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驱动轮

驱动轮

驱动轮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3203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公路运输、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4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01843篇;相关期刊250种,包括河北农机、湖北农机化、江苏农机化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八届中国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高层论坛、中国塑协改性塑料专业委员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暨改性塑料创新与发展成果交流会、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等;驱动轮的相关文献由5162位作者贡献,包括叶澄、不公告发明人、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等。

驱动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4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01843 占比:99.83%

总计:302356篇

驱动轮—发文趋势图

驱动轮

-研究学者

  • 叶澄
  • 不公告发明人
  •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吴国喜
  • 张怀强
  • 张磊
  • 徐公强
  • 韦庆秀
  • 张加霖
  • 张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庆中(图); 李静(图); 李开金; 徐文龙(图); 陈原(图)
    • 摘要: 封面图片来自本期论文“H型倾转推进两栖机器人水下姿态自抗扰控制”,是山东大学(威海)陈原教授课题组设计的H型倾转推进两栖机器人示意图。该机器人由陆地驱动轮、机身和喷水推进器组成,通过轮腿复用能够完成陆地轮驱动、陆地喷管爬行以及水下浮游3种水陆运动模式。陆上运动分为轮驱动的平缓路面运动以及喷管旋转驱动的越障运动;水下运动时叶轮旋转提供向前推力,由喷管旋转改变驱动力大小和行进的方向。根据自抗扰控制原理设计了推力调节下的姿态控制器,可以补偿机器人构型变化引起的扰动与外界扰动,该控制器在给定的干扰下,能够将姿态误差维持在5°以内。
    • 贾宏丽; 辛洪兵; 周顺豪
    • 摘要: 目的为了降低轮足式包装搬运机器人在仓储运输等工作过程中受到振动冲击时对工作性能的影响,实现轮腿结合处的减振功能需求。方法提出一种油压缓冲器与机械减振装置相结合的设计方案,分别用能量法和有限元法分析减振装置中主要弹性元件的刚度系数,比较采用不同结构弹性元件条件下驱动轮的刚度特性。结果设计了具有油压缓冲器与平面S形弹性片的轮足式包装搬运机器人驱动轮机构,并进行了样机的轮式移动实验和环境冲击实验。实验过程中机器人的本体运动幅度波动很小,运行平稳,表明轮足式包装搬运机器人减振装置能有效地减少落地冲击,降低环境对包装件的物理冲击,验证了该减振装置设计的合理性与实用性。结论该减振装置设计方案可以有效地减少轮足式包装搬运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受到的振动冲击,减小环境对包装件的物理作用,提高机械本体与电气元件的安全性,使它的工作性能更加稳定。
    • 兰冲; 顾方辰; 刘琳; 唐子昊; 刘明芹
    • 摘要: 目前在大蒜种植过程当中,主要的种植方式就是人工进行种植,从大蒜自动化种植应用来看,能够提升大蒜种植的产能,但是大蒜播种机投入成本高,难以保证播种的直立性,同时蒜种在落土之后,也不能保持合理的株距,且多数设计整机庞大、结构复杂,不利于推广大蒜的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参考现有的大蒜播种机的工作工艺流程,在其基础上加以改进。
    • 武泽聪; 马晓; 宋静静
    • 摘要: 文章通过专业试验场制动道路模拟雨雪天气湿滑路面,分别在原地起步、40 km/h车速下进行全油门加速,以及在50 km/h、60 km/h、70 km/h不同的车速下,进行液缓制动试验。通过检测左右两侧驱动轮轮速与车速的差异,判断驱动轮的打滑情况;同时监测ASR电磁阀出气口处气压值的变化,由此判断ASR功能的是否激活,分析在气路作用下轮速的变化。
    • 吴剑敏
    • 摘要: 介绍了驱动轮铸件造型工艺设计方案,根据ProCAST模拟结果,通过使用组芯设计消除特定区域的起模斜度减小披缝;增加冒口和放置冷铁减小内部缩孔缺陷;通过对覆膜砂砂芯进行烘烤减少发气量,改善铸件表面气孔缺陷,以获得满足要求的合格铸件。
    • 吴伟; 李超; 魏航信; 王金超; 王方
    • 摘要: 针对现有水平井轮式牵引器存在的牵引力不足、齿顶磨屑排出不及时易加剧磨损、齿面残留磨屑容易划伤齿面及越障性能差等问题,创新性提出一种仿生耦合驱动轮。根据黏着理论建立了轮式牵引器的轮壁接触模型,推导出犁沟摩擦因数计算表达式;利用数值模拟分析了耦元体直径、嵌入深度与犁沟摩擦因数之间的关系,并在有限元软件Workbench中设定轮壁接触条件为摩擦接触进行动态分析;研究了仿生耦合驱动轮的牵引特性,并与常规驱动轮进行了模拟对比。模拟结果表明:均布的球体结构最大犁沟摩擦因数为0.424,柱体结构的犁沟摩擦因数恒大于方形结构;且当楔深为0.2 mm时,仿生耦合驱动轮犁沟摩擦因数为2.5,传统驱动轮的最大犁沟摩擦因数为1.6,仿生耦合驱动轮相比传统驱动轮牵引能力可提高89%;在相同正压力条件下,仿生驱动轮既不会对管壁造成破坏,也不会影响套管的后续使用,并且比常规驱动轮更易获得较大驱动力。研究结果可为后续轮式牵引器牵引力的提高及驱动轮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 卫炜
    • 摘要: 为确保采区轨道巷架空乘人装置选型的科学合理性,通过对架空乘人装置上升侧及下降侧线路运行阻力、各点张力、电动机功率及运人能力进行计算,确定驱动轮及迂回轮直径,最终选用RJKY45-35/1800(A)型架空乘人装置,并提出详细的安装技术要求,既保证了架空乘人装置选型的科学、合理,又为后期的安装、运行提供了技术及安全保障。
    • 燕碧娟; 张鹤峰; 王志霞; 寇保福; 吴凤彪
    • 摘要: 针对驱动轮轮齿在恶劣工作环境中容易断裂问题,采用RecurDyn软件建立了不同轮齿数驱动轮履带行走机构虚拟样机模型,并通过有限元软件WorkBench将驱动轮轮齿柔性化,建立以驱动轮轮齿为柔性体的刚柔耦合模型。在排岩机典型工况下,对驱动轮进行仿真,得到其与履带板接触载荷、不同齿数驱动轮轮齿应力云图,在其基础上,对九齿驱动轮轮齿进行疲劳寿命分析。结果表明:增加驱动轮轮齿齿数,驱动轮轮齿根部区域最大应力会减小;驱动轮轮齿根部区域为轮齿最为薄弱位置,在转向工况下疲劳寿命最短,研究结果为驱动轮设计优化提供依据。
    • 肖晓华; 代继樑; 王昆鹏; 赵建国
    • 摘要: 轮式牵引器的牵引力由驱动轮与套管的接触摩擦力决定.目前对驱动轮与套管的接触摩擦研究分析多采用考虑犁沟效应下的单齿模型,未考虑接触部位滑动时的剪切作用.为此,提出了驱动轮六面体梯形齿结构,引入黏着理论,同时考虑黏着效应和犁沟效应,建立了驱动轮与套管之间的力学模型,推导出相应效应下的摩擦因数公式,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驱动轮齿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分析结果表明:驱动轮与套管之间的摩擦因数应为黏着效应摩擦因数和犁沟效应摩擦因数之和,其值为1.046;在套管损伤较轻的情况下,驱动轮齿的最优参数为齿顶角105°、齿倾角120°、下底长4 mm.所得结论可为轮式牵引器牵引力的提高和驱动轮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设计参考.
    • 张瑞武; 王昌磊; 滕儒民; 李自军; 王欣
    • 摘要: 分析研究行走部件中驱动轮与履带板的尺寸链与公差带关系,推导考虑公差带的不啃齿的评判条件,通过算例及运动仿真,验证评判条件的合理性,为履带行走平稳性提供设计基础与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