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230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皮肤病学与性病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65篇、会议论文85篇、专利文献876篇;相关期刊544种,包括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中国美容医学、中华烧伤杂志等; 相关会议47种,包括201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泛亚国际医学美容大会、2014中华中医药学会美容分会学术年会暨重庆市中医药学会皮肤外科专业委员会年会、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第19次学术交流会暨中国医师协会烧伤科医师分会2012年年会等;瘢痕疙瘩的相关文献由4689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建华、蔡景龙、邢新等。

瘢痕疙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65 占比:69.26%

会议论文>

论文:85 占比:2.72%

专利文献>

论文:876 占比:28.02%

总计:3126篇

瘢痕疙瘩—发文趋势图

瘢痕疙瘩

-研究学者

  • 高建华
  • 蔡景龙
  • 邢新
  • 鲁峰
  • 陈晓栋
  • 李荟元
  • 梁杰
  • 刘晓军
  • 岑瑛
  • 武晓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潘盛盛; 倪彬婷; 何玉仓
    •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治疗耳廓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诊治的耳廓瘢痕疙瘩患者150例。其中50例患者采用曲安奈德治疗,为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低浓度5-氟尿嘧啶(1.0 mg/ml)联合曲安奈德治疗,为低浓度联合治疗组;另50例患者采用高浓度5-氟尿嘧啶(5.0 mg/ml)联合曲安奈德治疗,为高浓度联合治疗组。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高浓度联合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92.00%)高于低浓度联合治疗组(74.00%)、对照组(60.00%)(均P0.05);治疗3个月后,3组患者VSS、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高浓度联合治疗组患者VSS、VAS评分明显低于低浓度联合治疗组、对照组(均P<0.05)。高浓度联合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明显低于低浓度联合治疗组(24.00%)、对照组(26.00%)(均P<0.05)。结论与采用单纯曲安奈德及采用低浓度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相比,采用高浓度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治疗耳廓瘢痕疙瘩患者临床效果更好,能够有效改善耳廓瘢痕疙瘩患者疼痛和瘙痒程度,有利于缓解临床症状,效果安全可靠。
    • 苏治国; 范金财; 刘立强; 焦虎
    • 摘要: 目的探索一种操作简单且高效的成纤维细胞提取方法,并对免过滤酶消化法提取成纤维细胞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将瘢痕疙瘩标本分别采用免过滤酶消化法、传统酶消化法、组织块贴壁法进行细胞提取。记录细胞长满瓶底80%所需时间,并检测3组细胞的增殖活性及胶原分泌情况。结果免过滤酶消化法提取细胞,在接种后2~3 d可观察到瓶底的组织碎屑周边有芽状细胞游出,向四周呈放射状生长;单独贴壁的细胞生长良好。该组细胞长满瓶底80%所需时间较传统酶消化法节约(3.25±0.89)d,较组织块贴壁法节约(9.50±1.6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过滤酶消化法步骤少,操作简单,且不会增加污染概率或对细胞增殖活性及胶原分泌功能产生明显影响,是一种高效提取成纤维细胞的方法,值得推广。
    • 李仕一(综述); 陈敏亮(审校)
    • 摘要: 病理性瘢痕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其发病率、复发率高,一直以来都是整形外科领域的一大难题,针对病理性瘢痕的研究从上个世纪持续至今,但其发病的精确机制仍不清楚,因此预防和治疗也相对棘手。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病理性瘢痕发病机制及防治的研究进行检索和归纳总结,对研究较多的氧化应激、microRNA、上皮间质转化和自体脂肪及其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与病理性瘢痕的关系做一重点阐述,以期为瘢痕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 丁亚龄; 尹奕; 张海卿; 吴海婷; 王蕾
    • 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减轻瘢痕疙瘩皮损内注射疼痛感的作用。方法:将360例临床采用复方倍他米松、氟尿嘧啶混合利多卡因注射液皮损内注射的前胸部瘢痕疙瘩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180例患者以常规法进行皮损内注射,干预组180例患者采用心理干预的方式进行注射,比较两组疼痛程度。结果:干预组患者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临床皮损内注射瘢痕疙瘩带来的疼痛,在获得可靠疗效的同时,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并且有效提升患者接受度。
    • 梁书宝; 李心怡; 丁以春; 李小静
    • 摘要: 目的探讨去甲基化酶肥胖相关蛋白(FTO)调控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TSG-6)mRNA去甲基化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新鲜瘢痕疙瘩组织(实验组)和正常皮肤组织(对照组),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方法检测TSG-6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表达水平;构建表达TSG-6 mRNA正义和反义链探针用于RNA pulldown,随后用N^(6)-甲基腺嘌呤(m^(6)A)抗体对各组样本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中TSG-6 mRNA去甲基化酶和甲基化酶的表达;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方法检测FTO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表达水平。结果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实验组中TSG-6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生物素标记TSG-6 RNA pulldown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中TSG-6 mRNA的m^(6)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qPCR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中FTO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中FTO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实验组FTO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去甲基化酶FTO催化TSG-6 mRNA去甲基化,进而促进瘢痕疙瘩的形成,这可能为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 岳敏(综述); 谭军(审校)
    • 摘要: 增生性瘢痕是皮肤损伤愈合后以组织纤维化、胶原形成与降解平衡失调、胶原过度沉积为特征,是机体皮肤受损达真皮网状层及以下时形成的纤维愈合,属于机体受伤后创面异常修复的结果。近年来,研究发现平阳霉素在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中对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影响胶原合成和血管生成有重要作用。临床上也发现平阳霉素对增生性瘢痕有较好的疗效。而相对于单独使用平阳霉素来说,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来治疗增生性瘢痕更有效果。本文以平阳霉素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周自广
    • 摘要: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h2调控微小RNA(miR)-133a-3p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凋亡的影响。方法用浓度为50、100、200 mg/L的人参皂苷Rh2培养KF,未给人参皂苷Rh2的KF记为对照(NC)组;将miR-NC、miR-133a-3p分别转染至KF中记为miR-NC组、miR-133a-3p组;将anti-miR-NC、anti-miR-133a-3p分别转染至KF再用200 mg/L的人参皂苷Rh2处理记为anti-miR-NC+人参皂苷Rh2组、anti-miR-133a-3p+人参皂苷Rh2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miR-133a-3p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裂解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caspase-3)、β-连环素(β-catenin)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50、100、200 mg/L人参皂苷Rh2处理的KF中细胞凋亡率升高[(9.08±0.91)%、(16.28±1.63)%、(23.18±2.32)%比(4.29±0.43)%],miR-133a-3p表达水平升高,β-catenin表达水平降低(P<0.05)。过表达miR-133a-3p,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升高,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低表达miR-133a-3p部分逆转了人参皂苷Rh2对KF凋亡和β-catenin的影响。结论人参皂苷Rh2可促进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miR-133a-3p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 霍君艺; 赵卓伟; 段策中; 华振; 荆银磊; 孟祥海
    • 摘要: 目的:研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系物1(SIRT1)在人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表达与氧化应激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瘢痕疙瘩患者82例,根据病程不同分为A组(0-6个月)、B组(6-12个月)和C组(>12个月)。将瘢痕组织分为浸润部、增生部和老化部三部分。在正常组织和瘢痕疙瘩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SIRT1 mRNA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SIRT1、p65和p-p65蛋白表达,并检测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含量。结果:在各组内,SIRT1 mRNA和蛋白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织(均P0.05)。在各组内,瘢痕疙瘩组织老化部、增生部SIR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浸润部,且老化部高于增生部(均P0.05)。正常组织和瘢痕疙瘩组织p65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疙瘩组织p-p65蛋白表达水平和p-p65/p65,以及SOD、MDA和AOPP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均P<0.05)。在82例瘢痕疙瘩组织中,SIR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SOD、MDA和AOPP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SIRT1在人瘢痕疙瘩组织中表达降低,其表达水平与人瘢痕疙瘩病程无关,而与其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部位有关,并且与瘢痕疙瘩组织中氧化应激呈负相关。
    • 徐华; 司玉新; 闫燕
    • 摘要: 耳廓是瘢痕疙瘩常发部位,耳廓瘢痕疙瘩多见于打耳洞、耳部外伤、手术等,瘢痕体质、感染等是主要原因,常伴有疼痛、瘙痒等不适症状,严重者不仅影响耳部的外观,而且常引起患者的身心痛苦。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可分为核心切除和完整切除两类。完整切除更有利于术后恢复,但切口皮肤缺损大,闭合会导致伤口的张力较大,复发率较高,而瘢痕疙瘩的复发与周围张力有关,导致耳廓再次变形[1],尤其是瘢痕疙瘩较大者。本科自2019年至今,对此类患者经术前局部注射曲安奈德,取得较好的效果。
    • 刘丽娜; 杨锋
    • 摘要: 目的 筛选丹皮酚作用于瘢痕疙瘩(KD)的潜在药物靶点和信号通路,初步分析丹皮酚抗KD的作用机理。方法 从CTD和GeneCards数据库中获取KD致病基因,从TCMSP和PubChem数据库中获取丹皮酚直接靶标基因。采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3.7.1软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出KD候选基因、丹皮酚候选靶点基因和丹皮酚的潜在药物靶点。利用DIVAD软件进行基因功能富集(GO)分析和信号通路富集(KEGG)分析,并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靶点网络图。下载GEO芯片数据进行最佳药物靶点验证。结果 共筛选出KD候选基因143个、丹皮酚候选靶点基因29个,丹皮酚抗KD的潜在药物靶点11个,并构建出一个包含11个节点、86条边的潜在药物靶点PPI网络;这些潜在药物靶点与磷脂腺肌醇3激酶/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凋亡信号通路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等相关。结论 丹皮酚可能通过作用于PI3K/Akt信号通路、凋亡通路及NF-κB信号通路中的核转录因子κB抑制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B细胞淋巴瘤-2、磷脂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转化生长因子β1、Akt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白细胞介素-6、NF-κB1、纤维连接蛋白1、半胱氨酸蛋白酶3起到抗KD的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