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全国中医眼科名家学术经验传承研讨会
全国中医眼科名家学术经验传承研讨会

全国中医眼科名家学术经验传承研讨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石家庄
  • 出版时间: 2014-03-21

主办单位:河北庞氏眼科流派传承工作室

会议文集:全国中医眼科名家学术经验传承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闪辉性暗点是指一时性视功能的障碍,发作之时视物不清,眼前呈雾蒙状,视野中出现闪辉性暗点,故称为"闪辉性暗点",属于中医眼科学中"目黑候"的范畴.多见于16~35岁,女性多于男性,每次发作时间短者不过几分钟,发作过后诸证皆消失.庞赞襄主任中医师认为:本病发作之时,患者常有头痛,干呕吐涎沫,为厥阴寒气上攻所致;吐利,四肢发凉,为寒气内盛;食后欲吐,为胃寒盛也。故脾胃虚寒,寒居中州,运化失职,痰湿阻络,痰湿寒邪互结,阻遏玄府,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使清阳之气不能上升于目,阳气不足,阴寒得以乘之,以致本病。治疗本病以温中补虚,降逆散寒,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主,佐以益气通络,使寒邪外出,气血流畅,目得所养。且注意女性患者多郁的特点,酌情选加疏肝解郁,发散郁结之品。另外,有些女性患者月经不调或失血较为严重,或人工流产后发病,故在方中加入补气养血之品方可收效。
  • 摘要:急性视网膜坏死(acuteretina lnecrosis,ARN)预后极差,虽经积极的抗病毒、抗炎治疗,仍有可能发生视网膜脱离,本病由日本学者Urayama等于1971年首次报道。病因已确定的有单纯疱疹病毒(HS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视网膜坏死患者行脉络膜视网膜活检,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VZV或HSV1,VZV感染者对丙氧鸟苷比较敏感,HSV1感染者对无环乌苷比较敏感。陈祖基报道流行病学调查ARN患者发病年龄多在20岁和50岁,发病曲线呈双峰型,20岁高峰主要由HSV引起,50岁高峰主要由VZV引起。由于基层医院开展PCR检测比较困难,可根据年龄进行大致估测用药。临床上分急性期,缓解期,晚期。多单眼发病或烈眼先后发病。发病急性期和缓解期应用中药养阴清热汤合五味消毒饮、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同时,对已发生或尚未发生视网膜裂孔的坏死区视网膜及与正常视网膜交界处进行视网膜光凝治疗,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晚期视网膜脱离术后予以三仁五子汤巩固疗效,提高视力。
  • 摘要:将中医玄府理论用于指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的治疗.探究"玄府"在历代眼病治疗中的理论渊源,总结DR的玄府病机及治疗原则.对于DR来讲,导致其玄府郁闭的主要病理因素是“虚”和“郁”,以“虚”为本,虚则使玄府无以出入升降而致目昏;瘀血、痰湿等“郁”为标为实,郁则导致玄府闭塞而目暗不明。“郁”、“虚”交互兼见,二者相互转化,互为因果。DR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总的治疗原则是标本结合,既要掌握整体主证,又要结合局部病变用药,灵活、合理搭配。既要补虚解郁,又要宣通玄府,开玄府是不变的法则,但要辨清补虚与解郁的关系,是虚多郁少,还是郁多虚少,切忌偏一而犯虚虚实实之戒。但在视网膜大量出血,甚至玻璃体积血时,则急当止血为先,固本开郁紧随其后。
  • 摘要:介绍了常见眼底病变的中医辩证与标本关系:脏腑辩证:多涉及肝、脾、肾;"本虚":多涉及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脾虚湿犯、阴阳俱虚.气血津液辩证:气郁、血滞、痰瘀;"标实":"肝开窍于目"的实证证型居多:气郁、血滞、痰瘀等.探讨了常见眼底病变的表现:各种出血、血管白鞘、血管闭锁、微血管瘤、大动脉瘤等;硬性渗出、水肿、神经上皮脱离、色素上皮脱离等;增殖:视网膜新生血管、脉络膜新生血管膜、虹膜新生血管、纤维增生.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中枢病变所致视功能损害的恢复作用.方法:中风等原发病颅脑疾病恢复后,视力视野有明显损害的患者17例,行"醒脑开窍"针刺法及眼部针刺治疗.结果:34眼中视力提高者19眼,无变化者17眼,无下降者.12例治疗前视野检查者(均有不同程度损害),恢复基本正常2例,明显改善4例,有所改善2例,基本无变化2例,加重1例.结论:1.针刺确可促进视路损伤后视功能的回复.2.脑损伤后的视力、视野损害尚有回复的可能,对此类患者不应轻易放弃治疗.
  • 摘要:干眼又称角结膜干燥症,本症与肺、肝、肾关系密切,肝肾阴虚,肝之阴液不足,是其发病的主因,肺失宣降,燥伤肺阴而不能上荣于目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中医理论认为,黑睛属风轮,在脏属肝,肝开窍于目,泪为肝之液,肝藏血,津血同源,生理上相互补充,病理上相互影响。阴血不足则津液无以化生,故两目干涩;环境污染、手术等外界刺激可伤及眼部脉络,使津血不能润泽眼目;久视伤血,血虚则津亏泪少,目失润泽而出现眼于涩、异物感、烧灼感、痒感、畏光、眼红、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虽然干眼已成为危害健康的重要疾病,但目前尚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现代医学也没有特效的干预手段,通常使用的人工泪液及各类滴眼剂虽有一定效果,但副作用较多。有的干眼为一过性,无引起干眼的局部或全身性原因。经过休息和治疗则可恢复正常,但有的干眼患者,因工作性质、环境、年龄等影响,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影响工作和学习,还有的久治不愈。中医药治疗干眼从调理脏腑,滋阴润燥,补益肝肾,养血润目入手,具体分为肺阴不足型和肝肾阴虚型进行辨证治疗。肺阴不足型,用玄参、生地黄、麦冬、玉竹等生津润燥;肝肾阴虚型,用杞菊地黄汤加减补益肝肾,滋阴养目。通过以上治疗,可促进泪液分泌,提高泪膜的稳定性,明显改善患者自觉症状。对病程长、反复发作者,平时可口服杞菊地黄丸,以减少其复发。
  • 摘要:禀赋不足,命门火衰,阳虚无以抗阴,阳气陷于阴中,不能自振,目失温煦所致。素体真阴不足,阴虚不能济阳,阴精亏损,阳气不能为用而病。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养目之源匮乏,目不能视物。本病存在明显的血瘀,微循环障碍,本病的基本病理为虚中夹瘀。故中医治疗多从肾、肝、脾着手,以补虚通脉行瘀为主要治法,除传统的辨证论治外,辨病用中成药,针刺、穴位注射、梅花针、药物离子导入、气功、药膳等综合治疗,在提高视力、扩大视野、保护视功能、延缓病情进展等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 摘要:上段泪道阻塞常为先天畸形、泪小管及其周围组织炎症后瘢痕,外伤等因素所致.常见症状为溢泪,泪液长期浸渍常可引起慢性结膜炎,颜面部皮肤湿疹,下睑增生、肥厚,甚至外翻.此病治疗的目的主要是解除梗阻状态并防止复发.2008年10月我科采用泪道激光结合逆行插管术治疗38例42眼泪道阻塞,获得满意疗效.
  • 摘要:目前,视神经萎缩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盲因素之一,病因复杂,病程缠绵,西医对视神经萎缩缺乏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而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在临床上疗效确切,实用性极强,具有操作方便、成本低廉、无严重不良反应等优点,易被患者接受,是一种可以单独应用,独具中医特色的较好的治疗方法,针药并用在本病临床治疗中具有独特治疗方法。但近年来文献报道多为临床疗效观察,有关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机理研究尚不深入。临床观察样本量小,设计欠规范,疗效指标的参照标准不一,评价结果可信度有待提高。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高度重视临床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把传统针灸学与循证医学有机结合,制定更为客观的治疗依据,统一的疗效标准;充分引入现代研究方法和技术,积极开展针灸治疗机制研究,深入揭示其科学原理,以期使针灸治疗本病取得更大的进展和突破。
  • 摘要:泪囊炎,中医称"眦漏"或"睛漏",是农村常见的眼病.分慢性和急性两种;急性多为慢性的急性发作(继发感染),或由于肝经风热,或心火旺盛,或肾阴不足虚火上潜而成.慢性常见于沙眼、慢性结膜炎、慢性鼻炎的患者.由于结膜或鼻腔的炎症蔓延至鼻泪管内,造成阻塞,泪囊腔内继以细菌感染所致.本病特点:急性是在内眦睛明穴下方,红肿硬痛为特征;慢性是以脓液与粘浊泪水相混合,内眦角渗出为主症.庞赞襄主任中医师认为:本病多因风邪热盛,郁阻泪窍,积伏日久,溃而成脓。或因心火旺盛,复受风邪,风热毒邪上攻于目,积聚成脓,浸渍泪窍,以致此病。由于本病起病较急,来势较猛,必须及时治疗。原则上是在未成脓时以内治为主,初起风邪热盛,故治宜疏风清热;脓溢按压外出,为热毒炽盛,应以解毒排脓,祛瘀消肿为主。临床必收佳效。
  • 摘要:已故著名中医眼科学家,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医眼科主任、恩师庞赞襄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眼科工作60余年,沉酣岐黄,学验俱丰.现将庞赞襄主任中医师针刺治疗眼病的经验介绍如下,包括迎风流泪,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青光眼,老年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视网膜色素变性,麻痹性斜视,近视眼、远视眼、弱视、视疲劳、干眼证、眶上神经痛等。
  • 摘要:麻痹性斜视是眼科常见的疑难眼病,对于其病因,《黄帝内经》云:“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审视瑶函》曰:“此病谓目视一为二也,乃光华耗衰,偏隔败坏矣。病在胆肾,胆肾真一之精不足,而阳光失其主倚,故错乱而渺视为二。若目赤痛,而视一为二者,乃火壅于络,阴精不得升运以滋神光,故反为阳邪错乱神光,而渺其视也。”由此可见,古代医家多认为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庞赞襄主任中医师认为:本病多因脾胃虚弱,阳气下陷,内有郁热,外受风邪,风邪客于眼睑而致眼球运动受限;或因感受风邪,侵犯目络,脉络受阻;或因肾阴不足,肝阳上亢,虚风内动,上扰于目而导致本病。所以庞教授在临床治疗中针对其不同的病因及证型而制定了相应的方药分证论治,并配合针刺疗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 摘要:继发性视神经萎缩多发于视乳头附近炎症及变性之后,中医对视物昏花、视力减退较轻者称为“视瞻昏渺”。对视力逐渐丧失者,则称为“青盲”。祖国医学认为,眼为视器,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大惑证》中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说明眼睛之所以能发挥视觉功能,是因为脏腑之精气通过经络上荣于目的缘故,其中与肝的关系尤为密切。因肝主藏血,肝血充足则可通过肝经“连目系”之功能上注于目。人体的精、血有赖于肝气的疏泄,才能发挥它濡养眼目的作用,在病变的情况下,如肝气郁结,气不行血,则血流不畅,影响藏肝血的功能,肝血不足亦可影响肝的疏泄功能。由此可见,导致继发性视神经萎缩的主要原因是气虚血瘀,因此临床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本病,收效甚大。
  • 摘要: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眼底病,也是致盲的眼底病之一.大多数发生于50~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常与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血液高粘度、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有密切关系.多见于血管硬化的中年或老年患者,并且常伴有高血压.年青患者,常因病灶或中毒引起视网膜静脉内膜炎或周围炎而发病.多发生一眼,但也有双眼发病的.单眼发病,视力损害较轻的,中医称为"视瞻昏渺".治疗本病,首先要治疗出血,逐渐恢复视力。视力的恢复决定于阻塞的病因,部位,程度,药物治疗,全身情况以及侧支循环的建立。故以舒肝解郁,疏通脉络,开启玄府,发散郁热,止血散结,破瘀通脉为主。在疏通脉络的基础上,加用凉血止血之品,勿用寒凉之品,或过多应用活血化瘀之类药物。以解肝郁,开玄府,疏脉络,破瘀明目。或用育阴潜阳,平肝熄风,破瘀行血之法,以大养肝阴之药,配合散郁通络,止血明目之品。或以补心益阴,养血安神,疏通脉络之法治疗。临床治疗中应辨别证型,分型论治,方可收效。
  • 摘要: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视网膜中央动脉的主干或分支及视网膜睫状动脉因阻塞或血管壁痊挛性闭塞所引起的供血区域急性缺血和机能障碍的总称.一般认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超过60分钟,可以造成视网膜不可逆的损伤.本病属中医眼科"暴盲"的范畴.《证治准绳》暴盲谓:"平日无他病,外不伤轮廓,内不损瞳神,倏然盲而不见也".《审视瑶函》曰:"其症最迷而异,急治可复,缓则气定而无用矣".本病多见于单眼,是造成失明的严重眼病之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表现为突然视力严重减退或完全丧失.庞赞襄主任中医师认为本病肝气郁结型较为多见,故多从郁治,从肝入手,常用疏肝解郁,疏通脉络,活血理气,散结导滞,破瘀明目之法,多用解郁散结通络之品。对急症患者以每日2剂中药口服,配合针刺治疗(穴位:太阳、攒竹、风池、上星、百会、睛明,每日1次,留针30分钟),旨在及早解除目络的郁结,恢复脉络的通畅及气血的流通,争取保存有用视力,挽救视功能。总之,肝郁清散,脉络通畅,目得所养,冀以复明。故需耐心调治,以图见效。
  • 摘要: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是眼科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病变发生的部位主要局限于黄斑区,临床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常是单眼发病,亦有健眼先后发病者,且易反复发作,也有时为双眼同发病.中医眼科称为"视惑证".1994年-1996年余跟随祖父庞赞襄主任中医师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本病32例效果较好.本病的辨证,当根据眼底黄斑区有无水肿及其轻重程度、渗出物的多少、有无小出血,区别标本虚实。水肿严重者,多属湿困于脾的标实证,治当健脾燥湿清热利水;若水肿较轻兼有渗出并有小出血者,多属肝郁脾虚,治当舒肝凉血健脾利水;黄斑区轻度水湿困于脾的标实证,治当健脾燥湿清热利水;若水肿较轻兼有渗出并有小出血者,多属肝郁脾虚,治当舒肝凉血健脾利水;黄斑区轻度水肿,渗出较多,多属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的本虚证,治当温补脾肾。如虚实错杂,应酌情并顾。故以参苓白术散加减为主,如湿困于脾证,可加苍术;如肝肾阴虚证,可加麦门冬、五味子等。黄斑区水肿吸收后,视力可逐渐恢复,视远、视暗、视小、视物变形、视直如曲的症状可逐渐消失。故在视力达到正常之后,应该继续服药治疗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方可达到痊愈不复发的目的。
  • 摘要:韦氏中医眼科四代业医,其中以韦文贵、韦玉英父女两代在近代和现代较负盛名.他们毕生辛勤耕耘临床,百年余(1902~2004)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并承担国家党、政、军领导的保健和眼病会诊,还带教了包括国内首批中医眼科研究生在内的大批学生、进修生.现将韦氏两代的学术观点和对不同眼病诊疗的独家心得从不同角度分别作概括性回顾,并结合临床实践和当前流行病学特点反思如何在继承基础上力求发展,探索创新.
  • 摘要:弱视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眼病,多是由于先天性或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进入眼内的光刺激不够充分,剥夺了黄斑区形成清晰物象的机会和两眼视觉输入不等引起清晰物象与模糊物象之间发生竞争所造成的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一般眼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近两年来运用中药治疗小儿弱视16例,效果满意. 本组患者可分为三型. 肝肾阴虚型:临床表现为视物不清,胃纳尚可,口不干,大便润,舌质淡红少苔,脉细沉。治宜:滋补肝肾,开窍明目。方药:滋阴解郁开窍汤。组成:麦门冬、天门冬、枸杞子、五味子、生地、菖蒲、远志、防风各10克,细辛、甘草各3克。水煎服。 肝经郁热型:临床表现为视物不清,烦躁易怒,胃纳尚可,二便正常,舌质润,脉细数。治宜:舒肝解郁,健脾通络。方药:逍遥散加减。组成:当归、白芍、茯苓、白术各10克,银柴胡5克,升麻、五味子、甘草各3克。水煎服。 肝经郁热,肾阴虚弱型:临床表现为视力不好,视物不能持久,头痛,眼胀,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宜:滋阴养血,清肝和解。方药:滋阴养血和解汤。组成:生地15克,枸杞子、麦门冬、沙参、黄芩、半夏、柴胡、荆芥、防风、夏枯草各10克,当归、白芍各5克,甘草3克。水煎服。
  • 摘要: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遗传性的疑难眼病,此病发生愈早,进展愈快,预后不良,终至完全失明。若发生于晚年,进展则较缓慢。目前尚无治疗本病的特效方法,从临床观察可以看出,运用中药治疗本病可以控制其发展,在此基础上可以提高视力,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但疗效较慢,疗程较长,患者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心,积极配合,方可收效。
  • 摘要:玻璃体积血常由外伤或内眼手术,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或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所致.玻璃体内无血管,本身代谢低,血积其中则吸收缓慢,日久形成机化条索.甚至导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中医属"暴盲"、"目衄"、"血灌瞳神"等范畴.庞赞襄主任中医师认为:本病多因肝经郁热,热邪迫血妄行,脉络不通,溢于络外,积成瘀血;或肝郁脾虚,湿邪阻络,脉络受阻,溢血于外;或因肝郁阴虚,气血不畅,血行于外而致。本病既为血证,治疗不同于以往见血就止,概用凉血止血之品,寒凉之剂。又不宜用炭类药止血,恐其性燥留邪,积热为害,少用寒凉止血之药,而多用解肝郁,散郁结,清肝热的发散之品。尤其是常重复用夏枯草、木贼、蝉蜕,旨在发散郁结,启闭玄府,清除郁热。玻璃体出血如果长期没有吸收,可以引起纤维增殖、机化,从而牵引视网膜,继发视网膜脱离。出血长期积存于眼内,引起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故此,早期积极治疗非常关键。总之,应用清肝解郁,开启玄府之法,多用发散郁结之品,是血症而非用大量治血之药亦能取效。
  • 摘要:眶上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一般外眼正常,初起颜面稍感不舒或视物不能持久,久则视物昏花、头痛、眼胀,继则眉棱骨内深部疼痛,多在内侧,以指按眼眶上内深部则疼痛剧烈,可伴有半边头痛,严重时可有恶心、呕吐.多属非器质性疾病.中医属于"眉棱骨痛"、"珠酸目涩"、"睛球疼痛"等范畴.庞赞襄主任中医师认为:本病多由感冒病毒感染所致,屈光不正,眼疲劳,失眠,过度脑力劳动,长期紧张,情志不畅,心理状态不佳,月经失调等均可导致本病;或肝经郁热,外受风邪,玄府郁闭,脉络受阻,以致本病。治疗本病以清肝和解,散风疏络为主,取风类药物之性,解郁结,通络导滞,和解止痛。原方取自小柴胡汤之意,以和解少阳,开通玄府,散郁通络。本病虽然不影响视力,但是患者十分痛苦有些患者多处求医,久治无效。采用清肝和解之法,取得较好效果,应用风药散郁解郁,启闭玄府,散风止痛。
  • 摘要:慢性结膜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结膜慢性炎症,不良环境因素如风沙、烟尘对眼部的长期刺激均可引起。病程长而顽固,表现为轻度的结膜充血及少量黏液性眼分泌物。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莫-阿氏杆菌,治疗上应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治疗。目前,常规应用的抗细菌、抗病毒的化学药物虽可较好地控制病情,但亦存在着耐药性、二重感染及复发率高等缺点。从中医角度讲,本病多因外界长期风沙刺激,劳瞻久视,目力过度,嗜酒成习,辛辣炙!成积热或暴风客热未彻底治愈,迁延日久转化而成,治宜选用具有疏风清热、退赤止痒、养阴润目功效之剂。羌活胜风汤、双解汤均具有祛风清热的作用。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风象症状重者,重用防风、荆芥、菊花、木贼、桑叶、羌活、桔梗以祛散风邪;热象重者,重用金银花、黄芩、蒲公英、龙胆草以清热泻火或酌加生地黄、赤芍药、牡丹皮、紫草清热凉血之品;对食酒厚味、脾胃湿热者加藿香、茵陈、苍术、葛花芳香醒脾;口干咽燥、阴津不足者加天花粉、天门冬、麦门冬。通过临床观察,中医辨证施治配合西医局部用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临床上易于实行,希望能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 摘要:刘怀栋教授,全国500名老中医庞赞襄学术继承人,全国中医眼科学会委员,河北省中医眼科学会主任委员,硕士生导师,从事慢性色素膜炎等疑难眼病的治疗30余载.色素膜炎是指虹膜、睫状体、脉络膜部位的炎症,患者常伴有免疫异常或全身疾病.根据其发病部位、症状及体征,可归为中医瞳神紧小、瞳神干缺、云雾移睛、视瞻昏渺等病范畴.西药以激素治疗为主,虽然可控制病情,但需长期用药,且不良反应多,停药难、易复发.刘教授采用卫气营血辨证,治疗色素膜炎有独到之处,将色素膜炎病变过程分为邪在气分、邪入营血、余邪未尽,邪热留恋三个阶段,提高了对疾病病程的认识和临床治疗效果.
  • 摘要:巩膜炎中医称“火疳”,病因病机是肺、肝、心三经火邪,挟风、瘀滞为患。轻者为心肺火邪而滞结,重者肝肺实火上蒸,络脉瘀滞。韦文贵概括本病为“热”、“火”、“瘀”、“风”,其中以“热”、“火”为主,热与火仅程度有差别。早期宜祛风清热,平肝泻火为主,凉血散瘀为辅。心火重者用导赤散(生地、木通、淡竹叶、生甘草梢)加防风、荆芥、赤芍;肺火重者用桑白皮汤(《审视瑶函》);肝火重者用红肿痛方(生地、赤芍、川芎、柴胡、黄芩、夏枯草、生大黄、木贼草、枳壳、薄荷);病久灼伤阴津,阴虚火动,白睛赤痛或紫暗瘀肿久不清退,则宜养阴清肺,凉血活血,方用养阴清肺汤化裁(生地、麦冬、生甘草、元参、丹皮、赤芍、贝母、薄荷、红花、桑白皮、地骨皮)。
  • 摘要:张怀安主任中医师认为:视神经萎缩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气血不足;或劳伤肝肾,精气亏损,而目系失养;或肝郁气滞,气机不达;或外伤头目,经络受损,气滞血阻等而致目络瘀滞,玄府闭塞导致。病因及全身病机虽有多端,但最终究其根源在于五脏功能失调,尤其是与肝、肾、脾脏功能失调有关;局部病机主要有二:一为目系失养,一为目络瘀阻。张怀安将视神经萎缩常分为5型辨证论治,并同时配合针灸治疗。
  • 摘要: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多因气郁化火或肝热生风,痰火上扰,肝风内动,肝肾两亏等,以致气血失和,脉络不利,玄府闭塞,神水瘀滞,酿成本病。目前对于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的中医治疗,多以病程分期为依据。初期:多为气郁化火证和肝热生风证,以疏导郁结为主。中期:气滞日久致血瘀,肝木克土致脾虚水停,水湿积聚为痰,多为痰湿泛目证、痰湿血瘀证和痰火上扰证,治当清热化痰,和胃降逆,既要扶正又要祛邪,标本兼治。后期:常伤阴耗气,肝肾受损,多为肝肾两亏证,或为阴不制阳、阴虚阳亢证,治疗应以滋阴补肾、养血明目为法,以扶正为主,使精血充足目得濡养。因此归纳本病主要证型及治则方药:(1)气郁化火证:应疏肝清热,主方加味逍遥散、舒肝明目汤加减。(2)肝热生风证:应清肝熄灭风,主方羚羊角汤加减。(3)痰火上扰证:应清热化痰、和胃降逆,主方黄连温胆汤加减。(4)肝虚风动证:应滋阴养血、柔肝熄灭风,主方阿胶鸡子黄加减。(5)肝肾两亏证:应补益肝肾,主方杞菊地黄汤加减。化瘀利水药物有降低眼压作用,因为化瘀药物有利于房角通畅,类似毛果芸香碱的作用。化瘀药有:泽兰、丹参、益母草等中药。利水有脱水作用,类似甘露醇、或乙酰唑胺作用,收到降低眼压的效果。利水药有:泽泻、猪苓、槟榔等中药。由于此病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关,选取用促进细胞免疫的中药也有助于治疗。促进细胞免疫药,如何首乌、沙参、薏苡仁、土茯苓、白扁豆,商陆、土茯苓、女贞子、仙灵脾等中药。构杞子、菊花有明目的作用。
  • 摘要:黄斑变性是一种随年龄增加而发病率上升并导致患者中心视力障碍的视网膜退行性病变。介绍了黄斑变性中西医诊治进展,包括病因病理——危险因素,CNV的形成过程,CNV的发病机理,诊断,治疗等。
  • 摘要:1961年Novotng和Alvis首先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应用于临床.我国70年代开始试用国产设备,80年代起广泛开展.某些化合物受光线照射后,吸收辐射光的部分能量,并发射出改变了原来波长的光线,停止照射后,在10-9秒内仍发光的称荧光.荧光素钠:吸收波长490nm蓝色光,发射波长530nm绿色荧光.基本原理为激发滤光片(Excitation filter),屏障滤光片(Barrier filter)。
  • 摘要:李清文教授、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眼科工作35年,是河北省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曾跟全国著名的老中医庞赞襄主任中医师学习多年,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擅治眼内血证.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李老师治疗眼内血证的经验介绍如下:眼为视觉器官,脉络十分丰富,血不循经,溢于眼内,称为眼内血证.如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血压眼底出血、外伤性眼内出血等.眼底出血、外伤性眼内出血等。古代眼科不能察看眼底,仅根据视觉变化而笼统命名,如眼前有黑影飘动者称“云雾移睛”,眼前有红色星点密布者称“萤星满目”,出血较多,突然视物不见者称为“暴盲”,出血较少视物不清者称为“视瞻昏渺”。眼内出血无孔道排出,又不能及时消散吸收,蒙蔽清窍,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对眼内血证的治疗,一是防止继续出血,用止血法;一是促进离经之血的吸收,用行血法。
  • 摘要:庞赞襄主任中医师、教授,系祖传三代中医眼科专家,生前是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医眼科主任,从事中医眼科60余年,具有系统的理论,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庞老从脾胃调理治疗儿童麦粒肿和眨眼症的经验介绍如下: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密切配合,完成气血的生化,脾胃居于中焦,既是清阳之气生发之所,又是清阳之气升降之枢。可见脾胃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眼的功能状态。尤其是在临床上治疗儿童眼病,更应该注重调理脾胃,消食导滞,化积开胃,区分虚实,实当清则清,当泻则泻;虚当补则补,当健则健,当温则温,当消则消。脾胃虚弱,须与补益,饮食难化,宜予消导,令两者为一也,则脾运健而食滞化。
  • 摘要:黑睛在五轮中属风轮,五行属木,内应肝胆。此处极其清明,一旦患病,轻则留有翳痕,重则翳膜遮蔽瞳仁而影响视力,更甚则可毁坏黑睛,绽出黄仁。故王焘《外台秘要》说:“夫人眼白睛重数有三,设有小小触犯,无过伤损,黑睛水膜只有一重,不可轻触,致败俄倾,深可慎之。”由此可知,古人早已认识到黑睛疾病是致盲之重要原因之一。银花复明汤系吾家传验方,此方以金银花合蒲公英两清肝肺毒热为君,金银花清心、肺经热毒,上行而升清;蒲公英清肝经热毒,下行而降浊,升降互济。花粉、黄芩、枳壳入肺清热,令肺金之火不再入攻肝木。龙胆草、生地清肝胆本经之毒热。黄连、木通清心降火,对肝胆之经,又有“实则泻其子”之意;而大黄合黄芩,可两清肺胃实火,便干者后下之,便不干者与诸药同煎即可,虽乏斩关夺门之力,实有釜底抽薪之功。与黄连、木通共为佐药,使热撤而金不受刑,生甘草清热解毒,又能调和诸药以为使,各药各用,俾火清热退,毒不上攻而翳膜自消,共收肝肺两清之效。除黑睛生翳外,其他眼疾,如针眼、火疳、暴风客热及瞳神紧小症等的肝肺热毒型者,加减使用此方,均可收到良好效果。
  • 摘要:上睑下垂是指上胞不能自行提起,遮盖部分或全部瞳神而影响视物者.中医称为"目睑垂缓"、"睑废".有先天后天之分,可单眼或双眼发病.庞赞襄主任中医师认为:本病为气虚不能上提,血虚不能养筋.先天稟赋不足,肝肾两虚,肌腠空疏,风邪客于胞睑,阻滞经络,气血不和;脾虚气弱,中气不足,筋肉失养,经筋弛缓,以致胞睑无力而下垂.
  • 摘要:视神经萎缩是眼科疑难眼病,类似中医眼科的"青盲".吾师庞赞襄主任中医师治疗本病效果较好,庞赞襄《中医眼科临床实践》一书中载有:本病多由肝肾阴虚,或肝郁损气,或肝郁少津,或心脾两虚,肝经郁热引起.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肝经郁热是导致本病之主因.本病初起多为肝经郁热,热邪亢盛,或延误治疗不当,热邪没有得到及时控制,肝郁未解,或平素体盛,内有郁热,肝火旺盛,加之郁怒,久郁生热,热邪上炎,侵及目系.热郁阻络,玄府郁闭,脉络不通.或肝郁气滞,气机失畅,升降之机阻滞,肝郁热邪深入目系导致此病.辨证分为以下六型:肝经郁热型,肝郁损气型,肝郁少津型,心脾两虚型,肾虚肝郁型,气血两虚型。
  • 摘要:视神经萎缩是眼科临床常见的也是比较多发的一种眼底病,本病多因肝经郁热,气血亏损,脉络失畅,玄府郁闭所致。故治疗以补气养血,破瘀通络为法。在临床上通过反复验证,本方针对虚与郁并见,其法是补虚与开郁并用,据其见症可作加减。补气养血解郁汤是在补气与养血基础上,起闭玄府,解郁散结。方中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健脾益气;当归、麦门冬、枸杞子滋阴养血;银柴胡、升麻、丹参、赤芍舒肝解郁,开通玄府;枳壳、槟榔理气和胃,滋生化之源。除用药外,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坚定信心,坚持服药和针刺治疗,方可达到良好的疗效。
  • 摘要:庞赞襄主任中医师认为: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治疗应以清肝解郁,健脾渗湿为主。肝喜条达疏泄而恶郁,肝郁则易于化火生热,而肝木之病易犯脾土,脾主运化,性喜燥而恶湿,今肝郁犯脾,脾失运化之职,势必造成湿邪阻络。故在治法上以舒肝经之郁,清肝经之热,健脾燥湿,配合风药以开通玄府,发散郁结。关于益阴的问题,在众多的中医学者中均认为滋阴药必助湿邪,而祛湿的药又多伤阴。方中有益阴之品,如生地、女贞子等,又用苍术、白术、羌活、防风等辛燥之物,何以作解?庞赞襄主任中医师认为:《伤寒论》319条中“猪苓汤”是证为少阴阴虚,水热互结所致。所用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清热利水而不伤阴,阿胶滋阴润燥,此方是滋阴润燥,清热利水之典方。故以此法为理论依据,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本病,收到较好效果。另外,脾虚不运,湿阻脉络,以致本病,故健脾燥湿也很重要。本病临床上虽然分为7种类型,但以肾阴不足,相火上炎型和肝经郁热,湿热蕴脾型较为多见。如能够按照以上分型辨证论治,视力一般可以恢复正常,如果湿热已除,肝郁已解,腹泻已愈,体质康复,而视力恢复不够理想时,可改用滋阴补肾的药物进行治疗。因为肾藏精,目为肝之窍,肝得肾精之滋养,则可维持正常的视觉功能。尤其是本病有许多脑力劳动者,昼夜工作,劳伤肝肾之阴,曰久肝肾阴虚,多为肾精不足,肝失滋养,每每导致视物昏花,视物变形。故在治疗本病的后期以及预防复发时,多用滋补肝肾之法,效果较好。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