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两用植物
药食两用植物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46篇,主要集中在园艺、中国医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10259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中国科技术语、食品与药品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三届中国民族医药教育论坛暨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教育分会年会、2014全国畬族医药学术研讨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治未病专业委员会首届国际中医治未病学术大会等;药食两用植物的相关文献由27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铭、段安、王洪云等。
药食两用植物—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10259篇
占比:99.96%
总计:310391篇
药食两用植物
-研究学者
- 李铭
- 段安
- 王洪云
- 蒋国俊
- 何丽丽
- 刘岩
- 刘志伟
- 刘易鑫
- 刘玫
- 占堆
- 吴涛
- 周道根
- 孙黔云
- 宋剑春
- 尹平孙
- 尹永飞
- 康颂建
- 张华峰
- 张志斌
- 张珂
- 彭书明
- 曾庆桂
- 朱笃
- 朱诗琪
- 李同德
- 李明
- 李玉山
- 杨付梅
- 杨珺
- 汤国雄
- 王德才
- 王跃虎
- 王静
- 肖本见
- 苏万友
- 谭志鑫
- 赵松娥
- 邹峥嵘
-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 阿布力米提·伊力
- 陈泣
- 陈红波
- 顾玮
- 颜日明
- 高彦华
- 龙春林
- 龚千锋
- Abas
- F
- LIU Yuan
-
-
-
段代祥;
高春明;
赵丽萍
-
-
摘要:
目的:为山东省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山东省药食两用植物资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文献整理相结合的方法,整理出植物名录进行分析。结果:山东省药食两用植物共75科223属349种;其优势科为菊科、蔷薇科、豆科,优势属为蒿属、百合属、芸薹属;植物区系性质属于温带性质;植物生活型草本类占有绝对优势,其他依次为乔木、灌木和藤本;食用部位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嫩茎叶类、鲜幼苗类、果实(皮)类、根茎类、种子及种仁类、花及花粉类;野生药食两用植物有219种,栽培药食两用植物有130种。结论:山东省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多样性丰富。
-
-
朱艳华;
暴佳欣
-
-
摘要:
刺龙芽,五加科楤木属植物,俗称刺老芽、虎阳刺,《本草纲目》中称“鹊不踏”,主要生长在我国东北地区,是药食两用植物。药理作用中医学认为,刺龙芽具有消炎、活血止痛、强心、镇静、补气安神、利尿、祛风除湿和强精滋肾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刺龙芽的根皮、树皮和茎皮中含有丰富的皂苷类、黄酮类和多糖类成分,其中齐墩果酸类皂苷是刺龙芽发挥治疗作用的主要成分。
-
-
万红霞;
胡玉玫;
贾强;
欧阳欢;
薛佩芳
-
-
摘要:
测定了10种广东药食两用植物的总黄酮含量(AlCl3-NaNO2法)和总多酚含量(Folin-Ciocalteu法),评价了其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和羟自由基清除活性)和抗小鼠结肠癌MC-38细胞增殖活性(CCK-8试剂盒法),分析了活性物质功效与其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表明:在10种广东药食两用植物中,总黄酮含量最高的为高良姜(85.76±3.25 μmol CE/g DW),含量最低的为沙姜(0.80±0.05 μrnol CE/g DW)和龙眼肉(0.69±0.03 μmol CE/g DW).总多酚含量最高的为高良姜(226.26±9.17 μmol GAE/g DW),含量最低的为沙姜(7.52±0.67 μmol GAE/g DW).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最强的为高良姜,活性最弱的为沙姜.清除羟自由基活性最强的为沙姜、益智仁和肉豆蔻(三者无显著性差异),活性最弱的为陈皮.抗MC-38细胞增殖活性最强的为陈皮和高良姜,活性最弱的为龙眼肉.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与其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之间均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抗MC-38细胞增殖活性与其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之间均有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羟自由基清除活性与其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药食两用植物的活性功效虽有剂量效应,但还受到其成分种类、协同作用等影响.
-
-
-
哲轩
-
-
摘要:
在贵州,野生刺梨资源的分布居全国之首。刺梨是珍贵的天然药食两用植物,被誉为“维C之王”。然而漫山遍野金黄的刺梨果却因为味道酸涩,不符合大众的口味,而被人们雪藏。如何让野果焕发生机,变为“黄金果”?近年来,贵州省采取各种方式,通过加大科学研究力度,让这枚酸、涩的野果,不仅成为饮品,还成为日用品、药品,成为健康、时尚之品。
-
-
-
杨艳;
汤玉喜;
唐洁;
郭生豫;
李昌珠;
李永进;
吴敏
-
-
摘要:
为有效地开发利用黄栀子种质资源,加快育种进程,对黄栀子果实中的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测定与分析,并探讨了有效成分与农艺性状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的不同种类黄栀子果实均含有栀子酸、绿原酸、栀子苷以及藏红花素,但各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栀子苷含量最高,平均可达10.44 mg/g,其次是藏红花素,为9.4 mg/g,绿原酸为1.74 mg/g,栀子酸含量最少,平均仅为1.15 mg/g;果实有效成分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0,但遗传力均比较小,表明供试的4种黄栀子品种果实有效成分遗传分化能力强,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叶片性状及冠幅与果实有效成分呈极显著正相关,果实表型性状及单株果数与果实有效成分也呈极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均高于0.8.
-
-
-
-
李秋月;
王文祥;
罗建蓉;
杨海玲;
李杨新;
贾敏如;
张艺
- 《第三届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药用资源分会年会暨2018年民族药资源学术交流会》
| 2018年
-
摘要:
目的:调查西南地区药食两用植物使用情况,为保护并传承民族药资源提供建议. 方法:基于《中国民族药辞典》,通过文献整理、野外调查等民族植物学方法,收集并记录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个地区少数民族药食用植物的传统知识,整理形成品种目录. 结果:两共整理69科162种常见药食两用植物,主要为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滋补这三大类.祛湿止痛、治疗风湿类疾病的品种最多(39种),牛膝、伸筋草、屏边三七等最为常见;其次是具有清热解毒、杀虫作用的品种(34种),一点红、川滇米口袋、山鸡椒等为当地习用品种;养阴等滋补类常用于保健养身(28种),其中丝裂沙参、川滇变豆菜、滇黄精等为主流品种. 结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分布集中,各类资源丰富,尤其是药食两用植物,应加强研究与合理利用,为促进民族药食两用资源保护与养身健康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
-
Wang Jing;
王静;
Peng Shuming;
彭书明;
Zhu Shiqi;
朱诗琪;
Su Wanyou;
苏万友
- 《第二届全国民族生态学大会》
| 2017年
-
摘要:
运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关键信息报告人访谈法,与自然教育相结合的问卷调查法,收集并记录了金佛山地区当地人利用药食两用植物的传统知识和其他相关信息,共调查统计了55科117种药食两用植物,其中以蔷薇科(15种)、菊科(13种)和百合科(11种)科最多,根据食用价值可以分为茶饮类(代茶53种,药酒21种)、蔬菜类(47种)、果类(水果23种,坚果2种)、调味品(5种)、淀粉代粮类(3种),这些食用植物多有清热解毒、滋补、去湿利尿等保健功能或可以治疗风湿、胃病、咽喉炎等慢性病.植物利用的方式跟金佛山的植物资源、气候条件和当地人的保健治病的需求有关.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金佛山地区药食两用植物传统知识是通过父辈进行口授手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如何将民族植物学调查方法和结果与发展当地经济相结合,助力留守儿童教育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关注.
-
-
占堆
-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药用资源分会成立大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藏医药特色药食两用植物在预防保健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方法:藏医药特色药食两用植物的资源调研与名录考定的编制. 结果:通过藏医药特色药食两用植物的资源调研,不仅为下一步发展西藏特色健康品行业提供技术依据,而且这些品种得以补充列入国家卫生部颁布的药食两用植物目录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推动和促进西藏藏医药特色健康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结论:藏医药特色药食两用植物调查和研究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市场潜力,在传承和创新以及种植业的基础上,可以在药膳、药酒、药茶、保健饮料等方面开展藏医药特色药食两用植物的深加工和工业化生产,从而推动本地区农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藏医药特色产业和增加就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
张珂;
尹永飞
- 《第十八届全国药学史暨本草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基诺族我国被正式确定的第56个民族,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州的景洪县内.优越的气候条件及地理条件为基诺人提供了丰富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经过对基诺山货赶街日及实地调查,整理出基诺山寨夏秋季常见药食两用植物资源30种.基诺食用植物以食叶植物为主,口味上注重酸、苦,多为当地常见植物.
-
-
-
-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治未病专业委员会首届国际中医治未病学术大会》
-
摘要:
祖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有'治未病'之说.药食两用的食品,因有和中药类似的'性味',能起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作用,且更具备安全性.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省约有66科,数百种药食同源植物.所占比例不多的有菌类、藻类、苔藓类、蕨类、地衣类及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占多数.江苏省特色药食两用植物有芡、薄荷、佩兰、百合、金银花等,这些植物不仅有丰富的野生资源,也形成了较大面积的人工栽培.
-
-
WANG Jing-fu;
王景富;
WANG Jing-xia;
王静霞;
Teng Yun;
滕云;
ZHANG Shao-shan;
张绍山;
LIU Yuan;
刘圆
-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药用资源分会成立大会》
| 2016年
-
摘要:
建立测定酸模药材中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和芦荟大黄素四种蒽醌类成分的UPLC方法,并测定酸模的不同采集地、不同采收时间、不同植物部位四种蒽醌类成分的含量.采用UPLC(超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CQUITY UPLC BEH C18(1.0×100,1.7μm),流动相为乙腈-0.2%冰醋酸水,流速0.1mL.min-1,检测波长270nm,进样量1μL,柱温35°C. 结果表明4种成分均可达到基线分离,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和芦荟大黄素进样量分别在0.224~12.2μg.mL-1、0.314~12.56μg.mL-1、3.32~66.4μg.mL-1、0.491~25.53μg.mL-1线性关系良好,建立的的UPLC方法快速灵敏、重复性好,可用于酸模药材的质量评价;酸模总蒽醌含量,四川阿坝州梦笔山>红原县月亮湾>甘孜州雅加埂;酸模中的4种蒽醌成分含量,根>>花>叶;建议酸模根部作为葸醌类成分主要提取部位.
-
-
吴婷;
鄢连和;
周军挺
- 《2014全国畬族医药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畲族医药是畲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传统民族医药,畲药资源中有许多属药食两用.综述了食凉茶、紫苏、苦野叶等药食两用的畲药资源的功效及在食品和保健品方面的应用.指出药食两用资源加以开发,药物与食物结合,让人们能够在享受美味食品的同时达到营养和保健的需求,是药食两用资源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畲族特色药食两用资源将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
-
吴婷;
鄢连和;
周军挺
- 《2014全国畬族医药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畲族医药是畲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传统民族医药,畲药资源中有许多属药食两用.综述了食凉茶、紫苏、苦野叶等药食两用的畲药资源的功效及在食品和保健品方面的应用.指出药食两用资源加以开发,药物与食物结合,让人们能够在享受美味食品的同时达到营养和保健的需求,是药食两用资源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畲族特色药食两用资源将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