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13届全国普通外科学术会议
第13届全国普通外科学术会议

第13届全国普通外科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宁波
  • 出版时间: 2009-05-08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13届全国普通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 胆囊切除术是普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术中出血是胆囊切除术常见并发症之一.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行开腹胆囊切除术520例,术中出血20例.出血原因:1、胆囊床出血,2、胆囊撕脱,3、胆囊动脉出血,4、胆囊深静脉出血.与出血的相关因素有:1、年龄大于60岁,2、慢性胆囊炎病史时间及发作次数,3、急诊发病时间距手术时间超过72小时,4、局部病理情况解剖变异.手术者不能正确把握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时机,不能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手术方案,术中强行解剖粘连严重的胆囊三角,强行剥离深嵌于肝实质的胆囊,都可增加术中出血的风险.
  • 摘要:目的: 探讨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胆囊切除时机和延迟胆囊切除对胰腺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人,从非计划再次入院、胆囊切除时间、胆囊切除难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26例因急性胰腺炎复发或胆囊炎发作而非计划再次入院,其中6例再次入院时间距首次急性胰腺炎发作30天以内,10例再次入院时间为3月-14月以内,10例再次入院时间17月至3年.25例接受胆囊切除术,因胰腺炎发作而接受胆囊切除的时间在1月以内,因胆绞痛发作的在20天以内接受胆囊切除术.因胆绞痛发作的胆囊三角区炎症较严重.结论: 延迟胆囊切除可增加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和胆绞痛的复发率;急性轻型胆源性胰腺炎病人宜在病情缓解后同一住院期间接受胆囊切除术.
  • 摘要:目的: 探讨经二套管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1996年10月至2007年3月实施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LCDE)取石725例,其中选择性对胆囊炎症轻、胆总管显露佳的250例以二套管腹腔镜下完成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246例取石成功,中转开腹2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二套管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手术安全有效,简化了手术操作,降低了手术配合难度,更体现了微创外科技术效果.
  • 摘要:目的: 探讨胰体尾癌的诊断与外科治疗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收治的95例胰体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胰体尾癌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中上腹胀痛、腰背部疼痛、恶心呕吐和消瘦、乏力,肿瘤标志物、B超、CT、MRCP、PET-CT等检查是诊断胰体尾癌的主要方法,各有特点.本组手术切除率为37.9%(36/95),其中根治性切除率为31.6%(30/95),姑息性切除6例(6.3%),姑息性旁路引流手术18例,26例仅行剖腹探查.根治性切除者生存期明显长于非根治性切除者(P<0.01),扩大根治术又较根治术有更长的生存期(P<0.05).行根治性切除患者中,有神经转移、淋巴结转移或切缘残留者术后生存期较短.结论: 早期诊断,提高根治切除率,才有可能延长胰体尾癌患者的生存期.手术方式的选择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根治术和扩大根治术可明显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期.肿瘤是否有神经转移、淋巴转移及切缘有否残留是影响根治性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
  • 摘要:近年来,由于手术方法、围手术期管理、营养支持、麻醉技术等的改进,胰十二指肠癌切除术死亡率已从1970年报道的20%,降至近年来报道的5%以下,综述了65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死亡率仅1.4%.虽然胰十二指肠手术死亡率已大大降低,但由于该术手术切除范围广泛,术中操作复杂,其术后并发症仍有40%-50%,其中胰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文献报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发生率为5%-25%,死亡率在50%以上,其不仅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及术后生存质量,而且增加患者的费用及医疗资源的使用.因此,预防、治疗胰十二指肠术后胰漏成为当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对此问题做一简要综述.
  • 摘要:目的: 探讨胆石性胰腺炎合理的临床分型方法,以更好地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方法:依据胰腺炎的病变严重程度和胆道梗阻有无梗阻,将273例胆石性胰腺炎分成四个临床类型:非梗阻性轻型(Ⅰ型)、梗阻性轻型(Ⅱ型)、梗阻性重型(Ⅲ型)、非梗阻性重型(Ⅳ型);再依据胆总管内是否存在结石,将每一类型分成a、b两个亚型.然后对临床分型结果、治疗方法、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Ia亚型34例、Ⅰb亚型112例;Ⅱa亚型59例、Ⅱb亚型11例;Ⅲa亚型6例、Ⅲb亚型4例;Ⅳa亚型3例、Ⅳb亚型44例.(2)全组总病死率为3.3%(9/273),Ⅰ型、Ⅱ型、Ⅲ型、Ⅳ型的病死率分别为0(0/112)、0(0/70)、10%(1/10)、17.0%(8/47),组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早期手术、传统非手术以及早期区域动脉灌注治疗Ⅳ型的病死率分别为30.8%(4/13),25%(3/12),4.5%(1/22),区域动脉灌注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1)4型2分法是一种较为合理的胆石性胰腺炎临床分型法.(2)以临床分型为依据细化胆石性胰腺炎治疗原则,可提高临床疗效.(3)在治疗过程中,需重视临床类型的转变.
  • 摘要:目的: 探讨 早期区域动脉灌注(RAI)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早期区域动脉灌注治疗,分析患者病情、灌注的药物、联合手术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1)病死率4.4%(2/45).(2)并发症发生率35.6%(16/45),其中7例有1个并发症,9例2个以上并发症.(3)全组平均住院时间29.4d(14-79d),其中单纯RAI的33例为23.1d(14-78d),联合手术的12例为39.0d(26-79d).(4)全组平均医疗费用6.01万元(1.11-36.07万元),其中单纯RAI的33例为4.43万元(1.11-13.61万元),联合手术的12例为10.34万元(1.73-36.07万元).(5)全组坏死继发感染发生率为28.9%(13/45).其中未采用RAI抗生素预防的21例为57.1%(12/21);采用RAI抗生素预防的23例为0.结论:(1)早期区域动脉灌注能降低SAP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是一项增效的治疗SAP的非手术方法.(2)准确把握手术时机,及时联合手术是提高SAP疗效的关键.
  • 摘要:目的: 比较分析善宁不同给药方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40例行皮下间断注射(A组)和25例行微量药泵持续静滴(B组)进行比较.结果: A组腹痛减轻、腹胀缓解、发热控制和AMS正常时间分别平均为56.2小时、62.7小时、18.1小时和90.2小时;而B组则分别平均为30.0小时、48.3小时、9.1小时和50.5小时,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采用微量药泵持续静滴善宁对迅速改善症状将发挥积极作用.
  • 摘要:患者,女性,,32岁,于2003年6月因胰岛细胞瘤在外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因门静脉损伤,切取脾静脉行门静脉修补术。2008年3月起,反复出现黑便,间隔2-4周,每次量约1000ml,在外院多次行上消化道钡餐和胃镜均未发现病变部位。入本院检查除贫血征象未及其他阳性体征,无肝炎及肝硬化病史。rn 本文就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报告,并讨论了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regioral portal hypertension,RPH)也称左侧门脉高压症的类型、如胰源性RPH、脾源性RPH等,论述了临床表现,分析了RPH的侧支循环途径,探讨了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 研究胰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8-T细胞比例与IL-4、IFN-γ含量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分别应用流式细胞仪及ELISA法检测胰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CD4-CD8-T细胞比例与IL-4、IFN-γ含量.结果: 25例胰腺癌患者CD4-CD8-T细胞占CD3+T细胞的比例为(4.2±1.7)%;45例健康对照组CD4-CD8-T细胞占CD3+T细胞的比例为(6.3±2.6)%,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IL-4含量为(86.3±23.3)fg/L,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IL-4含量为(56.2±9.2)fg/L,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IFN-γ含量为(16.4±4.8)fg/L,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IFN±含量为(27.4±3.8)fg/L,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胰腺癌患者手术后CD4-CD8-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术前(P<0.01).胰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8-T细胞比例与IL-4含量呈负相关,与IFN-γ含量呈正相关:胰腺癌患者CD4-CD8-T细胞比例、IL-4含量与肿瘤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IFN-γ含量与肿瘤临床分期和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CD4-CD8-T细胞在胰腺癌病人外周血中比例降低,CD4-CD8-T细胞可能通过影响IFN-γ的分泌参与胰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 摘要:目的: 探讨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1998-2008年收治的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为胰腺囊腺瘤/囊腺癌的24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术前、术中误诊率为12.5%;除1例胰头部浆液性囊腺瘤直径<3cm,随访半年无进展,胰腺囊腺瘤除一例误诊拒绝再手术,切除率达100%:囊腺癌除1例腔镜下探查发现广泛转移、1例高龄患者合并阻塞性黄疸(家属拒绝探腹手术)仅行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切除率为71.4%.结论: 虽有影像学、组织学、生化分析,正确诊断胰腺囊性肿瘤良恶性是很难的,要防止误诊为假性胰腺囊肿而行囊肿内外引流,不要轻易放弃手术切除.胰腺囊腺瘤、囊腺癌手术切除后疗效较满意.
  • 摘要:目的: 通过meta分析,明确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胃排空延迟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危险度.方法: 通过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Pubmed、Ovid、Embase,搜集近二十年间发表的关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胃排空延迟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计算每个危险因素的优势比(OR值)及95%CI.结果: Meta分析共纳入研究文献26篇,其中6篇RCTs,9篇队列研究,11篇病例对照研究.经meta分析,计算合并OR值分别为:保留幽门2.35(95%CI,0.72 to 7.61),术后早期肠内营养0.93(95%CI,0.64 to 1.35),术后腹部并发症6.14(95%CI,3.47 to10.85),Billroth I式胃肠重建(与Billroth Ⅱ相比)4.30(95%CI,1.00 to 18.43),结肠前胃肠吻合0.12(95%CI,0.05to 0.27).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部并发症是发生胃排空延迟的一个危险因素;保留幽门不增加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胃排空延迟发生无关;结肠前及Billroth Ⅱ胃肠重建可能会降低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
  • 摘要:目的: 探讨胃机械吻合术后吻合口出血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2001年1月-2008年9月间共行胃机械吻合术528例,其中11例出现吻合口出血,对上述病例均采取保守治疗,观察疗效,总结分析诊治经验.结果: 9例保守治疗成功,顺利康复.2例手术治疗后治愈.结论: 胃机械吻合术后早期吻合口出血,可先行保守治疗,对于出血原因应在手术中积极预防.
  • 摘要: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以往常采用内窥镜检查诊断并内科保守治疗为主,有时行急诊外科手术止血,但有时往往效果不佳.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DSA检查能往往能明确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及原因,并通过栓塞治疗,达到满意的止血效果.本研究2007年因消化道出血行介入治疗成功4例,现报告临床资料及诊断治疗。
  •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狭窄的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 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和胆总管切开探查术,经胆总管切口插入输尿管导管或斑马导丝至十二指肠腔,经口插入十二指肠镜至十二指肠乳头,针式刀或弓式刀在输尿管导管或斑马导丝指引下对乳头施行切开术.结果:施行术中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术49例,47例乳头狭窄切开成功,2例中转为其他术式.术后轻症胰腺炎1例.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术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 摘要:目的: 对胃癌病人应用加速康复外科(FTS)方案进行对照研究.方法:选取胃癌病人100例,50例应用常规治疗方案作为对照组,50例应用FTS方案为FTS组,比较两组病人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并发症.结果: FTS组病人住院时间为(12.4±3.3)d,与对照组(16.2±3.2)d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两组病人的术前天数无显著性差异(P=0.282).FIS组病人术后天数(6.6±3.0)d,较对照组(10.6±2.8)d明显缩短(P<0.01).FTS组平均住院费用(21420±3733)元,低于对照组(24991±4408)元(P<0.01).两组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围手术期FTS方案治疗,胃癌病人术后康复加快,住院时间,特别是术后住院时间缩短,医疗费用下降.
  •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腺鳞癌和胃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2例原发性胃腺鳞癌和胃鳞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腺鳞癌进行CK17及CK18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本组原发性胃腺鳞癌和胃鳞癌病例占同期全部外科治疗胃癌病例0.28%(12/4352),其中原发性胃腺鳞癌10例,胃鳞癌2例;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65.1岁.主要临床症状有上腹隐痛及胀痛不适,呕血及黑便.肿瘤直径≤5cm 3例,>5cm 9例.根治性切除8例,姑息性性切除4例.本组术后2年内死于肿瘤转移复发10例,术后3年死于其他疾病1例,术后5个月存活1例.结论: 原发性胃腺鳞癌和胃鳞癌临床上少见,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点,腺鳞癌预后较差可能与其兼有腺癌和鳞癌两种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
  • 摘要: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手术的理想术式.方法: 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应用调节型双通道空肠代胃术重建消化道,观察手术后自身营养状况的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Visick分级指数、钡餐在重建消化道中的运行特点,进而探讨调节型双通道空肠代胃术的合理性.结果: 完成全胃切除调节型双通道空肠代胃重建术73例,术后12个月进餐频次减少,进食量、体重、血红蛋白、白蛋白分别增加118.81%、7.51%、15.49%、22.61%.反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征、餐后饱胀感的发生率分别是4.16%、2.78%、2.78%.Visick指数Ⅰ级79.7%、Ⅱ级17.4%.89.4%的患者钡剂以十二指肠通道为主,调节通道为辅的方式排空.结论:全胃切除调节型双通道空肠代胃重建术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和超过术前的营养状况,有效地防止反流性食管炎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该术式是全胃切除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 摘要:在早期胃癌的处理中,内镜治疗起到主要的作用.它的适应症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切除或者电灼术;(2)梗阻管道姑息再通术;(3)出血控制;(4)其他.为了治疗肿瘤,内镜下使用高频电流或电灼、激光辐射、微波凝固、或者局部注射抗癌制剂.梗阻管道姑息再通能够通过内镜激光辐射、微波凝固、探条扩张术或者放置内支架获得解决.内镜注射纯酒精或者肾上腺素稀释的高张生理盐水、加热探头、高频电流或者激光辐射等能够~定程度控制肿瘤引起的出血.本综述的焦点是内镜外科在早期胃癌处理中的作用.
  • 摘要: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 分析4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免疫组化法检测CD117、CD34、VIM、S100和Ki67,分析各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GIST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手术方式、Ki67标记指数和核分裂象均有关(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表明,细胞核分裂象和手术方式是GIST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核分裂象计数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但要准确判断其预后,我们要结合各临床病理因素综合考虑.
  • 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胃造瘘管内置空肠营养管组合装置对胃癌手术病人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4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即胃造瘘含空肠营养管组合装置组(实验组),鼻胃管+空肠造瘘组(对照组),每组各20例.观察病人术后对上述导管的耐受情况及肺部、腹部、导管相关的并发症等,记录肛门排气时间.结果: 胃造瘘组合装置管组导致相关并发症、总并发症率、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方面,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胃造瘘管内置空肠营养管组合装置行胃肠减压及空肠营养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可以降低术后导管相关并发症及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且病人免受留置胃管的痛苦.
  • 摘要:目的: 探讨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Billroth Ⅱ gastrectomy)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mellitus,T2DM).方法: 回顾性观察24例并存T2DM的病人因胃癌接受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者10例;接受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者14例.结果: 血糖检测结果提示T2DM病人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治疗前后各时段血糖改变非常显著(P<0.02~0.001),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也得到缓解和治愈,而采用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其血糖则没有显著变化(P>0.5).结论: 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是治疗T2DM的有前景的方法.
  • 摘要:目的: 观察阿米福汀在晚期胃癌联合5-FU,CF和奥沙利铂(FOIFOX4)方案化疗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79例晚期胃癌患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患者于化疗前给予阿米福汀,同时予FOLFOX4方案化疗;对照组37例予FOLFOX4方案化疗.每4周重复一次,化疗6个周期后评价近期疗效、不良反应、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42.86%(18/42),对照组有效率35.14%(13/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3);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降低、尿素氮升高、肌酐升高和末梢神经炎)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KPS评分改善率分别是64.29%和35.14%(P=0.01).结论: 阿米福汀联合FOLFOX4方案治疗晚期胃癌,较单用FOLFOX4方案,不良反应轻,生活质量改善明显.
  • 摘要: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手术的理想术式.方法: 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应用调节型双通道空肠代胃术重建消化道,观察手术后自身营养状况的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Visick分级指数、钡餐在重建消化道中的运行特点,进而探讨调节型双通道空肠代胃术的合理性.结果: 完成全胃切除调节型双通道空肠代胃重建术73例,术后12个月进餐频次减少,进食量、体重、血红蛋白、白蛋白分别增加118.81%、7.51%、15.49%、22.61%.反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症、餐后饱胀感的发生率分别是4.16%、2.78%、2.78%.Visick指数Ⅰ级79.7%、Ⅱ级17.4%.89.4%的患者钡剂以十二指肠通道为主,调节通道为辅的方式排空.结论: 全胃切除调节型双通道空肠代胃重建术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和超过术前的营养状况,有效地防止反流性食管炎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该术式是全胃切除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 摘要:目的: 探讨对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具有预测意义的临床病理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行新辅助治疗的直肠癌患者.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临床病理指标对患者疗效的影响,肿瘤反应、降期和病理完全反应作为研究终点.结果 肿瘤反应、降期和病理完全反应率分别为72.9%、49.0%和14.6%.卡方检验表明粘液腺癌、肿瘤较大、T4期、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低分化和单纯放疗与较低的肿瘤反应和降期率显著相关,而环周侵犯显著影响降期率.更为重要的是,低分化和T4期同时出现可有效预测新辅助治疗的失败,其对肿瘤反应和降期的特异性分别为98.5%和100%,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9%和100%.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联合放化疗可预测肿瘤反应和降期,而粘液腺癌、T4期和肿瘤标志物升高分别影响肿瘤反应或降期.另外,肿瘤距肛门距离与病理完全反应率相关.结论:部分肿瘤相关因素和治疗模式对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有预测作用.特别是同时具有低分化和T4期的患者非常可能治疗失败.因此,对此类患者采用新辅助治疗应特别慎重.
  • 摘要:目的: 观察和比较浆膜受侵的结直肠癌术后腹腔化疗联合静脉化疗与单纯静脉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浆膜受侵的结直肠癌根治术后332例,前瞻性非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行腹腔化疗联合静脉化疗)和对照组(行单纯静脉化疗)各166例,比较两者术后腹腔局部复发率、腹腔转移率、肝及其他远处转移率,分析3年、5年总体生存率.结果: (1)观察组ⅡB期病例3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均为90.57%,对照组同期病例3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均为87.3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Ⅲ期病例3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86.50%和72.1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病例(70.43%和67.46%),P<0.05. (2)观察组中腹腔镜亚组3年和5年生存率(85.84%和81.32%)与开腹亚组3年和5年生存率(89.56%和81.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腹腔镜亚组与开腹亚组3年和5年生存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84.09%、79.42%vs72.80%、71.78%,P>0.05);腹腔镜手术病例中,观察组与对照组3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5.84%、81.32%vs 84.09%、79.42%,P>0.05),而开腹手术病例中,观察组3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9.56%、81.87%vs72.80%、71.78%,P<0.05).(3)观察组的腹腔局部复发率、腹腔转移率、肝转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8%、3.6%、3.6%vs7.8%、9.0%、9.6%,P<0.05),而两组在其他远处转移率(肺、骨、脑)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vs 3.6%,P>0.05). (4)观察组中,使用奥沙利铂组腹腔转移率和肝转移率均显著低于使用顺铂组(0.92%、0.92%vs8.8%、8.8%,P<0.05),两组在局部复发率和肺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2%、4.6%vs 3.5%、5.3%,P>0.05).结论: (1)浆膜受侵Ⅱ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腹腔化疗联合静脉化疗与单纯静脉化疗相比,3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差别,但Ⅲ期患者术后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可显著提高3年与5年总体生存率. (2)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相比不能显著提高联合化疗或单纯静脉化疗组患者3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 (3)联合化疗可显著降低浆膜受侵的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局部复发率、腹腔转移率与肝转移率,其中奥沙利铂在预防腹腔广泛转移和肝转移方面较顺铂具有更佳效果.
  • 摘要:目的: 分析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TACE)和全身静脉化疗的疗效,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术前新辅助化疗在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全组42例均行B超和螺旋CT检查,记录肿瘤大小、个数、血流分布、血流频谱,平均血流速度(PSV)和血管阻力指数(RI).主转移灶大于5cm 27例,小于5cm 15例.37例CEA例升高(88.09%).全部病例均经病史、影像学检查和(或)穿刺病理学检查确定诊断.有27例行肝动脉造影检查及选择性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DSA动脉期及延迟门静脉期显示确定肿瘤的血液供应.全组病例分为肝动脉组和全身组实施新辅助化疗.肝动脉组新辅助化疗27例:入院发现肝转移灶大于5cm的病灶,先行TACE治疗,经肝动脉导管注入表阿霉素60mg+氟脲嘧啶1000mg+丝裂霉素10mg+碘油10ml,2周后行手术切除.全身化疗组15例:对肝内多发转移或伴有肺、腹膜后淋巴结等转移病例行SVC,疗程3-4次;化疗方案:13例为草酸珀+亚叶酸钙+氟脲嘧啶,应用草酸铂150mg(第1天),亚叶酸钙200mg+氟脲嘧啶750mg(1—2天),每2周一次共3-4个疗程.2例为表柔比星60mg+丝裂霉素10mg+氟脲嘧啶750mg×5天.化疗后行肝转移灶切除或RFA治疗.全组按照以下6步程序进行治疗和评价:(1)B超或CT;(2)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TACE);(3)TACE后B超(1,2周);(4)手术切除或RFA;(5)6疗程全身化疗(SVC);(6)B超或CT评价效果.结果: DSA显示25例显示有门静脉血供,18例显示有肝动脉分支血液供瘤.B超示瘤体中央及周边血流丰富,瘤体内动脉PSV0.87m/s,RI 0.83,IACE后1周PSV 0.63m/s,RI0.85,(p<0.05)周边血流明显减少.病理显示瘤体中央有明显区域性坏死,周边部分有淋巴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反应.经TACE为新辅助化疗的病例随访时间为4~17月,全部无瘤生存.1年生存率分别为92.9%.结论: 以肝动脉导管化疗为基础的新辅助化疗,能有效降低肝转移灶的血液供应,促使肿瘤坏死,肿瘤灶缩小,提高手术的切除率.
  • 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应用FOLFOX4方案化疗联合放疗治疗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本院2006年3月以来35例术前应用FOLFOX4方案联合放疗进行新辅助治疗的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本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在18岁-75岁,中位年龄57岁.肿瘤距肛缘3~10cm,平均为4.5cm.术前放疗总剂量50Gy,每次2Gy,25次/5周完成,照射野包括肿瘤原发灶和区域淋巴结.所有患者应用FOLFOX4方案同步化疗,即奥沙利铂(乐沙定)85mg/m2静脉滴注2小时,第1天,LV200mg/m2静脉滴注2小时,第1天和第2天,5-FU 400mg/m2静脉推注,然后5-FU 600mg/m2静脉输注22小时,第1天和第2天,每2周重复,共2-3个周期.新辅助治疗前后采用直肠腔内超声、盆腔CT或MRI进行直肠肿瘤T分期及周边淋巴结情况评估.放疗结束4-6周后进行手术,放疗至手术平均间隔时间为40.9d.低位前切除术20例,腹会阴联合切除15例,保肛率为57.1%(20/35).结果: 30例患者(85.7%)新辅助治疗后排便困难、便次增多、便血等症状得以改善.TNM分期显示:T0N0M0 5例,T0N1M0 2例,T1N0M0 1例,T2N0M0 13例,T3N0M0 7例,F2N1M0 1例,T3N1M0 4例,T3N2M0 1例,T4N1M0 1例.肿瘤完全消退(CR)5例,肿瘤部分缓解(PR)26例,病情稳定(SD)4例,治疗有效率(CR+PR)为88.6%(31/35).病理完全缓解率(pCR)为14.3%;肿瘤分期降低25例,降期率为71.4%.结论: FOLFOX4术前化疗方案应用于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安全有效,可达到大部分患者术前肿瘤降期.
  • 摘要:目的: 为了在临床上开展磁铁压迫吻合术治疗不宜手术或拒绝手术的肠梗阻,我们在建立了磁铁压迫吻合术治疗肠梗阻狗模型的基础上,开发了系列磁铁并进行了深入研究.方法: 成年杂种犬9只,雌、雄性:钐钴(Samarium-Cobalt:Sa-Co)稀土类磁铁(以下简称为磁铁),磁铁直径15~20mm,厚3~5mm,2300-3200高斯.实验方法:手术前禁食水.速眠新(Ⅱ)肌注麻醉.手术:颈内静脉切开、置管.正中切口进腹,行胃造瘘,持续胃肠减压.切开回肠末端,将一磁铁块置入其近侧回肠内(肠梗阻近侧磁铁,以下简称为子磁铁);将另一磁铁块置入结肠内(肠梗阻远侧磁铁,以下简称为母磁铁).丝线结扎子母磁铁之间的回肠,致回肠完全梗阻.将子磁铁、母磁铁相互靠近,吸附在一起,关腹.术后,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完全胃肠外营养,直至磁铁排出体外.术后定期摄腹平片,观察两磁铁块之间的距离,磁铁块在腹部的位置,推测两磁铁块在肠内的移动情况.记录磁铁自肛门排出的时间.磁铁排出后,试验犬进食的情况.活体观察内瘘的完整性,蠕动情况.组织学观察压迫吻合内瘘标本.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损害、血糖等.观察试验犬精神状态、胃液、大便.结果:术后摄腹平片,两磁铁块之间的缝隙宽度从1.5mm,缩小至0.5mm.术后血常规无异常改变,无肝.肾功能损害.试验犬无精神状态异常表现.2300-2770高斯组实验犬排出磁铁时间分别为术后13—6天.磁铁的磁通量与磁铁排出时间即内瘘形成时间呈负相关.解剖学观察:磁铁压迫吻合内瘘完整.组织学观察:内瘘呈现坏死层、肉芽层及瘢痕层特异性结构,呈慢性损伤后修复性改变.长期存活犬能正常生活.3200高斯组实验犬排出磁铁时间为术后3—4天,试验犬因肠穿孔,未形成内瘘而死亡.结论: 将子磁铁和母磁铁分置于肠梗阻的远、近端肠管内,2块磁铁通过自身的磁力相互吸引,夹在2磁铁之间的2层肠管壁逐渐缺血坏死,压合在一起的2层肠管壁之间形成孔洞,同时肠壁相互融合,肠壁的周围组织产生粘连,经过6天之后,吸附在一起的2块磁铁掉入远端的肠管内,因而形成完整的内瘘,肠梗阻得以解除.该治疗方法称之为山内磁铁压迫吻合术,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临床.为了在中国开展此项独特的微创技术,我们研发了磁铁压迫吻合术用系列磁铁,确立了磁通量在2300~2770高斯为安全治疗范围.
  • 摘要: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199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58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临床资料.结果: 58例中55例采用非手术治疗,全部治愈.1例手术治疗,另2例在非手术治疗期间放弃治疗.结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有一个较明显的临床特点,即患者术后可能有一过性少量的排气或排便.非手术治疗大多有效,手术治疗极为困难.
  • 摘要:目的: 探讨和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或胰腺部分切除术后非去空肠黏膜化的胰一肠直接套入吻合方法,并观察其术后发生胰瘘以及与该手术方式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方法: 自2005年3月至2008年8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和胰颈部切断(保留胰头)2例,将残胰直接套入空肠的胰-肠吻合方法:(1)残胰游直接套入空肠(非去黏膜化)2.0~2.5cm,在残胰胰腺与空肠断端相应部位行部分胰腺组织与空肠断端间断缝合固定. (2)距离残胰断端1cm处用7号丝线环绕空肠将残胰予以捆扎.结果: 除有1例出现因残胰断端出血再次手术进行缝合止血外,全组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一例发生胰瘘或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胰腺质地和胰-肠吻合方式并非是胰瘘并发症的主要因素.但与手术者对胰.肠吻合操作技巧或熟练程度和围手术期的管理或治疗措施有关.而采用残胰直接套入非去空肠黏膜化的胰.肠吻合方法与目前任何其他胰.肠吻合方法相比都较为简单,因此,值得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总结和研究.
  •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在可疑性阑尾炎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2002年1月~2008年10月,对36例疑性阑尾炎行腹腔镜诊断,对确诊者同时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36例中34例得到确诊(其中合并小肠憩室1例,左卵巢囊肿1例),2例不能确诊,其中27例阑尾炎,2例盆腔炎,2例小肠憩室,1例回肠穿孔,1例肠系膜淋巴结炎,1例右卵巢囊肿破裂.确诊病例均行腔镜治疗,痊愈出院.随访3~12月,手术1例并发穿刺孔感染.结论:腹腔镜在可疑性阑尾炎诊治中是切实、有效、可行的,腹腔镜起到了诊断和治疗的作用.
  • 摘要:目的: 探讨人直肠癌中p38γ MAPK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4例直肠癌组织、近癌旁组织、癌周正常组织和15例腺瘤息肉组织中p38 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p38γ蛋白的表达主要定位于胞质中,仅少量在胞核中表达.p38 γ蛋白在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癌周正常组织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75.93%、51.85%、37.04%,在直肠腺瘤息肉组织中高表达率为33.33%.p38 γ蛋白在直肠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癌周正常组织和腺瘤息肉组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p38 γ的表达与Duke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显著差异(P<0.01),p38γ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位置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直肠癌组织中p38γ蛋白处于过度表达状态,与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 总结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诊疗经验,避免误诊误治.方法: 回顾分析5例术后早期肠梗阻患者的诊治方法,包括不当之处.结果: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正确的治疗建立在准确的诊断基础之上,正确的治疗方法是非手术治疗.结论: 腹部外科医生应清楚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点,明确诊断后应采用非手术治疗,且治疗过程可能漫长.
  • 摘要:目的: 探讨各种腹部大、中型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EarlyEnteral Nutrition.,EEN)与生长抑素(Somatostain SS)联合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择100例接受各种腹部大、中型择期手术的住院患者,手术后均给予相同方式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措施,50例同时应用生长抑素列为实验组,与同期的另外50例未使用生长抑素的对照组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前的血液常规和肝、肾功能及血糖、电解质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后3d、7d血液常规及肝、肾功能及血糖结果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各种腹部大、中型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生长抑素联合应用是切实可行的,有助于手术后的康复.
  • 摘要:目的: 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收集1980年1月至2008年10月住院治疗,经X线钡餐检查,手术确认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32例.结果: 手术治疗32例,痊愈32例.结论: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除应具有上腹胀痛、呕吐等典型症状外,主要的确诊手段为X线钡餐造影;治疗:首先保守治疗无效再行手术治疗,术式选择以采用十二指肠空肠侧侧rou-y吻合术效果较为明显.
  •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松解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0~2006年因粘连性肠梗阻行腹腔镜松解术3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均治愈.术中平均出血量1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天,术后无并发症,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 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创口小、腹膜创面少、操作轻柔、腹腔干扰少,能较大限度地减少术后腹腔内再粘连,为粘连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摘要:目的: 探讨经峡部径路行甲状腺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0年间5751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经峡部径路甲状腺切除术的3288例为改良组,同期施行传统切除术式的2463例为常规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改良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明显缩短(P<0.01),术中出血量、喉返神经神经损伤率、术后气管局部不适及低钙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P<0.01),术后引流量减少(P<0.05),患者对手术耐受性好,术后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经峡部径路行甲状腺手术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以及降低喉返神经损伤、术后出血、低钙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利于临床开展.
  • 摘要:目的: 总结腹股沟多疝囊斜疝的成因、分型及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23例腹股沟多疝囊斜疝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1例,女性2例,年龄3~10岁,平均5岁,其中双疝囊17例、三疝囊5例、四疝囊1例,所有病例均行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 全组病例术后均恢复均顺利,无阴囊血肿等并发症,切口一期愈合,痊愈出院.经1年-6年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术中正确认识多疝囊斜疝是提高腹股沟斜疝治愈率,减少术后复发的因素之一.
  • 摘要:目的: 探讨腰疝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5-2005年间经治的7例腰疝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症状有腰背痛、腰部肿块、恶心、呕吐.腰上三角疝7例.2例病人利用邻近组织缝合修补,5例使用人工合成补片修补.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腰疝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腹外疝,临床表现是诊断腰疝的关键,CT和MRI可帮助诊断.外科手术是治疗腰疝的有效手段.
  • 摘要:目的: 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已经成为低位进展期直肠癌的有效治疗方法,但术后并发症较多,尤其是对于采用肌皮瓣重建盆底的病人.采用生物材料重建盆底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方法.本研究报告了采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重建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盆底缺损.方法: 2009年1月至2009年2月,我们对12例低位进展期直肠癌实施了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并使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重建盆底.结果: 所有病人会阴部伤口术后2周愈合.平均随访8个月,无会阴部伤口裂开、疝和膨出.术后一例病人出现无症状浆液肿,经穿刺抽吸后痊愈;4例病人出现术后会阴部疼痛,口服非甾体镇痛药后缓解.结论: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可以安全用于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的盆底巨大缺损重建,并不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
  • 摘要:目的: 探讨社区门诊开展局麻下无张力疝修补术可行性.方法: 本组51例患者,全部在社区门诊开展局麻下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回顾性分析其手术指征,观察手术时间、术后自主功能恢复、疼痛、疗效、并发症及复发率等.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35min;术后1~24h病人能下床活动;疼痛轻微,术后无尿潴留、切口感染、阴囊血肿等并发症;全部治愈,无1例复发.结论: 局麻下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对人体生理功能干扰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及费用低和简单易掌握的理想方法,能在社区门诊开展,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8月-2008年12月收治下肢动脉流出道不良的下肢缺血患者29例(33条患肢).本组患者术前下肢静息痛32条患肢,间歇性跛行1条患肢,下肢皮肤溃疡6条患肢,部分足趾坏死4条患肢.33条患肢均经DSA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下肢缺血性疾病,包括动脉硬化闭塞症17条患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6条患肢,合并糖尿病7例,高血压10例,高血脂14例,25例有吸烟史.29例均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均不适合行动脉搭桥、球囊扩张和支架治疗.髂后上棘穿刺,抽取患者骨髓骨髓147.6~340.3毫升,用羟乙基淀粉溶液沉淀法提取骨髓单个核细胞,获得的单核细胞数3.47×108/L~1.63×109/L,其中CD34+细胞为0.1%~0.5%,CD29+细胞9.1%~23.3%、CD44+细胞8.6%~16.3%、CD105+细胞5.7%~11.2%.将骨髓单核细胞悬液行缺血下肢深部肌肉注射.术后定期随访,分析患肢疼痛、冷感、跛行距离、溃疡和坏疽的变化情况,术前及术后3个月测定患肢静脉血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氧分压(pO2)、氧饱和度(sO2),判定疗效.结果: 1例因脑中风于术后55d死亡,3例因移植效果不佳术后3个月内截肢,1例术后2周一处注射部位感染.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患肢疼痛、冷感明显改善(P<0.05),疼痛缓解率为90.63%(29/32),冷感缓解率87.5%(28/32);间歇性跛行距离延长;4条患肢的皮肤溃疡愈合,2条患肢的溃疡缩小;足趾坏疽无变化;患肢静脉血sO2由(75.47±17.31)%升至(83.94±11.04%),(P=0.01),pO2由(45.68±16.28)mmHg升至(51.99±14.46)mmHg(P=0.02),pCO2由(40.44±6.74)mmHg降至(37.50±4.20)mmHg(P=0.01).结论: 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对减轻缺血肢体的疼痛、冷感疗效确切,并且可促进皮肤溃疡愈合.这种方法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在短期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但长期效果仍然有待进一步观察.
  •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重度肥胖症病人外科手术治疗疗效及体内基本内环境和并发症的变化.方法: 腹腔镜下行胃减容手术,包括腹腔镜下可调式胃绑带术(Laparoscopic adjustable gastric banding,LAGB),腹腔镜下胃旁路术(Roux-en-Y Laparoscopic gastricbypass,LGBP),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术后观察临床指标,定期检测肥胖、营养和生化指标.结果:腹腔镜下胃减容手术对重度肥胖症病人减肥效果好,体内基本环境变化小,肥胖并发症基本治愈,可调式胃绑带术术后痛苦轻,并发症少.结论:腹腔镜下胃减容手术适合于重度肥胖症病人的减肥并能治愈并发症,中国肥胖症病人以腹腔镜下可调式胃绑带术较合适.
  • 摘要:腹膜后脂肪肉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早期不易发现,手术彻底切除较困难,术后易复发。鉴于此,本文将本院收治的1例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的诊治过程进行了报告,并讨论了腹膜后脂肪肉瘤的症状表现、好发部位及诊断方法。
  • 摘要: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它释放的大量儿茶酚胺引起高血压,造成多个器官功能及代谢的紊乱.它好发于肾上腺髓质内,约10%的患者则异位.经手术可治愈.2008年我科工共收治嗜铬细胞瘤患者2例,均经手术切除瘤体而治愈.治疗效果满意.
  • 摘要:目的: 评价局麻下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对39例(44条下肢)原发性大隐静脉在局麻下施行高位结扎和激光治疗.结果: 全部病人都成功地耐受了手术治疗,单肢平均手术时间40min.术后住院时间5~12d,平均7d.1例术后2周有下肢轻度水肿.所有病人随访时均证实静脉曲张无复发,患肢沉重感、色素沉着、湿疹样改变消失或显著减轻.结论: 局麻下激光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安全可行和疗效满意,具有恢复快和疤痕小的优点.
  • 摘要:组织微阵列(TMA)又称组织芯片,是新近研究出的一种高通量检测组织中分子标记物的一种方法,它将若干石蜡包埋块上的各种典型组织或细胞转移到一个新石蜡块上重新构建微型化高通量组织矩阵,用于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mRNA原位杂交等检测,有着快速、高效、精确、廉价等特点,自其产生以来经过研究者的不断改进已经有了新的发展,本文主要综述其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 以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为种子细胞,以海藻酸三维支架为载体,研究两者的相容性及其构建生物人工肝组织的可能性.方法: 将大鼠BMSC接种于海藻酸三维支架上,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分别检测BMSC的黏附、生长与增殖情况,评价两者的相容性:同时以表皮生长因子(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成纤维生长因子-4(FGF-4)等细胞因子混合液诱导BMSC向肝细胞分化,检测培养液内尿素氮和白蛋白含量的变化,RI-PCR检测培养细胞ALB和AFP基因的表达,糖原染色及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糖原合成功能和CK-18的表达.结果: 大鼠BMSC在海藻酸三维支架上能正常地黏附、生长和增殖;于海藻酸三维支架内加入诱导液作用于BMSC后,培养液内尿素和ALB的含量逐渐上升,RT-PCR检测到培养细胞有AFP和ALB基因的表达,同时被诱导的细胞具有糖原储存的功能并表达CK-18.结论: 海藻酸三维支架与大鼠BMSC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以EGF、HGF、FGF-4等细胞因子混合液为诱导因子,能在海藻酸三维支架上成功诱导BMSC向肝细胞分化;海藻酸三维支架和BMSC可望成为肝脏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和细胞载体.
  • 摘要:目的: 研究乙肝肝硬化患者骨髓间质干细胞(CIR-MSC)的生物学特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比研究CIR-MSC和健康人MSC(ND-MSC)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细胞的体内外致瘤性、细胞核型.结果:CIR-MSC不会感染HBV,CIR-MSC和ND-MSC均没有体内外致瘤性.CIR-MSC的增殖力明显低于ND-MSC,两者P2累积扩增率分别为(CIR-MSC vs.ND-MSC)6.7±0.8×103vs.24±3×103(P=0.01);两者P3累积扩增率分别为(CIR-MSCvs.ND-MSC) 41±9×103 VS.210±61×103(P<0.001).CIR-MSC较易老化,CIR—MSC S期细胞比例明显低于ND-MSC,CIR-MSC早期凋亡的比例明显高于ND-MSC.CIR-MSC细胞表面因子PDGF-α(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α)、PDGF-β(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β)及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的表达低于ND-MSC(P<0.05).结论:CIR-MSC的增殖能力受损,细胞容易出现老化及凋亡,细胞表面生长因子受体表达下降.乙肝肝硬化患者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 摘要: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08年3月对31例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结果: 手术切除29例,手术切除率为93.6%,根治性切除20例,手术切除率为64.5%姑息性切除9例,2例仅行内引流术.结论:Bismuth-Corlette分型可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能否切除取决于病期的长短.
  • 摘要: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合理选择微创技术处理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最佳术式.方法:对比性研究34例经开放手术和LC+EST联合微创手术处理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剖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残余结石率为9.5%,平均住院时间19.8天:13例一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二期内镜下括约肌切取开取石术,无结石残留,平均住院时间6.7天.结论: 对于基层医院应用LC+EST联合微创技术分期手术是处理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的最佳选择.
  •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复杂胆囊切除术中应用刮吸开窗法解剖胆囊三角减少胆管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冲洗吸引管为复杂的胆囊炎患者施行刮吸开窗法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0例.结果: 50例全部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65min,平均出血量100ml,无胆管损伤.术后排石性黄疸1例.结论: 刮吸开窗法可清晰显露复杂胆囊周围各层间的解剖关系,有助于手术辩认肝外胆管的解剖结构及变异,减少胆道损伤,使手术变得快捷安全.
  • 摘要: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脏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的主要适应证之一.当前紧缺的供肝资源和术后高复发转移率是影响肝癌肝移植开展的主要障碍.有选择的实施肝癌肝移植,对更多能获得较好预后的肝癌患者尽早实施肝移植,才能达到供肝资源的最合理利用.因此,探索科学合理的肝癌肝移植标准是肝移植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国外标准中的Milan标准、Pittsburgh改良INM标准 加州大学UCSF标准等内容,以及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结合10余年的研究成果,提出的肝癌肝移植标准——杭州标准。
  • 摘要:肝硬化可引起肠道细菌的过度繁殖、肠道活性物质的异常分泌和肠屏障功能的损害等一系列改变,促进肠道细菌和毒素的移位,并最终引发内毒素血症和各种感染.肠道细菌的移位和血浆内毒素水平的持续升高,又可导致肝脏的进一步损伤,并促使并发症的发生,诱发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严重影响肝硬化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对肝硬化患者,通过抑制肠道细菌过度繁殖、降低肠壁通透性和提高机体免疫力对细菌移位进行有效控制,对于减少肝硬化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延长肝硬化患者生存时间及提高其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 摘要:胆囊癌的生存率与切除率较低仍是其外科治疗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扩大根治手术可否提高其治疗效果仍有争议,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和围手术期处理水平的进步,这一术式对胆囊癌的治疗价值有待再评价.本报告拟对胆囊癌的扩大根治术的概念、适应症、施行方法及预后进行讨论.胆囊癌的扩大根治术是指在胆囊癌根治术的基础上加行邻近脏器如肝外胆管切除重建术、扩大的右半肝切除术、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及右半结肠切除术等,切除的范围和脏器根据病情而定.实践表明扩大切除仍要比不切除有更好的生存状况.国外的研究也证实T4MO的胆囊癌患者获得扩大根治切除有助于生存率的提高,因此,中晚期胆囊癌,不要轻言放弃,如患者全身情况允许,仍应积极施行扩大根治术.
  • 摘要:本文分析了肝癌局部切除的最大缺点和造成缺点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术式的方法,论述了在3D图像指导下制订合理肝切除计划的步骤,包括测量全肝体积;计算八段肝动脉、门静脉支供应和3支主肝静脉及右后下静脉引流区域的肝体积;全方位多角度观察肿瘤与周围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分支的关系等,阐述了应用上述计划在行肝切除时的优势。
  • 摘要:本文回顾了腹腔镜手术的发展历程,论述了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的优势,探讨了腹腔镜下刮吸解剖法断肝技术、腹腔镜区域性血流阻断技术以及腹腔镜肝静脉阻断技术的特点和方法。
  • 摘要: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早期胃癌所占比例很小,约90%的病例确诊时已为进展期胃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目前,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用于早期胃癌治疗的临床报道较多,取得了与开腹手术相当的近远期疗效.腹腔镜早期胃癌良好的疗效促使了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手术指征从早期胃癌扩大到较早期的进展期胃癌.随着腹腔镜胃癌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设备及器械的更新,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在技术上的安全性、可行性已得到证实,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用于治疗较早期的进展期胃癌已得到国内外更多学者的认可,临床报道取得了良好的近期疗效.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用于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由于手术技术难度较大,国内外开展单位及报道例数均较少,但近年来报道逐渐增多,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是目前临床探索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应用现状、相关问题及前景作一述评.
  • 摘要:MSCs(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其在特定条件下能够横向分化为肝细胞的研究为其移植治疗肝脏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本文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肝病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了MSCs的生物学特性和作为肝脏干细胞的直接证据,论述了干细胞移植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发展前景。
  • 摘要:目的: 探讨肝癌切除术中肝血流阻断方法的合理选择,减少手术出血,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 对32例肿瘤巨大和/或紧贴第一或第二肝门肝癌,采用高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下切除(高选组),记录肝门解剖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前后肝功能变化,并与同一时期采用入肝血流阻断(Pringle)的37例肝癌切除术比较,统计分析不同阻断方法对肝癌切除术出血及术后恢复的影响.结果: 高选组总手术时间和肝门阻断时间分别为(247.7~55.1)min.和(40.7113.3)min.明显长于Pringle组的(211.6和68.2)min和(26.6112.9)min.(p<0.05),术中出血量和是否输血与肝门阻断方法呈临界水平相关(p=0.05),输血量二组相差不显著.术前后肝功能变化和术后并发症发生二组相近,但Pringle组有1例术后34天死于肝衰.结论: 根据病情合理选择各种阻断方法均可安全切除肝癌.对巨大和/或部位特殊肝癌应用高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术可以减少手术出血,提高手术安全性.
  • 摘要:目的: 总结转移性肝癌的腹腔镜肝切除术临床经验.方法: 对1999~2006年布里斯班医院应用超声刀、切割吻合器等方法进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转移性肝癌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3例进行左肝外侧叶切除,9例进行了右半肝切除,其余6例行肝段或不规则切除.22例由直结肠转移的转移性肝癌病人2年存活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2.7%和59.1%.结论:在严格选择过的恶性肿瘤病人中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对病人要有适当的分期,术者需要丰富的开腹肝切除术经验和腹腔镜操作技能.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