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13届全国普通外科学术会议
第13届全国普通外科学术会议

第13届全国普通外科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宁波
  • 出版时间: 2009-05-08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13届全国普通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162条结果
  • 摘要:目的: 探讨胰瘘的不同定义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及采用统一定义的必要性.方法: 采用Bassi等概括的4种胰瘘定义(D1~4)及国际胰瘘定义研究小组的胰瘘定义(ISGPF)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间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90例患者胰瘘的发生率.结果: 根据5种不同胰瘘定义,同一组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率为4.7%~14.7%,其中ISGPF定义的胰瘘发生率最高.统计分析结果表明,D1(13.2%)与D3(6.8%)、D4(4.7%)相比、:ISGPF(14.7%)与D3(6.8%)、D4(4.7%)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ISGPF定义中,A级和B级胰瘘占85.7%(24/28).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取决于所采用的胰瘘定义.临床上,有必要采用一个统一的定义.ISGPF定义虽然范围相对较广,但其分级明确,而且简便、客观、易于操作,值得推荐.
  • 摘要:目的:吉西他滨单药作为一线治疗晚期胰腺癌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案,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吉西他滨为主的联合化学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生存结果,以寻找确切有效的联合化疗方案.方法: 通过MEDLINE、EMBASE、ASCO、ECCO等数据库及论文集检索相关文献.主要对各亚组半年生存率、1年生存率和客观缓解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 16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共2058例患者纳入分析,按化疗方案分为吉西他滨联合铂类、吉西他滨联合氟尿嘧啶类、吉西他滨联合伊利替康等3个亚组,各亚组半生存率的治疗优势(RD)分别为3%(P=0.003)、8%(P=0.003)、-1%(P=0.88);1年存率RD为4%(P=0.06)、1%(P=0.10)、1%(P=0.89);客观缓解率RD为2%(P=0.32)、8%(P=0.01)、10%(P=0.0003).结论: 现有的证据提示吉西他滨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一线治疗晚期胰腺癌,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在选择联合化疗时对体质状态的要求较高,带瘤生存可能是治疗晚期胰腺癌应达到的最佳疗效.
  • 摘要:目的: 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壶腹周围肿瘤的经验.方法:对1993-2003年间126例壶腹周围肿瘤患者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进行总结分析,并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方法的改进及手术并发症的预防进行总结.结果: 手术死亡2例,无胰瘘、胆瘘及胃肠吻合口瘘发生.平均住院28天.1年生存率96%,3年生存率74%,5年生存率36.5%.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是治疗壶腹周围肿瘤的首选方法.手术方式及技巧的改进是提高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因素.恰当的围手术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健.
  •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特点,以减少老年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将2002年至2007年于李惠利医院所施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171例,按年龄分成老年组(≥65岁)和中青年组(<65岁),对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 老年组71例,中青年组100例.老年组术前合并有慢性疾病者30例(42.25%),中青年组24例(24.00%),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x2=6.43,P=0.01).老年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5.21%(25/71),中青年组21.00%(21/100).组间比存在显著性差异(x2=4.26,P=0.04),并发症中肺部感染老年组发生率为14.08%,而中青年组为3.00%,差异有显著性(x2=5.78,P=0.02).老年组死亡率4.23%(3/71),中青年组为1.00%(1/100),两组间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Fisher精确检验,P=0.38).结论: 老年人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处理并存疾病,加强术后的监测和管理,尤其是呼吸道管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降低死亡率,年龄并不是绝对手术禁忌证.
  • 摘要:目的: 探讨胃十二指肠穿孔(Perforated gastroduodenum PGD)非手术治疗后,住院期胃镜检查对穿孔病因诊断和后续治疗的意义及其时机选择.方法: 将本院入院时疑似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Perforated gastroduodenal ulcer PGDU)而行非手术治疗的105例PGD患者,在达到穿孔闭合的临床指标后,住院期间选择不同时段采用胃镜检查.结果: 镜检确诊胃十二指肠溃疡(GDU)102例,占受检者97.1%;胃癌2例,占1.9%:十二指肠憩室l例,占0.95%.并均无因胃镜检查而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 对于尚未明确穿孔病因的PGD急诊患者,选择性采用非手术治疗有其合理性.但治疗后应重视对穿孔病因检查确诊:住院期胃镜检查能真实地反映胃肠病理改变及其与PGD间的关系:在准确的病情判断、对镜检时机把握和熟练谨慎镜检操作的前提下,及时胃镜检查对穿孔闭合者是可行和有益的.
  • 摘要:目的: 在两组患者临床和病理学资料具有可比性前提下,比较血管鞘内、外淋巴结清扫对胃癌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6月~2005年4月外科治疗759例胃癌患者,根治性切除627例,根治性切除组筛选为两组,血管鞘内淋巴结清扫组(215例)和血管鞘外淋巴结清扫组(412例),两组患者临床病理学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差异.分析比较不同的淋巴结清扫方法的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外科并发症.根据术后随访结果,用Kaplan-Meier计算手术后生存率,用Log rank比较两组术后生存率差异.结果: 血管鞘内淋巴结清扫组与血管鞘外淋巴结清扫组手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1%和39%,血管鞘内淋巴结清扫组对于NO~N2、T2~T4、Ⅰb~Ⅳ期胃癌患者术后5、10年累积生存率均高于血管鞘外淋巴结清扫组,有统计学意义.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两组无统计学差别.结论:对进展期胃癌血管鞘内淋巴结清扫可提高术后生存率,不增加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是安全的淋巴结清扫技术.
  • 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策略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0月至2008年12月间收治的31例胃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筛选影响病人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因素,寻找合理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结果: 31例病人中ChildPugh A级15例,B级11例,C级5例.行单纯远端胃根治性切除术9例,单纯上半胃根治性切除术5例,远端胃根治性切除+脾切除2例,远端胃根治性切除+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5例,上半胃根治性切除+脾切除7例,全胃切除+脾切除1例,姑息性切除+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例,姑息性切除1例.术后19例出现并发症,其中腹水17例.术后住院期间死亡6例,其中Child-Pugh A级1例死于肺栓塞,B级1例死于吻合口漏,C级4例均死于肝功能衰竭.18例接受D2淋巴结清扫的病人中12例出现术后腹水,13例.DO或D1清扫的病人术后5例出现腹水.总体术后生存时间2天~39月,中位生存时间15月,4例截尾数据.晚期肿瘤、肝功能减退、术前腹水是术后生存期短的危险因素.结论: 为胃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施行手术,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和合理选择术式是关键.Child-PughC级病人应列为手术禁忌症.术前改善病人肝功能,消退腹水对病人预后存在积极意义,肝功能状况和肿瘤分期是术后生存期的决定性因素.对于存在中重度脾亢、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重或有出血史的病人,应该在胃癌手术的同时处理门静脉高压症.胃癌手术应遵循缩小手术的原则,淋巴结清扫施行D1+可见淋巴结的清扫.
  • 摘要: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我国年发病率约为60/10万,病死率约为30/10万,居所有恶性肿瘤导致死亡的第1位.胃癌外科一百多年的实践表明:(1)单纯外科手术无法达到生物学意义上的根治,即便是扩大切除和淋巴结清扫的范围;(2)没有出现远处转移的胃癌患者,姑息切除的效果较之未手术者效果要好.因此,积极寻求其他可能根治肿瘤的手段和提高手术切除率,尤其是根治性切除率成为改善胃癌患者预后的两大目标.上世纪60年代,5-FU开始应用于临床,为胃癌的辅助治疗的开启了新的篇章,近年来,胃癌的辅助化放疗在改善胃癌患者生存方面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尤其多中心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A级证据)为胃癌的辅助治疗提供了最权威的证据,故总结近3年来的研究进展供大家参考.
  •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人胃癌急性穿孔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对我院2003~2007年收治的34例老年人胃癌急性穿孔患者分别行胃远端大部分切除术(19例)、单纯穿孔修补术(9例),胃癌根治术(6例),比较各种手术的生存期.结果:治愈30例,死亡4例.术后27例获得随访,19例行为远端大部分切除存活时间10~24个月,平均15.0个月;9例行穿孔修补术存活时间3~7个月,平均5.7个月;6例行胃癌根治术存活时间17~40个月,平均32.8个月.结论: 老年人胃癌急性穿孔的早期诊断、术式的正确选择和手术时机的把握是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其中胃远端大部分切除术为首选.
  • 摘要:目的: 制备几丁糖顺铂缓释药膜,观察该药膜对裸鼠腹腔种植胃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几丁糖与顺铂混合,制备几丁糖一顺铂缓释药膜;裸鼠腹腔接种胃癌细胞后分为4组,每组8只,于腹腔内分别植入几丁糖-顺铂缓释药膜、几丁糖膜、顺铂和生理盐水.结果: 几丁糖-顺铂缓释药膜具有良好的载药量、药物包封率和体外缓释性;与其它三组比较,可明显延长裸鼠的生存时间(P<0.05),减少腹膜癌结节数(P<0.01),且药物的毒副作用低(P>0.05).结论:几丁糖顺铂缓释药膜具有药物缓释作用,用于腹腔化疗可抑制裸鼠腹腔种植的胃癌细胞生长,减轻药物毒性反应.
  • 摘要:目的: 通过与术后病理对照,比较分析超声内镜检查、超声双重造影检查及螺旋CT检查在胃癌术前TNM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109例经胃镜活检证实为胃癌的患者,手术前5天内进行超声内镜、超声双重造影及螺旋CT检查,三项检查的术前分期均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8例T1期患者三项检查判断正确率分别为82.1%、67.9%及50.0%;37例T2期分别为81.1%、75.7%及54.1%;32例T3期分别为71.9%、87.5%及59.4%;另外有2例T4期的患者,三种检查术前判断正确率均达100%.42例NO期患者三项检查判断正确率分别为64.3%、73.8%及76.2%;67例N+期患者判断正确率分别为46.3%、71.6%及55.2%;三种检查术前N分期总的判断正确率分别为53.2%、72.5%及63.3%,;2例M1期患者超声内镜检查有1例判断错误,其余两项检查均判断正确.结论:三种检查在胃癌术前TNM分期中各有优缺点,同时进行三种检查可相互弥补,提高正确率,对手术方案的制定有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 探讨胃多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治原则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7年35例胃多原发恶性肿瘤.结果:本组病例占同期胃癌病例的2.5%,同时癌9例,异时癌26例,术前漏诊率近30%,经手术治疗预后与单发癌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胃多原发恶性肿瘤易漏诊,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提高术后生存率.
  • 摘要: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放疗对进一步提高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治疗效果的作用,以及探讨临床完全缓解病例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5月-2007年8月共192例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患者,均予以放疗40-46 Gy,分次剂量为2Gy/d,每周5天,休息2天,共4周完成放疗.在放疗开始的同时予以卡培他滨1250mg.m-2.d-1,分二次口服,连续服用至手术.放疗结束后休息6周进行手术,手术均按TME操作规范进行.结果: 本组192例患者均完成预定的化放疗.117例(60.9%)出现副反应,17例(8.9%)患者经复查后提示肿瘤完全消失未行手术而予以随访,随访最长为87个月.175例患者均施行了根治性手术.其中低位前切除术(LAR)134例,结肠肛管吻合术(Parks)32例,其中6例术中加作预防性横结肠造口,腹会阴切除术(APR)9例,因此保肛率为95.3%.手术标本病理检查显示24例(12.5%)未见癌细胞及阳性淋巴结.按病理分期为T0N0 41例,T2N0 43例,T2N1 11例,T3N0 77例,T3N1 13例,T4N0 5例,T4N1 2例,总共有152例(79.2%)达到降期(down staging).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出现5例直肠阴道漏,4例吻合口漏,总吻合口漏发生率为5.14%(9/175).19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87个月,中位为46个月.在随访期间发现肺转移11例,肝转6例,局部复发7例(3.6%),总复发率达12.5%,其中12例死亡,全组死亡率6.3%.临床完全缓解病例(随访组)3年生存率为100%,病理完全缓解病例(手术组)3年生存率为100%.结论:辅助化放疗可有效达到肿瘤降期的目的,提高了根治切除率和保肛率,进一步降低了局复发率.本组资料表明经严格筛选达到临床完全缓解的病例,可以暂时不手术,严密随访,是完全安全的.
  • 摘要:目的: 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肾静脉分流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2月至2009年2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行脾.肾静脉分流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共76例,其中接受肠内营养(EN)23例,肠外营养(PN)33例,非营养治疗20例,观察三组患者肝功能、营养代谢和感染情况,记录术后肠道通气时间、营养治疗费用以及住院时间.结果:(1)三组患者术后肝功能均下降,组间无明显差异;(2)三组患者术后血浆前白蛋白均明显下降,非营养组血浆前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EN组和PN组(P<0.05):(3)EN组术后第8天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非营养组和PN组(P<0.05);(4)EN组血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非营养组和PN组(P<0.05);(5)EN组在刺激肠道蠕动方面明显优于非营养组和PN组(P<0.05).结论: 术后早期EN安全可行,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肝功能恢复,维护肠道粘膜免疫屏障功能稳定,防止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减少并发症,降低感染,促进胃肠道功能早期恢复,节省住院费用.
  • 摘要:目的: 比较右半结肠与左半结肠癌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的近期结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80例结肠癌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右半结肠癌及43例左半结肠癌肠梗阻患者行一期手术,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31.6±12.8d vs.29.6±14.8d(p=0.518),平均住院费用为52794.9±60804.3 vs.50192.8±39727.4元(p=0.817),并发症率分别为21.6%(8/37)vs.25.6%(11/43)(p=0.678),死亡率为5.4%(2/37)vs.2.3%(1/44)(p=0.593),无明显区别.两组中各有1例发生吻合口瘘.结论: 一期切除吻合不论对右半或左半结肠癌肠梗阻者一样安全.左半结肠吻合前,充分的结肠减压是必须的.
  •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以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74例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3.8%和49.8%.原发灶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33.3%)显著低于无转移者(63.7%,P=0.002),脉管侵犯者(39.6%)显著低于无侵犯者(61.6%,P=0.025).转移灶个数≤3个者(53.7%)显著高于>3个者(34.6%,P=0.021).肝转移灶局限于半肝者,其5年生存率(65.2%)显著高于双侧弥漫者(23.9%,P=0.001).结论: 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方法.原发灶无淋巴结转移、无脉管侵犯,转移灶个数不超过3个、局限于半肝者预后较好.
  • 摘要:目的: 通过对非创伤性急腹症患者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的方法,探讨救治非急腹症的新途径.方法: 将129例非创伤性急腹症患者分成危重组(采用DCS)和非危重组(确定性手术).比较两组的术后各项ICU监测指标、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经过DCS的危重组,术后复苏期监测指标与非危重组差异无显著性,术后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术后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非创伤性急腹症采用DCS是有益的.
  • 摘要:目的: 总结和介绍腹腔镜辅助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21例临床结果和腹腔镜手术操作经验.方法: 从2003年1月~2006年10月对21例确诊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disease,HD)患儿实施手术.结果: 21例手术均获成功,达到开腹手术同样治疗效果.结论: 行腹腔镜辅助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安全,有效,减少手术创伤.
  • 摘要:微创外科的最新进展是以人体天然通道如口腔、胃、肛门、阴道等作为进腹途径的无切口手术,目前该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临床实践有限.本文介绍于2008年6月应用自行研制的经阴道内窥镜系列手术器械,充分利用女性阴道这一天然孔道,成功完成切除阑尾一例。
  • 摘要:目的: 构建能够靶向抑制细胞皮层蛋白ARP2/3结合功能区的重组质粒,并将其转染入人大肠癌细胞,观察其对于肿瘤细胞侵袭作用的影响.方法: 以含有拮抗分子Cortactin全长基因的质粒为模板,PCR法扩增获得目的片段Repeat,将目的片段和荧光表达载体EGFPN2通过双酶切进行连接,转化入感受态大肠杆菌DH5 α扩增以获得重组质粒EGFP-N2/Repeat.重组质粒,空质粒分别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入人大肠癌细胞Lovo和HCT-8,分别扩增培养,通过boyden小室模型观察大肠癌细胞侵袭性的改变.结果: PCR扩增获得与预期一致的DNA特异性片段,经PCR,双酶切和测序证实目的片段正确的与载体质粒连接,重组质粒经过双酶切证实构建成功.显微镜下观察重组质粒成功转染入大肠癌细胞,与对照组细胞比较,含有拮抗分子的细胞侵袭性明显下降.结论:靶向抑制皮层蛋白arp2/3结合功能区后,大肠癌细胞的侵袭性明显受到抑制,该重组质粒能够通过抑制皮层肌动蛋白装配来抑制大肠癌细胞的侵袭性.
  • 摘要:目的: 探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ⅡR)后肠上皮R-Spondin1(RSpo1)和β-链接素(β-catenin)在mRAN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昆明小鼠50只,分为对照组(10只)和实验组(40只),对照组小鼠仅作剖腹手术,实验组小鼠麻醉后夹闭肠系膜动脉20min后松夹,分为再灌注6h(A组)、12h(B组)、24h(C组)和48h(D组).采用RT-PCR方法检测小肠组织RSpo1和β-catenin mRNA的表达.结果: ⅡR后6h、12h、24h和48h β-catenin表达呈逐渐递增,和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RSool表达在ⅡR后6h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12h表达逐渐增加,在24h达到最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后其表达迅速下降,在48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缺血再灌注损伤能抑制β-catenin和早期RSpol表达,诱导中期RSpo1表达,两者均与肠道上皮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相关,参与肠黏膜受损后的修复过程并起着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 观察5-FU致肠黏膜损伤修复过程中肠上皮干细胞的动态变化.方法: 成年C57BL/6J小鼠50只,其中40只给予连续5天腹腔注射5-FU(30 mg/kg.d),另10只腹腔注射等量PBS作为空白对照.于处理后1d、3d、5d和7d剖杀取出中段小肠,光镜下观察肠黏膜病理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肠黏膜细胞中Rhdamine 123(Rho)染色阴性细胞比例变化情况;免疫组化分析Musashi-1(msi-1)表达阳性细胞数量及其百分比.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5-FU作用后小鼠肠黏膜萎缩,间质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Rho染色阴性比例显著增高,以处理后1 d最高,随后逐渐下降(P<0.01);msi-1表达阳性细胞数量略有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msi-1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增高(P<0.01)且与Rho染色阴性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P<0.01,r=0.755).结论: Rho染色阴性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肠上皮干细胞,msi-1表达阳性的肠上皮干细胞可能起着修复5-FU致肠黏膜损伤的作用.
  • 摘要:患者男性,65岁,因“肛旁肿块半年伴疼痛、溢脓”入院。有肛瘘病史7年。无脓血便,无大便改变,有体重下降约5公斤。查体:锁骨上、腹股沟区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腹平软,无压痛,未触及包块;胸膝位肛周9-12点可见6*6cm大小肿块,表面红肿,3处破溃溢脓,质地较硬,固定;指检直肠未触及肿块,纸套不带血。本文将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报告,并讨论了直肠癌的转移部位及肛旁肿块的病因。
  • 摘要:目的: 了解老年人急性阑尾炎误诊情况,分析误诊原因,并探讨减少和避免误诊的有效措施.方法: 回顾总结我院从1994年1月至2008年12月15年间共诊治6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阑尾炎患者28例,发现其中11例误诊,并加以分析和总结.结果: 28例老年人急性阑尾炎中,误诊11例,误诊率为39.3%.11例误诊病例中,有2例因延迟手术治疗,死于阑尾坏疽穿孔、弥漫性腹膜炎和感染性休克,误诊死亡率为18.2%.结论: 老年人急性阑尾炎,若能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正确治疗,一般均能治愈.但老年人因其特殊性,同时常并存其它疾患,使其诊断和治疗比较困难,若因误诊失治,预后严重.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增强责任心,提高诊断水平,充分掌握老年人生理、心理和急性阑尾炎临床表现特点,不断总结临床诊断中的经验和教训,采取科学、细致和有效的诊断方法,尽量防止和减少误诊病例的发生.
  •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保胆联合阑尾切除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对26例胆结石或胆囊息肉合并急、慢性阑尾炎患者实施微创保胆联合阑尾切除手术. 结果:手术均获成功.平均手术时间80(50~110)min,平均住院日4d(3~9d).全部患者均恢复正常工作或生活,随访7(4~12)个月,行B超检查未见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复发,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在掌握好手术指征及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术的前提下,微创保胆联合阑尾切除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方法.
  •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对腹腔镜肝脏切除术进行了探讨,但由于肝脏血运丰富,手术难度大,使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开展受到了限制.本文从2004年开始开展腹腔镜下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其中施行规则性左半肝叶切除18例,现总结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
  • 摘要:目的: 建立大鼠肝脏隔离灌注化疗模型,探讨在大剂量化疗药物肝脏隔离灌注过程中,HTK液经肝静脉逆行灌注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120只体重300~350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A—F六组,每组20只,手术建立大鼠隔离灌注化疗模型.A组作为对照组经肝动脉和门静脉灌注林格氏液:B组经肝动脉灌注含30ug/ml三氧化二砷的林格氏液,余同A组;C和D组均经肝动脉灌注林格氏液,但与A和B组不同的是分别经肝静脉逆行灌注林格氏液和HTK液,以门静脉为流出道:E和F组均经肝动脉灌注含30ug/ml三氧化二砷的林格氏液,经肝静脉灌注液体和流出道同C和D组.各组于术后1、2、3、7天各随机处死大鼠5只,进行血清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LSD检验法和析因设计分析法对肝功能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各组动物血清ALT和AST峰值均出现在术后第一天,其后开始下降,至术后7天恢复正常.LSD检验,术后第1、2天的肝功能(ALT和AST),A、B和E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改变灌注途径可减轻化疗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通过C、D、E、F组肝功能改变的两因素析因设计分析,HTK液逆行灌注对手术引起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P<0.05),同时可减轻三氧化二砷在隔离灌注化疗时对肝脏的毒性作用(P<0.05).肝组织镜下检查进一步证实上述结果.结论: 低温HTK液逆行灌注可以显著减轻肝脏在隔离化疗中的损伤,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 摘要:目的: 探寻HCCR在肝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搜集我院30例肝癌患者血清标本,另搜集肝硬化和肝炎住院患者以及健康体检人群血清标本共50例.用ELISA方法检测肝癌患者和其他对照者血清标本中HCCR的浓度,对比分析HCCR在不同人群血清中含量差别,通过ROC曲线分析寻找合适诊断界值,并与AFP进行对比.结果: HCCR在不同患者血清中含量有很大差异.HCCR在肝癌患者血清中浓度明显高于硬化,肝炎,和正常对照组.采用ROC曲线分析,用HCCR作为肿瘤标志物来诊断肝癌,当cutoff设置为500u/ml时,曲线下面积可以达到0.811.以此来诊断肝癌可以达到敏感度49.5%,特异度88.3%.HCCR与AFP之间没有明显相关,联合AFP和HCCR诊断肝癌可以达到敏感性74.9%和特异性86.0%.结论: HCCR是一个良好的肿瘤标志物,可以作为AFP的补充应用于临床.
  • 摘要:目的: 体外研究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对肝星状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分离提纯的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在六孔Transwell板上建立上下共培养体系,肝星状细胞单独培养及与正常肝细胞共培养作为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培养72h后,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肝星状细胞活化标志α-肌动蛋白的表达情况,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肝星状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流式细胞术分析提示和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共培养后的肝星状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Western blot提示α-肌动蛋白的表达下调.结论: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可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促进其凋亡,这可能是骨髓间质干细胞抗肝纤维化的机制.
  • 摘要:目的: 评价腹腔镜下热消融治疗胆囊旁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腹腔镜下经皮热消融治疗各类胆囊旁肝癌21例共32个病灶,术后复查肝功能、甲胎蛋白(AFP)、增强CT,观察疗效.结果: 手术前后Child-pugh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本组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腹腔镜下(LUS)超声发现新病灶2例共2个;术前AFP升高的15例患者术后12例显著降低,3例无改变;术后四周复查增强CT,28个病灶完全消融,4个癌灶残留,再次行经皮热消融后达完全消融.随访12个月,2例复发(9.5%).结论: LC联合热消融使胆囊旁肝癌患者获得了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
  • 摘要:目的: 评价外科治疗门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6年6月至2006年6月307例实施手术治疗的乙肝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的病例治疗.结果: 手术病死率为3.6%,其中肝移植病死率为0.随访10个月至10年,平均4.5年,肝性脑病发病率为2.3%,再出血率5.5%.结论: 外科治疗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基本令人满意,其手术方法个体化,肝移植和改良Surgiura术效果良好,是一种值得推广、能提高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治疗手段.
  • 摘要:目的: 比较分析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胆道探查术(LAS-CBDE)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laparoscopic choledochotomy,LCD)在腹腔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laparoscopic transcystic common bile ductexploration,LTCBDE)治疗胆管结石失败时的疗效.方法: 将2006年8月至2008年12月行LTCBDE失败的48例胆管结石患者分别随机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胆道探查术(laparoscopic assisted small-incision common bileductexploration,LAS-CBDE)(24例)及LCD(24例)治疗,对各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LAS-CBDE组中,完成经胆囊管探查19例,胆总管切开探查I期缝合5例,并发症1例.LCD组胆道探查后均Ⅰ期缝合,并发症4例,其中2例手术治疗.两组总住院天数、费用及术后应用镇痛剂例数、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输液天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CBDE组手术时间及术后腹腔引流时间短于LCD组(P<0.01).结论: LAS-CBDE及LCD均可作为LTCBDE治疗胆管结石失败时可选择的微创术式,有优势互补性.
  • 摘要:肝门胆管癌(hepatic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是指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发生的恶性肿瘤,也称近端胆管癌或高位胆管癌.1965年美国的Klatskin教授最先描述了本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因此也称Klatskin瘤.因其部位特殊、常呈浸润性生长及手术切除困难等因素,肝门部胆管癌曾一度被认为是普外科的手术禁区.近年得益于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围手术期处理的完善和手术技术的改进,手术切除率及术后生活质量均明显提高.现回顾性分析2002~2007年手术治疗5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资料.
  • 摘要:胆囊癌肉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恶性肿瘤,术前往往很难明确诊断,常伴有胆囊结石,我院外科最近收治一例,现报道临床诊治情况.
  • 摘要:纤维胆道镜已广泛应用于外科临床,并成为肝胆疾病诊治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对胆道术后残石的诊断和治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大大降低术后残石率.本院从1990年1月~2008年10月共行胆道术后胆道镜检查与取石2207例次,现报告术后胆道镜检查与取石技巧与方法。
  •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床出血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生胆囊床出血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 术中胆囊静脉血管出血1例,肝脏实质损伤出血3例,肝中静脉属支出血4例,胆囊动脉后支出血1例,采用电凝止血、止血纱布压迫、生物蛋白胶创面涂抹及镜下缝扎等止血措施获得较好的效果.1例肝中静脉属支出血难以控制,直接中转开腹,止血成功.术后均放置肝下引流管1~2天,术后无继发出血,无胆管损伤.结论:胆囊床出血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出血的常见原因,针对不同的胆囊床出血原因,及时有效地酌情处理对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 提高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引起胆囊床胆管损伤的认识与处理.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9~2009年间LC致胆囊床胆管损伤1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Luschka胆管损伤3例,胆囊肝管损伤7例,副肝管损伤1例.其中LC术中发现8例,术后诊断3例.9例行胆漏口8字缝扎处理,1例腹腔引流结合鼻胆管引流,1例副肝管可吸收线修补.11例均治愈.结论: LC易导致胆囊床胆管损伤,及时发现并合理处理可获得较好结果.
  • 摘要:目的: 回顾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和开腹胆囊切除术(OC)后肝功能异常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手术时间和胆囊炎类型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5年10月~2007年10月接受了LC和OC的136例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做了回顾性研究,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小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KP)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所有患者术后24小时至少一项指标升高超过术前一倍以上,其中LC组93例,OC组43例,分别对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手术时间和胆囊炎症类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C组和OC组间的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时间和胆囊炎症类型无显著差异,LC组中女性患者明显多OC组(P<0.05).在肝功能异常的患者中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结论:在胆囊切除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是常见的,不伴有临床表现,LC组中女性病人尤为常见,与患者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时间和胆囊炎症的类型无关.
  • 摘要:目的: 总结运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3月至2008年12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运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对1564例病人进行治疗的经验及效果.结果: 即时缝合的885例中837例及T管引流的679例中623例治疗获得成功.中转开腹14例,胆漏59例,术后残余结石内镜未能取净11例,其他并发症16例,死亡5例.结论:只要选择合适病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 摘要:目的: 总结运用腹腔镜术中联合胆管镜或十二指肠镜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的治疗经验.方法:首先完成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胆管镜法:经胆囊管残端扩张、经胆囊管胆总管汇合部切开或经胆总管前壁切口入路,采用胆管镜取石网取石和液电碎石取净结石,经胆囊管残端输尿管导管胆管引流、T管引流或行胆总管切口即时缝合术.十二指肠镜法:经胆囊管残端插入输尿管导管或斑马导丝至十二指肠腔,经口插入十二指肠镜至十二指肠乳头,针式刀或弓式刀在输尿管导管或斑马导丝指引下对乳头施行切开术,用十二指肠镜取石网或球囊取石.结果: 对191例胆总管内径≤0.8cm的细径胆总管结石病人进行治疗.胆管镜法治疗117例,术中胆管镜下取净结石117例;术后胆漏7例,均经术中常规放置的胆管引流和腹腔引流管引流治愈;术后经输尿管导管胆管造影有2例呈现胆总管切口即时缝合区狭窄影像.十二指肠镜法治疗74例,68例乳头切开和取石成功,5例乳头切开成功,1例中转为其他术式;术后轻症胰腺炎6例.两组均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 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腹腔镜术中联合胆管镜或十二指肠镜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对于有较高腹腔镜和内镜技术者均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 摘要:目的: 总结肝内胆管内乳头状瘤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结果,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06年8月~2008年10月经病理证实的9例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发现,病理特征及治疗结果.结果: 本组9例中男2例,女7例,中位年龄59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右上腹痛及黄疸等胆管炎征象,8例合并胆道结石或既往有胆道结石手术史,CEA和CA199大多正常.B超和CT/MRCP发现有病变部位肝内胆管局限性囊状扩张和肝萎缩,粘液分泌者胆总管扩张尤其明显.全部病例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9例病变均位于左叶,其中7例为粘液分泌型.剖检标本肝内胆管呈囊状改变,病变多发,分布在肝内各级胆管,呈乳头状隆起,直径在2~5mm很少超过10mm,质脆易出血,镜下见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和上皮瘤变,其中2例有恶变.术后随访至今,均无复发.结论:本组资料表明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病好发于有胆道结石病史中老年女性.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胆管炎,影像学表现为肝内外胆管的显著扩张,尤以病变部位为甚,MRCP和ERCP对本病诊断价值较大.临床和病理显示本病是具有很高恶变潜能的交界性肿瘤,根治性手术切除预后良好.术中胆道镜检查和切缘的快速切片有助于提高本病的根治切除率.
  • 摘要: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9月~2005年12月完成的LC手术368例.结果: 全组病例全部治愈无手术死亡.完成LC手术361例,手术成功率98.1%,中转开腹7例,中转率1.9%,无术中严重医源性损伤.结论: 只要选择病例适当,并发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一般来讲是安全可靠的,正确把握中转手术指征是成功开展腔镜手术的关键环节.
  • 摘要: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对自2004年9月到2008年1月收治的23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根治性切除组9例,非根治性切除组14例.根治性切除组中位生存期为21.3月,非根治组中位生存期为10.2月,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非根治组中内引流者中位生存期为13.1月,而外引流者中位生存期仅为5.8月,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积极提高手术切除率是改善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惟一有效方法,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髂化、肝部分切除可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姑息性切除、胆道引流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
  • 摘要: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ICBDE)和内镜下二十指肠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及医疗费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经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或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全部治愈.120例患者接受了十二指肠括约肌切开取石术,2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接受了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5例胆囊切除手术史的胆总管结石患者接受了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结论: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及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切开取石术优于传统手术,但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更适宜腹腔镜手术,有胆囊或胆道手术史的胆总管结石患者更适宜于经内镜途径手术.
  • 摘要:目的: 探讨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08年12月间我院手术治疗的58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常见的临床表现依次为腹痛(86.2%)、黄疸(32.8%)、发热(17.2%)、腹部包块(15.5%)和体重下降(6.9%),同时出现腹痛、黄疸、腹部包块8例(13.8%).B超检查确诊率为94%,MRCP、CT或ERCP检查的确诊率为100%.术前及术中胆道影像学检查显示胰胆管结合部者32例,其中29例(90.6%)有胰胆管合流异常.术式以囊肿切除、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为主(86.2%),术中确诊癌变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1%、9.6%.总体远期疗效,优良者占94%.发生癌变6例(10.3%),术后3例在1年内死于肿瘤复发,3例健在,己分别存活9、17、24个月.结论: ERCP或MRCP检查有助于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分型诊断和指导手术.囊肿切除、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是本病主要的手术方式.切除囊肿时,近端应在尽量切净囊肿基础上行大口径胆肠吻合,远端应保证胰液引流通畅,勿损伤胰管开口.对于合并癌变者,应积极争取行根治性手术.
  • 摘要:脾脓肿(splenic abscess,SA)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感染性疾病,因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近年来,由于脏器移植患者的增加、艾滋病发病率的迅速增长和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的大量应用,脾脓肿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本文对我院2000~2008年确诊的8例脾脓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 摘要: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胰实质和胰管不可逆的慢性炎症,可引起胰腺炎性肿块、胰管炎症或受压狭窄及假囊肿形成,其临床特征是反复发作的上腹痛伴不同程度的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减退或丧失。本文论述了慢性胰腺炎的病因、诊断、分型以及外科治疗方法,如胰管减压手术、胰腺切除手术等。
  • 摘要: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诊断、病理、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至2008年3月共收治9例SPT的临床资料.结果: 女性多于男性.肿瘤位于胰头部1例,胰颈部1例,胰体尾部7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胰体尾、脾切除术5例: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2例.术后出现胰漏2例,均经治疗后恢复出院.术后随访7例,失访2例.随访2月至7年,均未出现复发、转移.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是一种多发于年青女性的恶性程度较低的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有一定困难,CT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手术首选手术完整切除,预后良好.
  • 摘要: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胰漏(pancreatic fistulaPF)发生的危险因素及转归,预防和减少其发生,提高胰十二指肠术后胰瘘的治愈率.方法: 选取自2001年2月至2007年12月间17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围手术期可能与PF有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17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40%(40/171),病死率2.34%(4/171).PF13例,发生率为7.60%(13/171),占总并发症的42.50%(13/40),PF组中10例经引流通畅后痊愈;3例继发腹腔感染者1例拒绝再手术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经再手术腹腔引流后1例痊愈,1例死亡.PF组死亡率为15.38%(2/13),占总病死率的50%.PF组并死亡率明显高于无PF组(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腺质地、胰管直径、胰管引流、术前血红蛋白等因素与PF有关,多因素分析胰腺质地和胰肠吻合方式是P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胰腺质地正常、胰管细小是PD术后PF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及术者的经验,合理选择胰腺残端处理和吻合方式,是降低PF发生率的关键.早期诊断、早期处理PF及其他相关并发症对改善PD的预后至关重要.
  • 摘要:目的: 探讨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再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的安全性.方法: 1995年6月至2008年6月有34例因甲状腺良性疾病而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患者因术后复发而再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结果: 34例中有2例术中误切开气管;2例术中误切断右喉返神经入喉处的部分纤维,但术后6月声带活动恢复正常,已无明显声嘶;6例术后出现低钙血症表现,其中5例于术后2周内经口服和/或静脉补钙而消失,1例因右甲状腺乳头状癌而术中误切右上甲状旁腺再行自体移植者,至术后1年低钙血症逐渐缓解,但随访至今14个月,血钙和PTH值仍略偏低.结论: 只要选择好正确的暴露途径,并熟悉双侧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的解剖,术中认真仔细操作,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再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还是比较安全的.
  •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双侧甲状腺多发结节(BMG)患者施行双侧甲状腺全/近全切除术是否安全可行.方法: 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分别有55例年龄≥60岁(A组)和156例年龄<60岁(B组)的BMG患者在我院行双甲全,近全切除术.结果: 与B组相比,压迫症状和甲亢毒性是A组主要的手术指征;虽然术前A组B超结节的钙化率较高,但术后病理示其良性结节的钙化率亦高;术中发现A组喉返神经有脂肪沉着、弦色不明显;A组术后暂时性低钙血症的发生率较高,可能与其术前25羟-维生素D3值较低有关;虽然A组麻醉ASA评分较差,但其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未明显上升,且住院时间亦无明显延长.结论: 只要术前认真准备,术中仔细操作,对老年BMG者施行双甲全/近全切除术还是安全、可行的.
  •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甲状腺切除术的要点、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对我院38例甲状腺腺瘤患者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内镜甲状腺切除术组(观察组)及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组(对照组).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无术后呼吸困难等并发症.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评分、美容效果评价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内镜甲状腺切除术不仅能达到创伤小、美容的目的,而且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是治疗甲状腺疾病安全、有效手术方法.
  •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方法: 记录2003年1月-2007年12月对5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例的临床资料,体检结合辅助检查进行手术前定位,良性肿瘤行乳腺区段切除术、半乳切除术、全乳切除术,恶变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结果: 55例患者随访3-5年,1例于术后三年局部复发,行半乳切除术,2例术后仍然反复少量乳头溢液,予以服药密切随访观察.结论:手术前临床体检结合辅助检查准确定位是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关键.
  •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颈部小切口行甲状腺叶切除术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注意事项.方法: 在颈前部做一个小切口,并且在超声刀辅助下行甲状腺叶切除术.结果: 本组共完成58例手术,切口长2 cm-4cm,手术时间30min-120min(平均40min),术中出血量极少.所有患者均无声音嘶哑、继发性出血或血肿等并发症,切口一期愈合,无不良反应.于术后第3天-6天痊愈出院.结论: 采用小切口行微创甲状腺叶切除术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等优点,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 探讨囊内法甲状腺腺叶切除的方法及手术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囊内法甲状腺腺叶切除166例临床资料.其中单侧腺叶切除122例,一侧腺叶切除加对侧次全切除30例,一侧腺叶切除加峡部切除6例,一侧腺叶切除加对侧次全切除加患侧改良淋巴结清扫术5例.结果: 本组除发生一例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外,无任何其他并发症.结论: 囊内法甲状腺腺叶切除具有损伤小,出血少,并发症率低,能有效防止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损伤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本文介绍我院收治的胸骨后甲状腺肿12例临床资料,占同期甲状腺手术数的3.2%(12/366).术前患者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如:颈部肿物、颈部异物感、气管压迫症状、呼吸困难等,仅1例无任何不适,在体检中发现,12例均手术切除,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现将诊治与体会进行总结。
  • 摘要:目的: 研究磁性纳米粒子与光敏剂螯合的技术方法,了解该螯合物是否能促磁性纳米粒子进入肿瘤细胞内.方法: 制备光敏剂.磁性纳米粒子螯合物;利用透射电镜观察该螯合物进入结肠癌细胞的情况;通过兔Vx2肝转移癌模型,利用透射电镜、核磁共振技术在体研究该螯合物进入肝转移癌内情况.结果:光敏剂可以与磁性纳米粒子螯合成光敏剂.磁性纳米粒子螯合物;通过核磁共振、病理切片及透射电镜成像证实:光敏剂一磁性纳米粒子螯合物可以促进磁性纳米粒子进入到兔Vx2肝转移癌组织内.结论:光敏剂一磁性纳米粒子螯合物可以促进磁性纳米粒子进入结肠癌细胞及肝转移癌细胞内.
  • 摘要:目的: 探讨选择性断流术与传统断流术在门静脉高压症中的疗效.方法: 分析我院从2007年11月至2009年4月行传统断流术26例患者与行选择性断流术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组间的自由门静脉压变化、术后近期并发症以及随访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选择性断流术术后近期脾窝积液、发热以及随访期间期再出血、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发生率明显减低(P<0.05),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P<0.05),肝性脑病发生率未增加(P>0.05).结论: 选择性断流术保留了机体的自发性分流,兼有断流术和部分分流术的优点,明显改善断流术后再出血和PHG发病率高的问题,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门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需行急诊手术的病人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 摘要:目的: 总结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人腹股沟疝的临床经验.方法: 采用MarlexMesh Plug手术治疗60岁以上老年人腹股沟疝127例,术后进行了1~5年的随访.结果: 125例痊愈.8例出现并发症(4.3%),其中疝复发1例(复发率为0.8%);切口迟发性感染1例;术后阴囊血肿4例;远侧鞘膜积液1例;急性尿储留1例,均经治疗痊愈.结论: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人腹股沟疝复发率低,可作为首选方法.
  • 摘要: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合并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使用临时性腔静脉滤器的必要性及安全性.方法: 91例年龄小于45周岁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明确合并有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放置临时性腔静脉滤器,进行围手术期治疗,术后进行随访.结果: 89例成功植入临时性腔静脉滤器,取出时拦截血栓78例,进行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3-6个月,均未发生致命性肺栓塞,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临时性腔静脉滤器能有效的减少下肢骨折合并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围手术期肺栓塞发病率及致死率,并且能减少中远期并发症.
  • 摘要:目的: 观察通淋逐瘀汤(简称通淋汤)配合静滴阿奇霉素及克林霉素治疗慢性前列腺炎(CPS)合并增生(BPH)(简称前列腺炎合并增生)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方法: 将CPS合并BPH125例患者随机分为通淋逐瘀汤配合静滴阿奇霉素及克林霉素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50例,单用前列康胶囊(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对照治疗35例(对照1组)和单用三金片(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对照治疗40例(对照2组),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对CPS合并BPH的总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1组(83%)和对照2组(78%),治疗组疗效分别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均为P<0.05.结论: 通淋逐瘀汤配合静点阿奇霉素及克林霉素中西医结合治疗CPS合并BPH,能迅速改善CPS合并BPH患者的症状,其临床疗效、症状好转率优于单用前列康胶囊或单用三金片治疗CPS合并BPH.
  • 摘要:目的: 探讨有活动性出血的失血性休克家兔对不同剂量平衡盐溶液复苏的疗效.方法: 用股动脉放血方法复制活动性出血的家兔休克模型,随机分成4组(n=8),即:不输液对照组(N4组),大剂量液体复苏组(N3组),中剂量液体复苏组(N2组),小剂量液体复苏组(N1组),另设假手术对照组(N5组).抽血使各实验组动物平均动脉压降至40mmHg,并维持30分钟,然后用不同剂量平衡盐溶液复苏,再观察动物120分钟或直至动物死亡,记录各组动物活动性出血量、死亡数、血细胞比容(Hct)、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以及肾脏皮质SOD活性.结果:N5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N1、N2、N3组(P<0.01);N4组的各项指标均劣于N1、N2、N3组(P<0.01);N3组的出血量、死亡数明显高于N1、N2组(P<0.01).N3组的SOD明显低于N1和N2组(P<0.01).随着复苏液体量的增加,Hct逐渐减小,观察期内N2、N3、N4组MAP逐渐下降,死亡数增加.结论: 对有活动性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机体,应行限制性液体复苏.
  • 摘要:目的: 探HIV阳性患者合并外科疾病的处理和职业防护.方法: 分析我院外科2004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69例HIV阳性患者合并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总结治疗防护经验.结果: 69例患者原发外科疾病均治疗好转.医护人员无职业暴露及交叉感染.结论: 尽可能完善围手术期准备,积极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加强防护,避免职业暴露感染.
  • 摘要:目的: 探讨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和Lichtenstein疝修补术的优劣.方法: 从2001~2006年的患有双侧腹股沟疝(直疝或斜疝)的患者30人(60例)入组,抽签决定一侧行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10~15天后对侧行Lichtenstein疝修补术,比较术中、术后的相关项目,对患者进行5~60个月(中位数为14个月)的追踪随访研究.结果: 两组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早期并发症、术后长期不适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随访期间,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组无复发,Lichtenstein疝修补术后1个月有l例复发,复发率分别为3.33%.结论: 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和Lichtenstein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临床疗效相同,且可减少复发疝术后的再复发.
  •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织网疝修补术(Laparoscopic Fishing netmethod,简称LFN,下同)对治疗Ⅰ、Ⅱ型腹股沟斜疝的可行性.方法: 将2005年5月至2008年8月期间,我院对Ⅰ、Ⅱ型腹股沟斜疝开展的腹腔镜下织网疝修补术(简称LFN组,下同)185例与同期开展的173例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简称开放组,下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者在手术时间、恢复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复发率等项有无差异.结果:在手术时间、发现隐匿斜疝、自行活动时间、镇痛药使用、阴囊水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项比较中,LFN组明显优于开放组;术后复发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腹股沟斜疝腹腔镜下织网疝修补术治疗Ⅰ、Ⅱ型腹股沟斜疝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手术一样可行.
  • 摘要:在我国,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简称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传统上认为,肝切除仅适应治疗小肝癌.虽然文献中偶尔有大肝癌手术切除成功的报告,但一致的观点是,大肝癌不适宜手术切除.当时认为,肿瘤越大,切肝越多,术后肝功能衰竭和死亡率越高.另外一方面,当时肝切除技术,特别是控制出血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存在问题,肝切除术中出血多,并发症发生率高,长期效果差.鉴于此,在过去20年我们做了大量相关研究,取得一些成果.并于1989年和2003年经过两次技术上的改进,使原位右半肝切除术中控制出血的技术更加完善,更加合理,控制出血的效果更好。
  • 摘要: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肿瘤根治性以及近、远期疗效正得到越来越多临床研究结果的证实,手术技术在实践和推广中也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内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逐渐普及,下一步如何建立规范系统的手术治疗常规和培训体系,将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介绍了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方式现状、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技术进展,以及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疗效评价等内容。
  • 摘要:本文介绍了直肠癌根治性手术的概念,论述了有关直肠癌手术中的筋膜学说,探讨了传统手术与TME(全直肠系膜切除)在腹膜返折下的直肠游离中的区别,讨论了直肠的淋巴引流和癌的淋巴结转移,分析了直肠癌的局部复发与5年生存率,阐述了TME在直肠癌根治性手术中的地位。
  • 摘要:对肿瘤下缘距肛缘<5cm的肿瘤.既往常规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APR),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对其中一些患者选择性的行内括约肌切除术或称经括约肌间的直肠癌切除术(intersohincteric resection,ISR),可以取得较好的根治效果及肛门控便功能.但ISR毕竟是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极端形式,无论是在病人的选择、手术的根治性和功能性方面都需进一步的总结.本研究近4年来完成了45例ISR,其中有完整临床资料的43例,结合我们的经验及文献报道介绍.
  • 摘要:本文就HCC(肝细胞癌)治疗的理念与策略的转变状况探讨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包括:1、由经验选择向循证决策的转变;2、由粗放疗法向精准疗法的转变;3、由单一疗法向整合治疗的转变。
  •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保肛术的适应证、术式选择、操作要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单中心611例直肠癌TME前切除术,分析手术及近期随访资料.结果:204例行结直肠高位吻合术,104例行低位吻合术,129例行超低位吻合术,余174例行结肠肛管吻合术.手术平均耗时117.8 min,失血28.5ml.术中直肠损伤穿孔9例(1.5%)d,术后吻合口瘘27例(4.4%);患者术后平均2.8 d始进流质饮食,平均住院日8.4 d(5-15).术后排尿障碍32例(5.2%),214例(91.8%)低位/超低位吻合病例术后控便功能良好.结论:腹腔镜TME手术的适应证、治疗效果同开腹术式,腹膜后盆筋膜脏层与壁层解剖入路的准确定位及其间隙的锐性解剖技术是难点,是防止术中重要组织结构及临近脏器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 摘要:本文介绍了胰腺体尾部肿瘤的治疗方法,如根治性胰体尾切除术、联合腹腔干切除的胰体尾根治术(改良Appleby手术)及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并探讨了特殊病例的胰体尾联合肝部分切除或术后肝转移病例的治疗,如胰体尾SPN、胰体尾的神经内分泌肿瘤。
  •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科学、影像学和内镜诊断技术的发展,术前判断胰头癌可切除性的正确性已得到了明显提高,本文从胰头癌的可切除标准、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及内镜检查四个方面就胰头癌可切除性的术前判断进展作一报告。
  • 摘要:本文回顾了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技术发展,论述了CLM(结直肠癌肝转移)术前评估的主要内容,探讨了肿瘤外科意义上的CLM的治愈性手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阐述了CLM切除的未来发展趋势。
  • 摘要:本文探讨了EGC(早期胃癌)前哨淋巴结及其淋巴结微转移灶对手术治疗的影响,讨论了EGC的微创根治性手术,如经内窥镜黏膜切除术、经腹腔镜作胃部分切除术的特点和方法,论述了保留胃功能的EGC根治性手术的特点和方法。
  • 摘要: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胰体尾切除术(DP)等手术是治疗胰腺肿瘤的经典术式,然而,上述手术对机体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均较高.为降低手术创伤,胰腺外科专家一直不断探索,报道了多种保留器官的胰腺手术治疗胰腺肿瘤.根据国内外报道及我们的经验,依据胰腺肿瘤的病理类型及分期合理选择器官保留的手术确能在不缩短患者生存期的前提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降低对患者消化、免疫功能的影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现结合经验和体会,对几种主要保留器官的胰腺手术进行探讨.
  • 摘要:本文论述了肿瘤的生物学特征预测肝癌转移复发方法,探讨了重视肿瘤微环境对肝癌复发转移的影响,从生物学通路的角度分析了肝癌复发转移的机制,阐述了重视肝癌干细胞的作用,讨论多靶点、多步骤靶向治疗干预肝癌复发转移的特点、优势和趋势。
  • 摘要:胆道再(含多次)手术无论对普外科还是胆道专科医师往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发生时间上胆道再手术可分为近期再手术和远期再手术.近期再手术多与前次手术直接有关,如前次术后出血、胆漏等,往往需在前次术后数天或数周内再次手术.远期再手术虽亦与前次或以往胆道手术有一定关联,但关联程度不如近期再手术密切,常在前次术后数月或数年,甚至数10年发生,其发生原因亦与近期再手术不同.本文结合国内有关胆道再手术的文献及近5年收治328例远期胆道再手术资料,探讨如何降低远期胆道再手术率及其处理要点.
  • 摘要:本文探讨了恶性肿瘤病人代谢改变,包括碳水化合物代谢改变、蛋白质代谢改变、脂肪代谢改变及能量消耗变化的产生原因和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 摘要:异甘草酸镁(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商品名:天晴甘美)是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国家一类抗肝炎新药,是一种肝细胞保护剂,具有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测定异甘草酸镁在肝切除患者门静脉血和外周静脉血浓度,并观察对肝切除术后血清转氨酶水平的影响,以进一步验证其肝脏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 采用大鼠肝脏隔离灌注模型探讨逆行隔离灌注(RIHP)较顺行隔离灌注(IHP)能否减少正常肝组织损伤及化疗药物外周泄漏率.方法: 将90只体重300~350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经肝动脉及门静脉灌注乳酸林格氏液,以下腔静脉静脉为灌注液流出道;B组行IHP,经肝动脉灌注含有350mg/kg的氟尿嘧啶(5-Fu),门静脉灌注乳酸林格氏液,以下腔静脉静脉为灌注液流出道;C组行RIHP,经肝动脉灌注含有350mg/kg的氟尿嘧啶(5-Fu),经下腔静脉灌注乳酸林格氏液,以门静脉为灌注液流出道.术后1、3、5、7天分别行血清ALT测定及肝组织病理学检查;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检测B、C组术中外周血药浓度.结果: 三组术后3天存活率分别为90.0%、86.7%、90.0%,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血清ALT均在术后第一天达到峰值,A组为(481.6~207.6)umol/L;B组为(1641.6~658.0)umol/L;C组为(913.0~353.5)umol/L.B、C组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显著高于C组(p<0.05).B组与C组术中外周血药浓度峰值分别为(131.2~29.4)ug/ml和(65.3~28.4)ug/ml.两组外周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术后肝脏病理改变较轻,术后7天基本恢复正常;B组术后肝脏病理学改变相对严重,术后7天局部仍可见坏死灶;C组术后肝脏病理改变后较A组严重,但较B组轻,术后7天基本恢复正常.结论:RIHP较之IHP能够显著减轻化疗药物对正常肝组织的毒副作用和药物的外周泄漏,有望成为一种对肝癌更加有效安全的区域化疗方法.
  •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大鼠肝脏乏氧逆行隔离灌注化疗动物模型,为对该技术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化疗组,经肝动脉灌注大剂量氟尿嘧啶(5-Fu),经下腔静脉灌注乳酸林格氏液,以门静脉为灌注液流出道,行隔离灌注化疗20分钟,观察术中及术后的一般情况,分别检测灌注过程中肝脏血药浓度及外周血药浓度的变化,并在术后不同时间对肝脏功能指标进行生化检查.结果:经训练后,这种方法建模大鼠术后3天存活率对照组为87.5%,化疗组为84.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化疗药物灌注期间,5分钟,10分钟,15分钟肝循环血药浓度分别为(2949.00~980.00)ug/ml,(2561.72~747.24)ug/ml,(3153.91~630.42)ug/ml,外周循环血药浓度分别为(16.60115.20)ug/ml,(68.10~41.8)ug/ml,(98.30~40.50)ug/ml.外周循环仅极少量化疗药物泄露.对照组和化疗组术后1天肝功能差异明显(P=0.03),术后3天及7天两组肝功能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熟练的显微操作技术是成功建模的关键.该模型隔离效果确切.20分钟5-FU(350mg/kg)的乏氧逆行隔离灌注化疗仅产生一过性的肝功能损害.该模型可作为肝脏隔离灌注实验的基本动物模型.
  • 摘要:目的: 探讨肝切除手术的微创方法.方法: 我院2005年6月至2008年12月行腹腔镜肝切除术12例,其中肝癌2例,肝脏皮样囊肿1例,鼻咽癌肝转移1例,肝血管瘤3例,肝脏增生结节并胆囊结石2例,肝腺瘤1例.结果: 10例成功地在完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50分钟,出血平均数480ml,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日6天,恶性肿瘤术后随访3年未见切口及腹腔内转移.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方法,它是安全、可行的.
  • 摘要:目的: 分析近20年来单中心细菌性肝脓肿治疗方法和疗效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1989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198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时间分为1989~1995年组、1996~2002年组及2003~2008年组,比较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脓肿部位、脓肿个数、脓肿大小、治疗方法,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3组患者分别为54例、69例及75例;在性别、年龄、脓肿部位、脓肿个数及脓肿大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988~1995年组行开腹手术35例(64.8%)、腹腔镜手术8例(14.8%)、经皮穿刺抽吸/置管引流11例(20.4%);1996-2002年组行单纯抗生素治疗2例(2.9%)、开腹手术15例(21.7%)、腹腔镜手术21例(30.4%)、经皮穿刺抽吸/置管引流31例(44.9%);2003~2008年组行单纯抗生素治疗3例(4.0%)、开腹手术5例(6.7%)、腹腔镜手术13例(17.3%)、经皮穿刺抽吸/置管引流54例(72.0%).3组患者的治疗方法构成比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3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18.5±12.2)d、(16.4±12.8)d及(20.1±14.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26%(5/54)、4.3%(3/69)及4.0%(3/75)(P=0.41),死亡率分别为3.7%(2/54)、1.4%(1/69)及1.3%(1/75)(P=0.62).结论: 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有效的抗生素治疗、经皮置管引流或细针抽吸已成为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治疗方法,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是必要的补充.
  • 摘要:目的: 总结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3月共68例(70例次)临床肝移植的方法、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 本组肝移植病例围手术期死亡3例,手术死亡率为4.29%.手术成功的6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总1年、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1.3%、81.5%.其中良性疾病1年、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100.0%、91.7%;恶性疾病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1.2%、76.4%.良、恶性组间累计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法,log rank比较),X2=2.199,P=0.138.结论: 确保供肝质量是肝移植成功的前提,良好的血管和胆管重建技术是确保肝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正确的术后处理可有效地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良性疾病比恶性疾病行肝移植术具有更好预后.
  •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三氧化二砷(As2O3)在大鼠逆行隔离灌注(RIHP)模型中对肝脏毒性作用,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04只体重300~400g雄性SD大鼠中8只为术前对照组,余分A、B、C、D 4组,每组24只.A组灌注不含As2O3的乳酸林格氏液,B、C、D组灌注As2O3的剂量分别为0.75mg/kg、1.5mg/kg、3mg/kg.实验组均采用RIHP,即经肝动脉灌注As203溶液,经肝静脉逆行灌注乳酸林格氏液,门静脉为流出道;灌注时间为15min,速度1ml/min.对照观察实验组术后1、2、3、7d各时点肝酶学变化、肝组织学改变和术后生存情况;检测C组大鼠术中和术后第1d的肝循环和体循环中As2O3浓度.结果: 实验组ALT、AST峰值均出现在术后第1d,至术后3~7d恢复正常.A和B组ALT、AST峰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各组间ALT、AST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ALT=40.811,P<0.01;FAST=48.212,P<0.01).D组术后第7d时仍与对照组及A、B、C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ALT=13.928,P<0.01;FAST=17.942,P<0.01),且术后肝组织出现片状坏死等较严重的损害.肝循环和体循环As203血药浓度峰值分别为13.21±0.82(μg/ml)和0.09±0.008(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58,P<0.01).结论:在大鼠RIHP模型中,灌注剂量不超过1.5mg/kg对肝脏损害是可逆的;模型中As2O3外周泄漏率低.
  • 摘要:目的: 探讨肝癌射频消融联合脾切除治疗小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 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胆外科共收治原发性小肝癌(≤3cm)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184例.184例患者均联合行脾切除术.根据术中对肝癌的处理方式不同,将184例患者分为2组:肝癌切除组89例,肝癌射频消融组95例.分析2组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两组间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期、术前肝功能分级、术后1年肿瘤复发转移率及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射频消融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输血量明显少于肝癌切除组(P<0.05).肝癌切除组术后再出血、顽固性腹水、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P<0.05),ICU时间和住院时间长于射频消融组(P<0.05).结论: 肝癌射频消融联合脾切除对肝功能影响小,并发症少,疗效与手术切除相近,适合于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肝癌.
  • 摘要: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肝移植的长期疗效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1年~2004年收治的35例肝癌肝移植患者,随访6-95个月.结果: 35例患者肝移植术后1年、2年、4年生存率分别为91.43%、82.86%、71.43%,1年、2年、4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1.43%、80.0%、68.57%,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AFP水平、肿瘤最大直径、门静脉癌栓、肿瘤累及肝脏左右两叶、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无瘤生存率的重要因素,Cox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和门静脉癌栓是影响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有效方法,肿瘤最大直径和门静脉癌栓严重影响患者的无瘤生存率.
  • 摘要:目的: 探讨LigaSure在腹腔镜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间42例接受腹腔镜脾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完全腹腔镜脾切除术14例、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28例.术中应用LigaSure游离脾脏及处理直径<7mm的脾蒂血管.结果: 42例手术全部成功,无中转开腹,术后无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为150 min(60~26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90 ml(5~1500 ml),平均脾重为730 g(150~2025 g),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8.3 d(4~19 d).结论: LigaSure可避免意外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体内异物存留,可靠、有效地处理脾周韧带和血管.
  • 摘要:目的: 探讨胆道取石阴性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原位(安德卫生院)和外院及本院1991年4月-2008年11月9例胆道取石阴性的病例资料.结果:(1)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伴中度黄,B超示胆总管下段结石3例,(2)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伴反复夏科氏症,胆囊内有数枚小结石2例,(3)反复夏科氏症,B超示胆总管结石2例. (4)有反复胆胶痛发作史,B超多次证实胆总管一枚(10ram乘6mm)结石1例,(5)Mirizzi综合证1例.结论: 提高术前综合检查,术中B超,术中扪及技术,术中胆囊管胆道造影是预防胆道取石阴性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后十年并发胆道残余结石的再手术,在难处理胆囊术后的腹腔粘连,确定胆道结石后,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冲洗胆道,T型管引流,胆道造影确定无结石后,关腹结束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例胆囊切除术后十年并发胆道结石再手术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手术无胆管损伤,无出血、黄疸及腹腔脓肿.结论: 为预防胆囊切除术后难处理的胆道残余结石的再手术中的胆管损伤,选用灵活的手术方式.胆囊切除术后胆道残余结石的再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_肝内胆管结石全麻下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术中胆道镜胆管探查和取石,另24例患者行传统开腹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时间等资料.结果:24例病人均成功完成腹腔镜肝切除术.腹腔镜组比开腹组平均手术时间长[(162±42)min vs.(135±37)min,p<0.05].
  •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在难取性肝胆管结石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观察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应用钬激光碎石术治疗22例肝胆管难取性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22例均碎石取石成功,无死亡病例.探查后胆总管一期缝合3例,T管引流19例,术中经胆囊管操作成功2例,平均术后住院时间6.8天.结论: 腹腔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难取性肝胆管结石创伤小,恢复快,碎石充分,结石取净率高.为肝胆管难取性结石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合理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683例行急诊与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施行LC的时机分为A、B、C三组,A组301例,急性起病3d内行LC;B组239例,起病3d~7d内行LC;C组143例,起病7d以上施行LC手术.比较三组的手术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 三组手术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A组较B、C两组为短;三组胆囊切除方式、中转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尽管随着病程延长手术难度增加,但只要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存在手术指征,起病3d后或7d后选择行LC仍是安全有效的.
  • 摘要:本文分析了ICC(肝内胆管癌)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如肝内胆管结石和感染、病毒性肝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等,探讨了ICC的病理学特征、分期、诊断、外科治疗和预后。
  • 摘要:目的: 探讨高寒地区胆系疾病与心脏的关系,手术方式及疗效观察.方法: 自2007.1-2008.9对来自海拔2920-3400米高寒地区的65例胆心综合症患者经细致的术前准备后实施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有效64例,无并发症及复发.死亡1例(Opencholecystectomy,OC).结论: 较重症的胆心综合症施行采用硬膜外麻醉OC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而采用气管插管麻醉(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手术治疗是安全可行的,疗效可靠.
  • 摘要:目的: 探讨经腹腔镜胆道再次手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2年5月至2007年6月经腹腔镜胆道再次手术的19例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手术成功17例,中转开腹2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腹腔镜胆道再次手术安全有效,能达到微创手术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 探讨开腹胆道术后再次腹腔镜胆道探查的可行性和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本中心开展的8例既往有胆道手术病史的再次行腹腔镜胆道探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疗效.结果: 本组7例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为90~160分钟,平均135分钟.围手术期均无明显大出血,无输血病例.其中胆总管一期缝合2例,T管引流5例.术后腹腔引流管置管时间2~10d,术后住院时间4~7d.1例胆总管一期缝合后发生胆漏,予以保守治疗痊愈,余6例均无并发症.T管均于术后1~2月B超检查或T管造影明确无结石残余后拔除.随访4~26月后,1例有肝内胆管细小结石残余,余均未见结石复发.本组1例因腹腔粘连致密且肝内胆管结石无法取出而中转开腹.结论:开腹胆道术后再次腹腔镜胆道探查是可行和安全的,但需要熟练的腹腔镜技术和经验.
  • 摘要:目的: 探讨困难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92例困难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结果: 急性胆囊炎198例,其中结石嵌顿172例,炎症发作超过72h的37例:困难型慢性胆囊炎94例,其中,慢性萎缩性胆囊炎40例,慢性结石嵌顿68例.中转开腹7例(2.4%),其中主动中转6例,被动中转开腹1例.手术时间35~210min,平均(64.13±27.83)min,术中出血20~400ml,平均(52.60±27.16)ml,放置腹腔引流管201例.结论: 困难型LC术中,把握好困难型LC的原则及技巧,则安全且可行.
  • 摘要:目的: 总结运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术中十二指肠镜乳头切开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经验.方法: 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经胆囊管残端插入输尿管导管或斑马导丝至十二指肠腔,经口插入十二指肠镜至十二指肠乳头,针式刀或弓式刀在输尿管导管或斑马导丝指引下对乳头施行切开术,用十二指肠镜取石网或球囊取石.结果: 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十二指肠镜乳头切开取石术131例,119例乳头切开取石成功,7例乳头切开成功,5例中转为其他术式.术后轻症胰腺炎8例.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腹腔镜十二指肠镜术中联合治疗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