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门静脉高压症

门静脉高压症

门静脉高压症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303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17篇、会议论文182篇、专利文献220963篇;相关期刊547种,包括临床外科杂志、腹部外科、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96种,包括2013国际肝胆胰外科东海论坛暨第25届全国肝胆胰外科学术经验交流会、2012全国普通外科新理念新技术研讨会暨海南省医学会第15届外科学术会议、第11届全国中医药防治感染病学术大会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年会等;门静脉高压症的相关文献由4706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志勇、杨镇、冷希圣等。

门静脉高压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17 占比:0.95%

会议论文>

论文:182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220963 占比:98.97%

总计:223262篇

门静脉高压症—发文趋势图

门静脉高压症

-研究学者

  • 吴志勇
  • 杨镇
  • 冷希圣
  • 李宗芳
  • 罗蒙
  • 李宏为
  • 许瑞云
  • 陈炜
  • 周光文
  • 陈积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靖; 朱月永
    • 摘要: cqvip: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是由不同因素引起的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导致的门静脉系统压力增高,肝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压力持久升高会出现一系列相关的临床表现,如腹水、脾功能亢进症、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肾综合征和肝性脑病等。肝静脉压力梯度(hepatic venous pressure gradient,HVPG)是肝静脉楔压与肝静脉自由压之间的差值,为目前临床诊断PH的“金标准”。不同分期的肝硬化患者,其发生PH并发症的风险、预后和治疗目标不同,这一观念已得到广泛的认同。HVPG测定不仅有助于PH类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还能预测肝硬化失代偿事件的发生风险、进展程度和临床预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并评估药物的疗效,近几年来在临床应用日益得到重视。2015年BavenoⅥ共识根据HVPG(≥10 mmHg)制订了临床显著性PH(clinically significant portal hypertension,CSPH)的概念,将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分为无CSPH和伴有CSPH两类。CSPH是肝硬化PH患者病程进展中的关键阶段,提示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静脉曲张、腹水、肝癌和失代偿事件的风险增加。
    • 王杰; 黎钢
    • 摘要: 目的 探讨脾切除后经脾静脉冠肾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8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脾切除后经脾静脉冠肾静脉分流术)与对照组(脾静脉冠肾静脉分流术).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术后门静脉直径、流速、流量及门静脉压力(FFP)降低(P0.05).两组术后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升高(P0.05).术后观察组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促吞噬肽(Tuftsin)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脾切除后经脾静脉冠肾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理想,可降低门静脉压力,缓解脾亢进,值得临床进行参考应用.
    • 夏睿琦; 曾晓清; 陈世耀
    • 摘要: 肝硬化是所有慢性肝病的终末期阶段,延缓代偿性肝硬化向失代偿发展是肝硬化患者治疗的首要目标。失代偿性肝硬化的最主要表现是门静脉高压相关的并发症,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药物。然而,目前临床对其在代偿性肝硬化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本文对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中的临床研究进行评价,以帮助临床医生适时采取药物干预,选择合适的对象,改善肝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 江振辉; 程超; 陈振远; 胡晓川; 吴文明; 周腾; 汪辉; 刘振明; 吴震; 汪有宝; 王涛; 程斌
    •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血管离断术(LSPD)防控门静脉高压症复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PHRVB)的临床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21年6月黄山市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采用LSPD治疗的41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37例,丙型肝炎肝硬化、血吸虫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和不明原因肝硬化各1列。观察患者手术中转率、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分析手术安全性。结果完全腹腔镜手术39例,中转开腹手术2例,中转率4.88%(2/41)。选择性贲门血管离断(sPD)35例,非选择性贲门血管离断4例。中位手术时间240(100,430)min,中位出血量300(50,1500)mL,术中输血10例,输血率24.39%(10/41),术后住院时间12(7,31)d。围手术期再出血2例,其中1例剖腹探查止血,1例腹腔镜探查止血,其余无严重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病例。39例随访中位时间35(3,79)个月,未见再出血;2例患者失访。结论LSPD防控PHRVB是安全有效微创术式。
    • 陈嘉欣; 胡小波; 李庆刚; 陈远思; 刘丹
    • 摘要: 目的探讨以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术和/或脾动脉栓塞术与单纯血管栓塞治疗(胃冠状静脉和/或脾动脉栓塞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8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首次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以TIPS为主的分流组53例,接受TIPS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术和/或脾动脉栓塞术;血管栓塞断流组32例,接受胃冠状静脉和/或脾动脉栓塞术。比较两组止血率、再出血率、肝功能指标、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肝性脑病、死亡、追加手术)、生存率。结果以TIPS为主的分流组术后6、12个月再出血率低于血管栓塞断流组(P=0.007,P=0.049),术后追加手术率较低(P=0.006),但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高于血管栓塞断流组(P=0.001);与术前相比,以TIPS为主的分流组患者术后3、6、12、24个月总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均升高(P<0.001),而血管栓塞断流组术后总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未见升高。结论以TIPS为主的分流组再出血率低,而血管栓塞断流组长期维持肝功能的效果较好。
    • 何雨倩; 曾伊凡; 马德强; 陈悦
    • 摘要: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临床表现之一,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中有近50%会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即使Child-pugh A级的早期肝硬化患者也有约40%出现静脉曲张,静脉曲张出血的发生率为5%~15%,并且急性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6周死亡率高达20%;。因此早期发现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其程度非常重要。胃镜检查是诊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金标准,由于其可侵入性、接受性差等缺点。
    • 张军永
    • 摘要: 目的探究脾切除配合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8月济南市章丘区中医医院收治的7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使用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栓塞术治疗,研究组使用脾切除配合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生理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肝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上臂围、肱三头肌皮褶皱度等生理指标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门静脉血流量(PVF)、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量(SMVF)、脾静脉血流量(SVF)等指标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VF、SVF指标值低于对照组,SMVF指标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TBIL、ALB高于对照组,INR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利用脾切除手术配合门奇静脉断流术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其肝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更加利于患者疾病预后,值得临床应用。
    • 莫彩建; 翁建辉; 陈金水; 温中炎
    • 摘要: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SCT)联合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MSCTP)技术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20年9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7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为为观察组,采用Child-Pugh分级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分组,其中A级41例,B级27例,C级19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完成MSCT、MSCTP检查。另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MSCT、MSCTP检查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受检者的MSCT、MSCTP检查结果,比较其门静脉直径,同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的门静脉直径、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指标以及肝脏体积。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门静脉主干(MPV)、脾静脉(SPV)、肝内门静脉左支(IHLPV)、肝内门静脉右支(IHRPV)直径分别为(18.24±4.13)mm、(14.29±3.55)mm、(13.71±3.03)mm、(13.84±3.16)mm,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1.35±2.62)mm、(9.03±1.84)mm、(9.22±1.76)mm、(9.16±1.69)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级、B级和C级患者的MPV、SPV、IHLPV和IHRPV直径分别为(16.76±2.46)mm、(13.03±2.23)mm、(13.12±2.64)mm、(13.42±2.65)mm;(18.59±3.03)mm、(15.22±2.86)mm、(14.03±2.88)mm、(14.29±3.01)mm;(21.02±3.67)mm、(16.84±3.09)mm、(15.88±3.11)mm、(16.04±3.46)mm,肝功能分级越高,MPV、SPV、IHLPV和IHRPV水平越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级、B级、C级患者的胃左静脉(LGV)直径和食管下静脉曲张断面数量分别为(6.22±1.67)mm、(4.41±1.21)个;(8.13±2.02)mm、(6.25±1.66)个;(10.06±2.31)mm、(7.64±1.75)个,肝功能分级越高,lGV直径、食管下静脉曲张断面数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级、B级和C级患者的肝脏体积分别为(1351.56±311.78)cm^(3)、(1091.46±255.13)cm^(3)和(866.23±178.29)cm^(3),肝功能分级越高,肝脏体积越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P技术检测的门静脉系统相关指标配合MSCT检测得到的肝脏体积,能够较为准确地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受损程度进行评估,在其术前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李宝定; 卜阳; 田明国; 辛国军; 刘明奇
    • 摘要: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ortal venous system thrombosis,PVST)形成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对13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中均经胃网膜右静脉置入导管测压并留置导管,其中36例患者(设为试验组,其余设为对照组)术中增加脾静脉近端结扎。术后早期经导管滴注肝素盐水预防血栓,或发生血栓后滴注尿激酶溶栓,出院后口服华法林,使预防和治疗血栓的效果分别达到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于1.5~2.0和2.0~3.0,并直至血小板数量恢复正常。结果术后2周内发生PVST共132例(100%),血栓分布:残余脾静脉血栓132例(100%),门静脉血栓(PVT)39例(29.5%)。在39例PVT中,门静脉主干血栓33例,主干血栓均与残余脾静脉血栓相连,其中15例血栓最大横截面积<50%,14例血栓最大横截面积≥50%,4例为完全性血栓;肠系膜上静脉血栓6例,其中4例合并门静脉主干血栓并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相连,2例存在门静脉分支血栓且肠系膜上静脉血栓与脾静脉血栓相连。39例PVT中,门静脉左支血栓21例,门静脉右支血栓18例;PVT 2处及以上者25例。在试验组36例脾静脉近端结扎的患者中,发生门静脉主干血栓1例(2.8%);在对照组未采用脾静脉近端结扎的96例中发生PVT 38例(39.6%),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39例PVT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其中33例在术后6个月获得随访并进行CT检查,发现血栓消失、机化再通和海绵样变各23例、7例和3例。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残余脾静脉内易形成血栓,残余脾静脉血栓向门静脉内蔓延是发生术后PVT的主要原因。脾静脉近端结扎的预防效果显著,经胃网膜右静脉留置导管,术后滴注肝素盐水和溶栓剂兼具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口服华法林效果确切但需检测凝血功能。
    • 厉学民; 李仓; 於敏; 俞世安
    •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近端脾肾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金华市中心医院2017年4月至2021年11月期间行腹腔镜下近端脾肾分流术的2例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重建上腹部血管,并在腹腔镜下行近端脾肾分流术。结果共实施2例腹腔镜下近端脾肾分流术。术前三维成像立体地显示血管关系,术中在腹腔镜下切除脾脏、完成近端脾肾分流。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分别为300 min和340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00 mL和480 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2 d和7 d,2例均康复出院,无死亡。结论腹腔镜下近端脾肾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是安全可行的,初步临床疗效满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