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源性感染
肠源性感染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0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4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20099篇;相关期刊135种,包括中华创伤杂志、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海南医学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第六届中国武汉国际微创外科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药师协会微创外科医师学术交流会暨湖北省腹腔镜外科年会、2009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等;肠源性感染的相关文献由395位作者贡献,包括肖光夏、马利、粟永萍等。
肠源性感染—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0099篇
占比:99.83%
总计:120304篇
肠源性感染
-研究学者
- 肖光夏
- 马利
- 粟永萍
- 张雅萍
- 彭毅志
- 黎鳌
- 艾国平
- 程天民
- 黎沾良
- 余佩武
- 吴恒义
- 孙华朋
- 廖晓锋
- 张娜
- 杨兴易
- 秦孝健
- 马敬文
- Edwin A Deitch
- 于勇
- 于敏
- 仇旭光
- 伦永志
- 刘亚力
- 刘亚千
- 刘晓宏
- 刘秀娟
- 利天增
- 史政荣
- 吴承堂
- 吴晓林
- 吴薇
- 娄永华
- 孙春晓
- 宋国栋
- 宗光全
- 崔杰
- 左志刚
- 常春娟
- 景炳文
- 朱义用
- 朱家源
- 李宁
- 李广阔
- 李金花
- 杨兴东
- 杨天德
- 杨宁
- 杨宗城
- 杨志军
- 杨桦
-
-
田伟华
-
-
摘要:
目的:探究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肠源性感染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某院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肠源性感染患者11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组(n=57)、肠外组(n=57)。肠内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肠外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2组肠功能恢复时间、治疗前后病情相关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治疗前后血清免疫指标(IgG、IgA、IgM)变化、治疗前后肝功能及胰腺功能相关指标[白蛋白(ALB)、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血淀粉酶(AMS)]变化。结果:肠内组首次通气时间、排便次数、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个数、肠鸣音恢复时间改善情况优于肠外组(P<0.05);治疗后肠内组CRP、WBC、内毒素、TNF-α低于肠外组,IgG、IgA、IgM、ALB、AST、ALT、AMS改善水平优于肠外组(P<0.05)。结论:与肠外营养支持比较,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肠源性感染,能明显改善患者肠功能,提高免疫功能,减轻炎性反应,有利于病情恢复。
-
-
于洪婕
-
-
摘要:
目的 比较早期肠内营养和延迟肠外营养对急性重症胰腺炎肠源性感染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肠源性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延迟肠外营养,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的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内毒素以及白细胞水平;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IL-6、CRP、内毒素及白细胞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肠源性感染可促进患者临床指标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
王鹏飞;
李幼生
-
-
摘要:
重症急性胰腺炎可诱发全身和局部并发症,其中感染性胰腺坏死及脓毒症主导了第二个死亡高峰.而肠衰竭引起的肠源性感染被认为是胰腺或胰周坏死继发性感染的重要机制.因此,肠衰竭的防治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的重要环节,对病程和预后有重要影响.应根据治疗中心的自身优势和患者的特点来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
-
-
吴玉贤;
李荣府;
张雅莹
-
-
摘要: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肠源性感染患者炎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泉州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8例SAP合并肠源性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结束出院前,比较两组患者的免疫功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内毒素、尿乳果糖/甘露醇(L/M)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D4+、CD8+、CD4+/CD8+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分别为(41.13±3.79)%、(23.18±2.79)%、1.54±0.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13±4.13)%、(20.16±3.10)%、1.18±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NF-α、IL-6、CRP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分别为(24.13±3.56)pg/L、(17.13±2.11)pg/L、(67.13±5.77)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12±3.21)pg/L、(21.13±3.02)pg/L、(79.12±6.02)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内毒素、L/M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分别为(0.30±0.08)EU/mL、0.40±0.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41±0.07)EU/mL、0.51±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SAP合并肠源性感染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和机体营养状态,降低炎症反应,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
-
苏润平
-
-
摘要:
目的通过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患采用早期肠内营养给予供给,观察分析效果。方法将本院5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试验组、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早期肠内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患治疗过程中早期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营养状况,疗效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在临床中应用价值广泛。
-
-
-
孙一凡;
戴林峰;
袁思成;
王醒
-
-
摘要:
脓毒症多为各类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可进一步发展为多器官损伤与脓毒性休克,是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其中大部分患者会伴发胃肠功能障碍,对患者营养状态、精神状态、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针刺在重症脓毒症方面的研究与运用不断深入,发现其对于胃肠功能障碍有着良好的疗效,在改善胃肠道症状的基础上,可抑制炎症因子分泌、调节胃肠道激素分泌、保护肠屏障、改善局部及全身免疫状态,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及深入地研究.
-
-
吴格立;
李金庭;
叶嘉辉
-
-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应用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源性感染不同时机所具有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从2016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肠源性感染的患者32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将其随机均分成两组,分别是对照组与观察组,1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措施,16例观察组患者在实施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在第二天给予患者肠内营养,对照组患者第四天进行肠内营养,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althazar CT评分、APSCHEⅡ评分以及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急性对比与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Balthazar CT评分情况显著比对照组患者Balthazar CT评分高,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PSCHEⅡ评分情况显著比对照组患者APSCHEⅡ评分高,差异明显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比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明显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肠源性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可明显看出越早采取治疗效果越好,同时还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应用与推广.
-
-
孙春晓;
王晓刚
-
-
摘要:
目的 通过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患采用早期肠内营养给予供给,观察分析效果.方法 将本院5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试验组、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早期肠内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患治疗过程中早期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营养状况,疗效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在临床中应用价值广泛.
-
-
石文;
辛乃军;
高聪;
左海斌;
宋国栋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烧创伤修复重建与康复专业委员会暨山东省康复医学会烧创伤治疗与康复专业委员会2016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观察早期联合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和美罗培南对烧伤后大鼠肠源性感染及预后的作用. 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9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烧伤组(22只)、GH组(22只)、美罗培南组(22只)和GH+美罗培南组(22只),后四组造成25%总体表面积(TBSA)Ⅲ度烧伤创面,立即腹腔注射地塞米松80mg/kg,腹部皮下注射等渗盐水(NS)50mL/kg抗休克.GH组于伤后2h开始皮下注射rhGH1.33IU/(kg·d);美罗培南组于伤后2h开始臀肌肌肉注射美罗培南20mg/kg;GH+美罗培南组二者联用;烧伤组在相应部位注射等量NS连续3d共4次.于伤后3d、7d和10d,观察各组动物一般情况,无菌状态下取肠系膜淋巴结(MLN)行细菌学检查,肝、肾、肺组织大体及HE染色观察,检测7d大鼠体重变化和10d生存率。 结果:GH+美罗培南组MLN未检出细菌,未发现脏器脓肿,体重下降明显轻于其他组(P<0.05),器官结构接近正常,伤后10d无死亡。 结论:早期联合应用rhGH和美罗培南能有效控制肠源性感染,降低死亡率,具有协同作用。
-
-
林明南;
李爱梅;
林欣;
陈虹
- 《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
| 2015年
-
摘要:
目的:探讨特重烧伤后肠源性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rn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88例特重烧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选患者中60例发生肠源性感染,根据患者治疗后肠源性感染预防及护理对策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预防护理,实验组采用综合性方法预防护理,比较两组预防护理效果.rn 结果:488例特重烧伤患者中60例初诊早期肠源性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2.3%,71例伤后48h禁食且伴休克,肠源性感染发生率为39.4%;138例伤后48h禁食,肠源性感染发生率为9.4%;55例伤后早期肠道营养伴休克肠源性感染发生率为21.8%;224例伤后早期肠道营养肠源性感染发生率为3.1%;实验组预防、护理后心理顾虑评分、生理问题评分、信任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特重烧伤后实施综合性方法预防护理能够降低肠源性感染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
-
Sun Hua-peng;
孙华朋;
Zhang na;
张娜;
Liao Xiao-feng;
廖晓锋
- 《第六届中国武汉国际微创外科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药师协会微创外科医师学术交流会暨湖北省腹腔镜外科年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肠源性感染的风险. 方法: 2010年8月至2013年3月36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其中完全腹腔镜手术17例(腹腔镜组n=17),开腹手术19例(开腹组n=19).检测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外周血内毒素(ET)水平、二胺氧化酶(DA0)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a (TNF-a)浓度.比较患者术前、术后以及两组间不同时间的ET、DAO、TNF-a浓度变化.结果:所有患者与术前比较,术后外周血ET、DAO,TNF-a均有所升高(P<0.05).腹腔镜组术后第3、6d血DAO、ET含量较开腹组升高明显(P<0.05);腹腔镜组术后第3d血TNF-a的浓度增高,较开腹组明显(P<0.05).结论: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行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由于存在肝硬化失代偿及腹腔镜手术特殊操作条件,可能导致患者肠壁通透性增高,引起肠源性感染.
-
-
许成勇;
孙志高;
王茂云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医与中药学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引起肠道菌群结构和数量的变化与移位,引发或加重肠源性感染,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中医药可以调节减轻化疗毒性反应,改善生存质量,提高患者化疗依从性和化疗效果,其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应是其作用机制的重要方面.本文就近年来中医学对化疗后肠道微生态的理论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
杨桦
- 《第13届全国普通外科学术会议》
| 2009年
-
摘要:
肝硬化可引起肠道细菌的过度繁殖、肠道活性物质的异常分泌和肠屏障功能的损害等一系列改变,促进肠道细菌和毒素的移位,并最终引发内毒素血症和各种感染.肠道细菌的移位和血浆内毒素水平的持续升高,又可导致肝脏的进一步损伤,并促使并发症的发生,诱发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严重影响肝硬化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对肝硬化患者,通过抑制肠道细菌过度繁殖、降低肠壁通透性和提高机体免疫力对细菌移位进行有效控制,对于减少肝硬化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延长肝硬化患者生存时间及提高其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
-
牛春雨
- 《2009年全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随着人们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dysfunction syndrome,MODS)以及多器官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认识到除与失控的全身炎症反应、器官微循环障碍等环节有关外,肠道屏障功能障碍致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bacteria/endotoxintranslocation,BET)所引起的肠源性感染,是多器官功能障碍与损伤的重要原因。rn 本文以肠淋巴液为研究靶标,探讨肠淋巴液回流在失血-脂多糖(LPS)二次打击、重症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HS)、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superiol mesenlericartery occlusion,SMAO)休克致多器官损伤发病学中的作用。
-
-
-
-
刘铁军;
李宁;
高居忠
- 《首都医科大学首届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05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下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及微生物酵素对这种变化的影响,从而为防治器官移植后肠源性感染提供依据。rn 方法:将wistar大鼠分成对照组(0日组)、免疫抑制组及微生物酵素治疗组,后两组又分3、5、7日三个时相点组,检测血D-乳酸(D—lactic)、二胺氧化酶(DAO)、肠道菌群微生态及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胞的凋亡指数等。rn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免疫抑制组给甲强龙后各时间点血浆内D-乳酸均显着升高3日及5日组升高比7日组更加明显(p(0.01,p(0.05),免疫抑制组血浆DAO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1,p(0.05),肠道菌群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胞的凋亡指数在各时相点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与免疫抑制组比较微生物酵素组7日时血浆D-乳酸含量显著降低(p(0.01),5、7日时肠道双歧杆菌、酵母菌较同时相点免疫抑制组明显升高(p(0.05,p(0.01),3、5日时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胞的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0.01,p(0.05),7日时两组间的凋亡指数无明显区别(p>0.05)。rn 结论:甲强龙可以造成肠屏障功能的损害,导致肠屏障的通透性升高;微生物酵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甲强龙的破坏作用,起到改善肠屏障,降低肠屏障通透性的保护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