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胱甘肽转移酶
谷胱甘肽转移酶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78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药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0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03467篇;相关期刊221种,包括西北植物学报、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5年中国观赏园艺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中日双边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学术会议、第四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等;谷胱甘肽转移酶的相关文献由1343位作者贡献,包括楼宜嘉、张慧、孙贵范等。
谷胱甘肽转移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3467篇
占比:99.67%
总计:103814篇
谷胱甘肽转移酶
-研究学者
- 楼宜嘉
- 张慧
- 孙贵范
- 薄爱华
- 赵凤云
- 张晓丽
- 戚元成
- 伍忠銮
- 余新炳
- 刘淼
- 吴德
- 吴忠道
- 张世敏
- 徐劲
- 朱丹雁
- 冯建华
- 刘云鹏
- 刘涛
- 史强
- 吴玉乾
- 吴琦
- 吴祥甫
- 孙铁珩
- 宋玉芳
- 张新国
- 张树军
- 张耀洲
- 张薇
- 徐忠俊
- 李丽
- 李冬梅
- 杜悦
- 汪学龙
- 王东
- 王学峰
- 王文雅
- 皮静波
- 程新胜
- 胡廷章
- 赵彦修
- 邢立强
- 陈玉皎
- 高玉千
- Belogolova Galina
- ML Ackland
- 万蒙
- 乔振江
- 于彩虹
- 付书华
- 付晶晶
-
-
张创娟;
程斌;
杨乐;
冷艳;
李师翁
-
-
摘要:
以绿豆为材料,运用生物信息学、转录组学和酶学等分析方法,对绿豆GST家族基因结构及其表达蛋白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检测镉(Cd)胁迫下GST基因表达谱和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绿豆基因组中包含有93个GST基因,分为Tau、Phi、Lambda、Theta、Zeta、DHAR、EF1Bg、GHRs、mPGES2和TCHQD等10类,以Phi和Tau类基因数最多;不同类基因结构存在较大差异,Tau类和TCHQD类含有2个外显子,Phi类和GHRs类分别含3和5个外显子,其余基因外显子数目在6~10个。其中只有40个基因在绿豆中表达,31个基因在根、茎、叶中都有表达,6个基因选择性表达。Cd胁迫上调大多数基因的表达量,根、茎、叶中被显著上调的GST基因分别为10、8和4个,平均上调倍数为2.17、2.25和3.26;Cd胁迫显著升高根和茎中GST酶活分别达2.14和1.27倍,与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一致。表明绿豆根中GST基因及其酶活在Cd胁迫响应中起最主要作用。研究结果为植物GST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和在植物抗逆中生物技术应用提供了科学资料。
-
-
林静瑜;
陈祺;
周凡;
程佑民;
黄培炜;
周春权
-
-
摘要:
目的:探讨蟛蜞菊水煎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大鼠血清、肺组织、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转移酶(GSH-Px)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为5组:空白组(n=7)、模型组(n=7)、蟛蜞菊高剂量组(6.3 g/kg,n=7)、蟛蜞菊中剂量组(3.15 g/kg,n=6)、蟛蜞菊低剂量组(1.575 g/kg,n=7);采用脂多糖(LPS)气管滴注联合烟熏制备COPD大鼠模型,历时11周。造模第8周开始干预,直至造模结束,共4周;干预结束取材,苏榛-伊红(HE)染色观察气管、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检测肺组织、TNF-α、IL-6、IL-8含量,SOD、GSH-Px活力。结果:与模型组大鼠比较,蟛蜞菊各剂量组大鼠气管黏膜结构破坏及肺气肿病变程度明显改善,肺组织、血清中高水平的IL-6、IL-8、TNF-α均不同程度降低;SOD、GSH-Px活力不同程度升高。其中,蟛蜞菊高剂量组大鼠降低肺组织、血清TNF-α、IL-6、IL-8效果最显著,蟛蜞菊中剂量组提高SOD、GSH-Px活力效果最显著,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蟛蜞菊水煎液能够改善COPD模型大鼠肺气肿样病变,其机理可能与抗炎、提高抗氧化酶活力有关。
-
-
杨晨;
耿月攀;
田然
-
-
摘要:
谷胱甘肽转移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微生物、植物、昆虫、鱼以及哺乳动物,在诸多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超家族,具有解毒和清除过氧化物双重功能.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进一步对GST在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进化生物学以及基因组学等层面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将针对有关GST的研究展开综述,以期为深入开展哺乳动物GST基因适应和进化研究提供借鉴.
-
-
薄剑波;
吕春晖;
高峰;
蔺广荣
-
-
摘要:
目的 探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1(GSTM1)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2(GSTM2)在甲状腺滤泡癌(FT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甲状腺滤泡性肿瘤基因芯片GSE82208数据,共52例样本,包括FTC 27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FA)25例.提取基因矩阵数据并整理,利用R语言Limma包筛选出FTC和FA间差异表达基因.收集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辽宁省丹东市第一医院手术切除的FTC及FA标本各5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FTC和FA标本中GSTM1、GSTM2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二者与FT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及二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基于GEO数据库数据,共获得40个FTC和FA间差异表达基因;其中FTC中表达上调9个,分别为GSTM1、GSTM2、COL6A2、CUX2、CLUH、TSC2、OGDHL、ACADVL、SDHA;表达下调31个.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在手术切除FTC标本中,GSTM1、GSTM2阳性率分别为71.4%(40/56)、80.4%(45/56),在FA中阳性率分别为23.2%(13/56)、14.3%(8/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6.11、49.03,均P< 0.01).FTC中GSTM1和GSTM2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浸润程度及远处转移均有关(均P<0.05),与性别、年龄和肿瘤长径均无关(均P> 0.05).FTC中GSTM1和GSTM2表达呈正相关(r=0.384,P=0.004).结论 FTC中GSTM1和GSTM2表达水平升高,二者可能相互作用,参与FTC的发生、发展.
-
-
肖传豪;
穆之琳;
陈郑博
-
-
摘要:
基于Ag-Au球形纳米笼具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建立了一种比色检测GSH和GST的方法.Ag-Au纳米笼催化TMB和H_(2)O_(2)反应,652 nm处观察到清晰的紫外吸收峰,溶液从无色(TMB)变为蓝色(oxTMB).当GSH存在时,oxTMB被GSH还原成TMB,652 nm处吸光度降低,颜色由蓝色变浅.当GST存在时,GST特异性结合GSH,有效地抑制oxTMB被GSH还原,导致652 nm处的吸光度增大,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蓝色.在最佳反应条件下,GSH和GST的检测线性范围分别为0.5~1.0μmol/L(R^(2)=0.986)和1~50 mg/L(R^(2)=0.999).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将该方法用于实际血清样品中GSH和GST的检测,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
-
杨舒涵;
王锦霞;
郭萌萌;
马龙彪;
刘大丽
-
-
摘要:
植物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在正常生长条件下的细胞代谢以及由于重金属胁迫所带来的解毒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BvGST基因在能源甜菜镉逆境胁迫中的功能,本研究利用RT-PCR的方法,从能源甜菜体内克隆获得了Beta vulgaris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BvGST,LOC104898671)基因.利用酵母表达载体构建pYES2-BvGST重组质粒,并转化到酵母InVSc1中.SqRT-PCR结果表明,与内参基因ACT1相比,BvGST基因可以受到半乳糖的诱导从而适量表达.当施加0.5 mmol/L CdCl2逆境胁迫后,适量表达BvGST重组菌的生长状态和趋势要明显优于对照菌株(转化pYES2的酵母),并具有相对更高的Cd耐受性.因此可以推断,能源甜菜BvGST基因在镉逆境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有可能通过GST介导的氧化逆境的活性解毒,从而参与到细胞对重金属镉离子的代谢平衡调控过程中.
-
-
缪玖麟;
王建荣;
徐志敏;
邱卫明;
陈保华;
李新建
-
-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小RNA?25?3p(miR?25?3p)靶向甘油磷酸二酯酶磷酸结构域5(GDPD5)对乳腺癌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 本研究起止时间为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乳腺癌顺铂耐药细胞MCF?7/DDP购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研究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正常乳腺癌细胞MCF?7和乳腺癌顺铂耐药细胞MCF?7/DDP中miR?25?3p、GDPD5和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π(GST-π)的表达水平.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MTT)法检测过表达miR?25?3p或过表达miR?25?3p联合顺铂对MCF?7/DDP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GDPD5、GST?π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蛋白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蛋白质印迹法验证miR?25?3p和GDPD5的靶向关系.结果 与MCF?7细胞相比,MCF?7/DDP细胞中miR?25?3p的表达显著下调,GDPD5和GST?π的表达显著上调.过表达miR?25?3p后,MCF?7/DDP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50.36±5.04)%比(100.00±10.11)%],CyclinD1相对表达水平降低(0.40±0.05)比(1.12±0.11),GST?π表达水平降低(0.35±0.04)比(1.15±0.12);且过表达miR?25?3p可降低MCF?7/DDP细胞的顺铂耐药性.miR?25?3p可靶向负性调控GDPD5的表达.过表达GDPD5可部分逆转miR?25?3p对MCF?7/DDP细胞增殖和顺铂耐药性的影响.结论 miR?25?3p通过靶向下调GDPD5抑制MCF?7/DDP细胞存活,进而降低MCF?7/DDP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
-
-
-
刘小涵;
李丽;
季洁;
张小兵
-
-
摘要: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M1,GSTM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头颈恶性肿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NKI、VIP和万方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截至2018年12月,由两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研究生按照纳入排除标准严格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采用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文献的质量,应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优势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描述关联强度,并按照肿瘤部位、地区及对照来源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纳入文献21篇,其中包含3735例病例组和4995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GSTM1无效基因型与中国人群头颈恶性肿瘤发病风险增加具有相关性(OR=1.78,95%CI:1.47-2.16);亚组分析表明,GSTM1无效基因型可能增加中国大陆人群头颈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OR=2.02,95%CI:1.68-2.43),尤其是鼻咽癌(OR=1.53,95%CI=1.32-1.78)和喉癌(OR=2.56,95%CI=1.82-3.59),且在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OR=2.48,95%CI=1.56-3.96)和社区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OR=1.68,95%CI=1.32-2.15)中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中国人群中GSTM1基因多态性与头颈恶性肿瘤易感性相关联。
-
-
-
SHI Qian-qian;
史倩倩;
ZHOU Lin;
周琳;
LI Kui;
李奎;
WANG Yan;
王雁
- 《2015年中国观赏园艺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本研究从已构建的云南野生黄牡丹花瓣转录组数据库中得到了10个与花青素苷转运相关的谷胱甘肽转移酶(GST)蛋白同源性高的Unigene序列,分别命名为PlGST1~10.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对PlGST1~10最大阅读框(ORF)序列扩增并进行氨基酸序列比较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PlGST5可能与花青素苷转运相关,包含一个675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224个氨基酸的蛋白,含有2个内含子和3个外显子,属于phi型GST;其氨基酸序列与葡萄VvGST4、矮牵牛PhAn19、仙客来CkmGST3、拟南芥AtTT19、瓜叶菊ScGST3和香石竹DcGSTF2等花青素苷转运GST具有较高的相似性.PlGST5在不同花色的花发育时期及盛开期的不同组织的qRT-PCR分析表明PlGST5在含有花青素苷积累较多的组织中高丰度表达,在黄牡丹和紫牡丹的盛开期表达量最高,而在'赵粉'和'玉板白'的花发育早期表达量最高.本研究推测PlGST5参与黄牡丹花青素苷转运,为今后深入探讨黄牡丹花色形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
-
史强;
楼宜嘉
- 《第三届中日双边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学术会议》
| 2007年
-
摘要:
活性氮导致肝脏微粒体谷胱甘肽转移酶1(MGST1)修饰激活是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由于其半胱氨酸 (Cys49) 可感受亲电子剂等而被修饰,担任"感受器"角色,行使对机体的保护作用。以过氧亚硝酸盐和S-亚硝基谷胱甘肽为代表的活性氮,可引起MGST1的酪氨酸(Tyr92)和Cys49发生若干种修饰,包括硝基化、S-亚硝酰化、谷胱甘肽化、巯基氧化等,均可介导酶激活,其中Tyr92的硝基化修饰可望揭示MGST1的"第二个感受器",与机体对硝基化应激的保护机制相关.
-
-
-
-
戚元成;
山东师范大学;
高玉千;
张世敏;
张慧;
邱立友
- 《第七届北方七省(市、区)植物学学术论坛》
| 2006年
-
摘要:
利用模式生物拟南芥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测定谷胱甘肽-抗坏血酸代谢相关酶(GST、GPX、APX、GR、DHAR、MDHAR)的活性和GSH、ASA、MDA含量以及生物量等来研究过量表达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盐地碱蓬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GST基因)对盐胁迫下转基因拟南芥氧化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转基因拟南芥比野生型具有较高的GST、GPX以及MDHAR酶活性;前者还具有较多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并且谷胱甘肽库氧化水平较野生型高.盐胁迫不但部分抑制了野生型拟南芥的生长,同时也导致了大量脂质过氧化物的积累;而盐胁迫对转基因拟南芥的生长抑制不明显,也没有较多的脂质过氧化物的积累.结果表明,过量表达盐地碱蓬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提高了转基因拟南芥依赖于还原型谷胱甘肽的过氧化物清除途径,同时有可能改变了GSH和ASA的代谢途径,这两方面的作用导致了转基因拟南芥氧化损伤的降低,使转基因拟南芥在盐胁迫下保持较好的生长态势。
-
-
-
任发政;
陈树兴;
李丽丽;
蒋菁莉
- 《第四届中国农学会农产品储藏加工分会学术交流会》
| 2001年
-
摘要:
按窝组法将实验小鼠分为对照组,乙醇组,醒酒发酵乳饮料+乙醇组,醒酒发酵乳饮料组四组.通过测定不同组小鼠肝/体重百分比及肝匀浆提取液中醇脱氢酶(ADH)、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和SOD酶的活性,探讨了该醒酒发酵乳饮料的醒酒机理.结果表明,摄入乙醇前灌给该醒酒发酵乳饮料能增强小鼠脏脏中ADH、GST和SOD酶的活性,促进乙醇在体内的代谢,具有一定的保肝作用.
-
-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监测技术研究所
- 公开公告日期:2022.10.11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酶活提高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突变体及其应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突变体SlGST T1K228A,R230A,其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本发明通过定点突变将第228位的赖氨酸(Lys)和第230位的精氨酸(Arg)突变成丙氨酸(Ala),获得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突变体SlGST T1K228A,R230A,通过原核表达和蛋白纯化得到谷胱甘肽S‑转移酶及其突变体SlGST T1K228A,R230A蛋白,通过酶活检测发现,突变体SlGST T1K228A,R230A酶活性明显提高。本发明可以为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针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
-
-
-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监测技术研究所
- 公开公告日期:2022-04-12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酶活提高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突变体及其应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突变体SlGST T1K228A,R230A,其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本发明通过定点突变将第228位的赖氨酸(Lys)和第230位的精氨酸(Arg)突变成丙氨酸(Ala),获得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突变体SlGST T1K228A,R230A,通过原核表达和蛋白纯化得到谷胱甘肽S‑转移酶及其突变体SlGST T1K228A,R230A蛋白,通过酶活检测发现,突变体SlGST T1K228A,R230A酶活性明显提高。本发明可以为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针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