褪黑素亦可与δ-阿片受体结合,协同阿片肽进行镇痛;也可促进β-内啡肽释放,增强阿片类药物镇痛效果[4-7]。本文将简要综述褪黑素合成分泌、神经调控通路、镇痛不同表现及相关机制。
    • 张婉馨; 彭丽艳; 贺巍; 李小露; 熊果; 陈立桁
    • 摘要: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老年心力衰竭(HF)伴阵发性房颤(PAF)患者心功能、神经内分泌激素以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HF伴PAF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0,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和对照组(n=40,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炎症因子[白介素-33(IL-3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神经内分泌激素(去甲肾上腺素、醛固酮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总有效率90.00%(36/40)高于对照组67.50%(27/40)(P<0.05).两组治疗3个月后LVEDD、ICAM-l、TNF-o、LVESD、IL-33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LVEF较治疗前提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3个月后去甲肾上腺素、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HF伴PAF患者在胺碘酮的基础上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功能指标改善显著,血清炎症因子及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有所降低,且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 张艺佳; 王子旭; 曹静; 董玉兰; 陈耀星
    • 摘要: 褪黑激素作为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能够通过其膜受体以及核受体来发挥免疫调节的作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褪黑激素能够通过激活法氏囊B淋巴细胞表面的膜受体Mel1a和Mel1c进而介导光色转换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那么在此过程中褪黑激素核受体是否发挥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我们将0日龄的AA肉鸡随机分为4个组饲养在白、红、绿、蓝4种光色下,在饲养至第26日龄时,进行光色转换,分别为白、红、绿、蓝、绿转蓝、蓝转绿、红转蓝,继续饲养至42日龄进行取材。采用Q-PCR以及体外分离培养B淋巴细胞的方法探究褪黑激素核受体在介导光色转换促进法氏囊B淋巴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 张璐; 常彩莲; 王武; 王思雯; 孙丽娜; 李茜; 温元善
    • 摘要: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高原地区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疗效及对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6月期间我院接收的CHF患者109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4)和研究组(n=55),对照组患者予以缬沙坦治疗,研究组患者则予以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神经内分泌激素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A)、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和心功能指标[超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12周后总有效率为90.91%(50/5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93%(41/54) (P<0.05).两组治疗12周后ALD、NA、Ang Ⅱ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2周后hs-cTnT、NT-proBNP、LVEDD、LAD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LVEF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高原地区CHF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和心功能,且不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支翠菊; 韩素霞
    • 摘要: 目的 观察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新活素)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诺欣妥)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0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入院的难治性心力衰竭病人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新活素组、诺欣妥组和联合组,每组25例.所有病人均给予抗心力衰竭基础治疗.对照组继续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治疗;诺欣妥组停用原ACEI或ARB类药物36 h以上,给予诺欣妥治疗;新活素组给予新活素治疗;联合组给予诺欣妥联合新活素治疗.4组均随访24周.结果 新活素组、诺欣妥组、联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2.0%、84.0%、92.0%,均高于对照组的32.0%,且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新活素组、诺欣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2周、随访24周,联合组、新活素组和诺欣妥组血清神经内分泌激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6 min步行距离均较对照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2周、随访24周,联合组神经内分泌激素、NT-proBNP及hs-CRP较新活素组、诺欣妥组降低更明显,6 min步行距离均较新活素组、诺欣妥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周,联合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其他3组增加,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较其他3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中,沙库巴曲缬沙坦或重组人脑利钠肽具有很好的疗效,联合应用疗效更明显,可作为优选治疗方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