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脊髓背角

脊髓背角

脊髓背角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88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中国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0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2118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针刺研究、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九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2012南京国际中医药论坛暨世界健康促进联合会成立大会、全国第三次麻醉药理学术会议等;脊髓背角的相关文献由104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先国、李云庆、张红梅等。

脊髓背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0 占比:14.76%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72%

专利文献>

论文:2118 占比:84.52%

总计:2506篇

脊髓背角—发文趋势图

脊髓背角

-研究学者

  • 刘先国
  • 李云庆
  • 张红梅
  • 胡晓东
  • 周利君
  • 张彤
  • 信文君
  • 田玉科
  • 杨红卫
  • 李伟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智宇
    • 摘要: 目的:探讨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NR2B亚基对舒芬太尼耐受形成的研究。方法:选取40只SD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研究组给予皮下注射舒芬太尼建立舒芬太尼耐受SD大鼠模型。观察两组SD大鼠注射前及注射后第5、10天的机械性刺激痛阈及热缩足反应潜伏期,并检测注射后第5、10天的脊髓背角NR2B亚基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注射后研究组机械性刺激痛阈值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注射后第5天和第10天机械性刺激痛阈值均高于注射前,且注射后第5天高于注射后第10天(P<0.05)。注射后研究组热缩足反应潜伏期值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注射后第5天和第10天热缩足反应潜伏期值均高于注射前,且注射后第5天高于注射后第10天(P<0.05)。研究组注射后第5天和第10天脊髓背角NR2B亚基及mR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注射后第5天水平均低于注射后第10天(P<0.05)。结论:舒芬太尼耐受形成与脊髓背角NMDA受体NR2B亚基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 李洪影; 庞红利; 祁向雯
    • 摘要: 目的探讨纳布啡对瑞芬太尼诱导的大鼠痛觉过敏的改善作用及对脊髓背角常染色质组蛋白赖氨酸N-甲基转移酶2(G9a)和钠激活钾通道(Slack)表达的影响。方法55只大鼠随机抽取30只作为对照组、瑞芬太尼组和切口痛组,每组10只,其余25只建造瑞芬太尼诱发大鼠术后痛觉过敏反应模型,20只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纳布啡组,每组10只。瑞芬太尼组、模型组和纳布啡组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对照组、切口痛组输注等体积生理盐水,输注5 min后,切口痛组、模型组、纳布啡组接受左后足底切口术,对照组、瑞芬太尼组仅仰卧固定到手术台相同时间。纳布啡组泵注瑞芬太尼前3 min静注纳布啡,其余各组静注等体积的氯化钠注射液。大鼠造模后2~48 h进行痛觉行为学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脊髓背角细胞炎症因子;用免疫荧光法检验脊髓背角的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状态;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造模后48 h脊髓背角G9a、Slac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随造模时间延长,瑞芬太尼组、切口痛组、模型组大鼠的机械缩足反应阈(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热缩足反应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值持续减小,而纳布啡组持续增大(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瑞芬太尼组、切口痛组、模型组、纳布啡组大鼠的PWMT和PWTL值均减小(P<0.05);与瑞芬太尼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PWMT和PWTL值减小、纳布啡组PWMT和PWTL值增大(P<0.05),切口痛组与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纳布啡组PWMT和PWTL值增大(P<0.05)。与对照组比较,造模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升高(P<0.05);与瑞芬太尼组比较,模型组TNF-α、IL-1β水平较高,纳布啡组TNF-α、IL-1β水平降低(P<0.05),切口痛组与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纳布啡组TNF-α、IL-1β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瑞芬太尼组、切口痛组的星形胶质细胞明显激活,模型组激活星形胶质细胞密度最大,纳布啡组与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G9a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Slack总蛋白与膜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与瑞芬太尼组比较,模型组G9a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升高,Slack总蛋白与膜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纳布啡组G9a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降低,Slack总蛋白与膜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切口痛组与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纳布啡组G9a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降低,Slack总蛋白与膜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结论对瑞芬太尼诱导的术后痛觉过敏反应大鼠模型进行纳布啡预处理,可有效改善大鼠的痛觉过敏,可能是通过下调G9a、上调Slack的表达,达到镇痛的效果。
    • 陈海坤; 柏虎虎; 李宇哲; 朱阅宾; 葛安娜; 吴树金; 刘燕妮; 胡晓东
    • 摘要: 目的探讨如意珍宝片对骨关节炎性痛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内侧半月板-胫骨韧带切断(destabilization of the medial meniscus,DMM),制作小鼠骨关节炎模型;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如意珍宝片(12.5、25、50 mg·kg^(-1)),测定动态痛觉超敏和静态痛觉超敏;制备离体脊髓切片,膜片钳电生理学记录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mEPSCs)和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mIPSCs);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脊髓背角NMDA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s)GluN1亚基第897位丝氨酸的磷酸化(pS897-GluN1)。结果如意珍宝片能够剂量依赖性地抑制DMM诱发的静态痛觉超敏及动态痛觉超敏,降低mEPSCs的频率,抑制pS897-GluN1的磷酸化,但对mIPSCs无明显影响。结论如意珍宝片能够降低突触前膜对兴奋性递质谷氨酸的释放,抑制脊髓背角NMDA受体的磷酸化,有效缓解骨关节炎性痛。
    • 庞莉娜; 兰艳艳; 王志福; 陈小梅; 俞向梅
    • 摘要: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对化疗药物紫杉醇诱导神经性疼痛(PINP)小鼠脾脏及脊髓背角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影响炎症变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雄性成年C57BL/6小鼠60只,体质量18~22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腹腔拮抗剂组、鞘内拮抗剂组,每组12只。模型组、电针组、腹腔拮抗剂组和鞘内拮抗剂组腹腔隔日注射紫杉醇(2 mg/kg),总计4次,建立PINP模型,对照组给予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电针组、腹腔拮抗剂组、鞘内拮抗剂组从造模第1天开始进行电针干预,隔日1次,共干预7次。腹腔拮抗剂组、鞘内拮抗剂组分别于造模第1、7、13天分别在腹腔、鞘内注射α7nAChR拮抗剂α-银环蛇毒素(α-BGT)。采用Von Frey测痛仪及热刺痛仪检测造模第0、7、14天小鼠机械痛阈值(PWT)及热痛阈值(PWL)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造模第14天小鼠脾脏、脊髓背角α7nAChR蛋白表达;采用RT-qPCR及ELISA法检测造模第14天小鼠脾脏、脊髓背角TNF-α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1)行为学测试:5组小鼠造模前PWT和PW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造模第7、14天PWT和PWL较同时段对照组小鼠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造模第7、14天PWT和PWL较同时段模型组小鼠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拮抗剂组、鞘内拮抗剂组小鼠造模第7、14天PWT和PWL较同时段电针组小鼠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α7nAChR蛋白表达测试: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脾脏及脊髓背角α7nAChR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脾脏及脊髓背角α7nAChR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TNF-α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测试: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脾脏、脊髓背角TNF-α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脾脏、脊髓背角TNF-α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组比较,腹腔拮抗剂组、鞘内拮抗剂组小鼠脾脏、脊髓背角TNF-α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可能通过上调脾脏、脊髓背角α7nAChR表达,降低脾脏、脊髓背角炎症因子TNF-α释放,从而减轻PINP小鼠机械痛和热痛觉过敏。
    • 李洁; 马力天; 金兆丰; 郑伟杰; 王敬博; 毛培军; 叶欣
    • 摘要: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神经痛大鼠腰膨大处脊髓背角基因表达的改变。方法40只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只。实验组采用腹腔单次注射1%链脲佐菌素(STZ)65 mg/kg的方法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别在注射STZ的第0,4,30,60天测定每只大鼠的血糖,并在第30,60天测定糖尿病大鼠的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阈值低于自身基础水平85%的1型糖尿病大鼠则认为1型糖尿病神经痛大鼠模型构建成功。在第60天痛阈检测结束后,收集1型糖尿病神经痛大鼠脊髓腰膨大部的脊髓背角进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A)、层次聚类树分析、组间表达差异分析和差异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结果①20只实验组大鼠中,共有17只为1型糖尿病大鼠,在这17只大鼠中,8只成功构建了1型糖尿病神经痛大鼠模型。②PcoA主坐标分析和层次聚类树分析结果表明1型糖尿病神经痛大鼠和对照组大鼠可以明显分开,且每组组内样本重复性很好。③与对照组相比,1型糖尿病神经痛组共有42个基因在转录水平发生了上调,有51个基因在转录水平发生了下调。④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两组间差异表达的基因富集于酰基磷酸酶活性、MHC蛋白复合物和MHCⅠ类蛋白复合物3个GO分类条目,差异基因的改变可能与这3个功能类群有关。KEGG富集分析提示,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在5条通路上,分别是:抗原加工和提呈、氨基苯甲酸酯降解、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细胞黏附分子(CAM)和吞噬体。结论1型糖尿病神经痛大鼠腰膨大处脊髓背角存在显著的基因表达的改变,这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1型糖尿病所致神经病理性痛的病理生理机制。
    • 徐卉红; 邱海波; 王莉琴; 朱成成; 陆智杰
    • 摘要: 目的探讨谷氨酸通过调控脊髓背角GABA_(B)R2参与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疼痛的机制研究,为缓解慢性胰腺炎痛寻找新的理论依据。方法将42只Wistar雄性大鼠(约200 g)分为对照组(n=12)和CP组(n=30)。CP组尾静脉单次注射二丁基二氯化合物(DBTC,8 mg·kg^(-1))构建CP模型,对照组注射溶剂。通过HE染色明确胰腺组织病理特征改变。利用Von Frey电子测痛仪测定每组大鼠在注射前和注射后3、7、14、21 d的腹部机械痛。Western-blot及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大鼠T8—T12节段脊髓背角、体外培养脊髓背角神经元上GABA_(B)R2的表达。结果CP模型大鼠胰腺组织可见散在腺泡细胞肿胀坏死,广泛的炎症细胞浸润及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与对照组比较:CP组大鼠腹部机械痛阈值明显下降,并持续至DBTC注射后21 d(P<0.05,P<0.001);在DBTC注射后7、14、21 d脊髓背角GABA_(B)R2的表达明显减少(P<0.001)。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原代培养的脊髓背角神经元经20、40μmol·L^(-1)谷氨酸处理后,GABA_(B)R2的表达均明显减少(P<0.001)。结论谷氨酸通过调控脊髓背角神经元GABA_(B)R2的表达是CP疼痛发生的机制之一。
    • 刘风雨(译); Aby F; Lorenzo LE; Grivet Z
    • 摘要: 急性痛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过度疼痛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从而有效控制疼痛。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如何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近年来备受关注。法国波尔多大学的研究者发现:神经损伤引起脊髓背角氯离子失衡,导致内源性5-HT系统由下行抑制转变为下行易化,进而诱导神经病理性疼痛。第一部分研究主要在正常小鼠上进行,发现RMg的5-HT能神经元投射到脊髓背角,产生内源性镇痛作用(既发挥下行抑制的作用)。
    • 袁宝童(译); 高永静(校)
    • 摘要: 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激活促进疼痛敏化产生。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如何选择性地增强脊髓伤害性感受通路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该研究发现在周围神经损伤后,小胶质细胞降解脊髓背角I层细胞外基质结构以及神经元周围网络(PNNs)。位于脊髓背角I层的PNNs选择性地包裹脊髓-臂旁核投射神经元,整合脊髓伤害性感受信息,并向脊髓上脑区传递并诱发疼痛感觉。小胶质细胞对PNNs的降解增强了投射神经元的活动并诱导疼痛相关行为。因此,神经损伤诱导的PNNs降解是小胶质细胞选择性地增加脊髓伤害性感受通路信号输出并引起疼痛敏化的一种机制。
    • 陈彬彬; 张一肖; 王振; 万海方
    • 摘要: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背角环磷酸腺苷直接激活的交换蛋白(Epac)在炎性痛调节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84只,3月龄,采用双侧后爪趾底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CFA)100μL建立炎性痛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法于建模前及建模后1、3、6、9、14 d大鼠脊髓腰膨大检测Epacl、Epac2蛋白相对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背角Epacl阳性细胞数。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生理盐水组(NS组)和Epac激动剂8p-CPT-2′-O-Me-cAMP(8p-CPT)组,C组不做任何处理,NS组和8p-CPT组分别于建模后6 d,鞘内给予NS、8p-CPT 10μL。于建模前1 h、给药前1 h及给药后30 min、1 h、2 h和3 h测定热刺激缩足潜伏期(TWL),观察大鼠痛行为学变化;于给药后1 h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三组大鼠脊髓背角基因蛋白c-Fos阳性细胞数。结果建模后3、6 d腰膨大脊髓Epacl蛋白相对含量明显低于建模前和建模后1 d[(0.74±0.09)、(0.77±0.08)比(1.00±0.00)、(0.99±0.07),P0.05)。建模后3、6、9、14 d脊髓背角Epac1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建模前[(34.25±4.99)个、(24.00±8.04)个、(31.50±3.51)个、(43.00±8.98)个比(61.75±4.99)个,P均<0.05],建模后3、6、9 d脊髓背角Epac1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建模后1 d[(34.25±4.99)个、(24.00±8.04)个、(31.50±3.51)个比(58.00±5.35)个,P均<0.05]。给药前1 h及给药后30 min、1 h、2 h和3 h NS组和8p-CPT组TWL均明显低于C组[(6.8±1.0)s、(7.1±0.8)s比(13.3±1.6)s,(7.3±0.9)s、(9.2±1.0)s比(13.2±1.5)s,(6.9±1.2)s、(9.9±1.3)s比(13.9±1.8)s,(7.0±0.7)s、(8.7±1.2)s比(13.2±1.2)s,(7.0±0.9)s、(7.1±0.9)s比(13.2±1.4)s,P均<0.05],给药后30 min、1 h和2 h 8p-CPT组TWL均明显高于NS组(P均<0.05)。给药后1 h NS组和8p-CPT组脊髓背角c-Fos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C组[(75.25±8.42)个、(40.50±6.81)个比(25.25±5.25)个,P均<0.05],8p-CPT组脊髓背角c-Fos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NS组(P<0.05)。结论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痛可以降低脊髓背角Epac1蛋白含量,引起局部神经元异常激活,增强外周伤害性刺激应激反应。
    • 马力天; 白杨; 林强; 苏保伟; 孟宪博; 王景杰
    •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避水应激对大鼠腰膨大处脊髓背角中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慢性避水应激组(CWAS组),每组12只.造模结束后,利用旷场实验(OFT)评价大鼠焦虑行为,并使用腹壁撤退反射(AWR)分别在20,40,60,80 mmHg四个压力等级处观察大鼠行为学反应评价其内脏敏感性.最后,安乐死大鼠并取腰膨大处的脊髓背角,进行真核转录组RNA建库及测序.结果 ①OFT结果表明,CWAS组的中央区路程百分比和中央区活动时间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②与对照组相比,CWAS组在20,40,60,80 mmHg压力下的AWR评分显著增加(P<0.05).③转录组学测序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WAS组有11个基因发生了上调,分别是Retsat、Sgk1、Zbtb16、Cd-kn1a、Nfkbia、Capg、Apold1、Gpd1、Pdk4、Ctgf和Tnfrsf11a;KEGG富集分析表明,CWAS组的PI3K-Akt、FoxO、NF-κB和破骨细胞分化相关信号通路被激活.结论 慢性避水应激能促使大鼠产生焦虑样行为改变,可显著增加内脏敏感性并引起脊髓背角中基因表达和信号通路的改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