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氟达拉滨

氟达拉滨

氟达拉滨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86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药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4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39篇;相关期刊178种,包括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3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年会、第五届全国肿瘤诊疗新进展及新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八届中国西部肿瘤学术大会、第八届全国难治性白血病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难治性淋巴瘤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多发性骨髓瘤学术研讨会、第五届钟山国际MDS学术研讨会、南京2012血液学年会等;氟达拉滨的相关文献由1225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卫、李建勇、邱录贵等。

氟达拉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4 占比:83.94%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5.96%

专利文献>

论文:39 占比:10.10%

总计:386篇

氟达拉滨—发文趋势图

氟达拉滨

-研究学者

  • 徐卫
  • 李建勇
  • 邱录贵
  • 王昭
  • 黎纬明
  • 刘霆
  • 吴德沛
  • 张王刚
  • 方成
  • 易树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淑秋
    • 摘要: 目的观察氟达拉滨联合中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的价值。方法随机将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2例AML分为两组,每组31例。两组均行氟达拉滨方案,对照组行大剂量阿糖胞苷干预,观察组行中剂量阿糖胞苷干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水平分别为(96.17±5.54)ng/mL和(96.83±3.86)ng/mL,对照组为(76.28±4.91)ng/mL和(78.37±3.11)ng/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5%(27/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19%(2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35%(6/3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71%(1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感染发生率(35.48%)明显高于观察组(1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观察组T淋巴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达拉滨联合中剂量阿糖胞苷的功效理想,不仅促进了症状的缓解及淋巴细胞水平的改善,增强了患者的抵抗力,另外还降低了感染率,增加了用药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 卢丹; 胡艳; 袁韵
    • 摘要: 目的:探究阿糖胞苷联合氟达拉滨治疗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影响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8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74例患者的资料,将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采用阿糖胞苷联合氟达拉滨、阿糖胞苷联合柔红霉素进行预处理患者分为研究组(n=94)与对照组(n=80),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以及预后情况,分析影响阿糖胞苷联合氟达拉滨预处理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研究组预处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36%vs 76.25%;P0.05);研究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与无复发生存率高于对照组(80.9%vs 55.0%;89.2%vs75.0%;log-rankχ^(2)=13.790,6.278;P<0.05)。单因素与多元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移植时疾病完全缓解、急性抗宿主病、慢性抗宿主病是患者病情复发独立影响因素(P<0.05)。年龄≥35岁、配型结果完全相合、移植时疾病完全缓解是患者存活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采用阿糖胞苷联合氟达拉滨预处理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案,患者预后会受移植疾病缓解情况、急性抗宿主病等多种因素影响。
    • 张丽楠; 邵泽涛; 李学波
    • 摘要: 目的研究西达本胺联合氟达拉滨治疗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昌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3例,使用西达本胺联合氟达拉滨治疗)和对照组(31例,单一使用氟达拉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在6个月、1年、3年复发率为9.68%、16.13%、29.0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9.13%、52.17%、69.57%(P<0.05)。结论西达本胺联合氟达拉滨治疗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更加安全有效,复发率低,预后良好。
    • 赵芳; 王欢; 尼罗帕尔·吐尔逊; 郝建萍; 江明; 曲建华
    • 摘要: 目的 探究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治疗的效果.方法 60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计算机抽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的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0%(15/30),低于对照组的90.00%(2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29,P<0.05).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评分为(68.14±4.31)分、社会功能评分为(56.78±3.58)分、总体健康评分为(38.24±3.63)分、 活力评分为(48.64±3.39)分、情感职能评分为(27.65±3.01)分、疼痛评分为(30.22±2.51)分;对照组患者躯体功能评分为(45.38±3.58)分、社会功能评分为(45.38±3.05)分、总体健康评分为(26.24±3.33)分、活力评分为(36.54±3.43)分、情感职能评分为(15.55±2.51)分、疼痛评分为(39.22±3.52)分.观察组患者SF-36量表中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495、13.2765、13.3427、13.7426、16.9102、11.4023,P<0.05).结论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且不良反应发生少,治疗安全性高,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 成小慧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氟达拉滨联合中剂量阿糖胞苷(FA)方案与大剂量阿糖胞苷(HDAC)方案巩固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56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A组和HDAC组,每组28例.FA组采用氟达拉滨(25 mg/m2)联合中剂量阿糖胞苷(1 g/m2)治疗,HDAC组患者采用大剂量阿糖胞苷(3 g/m2)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的临床效果、血液学毒性分级情况和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FA组总缓解率虽低于HDA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Ⅳ度患者均多于Ⅱ、Ⅲ度患者.FA组血小板、血红蛋白和中性粒细胞Ⅳ级患者均少于HDA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HD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方案与HDAC方案对AML的临床疗效相当,且FA方案对患者毒副作用更低,有助于降低药物对患者血细胞的损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韩春生; 伍学强
    • 摘要: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恶性淋巴瘤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氟达拉滨,25mg/m2,1次/d,第1~5日给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利妥昔单抗375mg/m2,静脉滴注,氟达拉滨停用1周后给药,每周1次.28 d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与毒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27/30),高于对照组56.67%(1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淋巴瘤患者采用氟达拉滨联合利妥昔单抗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利于改善患者症状,增强治疗效果,不会明显增加毒副反应,可在临床应用.
    • 王婷玉; 刘薇; 安刚; 赵耀中; 邱录贵; 易树华; 王轶; 吕瑞; 王齐; 邓书会; 隋伟薇; 傅明伟; 黄文阳
    • 摘要: 目的 探讨FCR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一线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7年12月一线应用FCR方案治疗的43例CL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①43例CLL患者中,男31例,女12例,接受FCR方案治疗时中位年龄58(36~72)岁;8例患者伴B症状,外周血中位淋巴细胞计数26(3~550)×109/L,IGHV基因未突变62.1%(18/29),P53基因缺失14.0%(6/43),RB1基因缺失18.6%(8/43),12号染色体三体占25.6%(11/33),ATM基因缺失16.7%(7/42).全部患者FCR方案中位疗程数为4(2~6)个.②全部43例患者的总体反应率(ORR)为88.4%(38/43),完全缓解(CR)20例(46.5%),部分缓解(PR)18例(41.9%),疾病稳定(SD)4例(9.3%),疾病进展(PD)1例(2.3%);7例(16.3%)患者获得微小残留病(MRD)阴性.③中位随访51(6~16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67(29~105)个月,中位总生存(OS)时间未达到,5年PFS率为(62.1±8.6)%,10年PFS率为(31.0±14.3)%,5年OS率为(70.5±8.3)%,10年OS率为(51.3±13.8)%.疗程数<4为影响OS的不良预后因素,P53基因缺失、疗程数<4为影响PFS的不良预后因素(P<0.001),且在多因素分析中仍具有预后意义[P53基因缺失:HR=7.65(95%CI1.74~33.60),P=0.007;疗程数<4:HR=3.75(95%CI 1.19~11.80),P=0.025].④ 18例(41.9%)患者于化疗后发生2~3级感染,19例(44.2%)发生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1例(2.3%)患者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所有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均恢复.结论 FCR方案一线治疗CLL的治疗反应及远期生存较理想,不良反应可接受.
    • 谭卡
    • 摘要: 目的:研究西达本胺联合氟达拉滨治疗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86例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静脉注射用氟达拉滨,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西达本胺片.对比两组近、远期疗效、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疗效(93.02%)高于对照组(76.74%)(P0.05);治疗4w后,研究组ADA、LDH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研究组复发率(27.91%)明显低于对照组(48.84%),生存率(74.42%)明显高于对照组(53.49%)(P<0.05).结论:西达本胺联合氟达拉滨治疗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近、远期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 刘恩哲
    • 摘要: 目的 观察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应用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FC)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CLL患者4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23例应用氟达拉滨治疗,观察组23例应用氟达拉滨与环磷酰胺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LL患者应用氟达拉滨和FC联合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副作用少,是目前治疗CLL的首选治疗方案.
    • 刘畅
    • 摘要: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恶性淋巴瘤(ML)的疗效。方法11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6例。对照组应用氟达拉滨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清因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87.5%高于对照组的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乳酸脱氢酶(LDH)(217.4±36.1)U/L、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B(PDGF-BB)(36.9±7.8)ng/L、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CD40配体(sCD40L)(2.92±0.60)μg/L、铁调素(Hepcidin)(29.1±5.7)ng/ml均优于对照组的(288.6±33.5)U/L、(48.9±8.9)ng/L、(1.24±0.20)μg/L、(37.9±5.8)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3%低于对照组的4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氟达拉滨联合利妥昔单抗对恶性淋巴瘤实施治疗,患者的各血清因子水平获得极大的改善,不良反应较少,疗效理想,可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