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基因
自杀基因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55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基础医学、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6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86906篇;相关期刊219种,包括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国癌症杂志、中国肿瘤临床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六届全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大会、第七届全国中医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交流会、第十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会议等;自杀基因的相关文献由1197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宗海、吴映雅、杜标炎等。
自杀基因—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6906篇
占比:99.52%
总计:87327篇
自杀基因
-研究学者
- 黄宗海
- 吴映雅
- 杜标炎
- 谭宇蕙
- 马道新
- 刘春生
- 林言箴
- 黄洪章
- 俞金龙
- 李强
- 李杰芬
- 刘霆
- 朱正纲
- 王安训
- 崔龙
- 邓志华
- 郭善禹
- 鞠佃文
- 顾琴龙
- 何佳平
- 刘丽萍
- 刘军
- 吴文溪
- 姜义荣
- 宁异真
- 曹卫
- 曹雪涛
- 杨长青
- 沈历宗
- 温丽敏
- 苏国强
- 许德华
- 陈学良
- 陈平
- 陶群
- 韩瑞发
- 马安云
- 丁强
- 于益芝
- 伍新尧
- 刘惜时
- 刘新垣
- 厉周
- 吴敬波
- 吴超群
- 周兴
- 周清华
- 唐小军
- 孔恒
- 孙振华
-
-
-
-
朱含章;
杨祺俊;
陆贝;
万亚峰;
徐孙兵;
陆军;
殷俊杰;
蔡阳;
贾长库
-
-
摘要:
目的:构建含有肝癌特异性的HS-CRM8增强子、survivin启动子及EHV4 TK自杀基因的腺病毒,探讨该重组病毒对裸鼠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重组Ad-CRM8-survivin-EHV4 TK腺病毒,获取重组腺病毒.构建裸鼠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给予重组腺病毒结合更昔洛韦(GCV)治疗,2周后观察肿瘤大小.对肿瘤组织切片使用HE染色,观察瘤内细胞坏死情况.结果:裸鼠肝癌移植瘤经腺病毒治疗后,EHV4 TK和GCV+EHV4TK组肿瘤体积分别为(108.5±18.3)mm3和(37.6-8.7)mm3.GCV+EHV4 TK组与EHV4 TK相比,裸鼠的肿瘤重量减少,生存率提高.HE染色结果显示,GCV+EHV4 TK组肿瘤内出现大量细胞的坏死,而EHV4 TK组肿瘤内仅有少量细胞的坏死.结论:重组肝脏特异性腺病毒Ad-CRM8-survivin-EHV4 TK结合GCV能够有效地在体内促进肝癌细胞的坏死从而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对肝癌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
-
-
于敏敏;
尹洪超
-
-
摘要:
目的 通过制作ePNP转基因小鼠,研究自杀基因ePNP对小鼠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ePNP转基因小鼠组和野生型小鼠组,在体外培养的各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分别加入浓度为0、0.125、0.25、0.5、1.0和2.0μg/ml的前体药物氟达拉滨(fludarabine),采用活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腹腔巨噬细胞加药后的细胞存活率;其次,给ePNP转基因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腹腔注射剂量分别为0、10、20、60mg/kg的fludarabine,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原位凋亡检测试剂盒(TUNEL法)检测加入fludarabine后腹腔巨噬细胞和组织(肺、脾)巨噬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CCK-8检测显示给药后ePNP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尤其在浓度为2.0μg/ml,细胞存活率仅为10.8%±0.8%;其次,流式细胞术和TUNEL结果也显示给药后其腹腔巨噬细胞和肺、脾巨噬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并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CCK-8、流式细胞术和TUNEL法均显示野生型小鼠给药后没有明显巨噬细胞凋亡.结论 自杀基因ePNP能在前体药物fludarabine协同作用下,诱导小鼠巨噬细胞凋亡.
-
-
徐思羽
-
-
摘要: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诊断和治疗都困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都呈上升趋势在美国,胰腺癌5年生存率小于5%,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胰腺癌对放疗和化疗具有高抗药性,所以目前对胰腺癌的治疗仍然是一个较大的挑战,然而随着靶向药物的进步给胰腺癌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利用分子生物学上的一些治疗方法,比如RNA阻断剂、自杀基因、溶瘤病毒、小分子阻断剂和抗体,取得了瞩目的临床前试验效果.
-
-
张玉英;
贾琴;
吴爽;
李艳萍
-
-
摘要: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活化抗原B7-2基因联合双自杀基因Ad-KDR-CD/TK系统对乳腺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将MA782/5S-8102乳腺癌细胞皮下接种于BALB/c小鼠,致瘤后随机分为对照组、Ad-KDR-CD/TK组、Ad-B7-2组、Ad-B7-2联合Ad-KDR-CD/TK组。待移植瘤直径达0.5 cm时,分别在肿瘤局部注射治疗基因14 d,Ad-KDR-CD/TK组和Ad-B7-2联合Ad-KDR-CD/TK组结合连续14 d腹腔注射5-氟胞嘧啶和更昔洛韦;单用Ad-B7-2组和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治疗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移植瘤的生长情况;TUNEL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肿瘤细胞凋亡率,并以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新生血管内皮细胞CD34的表达,计算平均微血管密度(MVD)值;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D8+T表达。结果与Ad-KDR-CD/TK组、Ad-B7-2组、对照组比较,Ad-B7-2联合AdKDR-CD/TK组荷瘤小鼠皮下肿瘤结节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P<0.05),MVD值明显减小(P<0.05);AdB7-2联合Ad-KDR-CD/TK组瘤体内肿瘤细胞凋亡指数较其他各组均明显增加(P<0.05),电镜观察到大量肿瘤细胞凋亡;肿瘤瘤体内或瘤体周围CD8+T细胞浸润的面数密度明显增加(P<0.05)。结论联合应用双自杀基因系统与B7-2基因治疗小鼠乳腺癌移植瘤,具有直接杀伤肿瘤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双重作用。
-
-
-
-
许坚吉;
王爽;
寇卜心;
陈德喜;
刘晓霓
-
-
摘要:
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导入靶细胞,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生物治疗方法。本文从自杀基因、基因沉默、抑癌基因、免疫基因、抑制血管生成基因等几方面综述了近几年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和发展现状。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包括HSV-tk GCV系统、H19 RNA、h TERT等,HSV-tk GCV系统是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研究最多的一种,TK基因是药敏基因,肿瘤细胞转染该基因后,对前体药物丙氧鸟苷(GCV)或无环鸟苷(ACV)变得敏感而能被杀死。RNA干扰是基因沉默治疗的主要方式,通过沉默肿瘤相关基因IDO2、DUSP6、IGF1R、ORAOV1等基因可以明显抑制肿瘤生长。抑癌基因激活或过表达可以抑制肿瘤生长,p53和PTEN是两个最有意义的抑癌基因,重组腺病毒p53和PTEN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免疫基因治疗是将细胞因子或共刺激分子基因导入肿瘤细胞或体细胞内,通过激发或调动机体免疫功能来控制或杀伤肿瘤细胞,常用的免疫效应细胞有TIL、CTL、LAK、NK等,可供选择的目的基因有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集落刺激因子、干扰素、趋化因子等。抑制血管生成基因可以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来阻止肿瘤生长和侵袭,VEGF-Trap、PEDF、ES通过腺病毒导入肿瘤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生长。目前肿瘤基因治疗在特异性、安全性和靶向性方面依然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
-
杨苏;
张悦;
张一然;
崔冬;
刘冉录;
王燕铭
-
-
摘要:
本研究证明了一种以季戊四醇衍生物为核的新型聚酰胺-胺型树状大分子(G5 PD dendrimer)可以有效介导融合胞嘧啶脱氨酶(cytosine deamniase,CD)自杀基因在多种肿瘤细胞内表达并诱导其发生凋亡.通过研究G5 PD dendrimer与融合基因形成复合物的性质,筛选出最优处方对肿瘤细胞进行转染,并观察自杀基因促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显示,G5 PD dendrimer和质粒的最佳复合比为0.2∶1,复合物的粒径为(100±5) nm.实验中,以G5 PD dendrimer和质粒按质量比1∶1形成的复合物分别对3种肿瘤细胞进行转染,其效果均高于商用转染试剂.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实验发现转染了CD基因的细胞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少量5-氟胞嘧啶(5-FC)高效地转化为氟尿嘧啶(5-FU)并抑制癌细胞增殖,而且该结果也呈现出一定的细胞选择性.上述结果表明,该类新型的CD/5-FC自杀基因传递系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
肖建勇;
张广献;
李玢;
吴映雅;
刘喜娟;
丘鹏翔;
刘晶晶;
谭宇蕙;
杜标炎
- 《2016全国中医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年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探讨薯蓣皂苷(Dio)对小鼠B16细胞是否通过提高缝隙连接细胞通讯(GJIC)功能,增强自杀基因旁杀伤效应从而对自杀基因系统协同增效. 方法:1.双荧光素示踪流式细胞仪检测GJIC功能;2.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法分析缝隙连接蛋白Cx26,Cx43表达水平;3.MTT法、流式细胞仪检测Dio及其联合自杀基因系统tkGFP/GCV对B16细胞的抑制率、凋亡率;4.Dio及其联合自杀基因系统对小鼠移植瘤的抑制率;5.构建突变型/野生型Cx43质粒,转染B16细胞以促进/抑制GJIC,MTT法检测Dio及其联合自杀基因系统tkGFP/GCV对B16细胞的抑制率. 结果:1.双荧光素示踪法显示Dio明显提高GJIC功能;2.Dio能提高缝隙连接蛋白Cx26,Cx43的mRNA、蛋白表达水平;3.Dio体外对tk/GCV系统有增效作用,联合组的抑制率和凋亡率明显增加,Q值大于1.15说明是协同性,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tk阴性细胞凋亡增加,直观说明旁杀伤效应增强;4.Dio体内能明显抑制B16的小鼠移植瘤,与tk/GCV系统联合,抑瘤率高于Dio组和tk/GCV组;5.Dio联合tk/GCV,对转染突变型Cx43的B16,比转染野生型Cx43的B16抑制率明显下降. 结论:薯蓣皂苷体内外对小鼠黑色素瘤有明显抑制效应,联合自杀基因系统有协同增效作用,且可能是通过GJIC机制增强旁杀伤效应而发挥增效作用.
-
-
李伟强;
陈霏;
成福义;
蔡炳;
高勇;
袁晓峰;
姜美花;
王涛蓝;
田项鹏
- 《第六届全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大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是目前干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大量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移植体内的干细胞或干细胞衍生物可能伴随着细胞异常定位、不定向分化、过度增殖、甚至长出肿瘤的严重副作用.因此,在iPS细胞应用于临床治疗之前,加强细胞的应用安全性研究,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是非常重要的.rn 方法:通过慢病毒转导的方法,将广泛表达启动子EF1α或多能性特异基因Nanog控制的自杀基因载体(EF1α/Nanog-deltaTK/CodA)导入人和小鼠iPS细胞,通过体内外的实验验证自杀基因的有效性.rn 结果:转导自杀基因后的iP5细胞依然保存着干细胞生物学特性,而且获得了对前体药GCVhFC毒性的敏感性,使得转基因细胞在体外可被选择性的杀死,GCV/SFC的杀伤作用存在着药物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另外,还发现在前体药GCV的作用下,EFIa控制的自杀基因载体在体外、体内均可以有效地杀伤iPS细胞及其分化细胞;而Nanog控制的自杀基因载体则可以在体外特异的杀伤未分化iPS细胞。deltaTK/GCV自杀基因系统的杀伤浓度明显低于CodA/5FC,其杀伤的旁观效应也明显低于CodAISFC基因系统。rn 结论:从体外和动物实验等多方面验证了deltaTK/GCV和CodA/SFC自杀系基因系统在iPS细胞移植治疗中的有效性,为将来iPS细胞临床治疗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解决手段。
-
-
吴君心;
谢云青;
邱素芳;
郑秋红;
潘建基
- 《第二届泛珠江三角区放射肿瘤学术大会暨四川省第四届放射肿瘤专委会第三届年会》
| 2007年
-
摘要:
目的:构建由人Egr-1放射诱导性启动子调控的自杀基因靶向性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人鼻咽癌细胞株CNE,比较射线诱导前后自杀基因在鼻咽癌细胞中的表达的情况,为临床肿瘤放射基因治疗奠定实验基础。rn 方法:根据Genebank数据库提供的人Egr-1启动子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克隆人Egr-1启动子,采用PCR、酶切、连接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pcDNA3.1(+)-Egr-1-CD重组质粒表达载体,并利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转染人CNE细胞株,经G418筛选后获得阳性细胞克隆,RT-PCR分析鉴定不同的放射剂量0、5、10、15、20Gy五种剂量进行6MVX线照射对CD基因的表达的影响。rn 结果:经PCR、酶切、测序等证实了pcDNA3.1(+)-Egr-1-CD重组靶向性质粒表达载体构建成功,G418筛选所得到的CNE细胞阳性克隆经不同放射剂量的诱导后,RT-PCR结果显示体外放射线照射可显著提高CNE细胞中CDmRNA的表达水平.而在10Gy及15Gy组CD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尤以15Gy组CDmRNA的表达水平最高,而在20Gy组CDmRNA的表达水平反而下降。rn 结论:pcDNA3.1(+)-Egr-1-CD重组质粒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并成功转染入鼻咽癌细胞株,建立了基因表达与放射的剂量效应关系,为后续的临床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
-
曾培元;
唐小军;
王艳萍;
周清华;
车国卫3;
陈小禾
- 《第二届广州肿瘤大会——首届“CSCO-南方”肿瘤生物治疗与分子靶向治疗论坛、第六届全国肿瘤综合诊疗新进展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目的:构建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启动子调控自杀基因HSV-TK的肿瘤细胞特异性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以hTERT启动子作为转录调控元件的肿瘤靶向性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1)用TK基因取代质粒pGL3-hTp和pGL3-Control的荧光素酶基因,分别构建hTERT启动子和SV40启动子调控的TK基因表达质粒pGL3-hTp-TK和pGL3-SV40-TK,并用酶切和PCR两种方法对重组质粒进行鉴定;(2)用脂质体法将pGL3-hTp-TK和pGL3-SV40-TK瞬时转染端粒酶阳性的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及端粒酶阴性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株MRC-5,用RT-PCR方法检测各转染细胞中TK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1)酶切及PCR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GL3-hTp-TK和pGL3-SV40-TK构建成功;(2)转染pGL3-SV40-TK的细胞A549和MRC-5均有TK mRNA表达.转染pGL3-hTp-TK的A549细胞中也有TK mRNA表达,但转染pGL3-hTp-TK的MRC-5细胞无TK mRNA表达。结论:hTERT启动子可以调控自杀基因HSV-TK在肺癌细胞中靶向性表达,可能是肿瘤靶向性基因治疗中比较理想的转录调控元件。
-
-
朱文辉;
谭万龙;
黄河;
石向华;
谢毅
- 《第二届广州肿瘤大会——首届“CSCO-南方”肿瘤生物治疗与分子靶向治疗论坛、第六届全国肿瘤综合诊疗新进展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目的:探讨CD-TK融合双自杀基因对前列腺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应用缺陷性腺病毒载体将CD-TK融合双自杀基因以及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转染RM-1细胞,以GFP是否表达作为间接鉴定转染成功的标志,以RT-PCR鉴定作为是否转染的标准。联合前药5-FC和/或GCV作用于转染了CD-TK基因的RM-1细胞,以四甲偶氮唑蓝(MTT)法检测自杀基因系统对转染后的RM-1细胞的杀伤作用,以未转染的RM-1细胞作对照。结果:以腺病毒感染RM-1细胞72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每个细胞都能发出淡绿色荧光,表明该基因已转染到RM-1细胞中,RT-PCR可检测到转染双基因的RM-1细胞含有CD-TK基因。与对照组相比较,当GCV浓度为125μg/ml时,转染了CD-TK基因的RM-1细胞的存活率为47.27﹪;与对照组相比较,当5-FC浓度为160μg/ml时,RM-1细胞的存活率为71.56﹪;而两种前药联合应用时RM-1细胞的存活率为18.45﹪,低于单-用药组(P<0.05)。结论:CD/5-FC、TK/GCV自杀基因系统对前列腺癌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而应用CD-TK融合自杀基因系统明显优于单一的自杀基因系统。
-
-
徐斌;
刘振中;
朱桂英;
赵建平;
杨加峰;
王吉昌;
蔡景龙
- 《第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年浙江省整形、美容学术会议》
| 2007年
-
摘要:
目的:制备含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和胸苷激酶(TK)基因两者融合基因的腺病毒,观察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杀伤效应和旁观者效应。 方法:采用改良的AdEasy系统构建携带CDglyTK双自杀基因的重组腺病毒,293T细胞中大量扩增重组腺病毒,经腺病毒纯化试剂盒纯化后以感染复数(MOI)等于20感染原代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感染效率,给予无毒的前体药物5-氟胞嘧啶(5-Fc)和无环鸟苷(GCV)48小时后,MTT法测定体外杀伤效应和旁观者效应;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情况;TUNEL法凋亡检测。 结果:重组双自杀基因腺病毒以感染复数等于20感染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时,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感染效率大于95%,加入前药48小时后,转染双自杀基因的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出现细胞形态改变;有明显胀亡和凋亡现象;前药作用48小时后,MTT测定转染自杀基因组的成纤维细胞存活率率与未转染成纤维细胞组有统计学差异,转染阳性细胞占50%和75%的成纤维细胞组的存活率与转染100%阳性成纤维细胞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重组CDglyTK双自杀基因腺病毒能有效地感染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CDglyTK双自杀基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有明显的杀伤效应和旁观者效应,细胞的死亡方式主要为凋亡和胀亡.
-
-
吴映雅;
谭宇蕙;
宁异真;
杜标炎;
李杰芬
- 《第十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会议》
| 2007年
-
摘要:
目的:探讨丹参素钠对大鼠肝癌细胞及自杀基因旁观者效应影响.rn 方法:丹参素钠与丙氧鸟苷(GCV)分别或共同作用于大鼠肝癌CBRH7919的tk-细胞,以及含5%tk+细胞的tk+和tk-混合细胞,Mqq'检测各组存活率,两两比较各组存活率的差异,用q值分析药物与自杀基因系统联合的相互作用是否为协同性.rn 结果:丹参素钠12.5、25、50、100 mg/L作用于CBRH 7919细胞72h存活率分别为87.8±12.4%、46.0±6.4%、20.2±4.6%、8.9±1.2%;IC50为24mg/L.10mg/L和50mg/L组的丹参素钠联合5%tk+/GCV组的细胞存活率比单纯丹参素钠或单纯自杀基因组明显低,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值均1.15.rn 结论:丹参素钠有明显抑制癌细胞生长作用,并能协同性增强tk/GCV系统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增强自杀基因旁观者效应.
-
-
周陈静;
黄哲茜;
李攀龙;
李伟强;
刘颖;
李朝阳;
刘钊;
王晓然;
万鹏霞;
王智崇
- 《第十一届全国再生医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大会》
| 2015年
-
摘要:
胚胎干细胞微环境可以促进终末细胞增殖及降低肿瘤细胞的侵袭性,但是胚胎干细胞植入体内具有成瘤、分化后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甚至引起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等危险,因此,干细胞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非常重要,同时,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胚胎干细胞微环境的治疗作用也非常重要,于是以胚胎干细胞治疗白血病为模型,将标记自杀基因的胚胎干细胞植入小鼠白血病模型的外周血中,观察胚胎干细胞微环境对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并根据预试验确定的胚胎干细胞在体内分化时间点,在其分化初期启动自杀基因杀死植入的胚胎干细胞,以期避免其发生上述对受体的危险.结果表明:胚胎干细胞微环境治疗组小鼠的体重、生存率都较未治疗组小鼠显著上升,外周血及骨髓中白血病细胞比例下降;胚胎干细胞治疗且启动自杀基因组小鼠在观察期间内未见畸胎瘤形成,而胚胎干细胞治疗未启动自杀基因组则在肺部见到明显的肿瘤,可见胚胎干细胞微环境可以促进体内微环境的自我修复,在合适的时间清除胚胎干细胞可以减少甚至避免胚胎干细胞体内移植造成的成瘤和免疫排斥反应,提高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