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230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皮肤病学与性病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65篇、会议论文85篇、专利文献876篇;相关期刊544种,包括中国美容医学、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等;
相关会议47种,包括201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泛亚国际医学美容大会、2014中华中医药学会美容分会学术年会暨重庆市中医药学会皮肤外科专业委员会年会、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第19次学术交流会暨中国医师协会烧伤科医师分会2012年年会等;瘢痕疙瘩的相关文献由4689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建华、蔡景龙、邢新等。
瘢痕疙瘩
-研究学者
- 高建华
- 蔡景龙
- 邢新
- 鲁峰
- 陈晓栋
- 李荟元
- 梁杰
- 刘晓军
- 岑瑛
- 武晓莉
- 罗少军
- 鲍卫汉
- 张刚
- 郭树忠
- 刘伟
- 李世荣
- 李小静
- 刘振中
- 王晓军
- 朱世泽
- 刘林嶓
- 吴文艺
- 姜笃银
- 秦泽莲
- 陈东明
- 黄勇
- 段红杰
- 汤少明
- 王朝阳
- 刘永波
- 徐斌
- 李惠斌
- 杨力
- 王春梅
- 赵庆利
- 郝立君
- 金哲虎
- 严欣
- 宋玫
- 王少华
- 王芳
- 蔡瑞康
- 金培生
- 陈阳
- 宗宪磊
- 张敬德
- 张琳西
- 杨庆琪
- 肖志波
- 龙笑
-
-
潘盛盛;
倪彬婷;
何玉仓
-
-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治疗耳廓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诊治的耳廓瘢痕疙瘩患者150例。其中50例患者采用曲安奈德治疗,为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低浓度5-氟尿嘧啶(1.0 mg/ml)联合曲安奈德治疗,为低浓度联合治疗组;另50例患者采用高浓度5-氟尿嘧啶(5.0 mg/ml)联合曲安奈德治疗,为高浓度联合治疗组。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高浓度联合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92.00%)高于低浓度联合治疗组(74.00%)、对照组(60.00%)(均P0.05);治疗3个月后,3组患者VSS、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高浓度联合治疗组患者VSS、VAS评分明显低于低浓度联合治疗组、对照组(均P<0.05)。高浓度联合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明显低于低浓度联合治疗组(24.00%)、对照组(26.00%)(均P<0.05)。结论与采用单纯曲安奈德及采用低浓度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相比,采用高浓度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治疗耳廓瘢痕疙瘩患者临床效果更好,能够有效改善耳廓瘢痕疙瘩患者疼痛和瘙痒程度,有利于缓解临床症状,效果安全可靠。
-
-
苏治国;
范金财;
刘立强;
焦虎
-
-
摘要:
目的探索一种操作简单且高效的成纤维细胞提取方法,并对免过滤酶消化法提取成纤维细胞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将瘢痕疙瘩标本分别采用免过滤酶消化法、传统酶消化法、组织块贴壁法进行细胞提取。记录细胞长满瓶底80%所需时间,并检测3组细胞的增殖活性及胶原分泌情况。结果免过滤酶消化法提取细胞,在接种后2~3 d可观察到瓶底的组织碎屑周边有芽状细胞游出,向四周呈放射状生长;单独贴壁的细胞生长良好。该组细胞长满瓶底80%所需时间较传统酶消化法节约(3.25±0.89)d,较组织块贴壁法节约(9.50±1.6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过滤酶消化法步骤少,操作简单,且不会增加污染概率或对细胞增殖活性及胶原分泌功能产生明显影响,是一种高效提取成纤维细胞的方法,值得推广。
-
-
李仕一(综述);
陈敏亮(审校)
-
-
摘要:
病理性瘢痕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其发病率、复发率高,一直以来都是整形外科领域的一大难题,针对病理性瘢痕的研究从上个世纪持续至今,但其发病的精确机制仍不清楚,因此预防和治疗也相对棘手。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病理性瘢痕发病机制及防治的研究进行检索和归纳总结,对研究较多的氧化应激、microRNA、上皮间质转化和自体脂肪及其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与病理性瘢痕的关系做一重点阐述,以期为瘢痕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
-
丁亚龄;
尹奕;
张海卿;
吴海婷;
王蕾
-
-
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减轻瘢痕疙瘩皮损内注射疼痛感的作用。方法:将360例临床采用复方倍他米松、氟尿嘧啶混合利多卡因注射液皮损内注射的前胸部瘢痕疙瘩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180例患者以常规法进行皮损内注射,干预组180例患者采用心理干预的方式进行注射,比较两组疼痛程度。结果:干预组患者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临床皮损内注射瘢痕疙瘩带来的疼痛,在获得可靠疗效的同时,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并且有效提升患者接受度。
-
-
梁书宝;
李心怡;
丁以春;
李小静
-
-
摘要:
目的探讨去甲基化酶肥胖相关蛋白(FTO)调控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TSG-6)mRNA去甲基化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新鲜瘢痕疙瘩组织(实验组)和正常皮肤组织(对照组),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方法检测TSG-6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表达水平;构建表达TSG-6 mRNA正义和反义链探针用于RNA pulldown,随后用N^(6)-甲基腺嘌呤(m^(6)A)抗体对各组样本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中TSG-6 mRNA去甲基化酶和甲基化酶的表达;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方法检测FTO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表达水平。结果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实验组中TSG-6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生物素标记TSG-6 RNA pulldown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中TSG-6 mRNA的m^(6)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qPCR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中FTO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中FTO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实验组FTO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去甲基化酶FTO催化TSG-6 mRNA去甲基化,进而促进瘢痕疙瘩的形成,这可能为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
-
岳敏(综述);
谭军(审校)
-
-
摘要:
增生性瘢痕是皮肤损伤愈合后以组织纤维化、胶原形成与降解平衡失调、胶原过度沉积为特征,是机体皮肤受损达真皮网状层及以下时形成的纤维愈合,属于机体受伤后创面异常修复的结果。近年来,研究发现平阳霉素在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中对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影响胶原合成和血管生成有重要作用。临床上也发现平阳霉素对增生性瘢痕有较好的疗效。而相对于单独使用平阳霉素来说,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来治疗增生性瘢痕更有效果。本文以平阳霉素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
周自广
-
-
摘要: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h2调控微小RNA(miR)-133a-3p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凋亡的影响。方法用浓度为50、100、200 mg/L的人参皂苷Rh2培养KF,未给人参皂苷Rh2的KF记为对照(NC)组;将miR-NC、miR-133a-3p分别转染至KF中记为miR-NC组、miR-133a-3p组;将anti-miR-NC、anti-miR-133a-3p分别转染至KF再用200 mg/L的人参皂苷Rh2处理记为anti-miR-NC+人参皂苷Rh2组、anti-miR-133a-3p+人参皂苷Rh2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miR-133a-3p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裂解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caspase-3)、β-连环素(β-catenin)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50、100、200 mg/L人参皂苷Rh2处理的KF中细胞凋亡率升高[(9.08±0.91)%、(16.28±1.63)%、(23.18±2.32)%比(4.29±0.43)%],miR-133a-3p表达水平升高,β-catenin表达水平降低(P<0.05)。过表达miR-133a-3p,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升高,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低表达miR-133a-3p部分逆转了人参皂苷Rh2对KF凋亡和β-catenin的影响。结论人参皂苷Rh2可促进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miR-133a-3p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
-
霍君艺;
赵卓伟;
段策中;
华振;
荆银磊;
孟祥海
-
-
摘要:
目的:研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系物1(SIRT1)在人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表达与氧化应激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瘢痕疙瘩患者82例,根据病程不同分为A组(0-6个月)、B组(6-12个月)和C组(>12个月)。将瘢痕组织分为浸润部、增生部和老化部三部分。在正常组织和瘢痕疙瘩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SIRT1 mRNA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SIRT1、p65和p-p65蛋白表达,并检测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含量。结果:在各组内,SIRT1 mRNA和蛋白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织(均P0.05)。在各组内,瘢痕疙瘩组织老化部、增生部SIR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浸润部,且老化部高于增生部(均P0.05)。正常组织和瘢痕疙瘩组织p65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疙瘩组织p-p65蛋白表达水平和p-p65/p65,以及SOD、MDA和AOPP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均P<0.05)。在82例瘢痕疙瘩组织中,SIR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SOD、MDA和AOPP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SIRT1在人瘢痕疙瘩组织中表达降低,其表达水平与人瘢痕疙瘩病程无关,而与其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部位有关,并且与瘢痕疙瘩组织中氧化应激呈负相关。
-
-
徐华;
司玉新;
闫燕
-
-
摘要:
耳廓是瘢痕疙瘩常发部位,耳廓瘢痕疙瘩多见于打耳洞、耳部外伤、手术等,瘢痕体质、感染等是主要原因,常伴有疼痛、瘙痒等不适症状,严重者不仅影响耳部的外观,而且常引起患者的身心痛苦。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可分为核心切除和完整切除两类。完整切除更有利于术后恢复,但切口皮肤缺损大,闭合会导致伤口的张力较大,复发率较高,而瘢痕疙瘩的复发与周围张力有关,导致耳廓再次变形[1],尤其是瘢痕疙瘩较大者。本科自2019年至今,对此类患者经术前局部注射曲安奈德,取得较好的效果。
-
-
刘丽娜;
杨锋
-
-
摘要:
目的 筛选丹皮酚作用于瘢痕疙瘩(KD)的潜在药物靶点和信号通路,初步分析丹皮酚抗KD的作用机理。方法 从CTD和GeneCards数据库中获取KD致病基因,从TCMSP和PubChem数据库中获取丹皮酚直接靶标基因。采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3.7.1软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出KD候选基因、丹皮酚候选靶点基因和丹皮酚的潜在药物靶点。利用DIVAD软件进行基因功能富集(GO)分析和信号通路富集(KEGG)分析,并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靶点网络图。下载GEO芯片数据进行最佳药物靶点验证。结果 共筛选出KD候选基因143个、丹皮酚候选靶点基因29个,丹皮酚抗KD的潜在药物靶点11个,并构建出一个包含11个节点、86条边的潜在药物靶点PPI网络;这些潜在药物靶点与磷脂腺肌醇3激酶/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凋亡信号通路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等相关。结论 丹皮酚可能通过作用于PI3K/Akt信号通路、凋亡通路及NF-κB信号通路中的核转录因子κB抑制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B细胞淋巴瘤-2、磷脂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转化生长因子β1、Akt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白细胞介素-6、NF-κB1、纤维连接蛋白1、半胱氨酸蛋白酶3起到抗KD的作用。
-
-
-
-
郭大志
- 《2017年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目的:探讨术后放疗联合高压氧治疗瘢痕疙瘩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收治的瘢痕疙瘩患者10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术后放疗组、术后放疗联合高压氧治疗组,每组各5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术后放疗联合高压氧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00%,明显高于术后放疗组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放疗联合高压氧治疗组患者6个月和1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术后放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放疗联合高压氧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显著,有临床推广应用意义.
-
-
-
汪翠梅
- 《2017年河南省整形外科、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目的:观察瘢痕疙瘩应用“手术切除+A型肉毒素+放疗”法的疗效. 方法:择取201月~2016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接收的瘢痕疙瘩者共7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都采取“手术切除+术后放疗”法,试验组同时加A型肉毒素.观察两组疗效,比较复发率. 结果:两组手术切口都1期愈合.试验组治愈率为57.14%,对照组为34.29%.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发率为2.9%,对照组为8.5%.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于瘢痕疙瘩手术切除的同时注射适量的A型肉毒素,并于术后实施放疗,可促进患者病情的快速康复,提高临床治愈率.
-
-
刘伟
- 《中国工程院第227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精准医学与创伤救治》
| 2016年
-
摘要:
瘢痕疙瘩是人类特有的皮肤疾病,可因皮肤轻微损伤所引起,也可在无损伤的情况下自发形成.目前的治疗手段涉及手术、冷冻、放疗和化疗等多种治疗模式,但治疗后的高复发率成为临床工作的重大挑战.因此,阐明瘢痕疙瘩完整的发病机制将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法的发展和治愈率的提高.在未来瘢痕疙瘩治疗中,对瘢痕疙瘩患者组织和循环血液中细胞和蛋白因子等进行高通量检测,筛选出相关的敏感因子并进行验证,将有助于最终形成瘢痕疙瘩的常规检测手段。通过这些检测,明确可能存在的靶向药物治疗敏感靶点、耐药基因的差异表达及与复发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有效提高瘢痕疙瘩的治愈率和降低其复发率。
-
-
赵敬军;
姜淼
- 《201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泛亚国际医学美容大会》
| 2016年
-
摘要: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皮肤科门诊常见临床问题,治疗方法较多,疗效不稳定.5-氟尿嘧啶在治疗难治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多项研究证实该药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确切、减少复发的作用,尤其是可以与其他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目前有关该药物的较大样本临床研究有14项之多.其中有关单独使用5-氟尿嘧啶局部注射的治疗研究有8项,采用的5-FU最大局部注射剂量为50-150mg,多为100mg每次,浓度为50mg/ml,间隔时间为1-2周,对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有效率在90-100%,对于瘢痕疙瘩的临床有效率在83.5-100%间,不良反应包括局部疼痛(95-100%)、炎症后色素沉着PIH(90-100%)、溃疡(26-65%)、皮肤坏死(10-65%)等;而5-氟尿嘧啶与曲安奈德联合皮损内注射治疗研究有6项,采用的5-FU最大注射剂量为100-150mg,多为100mg每次,5-FU与曲安奈德浓度之比多为1:45mg/ml-4:45mg/ml,间隔时间为1-3周,多为2周,对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有效率在90-100%,显效率为68-90%;对于瘢痕疙瘩的临床有效率在95-100%间,不良反应包括局部疼痛(35-100%)、PIH(6.7-13.3%)、溃疡(30-65%)等;总之5-FU与曲安奈德联合局部皮损内注射治疗疗效优于单独其中一种药物治疗,一些影响疗效的因素包括疤痕大小、疤痕病程长短、药物剂量和注射方法等,联合应用明显减少了曲安奈德的用量,从而有效降低了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发生.
-
-
-
闫成祥
- 《2017年河南省整形外科、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探究得宝松联合A型肉毒素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生成的影响.得宝松单一治疗瘢痕疙瘩效果有限,同时存在一定副作用,如: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有报道指出A型肉毒素可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减少胶原分泌,联合得宝松,多通路抑制瘢痕的形成,可否达到使用较少量的得宝松达到相同效果的目的.
-
-
杨德刚
- 《201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泛亚国际医学美容大会》
| 2016年
-
摘要:
瘢痕疙瘩临床表现为质硬、坚实的结节或条索状,但在超声下却是低回声图像,让人联想起血管等液态成分.复习经典瘢痕的病理表现:在增生性瘢痕中不仅有丰富的胶原纤维成分,粗大、垂直分枝的血管供应也很显著;作为良性肿瘤性质的瘢痕疙瘩,为了维持外生扩张其中的血管成分更是必不可少,远比正常皮肤组织中血管成分丰富.由此想到通常瘢痕的分类包括增生性瘢痕和萎缩性瘢痕,非常正确却很难被正确理解:这一平行分类没能体现斑痕的自然史.瘢痕的自然史提示肉芽和血管成分在瘢痕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启发人们重新思考导致肉芽增生、启动组织修复的炎症因素。由此,进而思考在临床棘手的继发于严重痤疮的双颊外侧瘢痕疙瘩、胸背泛发瘢痕疙瘩等疾病中口服异维A酸的潜在疗效;帮助人们理解2014版国际瘢痕指南中PDL和CO:激光治疗瘢痕的不同原理和临床应用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