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莱
贝克莱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7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39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前线、政府法制、思想政治课教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一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学术论坛等;贝克莱的相关文献由15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桂权、徐圻、高新民等。
贝克莱
-研究学者
- 张桂权
- 徐圻
- 高新民
- 刘守春
- 姜建强
- 孙东山
- 岳润
- 张耀超
- 李海龙
- 杨芳
- 林冈
- 汪和梅
- 熊昕昕
- 王健
- 程蒙
- 阎吉达
- 马哲
- B·瓦西里耶夫
- E·德林
- J·德林
- 丁丁
- 万发云
- 于咏华
- 亓学太
- 任辛喜
- 何涛
- 余冰心
- 余瑞先
- 佚名
- 储昭华
- 关蠡
- 冷允清
- 刘习贤
- 刘大早
- 刘天喜
- 刘庆忠
- 刘擎
- 刘笑
- 刘翠兰
- 刘莘
- 卓林
- 叶延勋
- 吉培坤
- 吕国忱
- 吴卿
- 吴小健
- 吴晓东
- 周红宇
- 姜蕙
- 娄自良
-
-
晏昱凌
-
-
摘要:
英国学者贝克莱在《视觉新论》中说过,“人类的眼睛所看到的是自然的语言”。而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则用著名心理实验结果证实了这一点: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由此可见,视觉是所有感官中承载最大数据量的感知方式。
-
-
-
-
摘要:
洛克:英国著名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启蒙思想家。毕业于牛津大学,他和贝克莱、休谟并列为英国近代哲学的三大代表人物,其政治理论对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著作:《论宽容》《政府论》《人类理解论》等。他对教育的思考和认识非常深邃精当,他对教育本质及方法等分析总结以漫谈的方式独具特色,语言优美朴实,简洁通透,内容十分丰富,赋予深刻哲理,读来犹如一碗心灵鸡汤滋润心田,帮助我们对教育有更高的认识。
-
-
常文琦
-
-
摘要:
康德的第一版《纯粹理性批判》被人们认为是一种贝克莱式的唯心论.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和第二版《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强烈反对这种看法并对贝克莱式的唯心论做出反驳.关于康德与贝克莱的关系,学界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但都各有不足,尤其是没有注意到物自身在康德对贝克莱的反驳中所起的作用.文章结合学界的有关讨论指出,康德对贝克莱提出了两个不同意义上的反驳,这两个反驳不仅证明第一版《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并不是贝克莱式的唯心论者,还能解释康德在不同的文本中对贝克莱做出的看似矛盾的评价,使其具有一贯性.
-
-
-
-
-
韩青
-
-
摘要:
哲学家贝克莱说:“真实是所有人的口号,却是极个别人的目标。”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人都想美化自己,都有私心,更有甚者,投机取巧、坑蒙拐骗……这些做法本身就违背真实,他们又怎能把真实当目标呢?这样说来,真实做事做人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只有君子才能做到,因为,他们的思想境界高,没有低级阴暗的想法.而小人一味地任其低级阴暗的想法肆意生长,所以,他们的身上和心里很少存有真实。
-
-
徐陶
-
-
摘要:
“客观实在”是唯物论的核心范畴,但是始终受到贝克莱式的唯心主义者的反驳与挑战.由于语言学转向、现象学悬搁、后现代主义、非实在论等思潮的影响,唯物主义在国内外哲学研究中的范式地位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迫使当代唯物主义者重新审视我们关于“客观实在”的理解,根据当下的知识语境对唯物主义进行发展创新并作出有力的辩护.通过对三个维度即实践论(基础存在论)、方法论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一元论)、设定本体论(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的阐释,可以构建一个彻底唯物主义的解释框架,这不仅可以汲取现代西方哲学诸流派的合理之处,也可以彰显唯物主义在当代哲学语境中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
-
纪少文
-
-
摘要:
接续中世纪经院哲学的近代哲学以认识论转向而在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对近代哲学家们的思想体系的探究亦因此常囿于认识论视野而忽视了其形而上学的唯名论或实在论的思想根基.贝克莱作为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之一,对其思想中的唯名论或实在论因素的相关探究却显得相对稀少.贝克莱在构建其观念论体系时,他的起点不仅是经验主义,而且不可忽略的是其唯名论思想,如果忽视了这一点——这恰恰是过去很少关注的——将难以清晰地把握贝克莱思想的脉络.
-
-
-
李晓光
- 《第十一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8年
-
摘要:
叔本华对近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他对主客关系的重新规定.他否定了前人由主体推出客体或是由客体推出主体的各种理论,从而提出一种新的认识论学说.相对于德国观念论的传统而言,叔本华的观点更接近于贝克莱式的经验论的观念论.叔本华认为,认识要从最初呈现给我们的“表象”入手,而非事先假定主客之间的关系.表象是第一性的,通过对表象的分析方才得出其本质形式是主客之间的分立,而这一主客关系相对于表象而言则是第二性的.由此出发,叔本华对近代哲学中的几位代表人物做出了批评.并且,叔本华对表象第一性的强调,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意向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